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构想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07-15

  
摘要:认为要加强我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包括构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职责体系、规范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身份、建立以首席信息官为核心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要搭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框架,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应具备信息类知识、项目管理类知识、公共管理类知识和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用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制度,应着力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薪酬制度和人才交流任用制度。
关键词: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管理;政府信息化;政府首席信息官
 
当前,我国要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化,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技术、资金、发展环境等硬件条件都已初步具备并趋于成熟,亟待解决和需要加强的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而这其中的根本问题又在于如何明确界定和科学设计这支队伍的通用职责、基本素质能力和基础管理制度。
加强我国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仅直接涉及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创新,也涉及到现行行政体制和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因此,在加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如下几项原一是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现实需要出发,切实解决电子政务实践中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未来适应性;二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与行政传统,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出发,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制度改革的层面进行系统考虑和整体谋划,三是要尊重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一般规律,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和其他领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理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体制
加强我国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即逐步明确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职责定位和身份,设计与其职责相对应的人才管理体系。
(一)构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职责体系
职责在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居于核心位置,是加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状况,我国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在整体上主要应承担如下几项重要职责。
1. 电子政务战略与规划制定
该项职责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贯彻落实上级政府或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方针、政策;制定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审核下级政府、本级政府各部门与各行业或本系统下级机构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②制定所辖范围内电子政务建设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相关标准。③制定所辖范围内首席信息官的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④负责提升所辖范围内政府或部门甚至行业实施电子政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在对电子政务实施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并推动改进计划的实施与落实。⑤参与所辖范围内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改革决策。
2.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
该项职责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快推进本区域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②制定所辖范围内关于政务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等的标准规范,完善信息共享制度。③规范和加强政务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并确保政务信息安全。④引导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
3. 电子政务具体业务设计、建设项目管理和日常维护
该项职责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组织、监管所辖范围内电子政务发展战略规划、计划的落实与实施。②组织所辖范围内重大政府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技术论证、评估验收。③负责电子政务外包项目的管理。④负责所辖范围内电子政务设施和系统的简单日常维护。
从我国现行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配置情况看,上述职责大都已经存在,并主要由政府和部门内设的信息化办公室或信息中心行便。由此可见,我国在明确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职责时,其难点不在于如何界定其职责范围,而是在于如何建立更好的管理模式以保证这些职责的有效行使和落实。
(二)规范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身份
首先,应将电子政务管理纳入政府内部管理序列,即把电子政务管理工作视为政府内部事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和明确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身份。进而再逐步打破现有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中公务员身份、事业单位聘用制身份以及临时聘用身份并存的混乱局面,建立以公务员身份为主、少量临时聘用人员为辅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管理体制。
这样的制度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大趋势使然。电子政务项目外包是国际电子政务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正逐步朝此方向发展,这必然会缩减现有各级政府和部门信息中心中庞大技术人员队伍的存在空间。二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的职责履行使然。从应用角度审视,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的主要职责是为本区域政府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宏观管理。这种职责不仅要求这支队伍本身有较高的素质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以保证其管理职能的行便,而权威性的基本保障方式就是其具备公务员身份。
 ( 三 ) 建立以首席信息官为核心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逐步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设立政府首席信息官 (CIO) 职位,建立统一的、层级分明的以政府首席信息官为核心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组织架构,形成“一把手+首席信息官+办公室 + 专业技术人才”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管理模式(详见图1)。其中,国家和省级信息化决策机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分别负责制定国家和本省的政府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相应标准、规范。各级信息化决策机构下设首席信息官办公室,其基本构成为首席信息官及管理团队。各级首席信息官办公室直接负责管理工作在电子政务建设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根据我国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组织结构设想,中央政府首席信息官及其管理团队直接对国家信息化决策机构首脑负责,向其汇报工作,接受其领导,参与国家政府信息化决策,并管理下属专业技术人才;省级政府首席信息官及其管理团队直接对省级信息化决策机构首脑负责,参与本级政府信息化决策,并直接管理下属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上下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宫、上下级政府所属部门之间的首席信息宫存在业务指导或领导关系。中央政府首席信息官负责指导、协调省级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工作,负责领导中央各部委首席信息官的工作;省级首席信息官负责指导、协调本省内各市首席信息宫的工作,领导省直各委办局首席信息宫的工作。同时,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向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行政酋长负责。下级政府首席信息官要向上级政府首席信息官、下级政府部门首席信息官要向上级部门首席信息官汇报工作,执行或落实上级政府或部门制定的电子政务建设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这样就形成了一套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以政府首席信息官为核心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管理体系。
二、搭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框架
从总体上看,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框架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一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应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应与其工作职责紧密相关;三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及其程度要求随其承担工作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此条件下,我国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主要应具备如下知识、素质和能力要素。
( 一 )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要素
知识要素主要是指电子政务专业人才为顺利履行自身职责而应具备的各类知识的总和。由于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要承担多种性质的职责,因此要求他们相应具备多种知识类别。从总体上看,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应着重掌握以下 3 类知识。
1. 信息类知识
该类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类知识、信息管理类知识、信息系统类知识等。其中,信息技术类知识是最为基础的知识要求,信息系统类知识次之;而信息管理类知识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是由于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要承担大量的信息管理与开发工作职责所决定的。
2. 项目管理类知识
该类知识主要是指了解和熟悉IT类项目管理、监理、审计等方面知识和流程。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电子政务项目的大量外包,政府作为发包方要承担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的项目监管职责,因此要求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IT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降低外包风险,提高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成功率。
3. 公共管理类知识
该类知识主要是指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把握公共行政改革的动态和趋势。这样才能“把电子政务建设和转变政府职能与创新政府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电子政务发展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 [1]”
以上知识要素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整体必须同时具备的。但不同层级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对上述知识要素的掌握程度又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层级较高的人才即CIO及管理层对管理类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对技术类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反之,层级较低的人才即专业技术人员对技术类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对管理类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 (参见如图2)。

