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电子政务私有云建设 统筹整合体制先行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3-08-14

 电子政务,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例如:电子政府、网络政府、政府信息化管理等。真正的电子政务绝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工程”,严格地说,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青岛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张艳

我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1993年底我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应该说“三金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直到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

山东第一大城市——青岛,除了是一座优秀旅游城市,青岛的电子政务建设也一直走在全国最前端。早在1996年就开始第一次的电子政务建设,当时的主要目标是以办公自动化和决策为核心,成立了青岛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延续到2005年开始搭建网上审批系统,直到2008年出现了重大转折,青岛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组织开发全市机关统一的网上办公系统命名为“金宏电子政务系统”,由于该系统在全市三级机关广泛普及,机关的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系统被广大公务员自发地以“金宏网”称之,也成为了青岛市信息化建设的品牌工程,这一年也将青岛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更名为青岛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直到2010年才正式更名为青岛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并一直沿用至今。

电子政务实施需要体制先行

为什么说2008年对于青岛的电子政务是一个转折点呢?青岛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艳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1996年就把最关键的体制机制问题彻底解决了,也就是“四统一分”的管理体制。”所谓的“四统一分”就是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和分级推进,实际上最开始统一的是办公自动化软件,后来又将通用软件进行整合,再通过分级管理实现四统一分的管理体制。

在2008年青岛市又专门召开了一次信息化统筹会议,在会上明确了三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建立全市的电子政务共享平台,第二是出台全市的电子政务的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第三确定了“三部不原则”,即各个部门不再设立新的信息中心,不再建设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不再建设新的机房。应该说,整合是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大难题,把一个个信息孤岛整合在一起,由政府出资建设电子政务共享平台,之后申请的发展项目审批和财政资金的投入上都进行严格把关。

在青岛市电子政务共享平台的整合过程中也出现过不可避免的不配合情况,重新上一个系统,会让使用者产生抵触情绪,青岛市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新做的平台清楚明了简单易用,让使用者更得心应手,大家也会积极配合,但如果遇到不配合情况,还是需要坚持原则,毕竟阵痛会有,但也比顽疾在身强。”

按照青岛市电子政务共享平台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有200多项部门专有应用和100多个是统一的应用,形成了“861”核心技术体系,8个平台、6个中心、1套目录,这其中8个平台包括应用软件平台、系统管控平台、基础软件平台、基础数据平台、计算平台、存储平台、网络平台和安全平台;6个中心则是信息交换中心、认证授权中心、政务数据中心、应用服务中心、平台共享中心和基础设施共享中心;1套目录是指目录服务。在青岛市电子政务共享平台上也运行着包括、协同办公平台、网上审批系统、决策资源网、网上执法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网上政务大厅等多种政府级应用系统。

堵住电子政务“资金黑洞”

在对政务信息化建设调查的时候,不难发现很多地区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设备利用率低、重复建设、信息难以共享、业务无法协同的问题,政府每年都要花钱出人大力建设,但是总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可以说在这方面,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还是走在了前列。

2001年以来,青岛市用于电子政务核心技术体系(包括网络)的建设投资约1.8亿元,但由于核心技术体系以集约化模式为众多部门提供共享服务,已节省一次性建设投资4亿多元。核心技术体系每年的运行维护费(含网络线路租用费)为500万元,但每年为部门节省运行维护费约3000万元,可以说,电子政务的“资金黑洞”基本被堵住。

在集约化模式下,由于使用统一的网络和软件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和多级政府、多部门的大规模协同办公和联合服务,排除了信息共享和流程互通的障碍,有效遏制了“信息孤岛”和“业务割据”带来的管理风险,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和“一站式服务”目标创造了条件。

随着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的发展,也让青岛在平台建设上有了新的思考,当然这也得益于一次意外事故,2008年的时候青岛市下属的一个委办局发生事故,造成面向公众的数据被破坏无法恢复,最后解决办法只能考人工重新录入,传统灾备模式受到挑战,这件事让青岛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对灾备发生了迫切需求,从2009年开始规划灾备中心,单独成立了一个四人的工作组,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调研,把国内外能找到的产品都找来进行实地测试,每周对产品及技术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公开招标形成了现在云计算灾备一体化的中心,当时IBM、EMC、日立等公司都先后提供了测试产品并参与了竞标,最后由EMC中标,设计出适合青岛市灾备需求的解决方案并给出诚意的价格。

青岛市云计算与容灾一体化平台于2012年9月建成,目前已经迁入并支撑运行电子政务项目80余个。平台采用“两地三中心”的模式实现:通过网络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构建了全国首例城际间直线距离达120公里的容灾双活云计算中心,实现对两地数据中心的资源统一调度、应用自动漂移和系统异地灾备。

青岛市云计算与容灾一体化最大的特点是集容灾与双活为一体。利用“EMC VPLEX”的metro技术,在青岛、莱西两地构建了两个数据中心,可以实现同步提供应用服务,确保了业务的不间断性,又有效的利用了资源。存储层采用了EMC VMAX 10K构建集中的分级存储系统,可以集中管理、动态分配存储资源,提高了利用率,大大地简化了存储资源的管理。把所有应用的数据都同时存储在两个数据中心的VMAX 10K上,也有利于进行集中的数据备份和保护。”

经过测试验证,将应用从一个数据中心停机时,在1分钟内,应用在另一个数据中心自动重启,不需要人工干预。如果按照传统的灾备数据中心模式,需要经过存储切换、服务识别存储、应用重启几个环节,至少需要1小时。进一步提高了青岛是电子政务的集约化水平和统筹整合能力。

可以说,电子政务的推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以前的以应用为主向以人为主的目标在逐渐转化,应用做的再花哨也是要给人来用,所以从顶层设计上就要考虑电子政务应用是为谁服务。青岛市作为电子政务示范城市,从开始设计时就考虑到作为配角的技术部门如何为作为主角的业务部门服务,是其成功的关键。否则,脱离实际应用的闭门造车,是造成重复建设最大原因之一。

电子政务,如果是朵私有的云,它也不能一直飘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