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医药信息化;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交流
当前,中医药行业已成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重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以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中医药信息化作为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研究和思考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与卫生信息化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对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我国中医药信息化现状
“十一五”以来,国家和各省市紧密围绕大力发展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1.1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实施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的主要负责部门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发改高技〔2012〕1202号)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明确提出“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中西医协同的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中西医电子病历”等建设内容。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3521”卫生信息化工程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医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情况信息统计和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基层中医药服务信息等主要任务,并在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为重点项目。2012年,中央转移支付专门拨付专款1.76亿元,加强592家基层中医医院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1.2电子政务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国家和各地方中医药管理部门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中医药政务信息网络、数据库和信息交换系统,注重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改变传统办公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强化便民措施和服务功能。北京、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14个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建设了独立的中医药门户网站,建立了政务公开、政策解读、中医药文化、医政管理、公众留言等便民服务窗口,设立群众互动栏目,扩大网上服务功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发并推广应用了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系统、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监控平台、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平台,基本实现中医药电子政务信息网上传输、交换和处理。吉林省开展中医药系统网站集群建设,建立全省70余家县及县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网站,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山东省青岛市建立起覆盖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管理及科普宣传的信息平台[1]。
1.3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网络不断建设和完善
在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跨区域、跨地区、跨医院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网络,积极开展电话和网络预约挂号、远程专家会诊和咨询等中医医疗服务,涌现出一批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引领、辐射和带动着区域内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据全国中医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915家中医医院中82.25%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94.98%建立药品管理系统、87.24%建立财务管理系统、76.38%建立护士工作站、64.70%建立病案统计系统、42.41%建立医生工作站[2]。部分中医医院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发动态结构化电子病历和数据挖掘系统进行名老中医经验和糖尿病等诊疗规律的知识发现等[3]。河南洛阳正骨医院研发和应用了骨伤科诊疗规范自动监控咨询系统。同时各中医医院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如广东省中医院已实现总院、4家分院、3间分门诊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交换[3],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实现南海地区四通三化和集中式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
1.4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标准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中医药数据库共享平台及中药关联统计分析数据库平台,组织构建由多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参与的全国中医药信息单位协作网,以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为依托,研发临床术语数据库、中医疾病诊疗数据库、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民族医药数据库等一批中医药数据库,为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立了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提供中药文献数据库等15个专题数据库。其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泛应用于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对中医医院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依据全国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研究项目,积极主动加强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建立重点病种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与原卫生部联合制订《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及时修订《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研究编制了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表,开展《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功能技术规范》、《中医药信息数据元目录及值域代码》等标准的研制,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编制工作,有效推进了中医药标准化进程。
1.5中医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强化
中医药信息化人才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和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中医药信息化认识的提高,中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也得到相应重视,逐步形成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2]。全国25所本科中医药院校以不同方式开设中医药信息学课程,培养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连续4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分类别开展了6期中医医院信息化人员培训,近500家医院参加,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医药信息管理和技术人员知识缺乏、业务不熟等问题,积累了中医医院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经验,初步探索了中医医院信息化人才队伍构建。
2、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构想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我们要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主动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中医药,用现代管理方式推进中医药,实现中医药核心业务管理信息化和综合决策科学化,不断提高中医药与卫生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
2.1适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新观念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在总结“十一五”以来信息化工作基础上,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转变和更新适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一是实现从局部独立建设向整体规划转变,必须更新局部建设的传统观念,强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兼顾好中医药的核心业务,优化和再造业务流程,推进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融合,以业务建设推动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促进业务提升,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实现中医药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是实现从信息重复采集、资源分散使用向信息一源多用、资源有效共享转变,实行中医药信息化整体发展的战略,依托国家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构建覆盖国家、省级、区域(地市或县级)三级中医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全国中医药数据中心,构建中医药信息资源库,支撑中医药跨机构、跨区域的协作和数据共享,拓展中医药数据采集渠道,强化中医药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存储水平,增强数据处理能力,深化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中医药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有效整合、分步存储、互联互通的格局,实现中医药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2.2促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培养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领域多,作为中医药信息化工作者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协同互助、资源有效利用等能力的培养。一是强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的能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准确掌握国家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战略部署,又要紧密结合当前医药卫生和中医药信息化实际,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局,理顺已建系统、在建系统和待建系统的关系,统一数据规范和接口标准。二是强化沟通协调的能力,中医药发展涉及发改、财政、科技、卫生、社保、农业、文化、工商、林业、药监等多个部门,必须加强与这些部门的紧密沟通联系,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整合相关资源,主动参与卫生信息化建设。各中医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组织协调好医院各业务部门的关系,密切合作,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建设机制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做好招投标、设备采购、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验收监督、绩效评估等工作。三是强化资源利用的能力,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深层次分析和反映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中医医院信息人员应注重信息意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善于应用各类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有效利用各种综合评价方法分析研究,积极配合临床科研工作者开展临床数据挖掘和分析利用,为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2.3完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体系建设
全面发展中医药信息化,实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必须以中医药业务应用为导向,以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支撑,以信息标准和安全为保障,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医药信息系统。
第一,应完善中医药业务应用体系,将先进的信息系统与现代科学管理模式引入中医药行业,扩大成熟、领先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基于中医药综合管理三级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中医药综合统计管理系统、中医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中医药预防保健信息系统等,形成一批覆盖中医药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整合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探索中医药与卫生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完善政务信息公开、中医师资格、中医医疗机构资质、广告监管、应急管理等中医药公共服务体系和基层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继续推进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构建名老中医经验整理数据挖掘平台,开展中医医院融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试点,争取树立一批国家级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典范。
第二,应完善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开展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设计和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和可操作且符合中医药特色与规律的中医药信息指标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表》,加强中医药数据元目录及值域代码、中医药基本数据集、中医药信息共享和交换标准、中医药行业电子认证服务技术标准等信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积极开展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相关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制订,落实好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应用,研究中医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应用评价和测试,规范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建设。强化与国际有关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主动参与医学信息标准化活动,开展中医药信息标准的国际学术交流。
第三,应完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支撑体系,以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重实效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信息技术培养和应用推广工作,实施中医药信息化普及性教育,更新、补充和提高中医药信息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信息化人才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作用,建立规范、可持续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平台,培养一批具备中医药学、信息学、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中医药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加大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培训深度,强化领导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提高使用人员的信息素质和应用技能。创新中医药信息化人才管理、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创造重用、爱护、鼓励人才的氛围,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专长的环境,稳定专业人才队伍。
第四,应完善中医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动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要求,鼓励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中医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监控和隐私保护措施,完成中医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设和完善中医药信息安全监控体系、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做好服务外包的安全监管,建设中医药数据同城灾备、异地灾备系统,提升中医药重要信息系统及其基础设施的抗毁灭及灾难恢复能力。各中医医疗机构不仅在技术上应加强措施,在管理层面上也必须做好职工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和完善维护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
3、小结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涉及管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等多领域,面临多层面、多维度、多经度的建设,我们必须紧抓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的良好机遇,认真思考和组织实施,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构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绍武,陈伟,肖勇.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2010,23(7):1-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R].2011:7.
[3]陈伟,沈绍武,肖勇.中医医院信息化特点、成效及发展[J].医学信息学,2010,2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