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展望
来源:浙江省农业厅 更新时间:2013-09-25
 
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是农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和家庭生活信息化等。
一、建设与发展
自2001年以来,浙江在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推进信息资源开发,推动农民信息应用、多渠道做好信息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发展历程大致是四个阶段:一是从农技110的创建到全省特服电话号码96160110的统一;二是从各地农业信息网站服务到全省公共信息库的形成;三是从百万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建设到全省信息联络体系的建立;四是从农业两区建设到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我省农村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省行政村宽带村通率98%,电话村通率100%,移动通讯信号覆盖率100%,可上网的农业龙头企业6890家,达100%,可上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449家,达100%,可上网的农业种养大户22.4万户,占23.9%,可上网的农产品购销专业户9.1万户,占30.4%。农村居民每百户电脑拥有量47.7台,彩电171.7台,电话76.3部、手机211.4部。全省农业系统已建立农业信息网站139个,专职信息员400余人,1000多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99%的行政村建立了联络点。
二、应用与服务
(一)浙江农民信箱系统。农民信箱是一个集通信联系、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技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本着“省建平台,用户享用”的建设理念,把复杂的开发与运维放在省里,把简单的操作应用教会用户,汇集了大群体、搭建了大平台、形成了大网络、成就了大品牌。每个用户在系统中发出的信息都有记录、可追溯,有效地解决了网上信息不真实、不诚信的问题,创建了一个互联网信息的诚信管理模式。建立起方便快捷的通信联系、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市场行情的及时了解、公共信息的即时公开、自然灾害的预警服务、农技知识的方便查找、农民咨询的定向答复等七项应用与服务。
农民信箱自2005年9月启用至今,拥有实名用户260万,近三年平均每年发送个人信件4.8亿封,群发信件4.6亿封,个人短信5.9亿条,群发短信5.8亿条,公共信息4.7万条,买卖信息22.1万条,日均网站页面点击量200万人次左右;用户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通过信件回复和电话联系洽谈,达成交易额15.3亿元,减少产品营销支出8307万元;通过个人发信的快速通道,发送信件和短信,节省电话通讯费、信件邮寄费、纸张费5139万元;通过分群发布台风、强冷空气、强暴雨、森林防火、病虫防治等预警预报信息,及时采取减灾措施,挽回农业经济损失10.7亿元。
(二)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为发挥农业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助力作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省农业厅自2010年起,在平湖、长兴等9个县进行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现已将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推广到全省。一是完成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组网。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全部建立并应用该系统,实现级联组网、独立成网。二是建立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全省行政区划、卫星影像、河流水域、道路交通、土地利用现状、土壤资源和耕地资源等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农业“两区一田”应用数据库。三是建立农业“两区一田”信息化管理系统。现全省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和已建设的356.5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513万亩标准农田和实施质量提升的177.86万亩、已验收的1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9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全部上图入库,建设中的137个综合区、82个示范区、276个精品园完成上图入库,分别占总数的100%、48.5%、58.4%。
系统经试运行,初步显现出对现代农业管理的优势。一是保障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准确掌握并直接显示农业“两区一田”建在哪里、面积多大、谁来建、怎么建、成效如何等信息。二是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通过农业“两区一田”建设面积、卫星影像和历年项目等比对,可杜绝重复申报、多报少建、多占少补、占优补劣等现象,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三是提升农业部门服务能力。为农业部门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等提供技术支撑,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效能。争取到“十二•五”末,以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为主平台,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集耕地资源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资监管、农产品质量追溯、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分布、农机作业调度、农业项目管理、动植物疫病防控等业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现代农业园区现有设施的基础上,配上相应的控制设备及软件系统,对作物生态环境实施监测和控制,实时显示园区内各区块的土壤、环境和光照等数据,通过视频直接观看到作物生长情况。营造相对独立的作物生长环境,摆脱传统农业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
1、农业物联网系统。一般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主要组成是由节点传感器采集信息→节点无线传递信息→管理基站接收处理信息→软件显示具体直观数据界面组成。传感节点:配置各种传感器,用于获取植物、土壤、环境等农业生态信息,并通过节点之间的数据多路通讯方式,将数据传输到管理基站接收点。二是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有控制柜、电磁阀、农业设施电机、控制线及灌溉管网组成。通过园区信息采集数据及生产需要,以集成软件的管理控制进行灌溉、通风、遮阴、湿帘等作业。三是农业物联网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系统由监控摄像头、视屏传输网络、软件智能处理显示、英特网远程访问等组成。实现全天候实时监控,智能识别报警、智能录像、远程访问等功能。
2、农业物联网试点。自2011年开始, 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精品园创建点内,以种植业生产、畜牧业养殖、食用菌培育为主,选择主观上有建设智慧农业愿望,客观上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较好生产设施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试点。
——水稻智能化生产应用。我省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积极抓好水稻育秧中心建设。水稻育秧智能玻璃温室按预设定的温、湿度自动调控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育秧只需在总控制室按下按钮,就能完成洒水、喷药等程序,棚内环境调节到最适合秧苗生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在短短四年内从几千亩扩大到200多万亩。
