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创新2005
来源:中国信息化 更新时间:2012-04-15

   始建于十五世纪中叶的古观象台,是古代中国科技水平的标志。如今,观象台附近的CBD里住满了国际企业。中国企业依靠人力资源优势与拥有技术优势的国际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通过创新获得发展的力量,成为中国信息产业的主旋律。

 “创新”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我国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

  有数据显示,我国GDP占全球的4%,但主要能源产品的消耗量却占全球的12%,我们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瓶颈制约。70%的数控机床、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依赖进口;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六成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我国经济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2004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万件,但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创新能力不强,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

  规划“十一五” 创新是重点

  “创新”这个话题从来没有淡出过人们的视线,反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历久弥新。今年,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才能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今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深圳特区未来要抓好的几方面工作时指出,一个突出的重点是创新。他要求深圳在以后的工作中“创新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10月8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研究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中提出: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有专家指出,《建议》中对“创新”概念的解读发生了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具体。过去我们主要是强调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而《建议》中明确地将创新能力科学地划分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建议》中提到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强调技术层面的创新,也强调具体工艺流程上的创新,各种成熟技术的新组合也被重视起来。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仅仅依靠加工制造这种低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将远远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

  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方面看,当前我国在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关系未来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中,许多核心技术仍依赖追踪、模仿和引进国外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在这一方面应当围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重点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关键领域高技术研究,在信息、生物、海洋、航天航空、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抢占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前沿高技术制高点,实现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从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分析,进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时期,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单项技术的突破需要相关配套技术的创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在信息、能源、资源、环境、农业等关键领域,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来说,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加强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加快国产化步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装备和技术支撑。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曾在 “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三次报告会上针对创新问题发表观点。他认为,技术创新在我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引进技术,一种是自主研发。到底哪一种比较好?这其实是成本跟效益的关系。林毅夫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有可能引进技术的时候,技术创新的成本会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成本。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无论是从整体财富还是从人均收入来看,跟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在产业水平和技术水平上存在的差距。这就意味着,我国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空间靠引进技术作为创新技术的来源。目前,我国现在原创性的创新还比较少,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坚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优先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林毅夫强调,引进技术并不代表不提倡原始创新,而是要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和小康社会的需求,多做一些符合中国现实需求的产品。

  发展信息产业 创新是突破口

  《建议》中多次提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创新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信息产业作为当今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先导性高技术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担负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农业信息化,助力构建和谐社会,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等重要使命,而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建议》强调,在继续强化信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同时,我国有必要加快创新步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一些跨国公司构成挑战,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面对跨国公司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壁垒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和话语权,知识产权因素导致的成本问题凸显,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向产业高端发展构成很大制约。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其分工模式由垂直向水平发展,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常常采取封装、组件化、模块化与技术外包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工序分工,而转向零件分工和组装加工,从而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信息技术的控制。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跨国转移并不必然带来技术的扩散,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应从技术引进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转变。

  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十五”期间的高速发展,产业规模已经急剧扩大,很多门类都位居世界第一,所以“十一五”期间相比“十五”时期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但是整体上说,我国发展信息产业在劳动力成本、智力资源、工业基础、产业政策环境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此外,在“九五”、“十五”期间引进的外资对于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贡献较大,在“十一五”期间,外资的投入应该还会保持比较大的规模。

  据统计,我国信息产业的主要发展指标都已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全年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可实现增加值1.145万亿元,占GDP比重上升至7.7%。“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突破软件、集成电路和电子专用设备等产业技术瓶颈,基本实现3G、数字音视频、光电子、新型显示、Linux软件技术等产业化及其标准制定。通过实施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信息产业要在继续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扩大、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更加重视经济效益,提高信息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将发展重点放在做强上面,争取在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实现突破,赶上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事实上,在即将成为过去的2005年,业界关于创新的理念与实践并不在少数。自主发展芯片技术产业就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创新的重中之重。不久前,由于美国AMD公司向我国转让X86微处理器核心技术,引发了许多人对我国“中国芯”工程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的担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转让不会对“龙芯”微处理器的研制造成任何冲击,我国开发研制“中国芯”的决心不会动摇,要发展自己的CPU,除了自主创新,没有捷径可言。

