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人民日报的“二维码”说起
来源:新民晚报 更新时间:2013-08-16
7月1日,65岁的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致读者”,附了一个“二维码”,并宣称:“为进一步拓展新闻宣传平台,本报在开办网络版、法人微博、移动客户端、电子阅报栏后,将从7月1日起分步推进传播形态创新。”据介绍,这个“传播形态创新”,就是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将部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态;读者利用手机扫描版面上附印的相关标识,可直接看到声形并茂的内容。
  用手机“扫一扫”《致读者》文字旁的二维码,链接上网,打开《致读者》的“视频版”,马上就看到了一部浓缩了人民日报历史,有解说、有图像并配以背景音乐的“微型纪录片”,鲜活凝练、激情四溢,较之纯粹阅读文字,显然夺人眼球、引人入胜得多。
  前几天,就在人民日报上看见了附于新闻报道之后的二维码。新奇之余意识到,中国的第一大报在与新媒体融合、向全媒体业态发展之路上,又迈进一步。
  5月间,新华社发布的《崛起的中国新兴媒体-中国新兴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42%,网民达到5.64亿,手机用户突破11亿户,平均每10人拥有8部手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媒体用户第一大国。上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则进一步揭示,传统媒体纷纷跻身新兴媒体的疆域,媒体微博总数已逾11万个。人民日报在传播形态上的再次创新,为这种时代风貌平添异彩。
  人民日报在传播形态上的创新,进一步刷新了“读者”的概念。如今的“读者”绝不仅仅是报纸的阅读者,或者说,若要统计读者数量,不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范畴,而要将新型传播形态的接触者均纳入“读者”之列,故“受众”的概念较之“读者”更宽泛,也更准确更科学。当然,要吸引愈来愈多的受众,不能满足于形式上的变革、形态上的创新,而须不断端出愈加精美的新闻和文化内容上的“升级版”,否则,岂非徒有其表?
  人民日报的创新实践,也是给执政者以新启示。3年前,当全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平台开通之际,习近平向全国100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发出问候短信。当时,海外媒体敏锐地评论道:这个新媒体构建的党建平台,加上由党报党台主办的众多新媒体,及中纪委网络举报平台显示,新媒体已成为中共执政的新手段。媒体从来就是执政的重要资源,“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这里的“媒体”无疑包括新兴媒体;“三善”之首是“善待”,在此前提下,才有可能“善用”,而“善管”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善用”。三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惟有辩证地把握了“三善”的关系,才可能运作好这类特殊的执政资源,获得辐射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