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电子政务瞄准中国市场
来源:联合早报 更新时间:2013-08-14

 

记者 是冬冬 发自新加坡   发表于2013-07-03 07:14尽管新加坡的“智慧国2015”规划还有两年才到期,但该国政府已经着手制定新一轮的信息化目标,以期拉动当地经济,并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尽管新加坡的“智慧国2015”规划还有两年才到期,但该国政府已经着手制定新一轮的信息化目标,以期拉动当地经济,并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当地时间6月18日,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长雅国博士(Dr Yaacob Ibrahim)在资讯通信及媒体业商务交流大会(imbX)上宣布,成立新加坡资讯通信及媒体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委员会。由14名成员组成的这一委员会将在未来两年多的时间内,制定新加坡2025年资讯通信及媒体行业发展总体规划。

  雅国指出,新加坡的资讯通信行业已发展多年,目前必须继续利用技术演进,抓紧资讯通信与媒体产业的整合所出现的各类机会。

  在积累了30余年的国家信息化经验后,新加坡政府和科技企业试图将这些经验带到海外国家,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这正是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中国区司长庄庆维口中所表示的各类机会之一。

  在中国,IDA于2002年就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此后在2004年又支持新加坡信息通讯协会在沪落地。目前IDA正集结一批新加坡智慧城市创新方案提供商,横跨电子政务、交通、医疗、物流金融等各个领域,向中国二三线城市进发。

  资讯通信产业服务提供商NCS就是其中之一。NCS预售副总监黄泽慧告诉早报记者,今年公司的投资将着重于中国,并将选择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来推广“智慧城市”项目。

  NCS隶属于新加坡电信集团,是新加坡电子政务系统服务的主要供应商,占到其营收的80%。

新一轮资讯通信蓝图

  新加坡的“智慧国2015”规划目标包括,到2015年,资讯通信行业价值增长两倍达到260亿新加坡元,行业出口收入增长三倍至600亿新加坡元,增加8万个工作岗位以及九成家庭使用宽带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就开始推出国家级别的资讯通信产业发展规划,2006年发布的“智慧国2015”已是其第6个总体规划。

  “智慧国2015”规划目标包括,到2015年,资讯通信行业价值增长两倍达到260亿新加坡元(1新加坡元约合4.9元人民币),行业出口收入增长三倍至600亿新加坡元,增加8万个工作岗位以及九成家庭使用宽带等。

  上述规划还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关键经济领域及社会信息化四个战略维度出发,要求部署和建成网速达1Gbps的新一代全国宽带网络、最高网速达2Mbps的免费无线网络等。

  雅国说,资讯通信行业已是新加坡经济的主要推力之一,2012年实现了23%的增长,行业总收入达到1020亿新加坡元。

  眼下,距离2015年的节点不足两年时间,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资讯通信及媒体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委员会,这一由私营企业代表领导、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提供支持的委员会,将与IDA、媒体发展管理局以及新加坡经济发展管理局共同规划,负责制定2025年的总体发展规划。

  据了解,上述委员会下共有5个工作小组,分别从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发展、人才开发及行业改革5个领域进行规划,委员会将在2015年中提交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历次的总体规划中,被冠以新加坡政府“首席信息官”的IDA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智慧国2015”规划的主导者。

电子政务模式

  “电子政府2015”是新加坡政府最新的电子政务框架,该框架愿景是建立一个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型政府。“政府向民众和企业公开数据,使他们可以从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入手,进行软件、APP等的开发。”

  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称,将打造一个无缝流畅、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体型政府,将服务入口整合为单一门户,享受一站式的政府服务,无需考虑该服务来源于哪个部门。

  在新加坡的众多信息化改革举措中,以电子政务最受关注,尤其是在开放政府数据,吸纳私营企业及公众参与建设后,新加坡公民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为96%,企业的相关满意度为93%。

  IDA政府首席资讯办公室助理局长江永元说,以前是政府服务于市民,现在是政府和市民一同进行创造,讲求合作,“每一个市民都在驱动(电子政府2015规划)。”

  与国家资讯通信计划发展相辅相成,新加坡的电子政府规划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起步,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时俱进——“电子政府2015”就是新加坡政府最新的电子政务框架,该框架愿景是建立一个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型政府。

  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在2013年电子政府国际交流大会上表示,在推行“电子政府2015”发展蓝图中,政府的“开放数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站式政府数据平台data.gov.sg已经开放了8600多个数据集,不少政府机构在使用社交媒体,如Facebook和Twitter收集公众反馈。

  “政府向民众和企业公开数据,使他们可以从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入手,进行软件、APP等的开发。”庄庆维告诉早报记者,有些数据是免费的,但有些数据的获取要收费。

  IDA资讯基础设施及服务发展部助理局长兼首席数据官孔学仁指出,数据开放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未来的趋势是私营公司在这方面或大有作为,关键是看如何被人们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加坡流行的多款交通应用程序正是基于政府数据的开放,例如下一班巴士到站时间以及停车场数据等应用。

  尚达曼表示,新加坡政府承诺将向公众开放更多数据,并将在年底前使所有数据完成计算机可读化的变更,让公众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数据。

