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利器
来源:中国经济网 更新时间:2013-08-14

 
   7月29日成都讯(记者  谭瑾若) 7月26日,由四川江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鲜肉网承办的首届(四川)优质农产品暨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成都新华宾馆隆重举行。本网记者也莅临研讨会,现场采访了众多专家,并着重对四川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与优势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农产品交易步入信息化时代已成发展趋势
 
  这几天,四川泸州市的一个农民吴菊梅一直笑不拢嘴。
 
  她通过网络平台与重庆市一批发市场签订的生猪成批出货,一笔成交额达30多万元。她感叹道:“以前跑销售靠人脉资源,现在通过鲜肉网,未谋面就达成了交易。”
 
  坐在家里上网,点点鼠标就能赚大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正在成为现实。据四川江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一个个苗木镇、蔬菜镇、高粱镇、酒业镇、水产镇应运而生。目前仅仅四川泸州市江阳区,运用网络做生意的农户有近500户,涉及种植、养殖、机械等多个产业。
 
  研讨会上,一位权威专家告诉本网记者,现代农业是包含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的大农业概念。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而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他指出,对这样一个大产业的管理,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来实现管理和协调。
 
  鲜肉网的总经理文德军对这位专家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说,中国农业信息化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仅他了解到的数据,目前全国涉农网站已超过了3万家。他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智能化过程。农业信息化(包含农产品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也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出席研讨会的四川省农业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副处长张扬进一步指出,随着中国对三农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发展也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他告诉本网记者说,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产销模式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可以培养广大农民的订单意识、品牌意识,引导人们按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提高。他强调,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将成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农产品信息化具有巨大优势

  参加研讨会的众多专家一致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当前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阎文昭告诉本网记者,他曾在四川省范围内就农产品信息化随机调查了240位农民,在接受调查的农民中,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最为强烈,共有232人选择;对农业生产和科技信息的需求其次,有190人选择;对农业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和专家咨询信息也分别有178人和112人选择。
 
  阎文昭说,无论是农民个体还是农业企业,都迫切需要市场供求、产品价格、法律法规以及专家咨询等信息。事实上,公开数据表明,农民对信息交流的投入也正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1998年,中国农村每户家庭在生产中邮电通信类消费的投入仅有169元,2004年达到384元,而到2013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056元。
 
  在此次研讨会上,无论是农业部门的领导、农业研究的专家还是农业企业代表都着重强调,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四川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过渡,必须依赖信息化。这些专家们指出,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在现代农业中,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农产品向市场提供商品供应已不再是农户的基本目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四川农户目前普遍经营规模极小,农民对市场状况了解十分不足,只能“跟着感觉走”或“随大流”,因此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信息化需求并不滞后,对于实用的市场信息需求,已经可以用刻不容缓来形容。
 
  鲜肉网总经理文德军则指出,农业经营市场化需要信息内容支撑。市场化对信息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及时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必须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的大平台,让农民在这一信息平台上获得信息,并且上传需求,实现信息交互。尤其是当前发展的订单农业,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的具体要求,农民或者农业企业按照市场要求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来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
 
  文德军称,农业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已经成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四川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传统的个体农户显然是难以完成的,目前中国主要推广的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类型。但是,龙头企业对零散的农户,如何统一组织生产,制造标准化的农产品?最佳的解决途径是依靠信息手段来规范。此外,他认为农产品信息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
 
  农产品信息化需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10多年前,谁敢想象一个普通养殖户可以在猪场通过网络轻松完成30万的生意,更不敢想象农村青年会成为“手机控”“微信控”。如今,这一切已司空见惯。可以预见的是,电脑、互联网、信息互动、网上交易……这个在传统农民看上去离自己很遥远的“迷幻世界”,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现实。
 
  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迹象表明,随着产业化的推进和农业新生代的崛起,农业从业者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会大幅增强,不会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但由于四川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及四川农业目前存在的一些客观积弊,四川农业信息化必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些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比如诚信体系的建设、客户关系的管理、信息安全的保障等,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并予以解决。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储运难等特性,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一定会有自身的规律,我们要在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其自身运行机制、规律和特性问题的研究。”采访中,四川省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许晔向本网记者指出了中国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不足。
 
  四川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处长苏代林对这种观点表示认同,他说:“四川省目前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能力相对比较落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与国际农产品质量体系脱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力量比较弱,高素质人才也不是很多。另外,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也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不可否认,依旧以小农经济为运营主体的农产业,由于生产经营方式分散,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在现实交易中的产品质量尚且难以保证,诸如猪苗优劣难分、兽药套牌生产现象普遍等等问题,进入虚拟世界必然更加突出。如果再考虑到因养殖类农产品的特殊性带来的物流、仓储等环节的现实难题,网上交易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综观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农业信息化和网上交易,无不因为其高度的产业化水平,能够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运作,做到整个生产交易过程中风险可控。
 
  上述领导和专家表示,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与农产业自身的产业化发展是相伴相生的,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指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实现深层次应用,为农业从业者来带更大的收益,则必须以自身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为前提。
 
  众多专家指出,从这个角度看,农业信息化这口深井几时出水,实现利润,还有待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