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场上的三对矛盾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精确作战向极致发展,但作战计划却越来越概略。精确作战是信息化战争与以往任何一种战争形态的根本区别之一,精确作战已超越了空间意义的范畴,开始追求随意控制下的准确,即在随机的空间完成临时的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总体追求精确时,在作战计划方面却存在着与精确标准相反的情况:粗线条规划作战任务,不作详细安排,但计划的

概略程度与信息化的水平不是成反比而是正比,作战计划越是概略,说明信息化程度越高。这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条件下,指挥手段多、方法活、效率高,指挥机构依托网络化指挥环境,拓展了指挥对象的跨度,同样的指挥机构现在可以控制协调二三个甚至更多不同军兵种的作战单元;拓展指挥层次的递阶,战役指挥员可以根据需要直接指挥到营连甚至单兵。

  战场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模糊依然存在。数字化武器装备使战场透明度也越来越高。以至于有人大胆预言,未来的数字化作战犹如一部闹钟,只要上好弦定好时,时间一到闹铃便会响起。果真如此吗?其实,数字化战场上“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并非一目了然。海量信息真伪难辨,将指挥员淹没在信息海洋里;虽然有高、精、尖侦察装备,但战争“迷雾”依然笼罩战场;自动化指挥系统虽有每秒几亿浮点的运算能力,但依然预测不出文化、宗教、士气等因素对作战的影响……这是因为,作战双方积极动用各种手段防敌侦察,而且信息干扰、信息堵塞、虚假信息及信息欺骗等信息化手段更是频频出击。另外,信息过于繁冗,以至于想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实可靠的情报比较困难,战场态势也随着信息泛滥而变的模糊、不确定,加之隐身技术作为防护技术的“软力量”,正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模糊了交战双方的感知领域。

  共同感知能力一再提高,但“误伤”却屡禁不止。遍布于陆、海、空、天、电等领域的诸侦察监视系统联成一体,增强了信息获取能力,侦察系统与信息传输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精确打击系统互联互通,加强了从传感器到武器平台的融合,形成一种闭环、高效的信息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场通用态势图,使战场的共同感知能力大大提高。但即便是在如此高的共同感知能力面前,战场“误伤”依然一再出现,许多国家军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研发自动跟踪系统、自动识别装置等,但却无法解决由于感知不能完全同步导致的意外事件。战场共同感知能力的提高,依托的是军事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但技术进步在提高感知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附带问题,即系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下降,不可预测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大;另一方面,信息化战争参加主体日益广泛,不同国别的军队、不同信仰的民族、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员都可以参加战斗,结果即便面对同一条信息,由于诸多方面的差异,理解也就不一样,因而感知的程度也就不一样,为“误伤”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