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新战略
来源:滁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3-08-14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决定(讨论稿)》解读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滁州升级版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以需求为导向,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着力推进信息化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和建设“美好滁州”等方面的工作,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实现滁州梦。

  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信息化“十大工程”,达到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备、电子政务效果明显、信息化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动作用充分体现和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作用明显,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的目标。牢牢把握城镇化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坚持以工业化创造供给、信息化引领提升,支撑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的跨跃式发展。

  十大工程

  (一)信息网络提速工程

  落实市政府与三大通信运营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抓住国家网络技术升级换代的机遇,全面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对于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商业楼宇、工业园区直接实施光纤到户、光纤到办公室、光纤到楼。到2015年,完成通信网的“光网”改造。商业楼宇用户具备100M以上的接入能力,实现光纤到楼率达100%。城市居民接入带宽普遍达到20M以上,乡镇接入带宽12M以上,农村接入带宽4M以上。全市出口带宽达到500G。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各基础运营商)

  (二)信息消费促进工程

  1.推动全市网络应用消费。在全市范围内实现3G、4G全覆盖,城区主要公共场所实现WiFi覆盖。提高市民网络消费能力,改善网络消费环境,增加网络消费应用,降低网络消费资水平。关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积极争取进入试点城市。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2.加大“信息惠民”实施力度。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加快就业信息全市联网。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3.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发展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重点推动小型微型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实施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创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4.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开拓远程教育等领域,至2017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教育均等化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三)城镇信息化应用工程

  1.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制定全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开展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环境、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建设市数据中心,建设地理、人口、法人、统计、社保、医保等数据库,设立统一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基于GIS的管网管理系统和网格化应用,保证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到2017年,达到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牵头单位:电子政务办)

  2.开展数字化应用建设。构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城市规划、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智能交通、环境监控等信息系统,建设平安校园、平安社区和平安城市,推广城市医疗、交通、旅游、文教等一卡通等便民服务。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牵头单位:市电子政务办)

  (四)农村信息化覆盖工程

  1.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2015年,建成资源整合、纵向贯通的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基本覆盖县(市、区)、乡镇、行政村;基本建立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和专兼职信息员队伍,符合“五个一”(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标准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覆盖所有行政村。

  (牵头单位:市农委)

  2.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升。选取优势农业产业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积极探索适合我市情况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模式;建设市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市农业数据中心应用支撑,利用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牵头单位:市农委)

  (五)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工程

  1.产业调整见成效。充分发挥整机需求的导向作用,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元器件产品结构,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新型锂离子电池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到2015年,电子信息规模企业达300户。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2.产业振兴促发展。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大幅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高。积极推进以康佳电子、长电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产业创新体系,产业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3.产业招商见成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电子信息企业落户滁州,带动全市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每年信息产业招商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

  (牵头单位:市招商局)

  (六)两化融合示范工程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主导产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程序化70%以上。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鼓励企业开展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化应用,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普及率90%以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实现在线控制,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2.推动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和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加大两化融合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力度,制定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到2017年,建成省两化融合示范区4个,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个,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家。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在生产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上取得突破。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七)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引领工程

  1.推进软件、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化技术引入和建设。鼓励成立新的软件企业,培育软件业领军企业。到2017年,全市软件企业数不少于40家;每年至少引进一家物联网和云计算企业。鼓励建设特色软件园。

  (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2.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实现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有机结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完善物流信息化体系。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3.发展先进网络文化。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壮大数字内容产业,培育数字内容与网络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扩展数字内容产业链。建设旅游推广平台,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

  (八)电子政务提效工程

  1.建设和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形成集中统一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增加网络发布、网络咨询、网络参政、网络监督、网络施政和公民利用信息化参政议政能力。提高办公OA、网上行政审批、公务员邮箱等应用使用范围和使用率。建立群众与政府交互信息平台,开展政府网站运行监测评估。实现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化。至2015年可以实现90%以上的行政审批业务网上办理,政府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

  2.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化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智能化交通运输监管、决策、服务和应急处置体系,形成与现代化交通运输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科学、机制创新、运营规范、高效安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牵头单位:市交通局)

