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需形成“群“的概念 打造规模化应用
来源:工控网 更新时间:2013-09-18
 
  
  电子政务即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世界银行则认为电子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比如万维网、互联网和移动计算),赋予政府部门以独特的能力,转变其与公民、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这些技术可以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因此而产生的收益可以减少腐败、提供透明度、促进政府服务更加便利化、增加政府收益或减少政府运行成本。
  
  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是互联网环境下政府联系群众、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电子政务建设遇到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相继建立了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以下共性:1.信息孤岛,由于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的进度不同、水平不同、数据规范不同、开发语言不同,导致系统之间难以进行数据交换,产生了信息化建设的“孤岛效应”。2.烟囱效应各类垂直业务系统与其它行业系统之间、与地方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彼此数据无法共享,导致系统之间数据难以交互,最终形成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烟囱效应”。3.投资问题,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使用了国外的基础软件产品,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国外软件产品在技术先进性、成熟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价格昂贵,很多地方政府因财政紧张原因很难安排较多的资金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相对而言,近年来国产应用软件发展迅速,并具有相当大的价格优势,因此集成应用国产软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比较经济的选择,也是国家鼓励支持的发展趋势。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地方政府都在致力于政务数据的整合与应用,不少原本处于“深宅大院”的部门也纷纷开办门户网站。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门下大力气研究实践新技术、尝试建立适应新管理模式的积极努力。
  
  这些动向背后,有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观要求,也有大数据产业加速形成的客观环境。现在人们每天都被数据包围:早上出门,电梯摄像头记录出行时间;到达单位,门禁卡记录上班时间;上班期间,总控室记录着每次电话的时长……有人说,“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电子商务公司根据每天的顾客点击量和购买行为记录,预测未来的潮流趋势。政府部门一直是数据资源的“强势”占有者,囊括了人口、交通、卫生、社保、税收、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盘活这些资源,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大有裨益。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有许多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工信部今年还发布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扶持政府机关使用云计算新建数据中心。“数据治国”已然得到政策肯定,全国性的电子政务浪潮不可阻挡。许多地方都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压力和机遇探索管理创新。比如,北京市通过对城市汽车增长数据的量化研判控制措施,让首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的时间延后了11个月。其中宁波市人口基础、自然资源、空间地理等数据库已实现多部门、多系统共享,今年正准备启动服务“智慧城市”的“政务云”项目。
  
  不过,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不意味着政府相关职能就自然能够乘势顺利转型。相比技术的引进,政府自身的调试更为重要。几乎每个政府部门目前都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化平台,但是相关数据因为条块分割,如一个个信息孤岛,缺少跨部门的信息整合。买一套房子,需要填报十几张表格,每张表格1/3以上的内容是重复的,让人完全感受不到大数据的便利。其实,这些都是政府部门拥有的基础数据,完全可以根据身份证号码自动生成。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社会,这些各自为政的信息高墙,使得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举步维艰,成为电子政务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