  不过,开放数据还远远不够,如何让政府各个部门衔接更是一大挑战。“很多政府机构效率很高,但协同起来却很难。”孔学仁说。

  尚达曼称,将打造一个无缝流畅、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体型政府,将服务入口整合为单一门户,享受一站式的政府服务,无需考虑该服务来源于哪个部门。

  一站式的便利目前已体现,建造房屋的审批程序从原先的106个工作日减少至26个工作日,通过一个称为CORENET的建造与房地产网络系统,申请者只需上传一份电子文件,就可以满足新加坡各个政府间对于文件审批的需求,无需反复提交。

瞄准中国二三线城市

  新加坡企业计划将电子政务模式搬至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二三线城市。

  “我们会选择和新加坡人口类似的城市,不会照搬方案,要本土化。”新加坡资讯通信产业服务提供商NCS预售副总监黄泽慧描述了NCS在中国的目标城市,“会选择二三线城市,而这些城市要有自己的智慧城市主题,比如绿色经济或者交通等。”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电子政务模式在新加坡当地始终要面对地域限制这一挑战。这意味着,参与电子政务的企业不可能无限期分享本地电子政府的“蛋糕”,走向海外是另一种途径,而这正是NCS的想法——在IDA的帮助下,将电子政务模式搬至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二三线城市。

  “我们会选择和新加坡人口类似的城市,不会照搬方案,要本土化。”黄泽慧如此向早报记者描述NCS在中国的目标城市,“会选择二三线城市,而这些城市要有自己的智慧城市主题,比如绿色经济或者交通等。”

  黄泽慧表示,除了和新加坡的公司一起合作,还会和中国本地的公司合作,因为必须了解当地的法规政策。“智慧城市做的是各类系统的系统化整合,信息从不同系统中采集,之后加入分析和共享,就成为未来智慧城市方案。这必须要明白当地政府需求,还要和本地厂商合作。”

  黄泽慧称,智慧城市是NCS在中国最新的一块业务,目前已经与华南数个城市有过洽谈,有潜在的合作项目,“希望3-5年内,智慧城市项目可以占到公司在中国总营收的30%~60%。”

  不过,由于与新加坡国情不同,在华推介电子政务并不容易。一位熟悉中国市场的新加坡通信产业人士称,中国政府不是不要数据共享,而是不知道要什么数据,数据的标准又是什么。

  黄泽慧表示,中国每个市或者区政府都有自己的数据收集范围,要体现一站式的服务并不容易。中国城市的基础不错,但数据之间的分享和分析还须加强。只能通过对政策的梳理、更新,将所需信息放在共享平台上,而且这个平台应该是政府部门牵头的。

  “当地政府领导层的更替,是我们的挑战。”黄泽慧指出,有些会要求立竿见影,看到成绩,这有困难,至于何时能达到新加坡的水平,则要取决于领导层的理念。

  黄泽慧认为,在中国推广智慧城市,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运营模式,“现在我们在摸索,哪一个是最好的战略和策略,每个城市都不同。”至于如何去筛选服务项目,就参考新加坡的数字化国家框架标准,技术通常排在最后,第一个是公众的需求。

  在中国推动电子政务,如何跨部门协同也是一大难题。

  IDA全资子公司IDA国际有限公司东亚区总经理陈颖达称,在中国发展电子政务,如果是部门自己的项目,可能没有问题,“但如果是跨部门的,例如政府服务中心,中国比较偏重于看得到的东西,可能要做出亮点才能算成功。不过,中国不少政府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哪些地方有欠缺。”

  作为IDA与海外公共部门机构开展合作的主要执行部门,IDA国际有限公司在与中国当地政府合作时,基本都挑选中国的二三线城市,而非一线城市。

  陈颖达认为,软件基础决定了能否推广电子政府,即是否有机制或者组织架构来推动,“行政审批下放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

  陈颖达表示,IDA国际有限公司在中国不只是推项目,更像是介绍新加坡理念。“谁拥有数据,谁就是王者。”

“完整的生态系统”

  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中国华北区司长池思颖表示,在中国,会看有无完整的生态环境来选择推广新加坡的企业,例如是否有足够多的投资者,环境是否成熟等。“目前是北京和上海,是否会进入中国二三线或者中部城市,要看整个环境。”

  不仅仅是NCS想分享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一些新加坡的初创企业,同样在IDA的帮助下,试图进入中国市场。

  IDA中国华北区司长池思颖表示,会看有无完整的生态环境来选择推广新加坡的企业,例如是否有足够多的投资者,环境是否成熟等。“目前是北京和上海,是否会进入中国二三线或者中部城市,要看整个环境。”

  早在去年10月,IDA就带领10多家新加坡资讯通信初创企业到中国,在北京和上海展开iSTART之旅,帮助它们进入中国市场。

  如今,包括泰钠斯(Trinax)、人力才酷(ManpowerKu)、富媒迪亚(Four Media)等在内的一批新加坡初创企业已进入中国,并且开始本地化。

  在新加坡企业进入中国的同时,也有中国IT企业打算在新加坡拓展自己的版图。

  浪潮副总裁黄刚告诉早报记者,今年在新加坡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运营中心,希望可以和当地企业合作,将产品推至拉美和非洲等地区。

  这也正是IDA所希望见到的局面。“我们希望海外企业到新加坡做研发,成为它们去东南亚的跳板。”庄庆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