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府函〔2013〕125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3—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3年7月8日
广东省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3—201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动“幸福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信息化发展机制,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优化整合信息资源,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建设“数字广东”、“幸福广东”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整合资源,协同共享。坚持开放合作、协同推进、共建共享,整合农村信息、服务和基础设施资源,提升涉农数据采集、开发和利用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农村管理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等多领域深入应用。
——创新驱动,注重实效。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注重服务与管理创新,推动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加快农村基础数据共享工程、“五农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农企对接)信息化示范工程、“信息乡村”、“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等试点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三)工作目标。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到2015年,广东省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比2012年末提高9%,农民专业合作社互联网接入率达到20%,乡镇卫生院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0%,农村中小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基本实现“校校通”。农村平均接入带宽能力达到20兆以上,农村光纤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拓展。数字电视信号覆盖90%以上农村用户。
——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等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教文卫等一体化信息服务进一步优化,新农合业务网络延伸至村卫生站。到2015年,劳动力资源调查覆盖所有农村劳动力,90%以上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库。
——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15年,珠三角地区镇级政府开通网上办事大厅并与省市连接。农村“三资”(即资产、资金和资源)管理、应急管理、安全监管、村务监管和综治维稳等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农村基层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60%,涉农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50%以上。
——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明显增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物流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农产品及农村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农村产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稳步提升,流通效率明显提高。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省、市、县(区)、镇(乡)、村五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站点效能进一步提升,农村信息化技能人才和专家队伍进一步壮大。涉农数据采集、管理、使用等相关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大数据资源库及数据服务系统建设基本覆盖农村重点领域。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有线宽带网络入乡进村。加快有线宽带网络建设,重点扶持广东省东西两翼、北部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宽带普及率。加快光纤宽带网络规划建设,推进光纤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拓展,加快在村镇部署公共信息服务终端,推进多种数字化终端在农村的集成应用,提高农村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提升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科技厅、财政厅、广电局、通信管理局等有关单位参与)
2.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向自然村覆盖。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发展,重点扩大无线宽带网络在农村中小学、农村卫生站等村镇公共服务区域的覆盖面。推动无线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拓展,提升农村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和平均接入水平,建设“智慧田园”、“无线校园”,为智慧广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科技厅、财政厅、广电局、通信管理局等有关单位参与)
3.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入户到人。加快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使广播电视网络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推动农村“三网融合”试点,对数字电视网络进行双向化改造,以新型机顶盒为入户平台,提供互动电视、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上办事等交互服务。推动农村“大喇叭”工程建设,扩大涉农服务信息在农村的传播范围。降低农村信息服务资费,降低信息进村入户门槛和使用成本,着力解决信息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公平“信息乡村”。(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广电局、通信管理局等有关单位参与)
(二)推动农村大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
4.建设农村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依托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梳理分散在经济、教育、科技、民政、卫生、人口计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的涉农信息,编制涉农信息资源目录,建设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省、市、县(区)、镇(乡)、村五级实现涉农信息共享,推动各级政府部门间、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间涉农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城乡间的各类信息共享,防止出现农村“信息孤岛”问题。(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公安厅、监察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厅、文化厅、卫生厅、农科院等有关单位参与)
5.推动农村大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在全省大数据战略框架下,建立农村大数据形成机制。通过共建共享,整合分散在经济、教育、科技、民政、卫生、人口计生、国土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间的涉农基础信息,建立省、市、县三级涉农信息基础资源数据库。加强农村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的数据采集,建设农村应用服务大数据库系统。进一步提高全省地理空间信息平台、智慧城乡空间信息平台等智慧城镇信息平台对农村管理服务的支撑能力。以民生为重点,推进农村政务、商务等领域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推进农村基层信息公开化、管理规范化、决策透明化,有效提升农村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创新水平。(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公安厅、监察厅、民政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文化厅、卫生厅、农科院等有关单位参与)
6.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各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各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支撑能力。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农村信息服务站点、服务窗口、信息员队伍等建设。推动政府各部门及社会涉农服务的集成,集中开展农村大数据应用与推广。拓展服务站点和窗口的“村务公开”、“便民服务”、“学习培训”功能,推动农村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数据采集和应用水平,努力实现平台支撑高效化、涉农服务一站化、基层站点村务管理一体化、村民服务便捷化、村民学习终身化。(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监察厅、民政厅、财政厅、文化厅、团省委等有关单位参与)
(三)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
7.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监管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整合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综合信息。将村卫生站入网纳入省“信息兴农”工程,在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村医疗站接入远程会诊系统,促进城乡卫生机构资源共享。建立完善农村药品供应和安全监管网络,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动态电子监管体系,有效保障农村药品质量安全。(省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有关单位参与)
8.推进农村教育文化信息化。全面实施省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工程,深入推进教育资源下乡行动,加快农村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省教育视频网,推动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和多媒体互动教学“班班通”。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促进城乡学校帮扶合作。建立农村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师生电子档案,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强化农村教育信息跟踪和监管。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行政村公共电子阅览室、电子书屋、数字小影院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省教育厅、文化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等有关单位参与)
9.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联通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和管理应用系统,完善城乡一体化医疗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养老、医疗等各类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与医保经办机构联网,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推进农村“五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统一软件平台、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以及社会救助、慈善救灾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村弱势人群提供便捷服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民政厅、卫生厅等有关单位参与)