( 二 )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要素
能力要素主要是指电子政务专业人才为顺利履行自身职责而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根据其多种职责要求,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的能力也是多类别的。从总体上看,应着重掌握以下 3 种能力。
1. 业务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是指调查研究能力、理解与执行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这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必备的基本能力。其中,调查研究能力是保证其深入了解业务及相关事宜的必备能力;理解与执行能力是保证上级意图得以顺利贯彻落实的重要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是保证政务电子化和电子政务先进性的基本能力。
2. 管理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能力、战略思维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其中,规划设计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是从事电子政务宏观管理的必备能力,用以完成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制定、业务流程设计等职责;而项目管理能力是从事电子政务具体项目微观管理的必备能力,用以执行规划和落实政策。一般而言,在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中,层级越高的人才对规划设计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的要求越高,层级较低的人才则对项目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3. 学习创新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由于电子政务是一个新兴事物,几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经常要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因此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普遍要求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不断充实新知识;要求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要求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以不断应对新情况。
与不同层级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对知识要素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的情况类似,不同层级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对上述能力要素的掌握程度也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层级较高的人才,即CIO 及管理层对规划设计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对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反之,层级较低的人才,即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对前两种的要求相对较低。
( 三 )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素
根据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的职责要求,与人才队伍整体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素相对应,我国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还应着重具备如下几种素质。
1. 全局意识
这种素质主要是指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在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能够立足于整个行政改革和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来谋划本区域的电子政务建设,具备把本区域的电子政务建设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意识状态。实践表明,全局意识是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中较为欠缺的素质之一,这也是间接造成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部门化、各自为政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创新精神
这种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进行从无到有创新的开拓意识,如设计全新的电子政务业务流程或系统等;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改进和创新的意识,如对已有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升级和整合等。相比较而言,前一种创新精神适用于电子政务建设早期,而后一种创新精神则贯穿于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应着重加强的素质要素。
3. 科学态度
这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必备的基本素质。虽然公共行政领域情况错综复杂,并不能用技术语言完全诠释清楚,但电子政务项目本身毕竟带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这就要求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应具备较强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精神,力求使电子政务解决方案最优化和效用最大化。
4. 责任心
这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亟待强化的素质要素。一方面由于电子政务项目大都要投入巨大资金,其影响深远;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制尚不规范和完善,这些都必然并迫切要求从事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以保证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能顺利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从总体上看,不同层级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对上述素质要素的掌握程度也是有所区别的。一般而言,层级较高的人才,即CIO及管理层,对全局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层级较低的人才,即专业技术人员,对科学态度和责任心的要求则相对较高。
三、建立健全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制度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选拔任用、考核、培训、薪酬、交流等多项制度。建立健全这些管理制度,一方面要以发达国家政府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为参照,同时,也必须符合我国现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则,与现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搞好衔接。下面仅选取一些典型制度环节进行论述。
( 一 ) 建立职业资格制度
职业资格制度是对某一类专业领域人才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制度,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如律师、医生、会计等都建立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它可以有效保证和提高某一职业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因此,我国在加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也可考虑为这一专业群体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进行相应的分级和分类。凡是在政府专职从事电子政务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验证,并持证上岗。
建立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时,应重点考虑以下两点:一是保证该项制度的权威性,可由国务院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建立能力水平评价制度,并组织统一考试和发证;二是既要保证该项制度的独立性,又要搞好与其他职业资格制度之间的衔接。对于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而言,其职业资格既有自身特点,可以独立成为一种职业,但又从属于信息技术管理的大范畴,可以以其他相关职业资格为基础和参考,以避免交叉和重复。