  3.构建应急联动和指挥系统。整合公安、交通、气象、安全生产监管、卫生等部门资源,实现应急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建立集服务、监控、调度、指挥于一体的应急平台,全面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整合城市管理视频监控,实行统一管理,成立统一的监控中心。

  (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市容局)

  4.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争取再实施一批“金”字头工程。整合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及人力资源市场等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服务。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九)人才培育工程

  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和方案,努力造就一支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育工程,以滁州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核心,加大培养信息化人才力度。从2013年开始,每年各类信息化培训不少于5万人次。

  (牵头单位:市人社局)

  (十)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整合建立统一的安全支撑平台,集中提供安全防御、安全支撑、应用支撑等服务,建立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依托安全支撑平台,加快容灾备份体系建设,成立灾备中心,集中实现各级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灾难恢复。

  (牵头单位:市经信委)

  建立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各自统一的信息加密保护、电子认证、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等密码保障体系。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要求进行。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牵头单位:市委办、市政府办)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协调指导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担负起对各县(市、区)、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责,抓好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督查考核。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将信息化推进目标摆上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抓好各项工程的组织实施。

  (二)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综合管理,积极构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三统一”模式。市发改委牵头制定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各部门分别制定本部门相关规划。市经信委要组织相关专家对拟建项目的需求效益、规划布局、技术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其他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未经审查的项目,审批部门不予立项,财政部门不予拨款,承建单位不得擅自建设。信息化建设项目竣工后,市经信委要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

  (三)探索与长三角信息化合作模式,增强区域一体化协作发展能力

  借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在发展信息化方面的经验,巩固滁宁合作成果,寻找与发达城市建立信息化协作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互通。建立信息交互平台,加强政府间政务信息交流,利用行业间信息,促进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利用我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的机遇,开展加入长三角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认证体系、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互认系统、农产品检测和检疫系统、公共安全防范和环境保护协作体系等工作,充分利用滁州区位空间优势,发挥区域联动效应。

  (四)加大政策扶持和投融资体系建设力度

  整合全市信息化建设资金,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安排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工业设计、基础性、综合性和跨部门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对中小微企业实行信息化建设资金引导。各县(市、区)都要对应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招商引资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五)建立调度和绩效考核机制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奖惩机制,定期考核评价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确保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决定的说明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决定(讨论稿)》(以下简称《决定》)的起草工作,向全会作简要说明:

  一、《决定》起草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党提出的新任务,也是我市打造滁州升级版,努力实现滁州梦的行动指南。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信息化也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为我市崛起插上腾飞的翅膀;信息化还将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因此,制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既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需要,更是提升全市软实力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该《决定》。

  二、《决定》起草过程

  从年初开始,我们就我市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征集材料、现场调研等方式,初步搞清现状。起草期间,多次向有关领导报告,还向省直有关部门和专家咨询征求意见。初稿拟定后,市委、市政府召集有关部门多次讨论。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决定》内容。7月16日下午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并讨论了该《决定》。根据会议意见,形成了《中共滁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决定(讨论稿)》。

  三、《决定》把握原则

  1.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精神。

  2.积极吸收外地经验做法。

  3.立足滁州实际。

  4.坚持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四、《决定》总体框架

  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滁州升级版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以需求为导向,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着力推进信息化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和建设“美好滁州’等方面的工作,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实现滁州梦。

  第二部分为发展目标。通过实施信息化“十大工程”,达到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备、电子政务效果明显、信息化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动作用充分体现和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作用明显,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的目标。

  第三部分为发展内容。发展内容涵盖了全市一、二、三产业和政府服务等内容,列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实施十大工程来提升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一是信息网络提速工程。二是信息消费促进工程。三是城镇信息化应用工程。四是农村信息化覆盖工程。五是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工程。六是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七是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引领工程。八是电子政务提效工程。九是人才培育工程。十是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第四部分为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项目建设管理保障。对由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化工程项目,由经信委、财政部门共同进行论证评审,并实施项目跟踪管理。三是探索融入长三角信息化合作模式,增加区域一体化协作发展能力。四是政策资金保障。设立市级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五是绩效考核保障。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奖惩机制,定期考核评价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确保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