10.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信息化。加强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系统,实行统一的就业信息动态管理,加强就业失业状况动态监测,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完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区域、产业和部门间有序转移。以就业信息服务为基础,推进农村社会保险、人力资源业务跨地区综合办理,切实保障转移劳动力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劳动力资源调查,进一步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民政厅等有关单位参与)
(四)加快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
11.推进农村基层管理信息化。以电子政务网为依托,以共享数据库为支撑,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拓宽农村便民服务通道,推动农村人口、资产资源、综治维稳、公共事务等管理业务信息化整合。完善省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推动农村集体土地电子信息登记和信息应用。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提高农村“三资”日常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惠农支农政策、重大事项、村务、党务、财务及涉农收费等信息的公开,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规范涉农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加强基层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强化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监察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通信管理局等有关单位参与)
12.推进农村安全监管信息化。依托村居综治维稳工作站(警务室),继续推进农村社会综治维稳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构建以农村治安动态防控体系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体,不断深化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医药、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监管,提高农村安全作业管理水平。构建农村应急响应网络化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群体性事件、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的综合信息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省综治办、省安全监管局、省府应急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安厅、监察厅、民政厅、农业厅、卫生厅、通信管理局等有关单位参与)
(五)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设。
13.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为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提供物流定位跟踪、设施生产远程控制、安全生产、环境监测等多种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中的普及应用,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面向农户开展多终端移动式信息服务,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库建设及远程视频专业辅导服务,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省农业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农科院等有关单位参与)
14.加强农业数据监测预警。推动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3S(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监测预警领域的集成与应用,建立完善农业数据采集、分析预警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基础数据的采集、整合、分析。以主要农产品需求、产量、价格等数据为监测基础,建设农产品供给安全信息系统,提升广东省农业综合监测、市场预警能力。建立完善动植物重大疫病、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进一步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省农业厅、气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农科院等有关单位参与)
15.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溯源标准和溯源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平台和疫病监测防控信息平台,加快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诚信档案,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与共享。建立农产品安全农药使用信息库,从源头遏制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及滥用。建立农产品网络化认证和监管平台,加强基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监管、信用记录、用户评价的农产品智能化认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
16.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以特色优势农业资源布局为导向,扶持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特色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促进区域商务服务资源整合,打通特色产品供需信息渠道,形成网上购销与实体展会相结合的立体商贸推介体系。加强“广货网上行”活动对农产品商贸推介和展示销售的服务,鼓励电信运营商、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等社会化力量扶持新型农民、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办“农家网店”,利用网络营销特色品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开展农民网商培训,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网络经营能力,帮助农民创业致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团省委等有关单位参与)
17.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五农对接”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全程信息化服务,加强农产品供需对接。深化农村物流信息化改造,建立农村现代物流、连锁经营、配送管理等服务平台,优化重点农产品物流信息查询、智能配送、货物跟踪等信息化服务,研究建立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模式。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供应等一体化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多式联运,提高流通效率。(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等有关单位参与)
(六)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
18.开展“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强信息化新技术、新产品和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重点开展涉农信息智能管理公共技术、农业信息数字化服务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强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建立基层技术服务站点,推动科技信息服务向农村延伸。(省科技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等有关单位参与)
19.开展“信息乡村”试点工作。在全省筛选约100个特色突出、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较完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镇开展“信息乡村”试点。因地制宜集成多种信息化技术,形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和农村青少年服务等综合信息化服务应用,构建覆盖农村重点领域的大数据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厅、文化厅、卫生厅、广电局、团省委等有关单位参与)
20.开展农村社区管理信息化示范。重点在城镇化发展进程较快的城乡结合部开展试点,构建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和工作平台,促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扩大“村民网页”覆盖面,创新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模式,实现“一站式服务”和“一窗式办理”。(省民政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卫生厅、广电局、通信管理局、团省委等有关单位参与)
21.开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示范。在东西北地区部分区(县)选择100所左右中小学开展农村教育信息化试点,构建高效共享、动态跟踪、个性化支持和校际合作的信息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多媒体互动教学“班班通”和网络学习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推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促进教育创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省教育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有关单位参与)
三、保障措施
22.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到位、运作高效的农村信息化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问题。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协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培育农村信息化社会组织,形成公益与市场相辅相成的农村信息化工作格局。开展区域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评测,全面掌握各地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为制定农村信息化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
23.加强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为主体,其他商业银行、证券期货机构、保险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各类贷款、涉农保险、项目投资等金融服务。(省金融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等有关单位参与)
24.加强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农村大数据建设,保障农村信息化持续发展。鼓励和支持软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多渠道筹措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省财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等有关单位参与)
25.加强培训宣传。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农村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及时总结农村信息化应用成功模式和典型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志愿者、返乡就业人员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