  实际上,自2002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出“龙芯”1号通用CPU芯片,改变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无芯”历史以来,我国自主研发芯片技术产业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2005年4月,性能可与英特尔奔腾III处理器媲美的“龙芯”2号问世。2005年12月1日 “凤芯”2号发布,一时间在业内引起高度关注,“凤芯”2号采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多标准可配置数字音视频编译码技术,同时支持AVS及H.264中外两大IPTV标准,集成度更高,内存、PCI接口、视频输入输出接口都做到芯片里面去,芯片面积节省了30%,降低了成本,功能却可以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较。业内人士认为,“凤芯”2号的问世将能够弥补国产AVS标准支持芯片不足的问题;未来的“龙芯”3号采用多内核结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支持和推广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公开源代码的软件),大大促进了软件业的自主创新。“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并不矛盾,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办公套件等基础软件多数是基于开源软件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开源软件就没有今天中国蓬勃发展的基础软件。开源软件与我国软件业的融合,显著降低了信息化的成本,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讲,为软件正版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很多系统集成公司通过引入开源软件,降低了解决方案的成本,提高了利润和竞争力。此外,国产CPU、超级计算机和高性能服务器也都是在开源软件的支撑下逐渐地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的部分地级市和区县级的电子政务系统已能完全基于国产软件(包括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建设起来,这使我国的信息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总体来看,开源软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软件业的自主创新,带动了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CSIP组织举办的“开源软件与我国软件产业创新研讨会”上指出,开源软件有不同于“专有软件”的商业模式,但这不是“低估”软件的价值,而是突出了“软件就是服务”的理念。当前开源软件已经广泛地融入了我国的软件产业,没有开源软件就没有我国的基础软件产业。

  据悉,我国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体系,涵盖从专用材料、专用元器件、专用设备、测试仪器到整机的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是建设电子强国的主要载体,信息产业部要求,电子信息大企业要逐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年均专利数超过100项,其中发明专利约占一半;应围绕机构、人员、经费等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应超过10%,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6%;每年应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新产品投放境内外市场,新产品产值率达到三成左右,注重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能动性的创新环境和工作氛围。同时,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将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从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加强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联合、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等,多角度、多层面组织社会资源,探索有效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据统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约70%的创新来自中小企业,约65%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因此,发挥中小企业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我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国内外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和竞争环境加剧,许多制造业企业已经意识到提高设计效率和研发创新能力,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快速推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主要瓶颈,而采用PLM领域(CAD/CAE/CAPP/CAM/RP/DMU/PDM/数字制造等)等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的原动力。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总体思想的指导下,要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融合、集成,构筑一种新型的工业能力,形成信息的工业体系。从我国载人航天的成功经验看,要想发展具有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必须形成先进的工业能力;要想提升先进的工业能力,必须打造自主创新的能力品牌;要构筑自主创新的能力品牌,必须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先进工业能力,形成工业体系,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

  在今年11月底结束的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表示,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乘着“十一五”的东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娄勤俭在讲话中指出,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着力于自主创新,而增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由大到强转变,这也是信息产业“十一五”的中心任务,信息产业要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重点抓好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实施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性和实力;创造利于创新的基础环境,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创新之路 前景广阔

  日本和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10年之后就有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并跃入发达国家之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早已具备了在自主创新上实现突破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我国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5000至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也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既面临国际产业转移、有利于做大做强的新机遇,又面临发达国家、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其它行业的多重竞争压力,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瓶颈,提升大公司竞争力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专家为我们勾画的自主创新蓝图,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2.5%以上;研发人员200万人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专利年度授权量达到6万件,进入世界前3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将从目前的世界第28位提高到前15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创新之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