由电子政务理事会组编的我国首部电子政务年鉴《中国电子政务年 鉴(2012)》(以 下 简 称 “ 《 年鉴》”)日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鉴》编委会主任、电子政务理事会理事长陆首群接受《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专访时称,《年鉴》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态势,目的在于为决策者掌握全局信息提供了一手的参考信息。从2012年的实践来看,我国电子政务更是积极开展了信息资源整合协同、共享,这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简政放权创造了条件。
《经济参考报》:电子政务理事会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决定推出《年鉴》?
陆首群:年鉴是全面、系统、逐年的大事记,就我国电子政务年鉴而言,是记述其新成就、新发展、新变化、新经验、新问题以及每一年诸多大事的资料性工具书。
从2012年开始,电子政务理事会组织各部委、各省市的理事单位以交流、协作和总结的方式完成了《中国政府网站实践者丛书》、《地方电子政务“十大应用”丛书》的出版发行 工 作 。 在 这 些 工 作 的 基 础 上 ,2012年9月,电子政务理事会正式提 出 组 织 编 写 《 中 国 电 子 政 务 年鉴》,以整理反映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一些基础数据,为逐步建立全面、完整的中国电子政务数据库和知识体系而尽力。
2013年的春天,国内第一本电子政务年鉴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想这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党中央、国务院刚刚通过新一轮行政机构改革的方案,下决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让政府更有效率地服务社会、公众和企业。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经济参考报》:请您介绍一下《年鉴》有什么特色?
陆首群:从编辑的视角着眼,这本年鉴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覆盖中国电子政务的全域。《年鉴》实际完成150万字,其中中央国家机关有22家单位正式提交了30余篇稿件,各省市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主管部门提交了120余篇稿件。这些稿件汇集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态势,为决策者掌握全局信息提供了一手的参考信息。
第二,作为第一本年度的电子政务年鉴,《年鉴》从中国电子政务自身发展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一切应该记住的成功方法和宝贵经验,建设中国电子政务数据库和知识体系,这对未来中国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工作。
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为了更多地惠及民生;同时,电子政务自身的发展动力在于广大民众、企业和社会对电子政务不断提出的需求和监督。在《年鉴》中我们也尽力宣传那些为我国电子政务增光添彩的人士,计划每年要推出一批重量级的年度人物。
《经济参考报》:《年鉴》是如何看待2012年国家部委电子政务发展的?
陆首群:按照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公共行政和发展管理部门的评价标准,在被列入的193个国家中,中国电子政务排名第78位,位置中间略前。但是,这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仍然形成巨大反差。有人说,这种反差与近几年来我国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定位不明确、主抓不放权有关系;也有人说,这种现状也与中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因此谈论、评价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离不开这一特点密切相关。
电子政务发展大致经过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强化阶段、业务办理阶段和一体化阶段。201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尚处于初始阶段和强化阶段,而我国2012年电子政务普遍进入业务办理阶段,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入,正在整体向一体化阶段推进,表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整体上将再前进一步。
《经济参考报》:国家部委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实践意义何在?
陆首群:2012年国家部委电子政务一个新动向是,取代了过去电子政务更多表现为信息化独立发展体,正日益融入国家发展的主流。在当今的智慧城市发展中,出现了诸多过去电子政务主题的身影,成为隐性电子政务,政府行政的智慧来自电子政务支持,依赖电子政务支持。中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家部委的施政无不与此有关。这些换装了的电子政务更多地与城市发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融合,具有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电子政务超越了信息化部门为政务实现信息化而发展的阶段,真正进入了政务业务需要信息化支持才能完成任务的新阶段。大量部委极具业务指向的系统背后都有十分强大的信息化设施和服务支持。2012年,各部委都制定出自己的“十二五”电子政务或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均得到了落实推进。
20年电子政务使大部分部委业务系统实现信息化,2012年则着力改变纵强横弱局面,积极开展了信息资源整合,为中央部委加强宏观控制、简政放权创造了条件。
《经济参考报》:根据 《年鉴》,2012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哪些重大问题?
陆首群:首先要加强电子政务的领导,明确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同时要放手并加强电子政务行业管理。其次,为实现简政放权的改革和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效益政府的目标,需要不断总结推广中国电子政务立法、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和规划的业务管理模式,改进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培育电子政务人才,特别是领导人才。再次,加强电子政务特别是网络和IT技术的基础建设,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建立适应国情的审计体系。还要加强国际交流。
(方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