( 二 )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为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专业化和高效能,适应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应着重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的职业培训体系,重点在培训内容的确定、培训的落实、培训方式的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1. 培训内容
确定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训内容的基本依据,是因其职责要求而确定的素质和能力构成。从总体上看,其培训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类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如信息技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等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二是管理类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如公共管理、项目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决策、沟通、合作等管理素质和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2. 培训实施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培训的主管部门主要是各级公务员管理部门、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自律组织等;其实施部门主要是政府所属或社会上有相应资质的高校、培训机构等。培训课程的确定主要由政府信息化管理部门、公务员管理部门、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自律组织和培训实施机构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发。
3. 培训方式
由于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培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并且多为短期培训,因此,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应区别于一般的公务员培训,重点采取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参与性较强和见效较快的培训形式。
( 三 ) 建立健全薪酬制度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才流失问题严重,这与其薪酬制度的不合理直接相关。因此,我国要加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率先解决其薪酬问题,建立一套与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岗位职责相匹配的公平、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以发挥其应有的吸引、激励和保障作用。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薪酬待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一是IT行业或其他相关领域内同等资质人员的薪酬水平;二是其他行业或领域信息化人才的薪酬水平;三是同职级公务员的薪酬水平;四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任用方式、工作职责和稀缺程度等。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而言,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薪酬待遇要略高于同级别的公务员,以体现其专业性;但不会高于门行业人才的薪酬水平,因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还有公职身份和稳定的薪酬待遇等条件来吸引人才。同时,在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首席信息官由于属于稀缺性高级管理人才,其薪酬也相应处于整个组织薪酬体系的较高层级。以此类推,在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中,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薪酬也应在政府序列中保持较高层级。
( 四 ) 建立健全人才交流任用制度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交流不仅是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交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社会化交流,即电子政务专业人才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人才以及具有同等资质者之间的职位交流;二是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内部交流,即政府内部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职位轮换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工作交流,即上下级或同级电子政务专业人才之间的交流。
1. 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社会交流机制
为了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先进性与高效能,保持和提升电子政务人才的竞争力,应建立电子政务专业人才与信息技术领域、非公共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和互动机制:一是要在电子政务专业人才与其他行业领域信息化人才之间,尤其是在人才高层的首席信息官之间,建立资格互认制度,为实现信息化人才的社会交流提供资格条件。二是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任用电子政务专业人才,提高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社会采用率。凡具有电子政务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均可参加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管理序列中相应级别岗位的公开选拔。三是对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应采用聘任制,实行合同管理,合同期满后,他们可重新自由选择职业。
2. 政府首席信息宫的职位轮换机制
职位轮换是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行政的有效措施。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位轮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人事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一级政府各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实行交互任职。各部门的政府首席信息官在一定时限内,可在本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再到其他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其中,在本部门工作的时间应占到 2/3 以上。二是在垂直管理系统或部门,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位轮换可遵从现行的职位轮换规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所辖范围内进行人才交流。
3. 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工作交流机制
这种工作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联席会议制度:上级政府首席信息宫可定期召开由所管辖区域内下一级政府首席信息官参加的联席会议,其主要内容是交流经验,讨论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安排布置下一步本辖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相关事宜。二是政府首席信息官的委员会制度可由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的首席信息官定期召开由各部门首席信息官参加的委员会议,以交流各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的有关情况,就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安排布置本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相关事宜。
 
参考文献 :
[1]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通知 ( 国信 [2006]2 号 )[R].[2009-05-3oi http://xxb.chinawuxi.gov.cn/fzgh/325075.shtml
[2]李志更 , 乔立娜.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J].电子政务 ,2007(4):18.
[3]吴江 , 李志更.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构想 [J].电子政务,2007(4):25.
 
作者简介:
乔立娜,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电子政务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