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政府信息公开“升级版”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3-08-14

 
    政府各项行政审批过程和结果怎样,“三公”经费究竟花了多少,保障性住房都分给了哪些人……这些政府信息,不仅社会高度关注,而且牵涉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

    7月18日,新一轮中央部门年度决算信息公开大幕拉开。截至21时,有80多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年度决算,相比往年,公开的速度更快,内容更全面、清晰、易读。这是巨大的进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5年来,从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到网络、微博问政的方兴未艾,既让政府信息越来越走近百姓,又通过公众和社会力量的介入,形成了规范权力运行的倒逼机制。虽然政府信息公开的进展有目共睹,但也应看到,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在提升,期望也在提高——既要“看得见”,更要“看得懂”;既做接受者,更要做参与者;既看政府公布的,更想看自己关心的。面对新的需求和期待,政府信息公开不仅要在公开信息数量上继续加大力度,更需要提升信息质量,给公众提供更准确、更实用的信息。用政府信息公开的“升级版”,让我们致力打造的廉洁政府在一个更加阳光透明的环境中运行。

    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这是政府适应自媒体高度发达、各项工作赢得主动的现实之需。早在今年3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政务公开时就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微博的用户有数以亿计,有些政府信息不及时公开,社会上就议论纷纷,甚至无端猜测,给政府工作造成被动。“与其如此,还不如我们主动及时地公开,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对政府信息公开作出部署。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的安排看,公开行政审批等信息、新增116个城市公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推进征地拆迁信息公开,丰富了公开内容;既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也督促市县级政府加快晒“三公”,深化了公开进程;用好报刊等传统媒体搞公开的同时,积极发挥网站、政务微博等新媒体作用,则拓展了公开渠道。专家对此指出,政府信息公开的深入推进,需要先进技术条件,需要有力制度保障,也离不开追求政治清明的思想观念。

    随着信息公开的内容越来越多、面越来越广,舆论随之会将关注点转向信息的质量,而政府决策的产生过程,显然是政府信息质量的突出部分。 目前政府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已掌握全社会信息总量的大约80%,这些信息比一般信息更有价值,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水平。因此,加强对信息的整合、共享与利用已经成为新时期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而如何用好大数据相关技术,则成为打造政府信息公开“升级版”的关键抓手。

    如今,海量数据正在成为一种资源、一种生产要素,渗透至各个领域,而拥有大数据能力,即善于聚合信息并有效利用数据,将会带来层出不穷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一种生产力。毫无疑问,政府天然地占据着信息掌控的制高点,不仅直接垄断着很多信息资源,而且也扮演着数据信息竞赛的规则制定者与裁判者的角色。因此,政府信息更加稳健、积极和开放地公开,不仅会起到促进信息传播与流通的示范效应,也会以其权威性的杠杆力量撬动社会信息资源的强劲势能。

    以当前全国上下正普遍推开的“阳光财政”建设为例,财政部门以互联网门户网站建设和财政专网系统建设为抓手,全面打造财政政务公开的“阳光平台”,形成纵向打通国家、省、市、县财政部门,横向连接同级人民银行国库、代理银行、国地税部门以及所有预算单位的横纵结合的网络系统,有些地方还在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信息公开、三公经费支出网上公开以及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信息对接社会征信系统等创举,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学术机构的第三方财政研究数据。这些举措不断塑造着“财-金-企-社”信息资源网络化雏形,对于财政监督的有效性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感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信息公开,应该遵循整体设计、配套进行的原则,不但注重政府内部各个层级以及统计、档案、保密、监察、行业监管等跨部门的协调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还需加强与社会征信、信用评级、商业资讯、学术研究等其他各项社会性信息源的协同推进,以推动形成广域的信息共享、链接、匹配以及参照等功能组合,从而真正实现公开透明、互动沟通、开放创新、平台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