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数字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以数字化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新构思已形成,将推动以城市为中心的新一抡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我国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总趋势并结合咸阳市数字化建设现状,特制定“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字化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咸阳市数字化现状
“十五”以来,我市数字化基础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正逐步向各行各业渗透,信息从业人员队伍逐步壮大,数字化体系建设呈现出良好开端。
(一)数字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市固定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108万门,用户76万户,电话村村通达到97%。移动通讯网络已经形成GSM900和DCS1800M基站双网运行,无线网总容量89万门,GSM、CDMA在网用户41万户。全市无线网覆盖率达到92.8%,交通干线、旅游景点、经济发达的乡镇等基本上做到了无缝隙覆盖。广播电视网络目前传输43套电视节目和7套调频广播节目。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电视人口覆盖率97%,有线电视用户2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已正式开播,开播的数字电视可为用户提供8大类104套专业化、个性化的电视节目。
计算机网络总带宽达到2.655G。覆盖市区及11县市的ADSL宽带业务节点近45个,其中市区节点20多个,县级节点10多个,总容量达到5000线。已建成中华小区、彩虹小区、渭河电厂等宽带小区,容量近5000端口,用户达1320多户,新建信息点9824个。全市信息传输光缆总长度达到7900公里,形成了容量为264芯的骨干光纤环网。
(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已有互联网出口带宽2.5G,注册网站265个(其中政府类网站22个、企业类网点158个、学校类网站85个),400多户企业拥有自己的互联网域名或网页(其中120户上网,78户建立了网站),全市互联网用户56593户,其中宽带网用户8837户。市区及11个县区市全部开通ADSL宽带上网业务,电信、广电、联通、吉通、网通、铁通等通讯服务企业在我市开展网络运营服务。“咸阳市政务公众信息网”、“咸阳公共信息网”、“咸阳经济信息网”等网站已初具影响。
(三)主要行业的信息化步伐加快
计算机在我市各行业、各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各种专业网、广域网、局域网及网络用户发展迅速。金融、税收、电信、邮政、教育、交通等行业部门的信息化进程较快。数字化交通监管系统、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远程教育与校园网等项目的建设进展良好。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咸阳市政务公众信息网中心网等一批网站开始运行。目前我市已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46家重点城市之一。“数字化咸阳”工程项目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数字城市示范项目,并定名为“数字咸阳”。
我市数字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我市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是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软件开发研制环节薄弱;二是网络建设规划不统一,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信息市场的发育不够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四是信息化的地方配套政策和法规有待建立健全;五是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孤岛和信息分层现象较严重。
二、数字化建设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轮驱动,构建强市”的发展战略,依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十四字方针,以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龙头,以信息政策法规为依托。遵循经济、实用、先进、开放、安全和可扩张性的原则,全面建设“数字咸阳”,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消除数字鸿沟,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强化西部地区信息枢纽作用,建立联接对外信息大通道。全面推进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我市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素质,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和市民生活的质量。加快构建西部经济强市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发展目标。
⑴总体目标:
“十一五”,“数字化咸阳”的建设应做到公用信息传输网络互联互通,形成统一、高速的信息交换平台;网上连接一批公益性、商业性、基础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的数据信息库;丰富本地信息资源。建成健全的、相应规模的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有明显进步,电子信息市场初具规模,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走在全国前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各领域信息技术十分普及,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取得明显效果,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信息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增强,具有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完善。进一步改善城市管理、经济运行和招商引资的软环境,推动全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全面繁荣。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搭建成功技术先进、平台开放、三网融合的宽带网络体系。
第二,数字化城市建设引入市场机制,解决资金来源,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明显,工程建设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为下一步的城市发展提供更佳的资源保障。
第三,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在原有26个项目电子政务、城市道路监控系统、广电网双向改造工程、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咸阳市综合教育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上向税务、气象、环保、社区、人口、水利等领域拓展。
第四,加大以“3S”为基础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分析模型,解决城市所面临的资源、人口、环境和城市灾害等影响咸阳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五,建立咸阳教育城域网及信息中心资源库,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
第六,重点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以清华、环宇、同辉等为代表的软件产业发展迅速,高技术产业园区已形成相当规模,在咸阳的经济总量占有重要地位。
第七,建立咸阳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成为咸阳企业对外进行商贸交易的重要途径之一,咸阳的企业发展跟上全球竞争的浪潮。
第八,相关信息化法规建设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制定相关信息化法规和推动城市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供应商信息工程咨询服务与培训良性互动机制。
⑵“十一五”期间,我市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1、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到2010年,实现自然村全部通电话,西安、咸阳电话同区号,电话号码升至8位。广播电视网形成全市13个县区(市)光缆环网通信线路。实现乡镇全部开通广播电视网,使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通电村都能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0万户。计算机互联网得到快速升级。公共网络平台基本建成,信息交换处理能力全面提高。市区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80%以上,宽带网用户达到12万户。全市信息传输光缆总长突破2万公里。
2、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95%的企业进入互联网,建成一批数字化示范企业,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设计、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数字化。到“十一五”末,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建成实用、可靠的信息数据库群和快捷、方便的信息网络,并实现互联互通。做到网络资源共享,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资源的90%要实现对社会开放。
3、实施数字化咸阳建设工程重点示范项目。在实施数字化咸阳工程项目建设中,已实施确定的26个项目为基础,确定10个重点示范项目。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引导,逐步推进,辐射全市。在我市实施宽带城域网、门户网站、电子政务、教育城域网、国土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等26个项目的基础上,按照数字化咸阳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十一五”期间,争取使我市数字化建设项目达到50个。在城市税务监管系统、社区信息化系统、户籍管理系统,以及环保水质监测系统工程等方面有所拓展。
4、建立三至五个数字化建设示范行业。以点带面,全面带动我市数字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使我市数字化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5、重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建立和完善政府办公、金融、财税、农业、旅游、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企业与产品、商品与市场、环保、工商、统计、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信息领域的数据库,逐步推进其他行业和地方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库的商业化、动态化、实用化、新颖化程度。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要面向社会,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6、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积极建立先进、安全、实用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网络环境。
7、加快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的效率和水平。积极推进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交通业等企业的信息化。
三、数字化咸阳建设的主要任务
1、加快网络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信通信发展要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统一、先进的电信通信网。大力发展电话网、数据通信网、智能网及多媒体通信网,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电信支撑网,实现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综合化。加快智能网的建设,建成可为用户提供被叫付费业务、广告电话业务、智能公话业务等各项付费业务的综合业务智能平台。加速发展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建设一体化的综合业务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使现有的数据通信网络、IP网络、营中继网络等成为多媒体通信网的业务网。
广播电视网在现有基础上加快新建和扩能改造,数字电视业务。加快光缆支干线建设,使全市13个县区市1800公里的光缆网形成两个自愈保护环路;加快市区光缆网升级改造和县乡网建设,实现全市乡镇全部开通广播电视网。“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到2010年全市入网户达到32万户。“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市各县区市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财政结算、水利、统计、招投标、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工商税务专用网。建设城区双向分配网。全面启动广播电视数字化,基本实现省、市、县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管理自动化。
2、建设公用信息网络基础传输交换平台
充分利用咸阳科技网,集成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三网”融合步伐,构建综合通信业务网络传输平台,实现公用通信网、有线电视和公用互联网的相互融合,使各种专用网、公用网达到互联转换。抓好咸阳市公用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等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联结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的信息汇接、集散和服务的交互平台体系。
3、加大以3S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网络运营公司的作用,加快宽带城域网的建设,做好资源整合,促进三网合一。利用计算机技术、“3S”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全面规划、整合咸阳市城市信息资源,建立各类信息的生产、加工、服务、管理和共享体系,为咸阳市企事业和公众提供便捷、丰富的信息服务,从而带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咸阳市国民经济的高持续增长。同时要把3S平台建设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来抓。实现对城市空间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和城市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信息的采集、更新和集成应用,并且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地学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三维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通过3S平台的建立,充分发挥咸阳市城市空间信息及相关属性的作用,可以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使城市管理方法和手段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定量化;可以为城市管网、土地信息、环保监测、地理信息制作、交通、安全、卫生、通讯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也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咸阳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味,有利于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还可以促进相关网络数据等相关信息产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而且是其它众多产业的推动力,对众多领域具有辐射作用,能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倍增器的效果。在实施3S平台建设中坚持以应用为目标控制成本,以资源整合为主、避免重复建设,以确保应用,重视安全为核心的安全保密。同时,按照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实行信息有偿共享服务。
4、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化,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积极推进教育、医疗、交通、公安、智能社区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家庭信息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加强“数字化咸阳”的宣传工作
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加大信息化的社会宣传力度,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提高人们提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人们更进一步了解信息化,支持信息化,参与信息化,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6、人才培训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途径和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形成不同层次、学科设置齐全、结构合理的信息科学技术教育体系,培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门类、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数字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一是各级政府要把数字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工作经费和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要和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与财政收入的增长相同步。二是抓住国家扶持数字化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数字化建设资金的支持。三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调动各方和吸引外资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二)建立全市数字化建设项目监理机构
对全市的数字化项目的立项、招标、实施、验收进行监督管理,避免盲目性,严把质量关,是数字化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加强数字化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数字化意识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要设立专栏、专题节目介绍国内外数字化发展趋势,宣传数字化知识,报道数字化工作,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出台和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数字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参与我市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全市的数字化水平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
(四)“十一五”期间,我市数字化工作将充分发挥利用数字化咸阳建设办公室的职能
协调各方关系,保证“数字化咸阳”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尽最大力量加强现有基础设施,完善26个项目的同时,加强我市数字化的管理,到“十一五”末期使我市在26个数字化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到50个项目以上,使我市的数字化建设深入到我市的每个角落,使魅力咸阳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