——蔬菜智能温室应用。在种植蔬菜玻璃大棚、连栋大棚内进行了智能化应用试点,以传感器、无线网、监视器、大棚设备、操控平台架构大棚自动化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实现光照、温度、湿度、灌溉的自动化控制,在棚内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各种传感器,实时自动获取环境数据,通过平台分析数据,操控大棚通风、控温、施肥设施。目前已在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浙江新迪稼园农业有限公司、嘉兴聚宝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丽水莲都郎奇蔬菜专业合作社、嘉兴百玫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地方开展试点建设。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利空间设施和加湿系统、温度自动控制系统、二氧化碳控制系统、自动通风系统。在可控条件下进行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实现立体化、周年化规模生产,是电力、机械、智能技术和农艺技术的有机结合。目前,我省52家企业开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年产量1.8万吨,年产值2.2亿元。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效率具有其他农作物无可比拟的优势,工厂化金针菇年折亩产可达90吨,杏鲍菇亩产110吨。
——畜牧智能化养殖应用。畜牧智能化生产是打造智慧农业的一个尝试,目的是推动畜禽养殖的精细化、科学化、节本增效,推动畜牧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全自动喂料系统建设,调节生猪饲料采食量。二是环境控制系统建设,根据外界温度、湿度自动调节舍内温度、湿度的温控系统;纵向通风和横向通风相结合,根据舍内氨气和氮气浓度自动调节室内空气。三是清粪系统建设,猪舍利用负压原理设计的“液泡粪”猪舍清粪系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试点成效明显。
——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我省从2010年起进行测土配方肥智能化探索,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无锡生产的配肥机,另一种是以深圳芭田公司的和源生态控股公司开发的配肥机,我厅将“测土配方专家系统”和“智能称重配肥系统”整合为一体,由GPS地图确定田块位置,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测土配方专家系统给出个性小配方,通过工业通信协议把该配方传输给智能配肥系统,配肥系统按照配方配制用户所需的肥料。在使用过程中,农户只要在触摸屏上点击具体的田块,并输入种植茬口和需要的施肥面积,相应的配方肥成品就会按要求配比生产。系统在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作物生产水平等方面效果显著。
3、物联网在农业园区的应用效果。一是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物联网系统,根据植物生长情况结合专家系统对作物进行科学管理、适宜的肥水灌溉、及时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对提高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有良好促进作用。二是节约资源。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按照作物的需要精准的肥水供给,有效节约肥水的使用量,节约资源避免浪费,以及过量使用对土地造成损害。三是社会效益可观。有助于节约能源,减少化肥污染,提升农产品品质,将为农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发展低碳经济做出贡献,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4、现代农业智能化应用遇到的问题及建议。一是缺少智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现代农业智能化应用对人员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不同,它需要既懂农业又会熟练使用各种智能控制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要使智能农业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引进或培养操作应用和管理人才。二是建设投入大还需一定的运维成本。智能农业以自动化设备为基础,以传感器、网络传输、信息集成平台为支撑,各类软硬件等设备价格昂贵,这类电子产品容易遭受电击、潮湿高温等恶劣环境影响而损坏,更换这些设备又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相对于利润薄的农业企业来说有着实际的困难。要找准应用切入点,在设备选购上要突出稳定性、耐用性和售后服务,以探索示范点建设为主,不宜多点开花,并持续给予一定的支持,建设为具有应用推广的样板。三是智能农业应用与种植技术结合不够紧密。由于承接智能农业项目建设的公司对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了解不多,智能采集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应用到农艺管理不够精准,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对温、光、水、肥等要素有着特定要求,报警参数设置会有所变化。智能农业要与专家经验、田间试验数据有机结合,集成为精准农业专家系统。四是单点建设没有统一的操控平台。目前都以业主的需求展开智能农业项目建设,多家开发公司参与,建设标准各不相同,分散建设各自应用。要根据种养业的不同应用,研究开发标准、集成模式、操控平台、远程管理,降低成本。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实现普及和应用的程度与过程。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进行深化应用和发展研究,就是要用一个顶层设计的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条横向到边、纵向到村的联络体系;一支由系统管理员组成的推广队伍;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应用群体。不断深化和拓展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有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下一步将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生产智能化,以主导产业为重点,推进服务信息化,以农民信箱万村联网为平台,推进为农服务和村务管理信息化,以网上农产品展示营销为手段,推进农产品商务信息化,以农业系统政务网络为载体,推进农业行政监管信息化,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信息化支撑。到2015年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加快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准化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建智能化大棚100万平方米,建成10个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200个。
——农民信箱系统功能进一步提升。通过硬件扩容、软件改版升级,建立农民信箱“云平台”,承载用户500万人以上,在线用户5万人以上,支撑10个专业二级平台联动运行。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扎实推进。常年保持网上农博会摊位1.6万个、展示农产品3.5万种,推送“每日一助”农产品营销服务短信1.1万条,建立10个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
——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进一步拓展。对已建和新认定的农业“两区”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面积100%上图入库,建好300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触摸屏信息集成系统,实现农业项目申报、审核、立项、创建、验收、评价等一站式信息化管理。
——农业行政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80个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县,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健全商品猪二维码标识和能繁母猪RFID信息预警系统,建成省级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视频会诊中心1个、市级分中心11个、县级会诊室32个。
四、主要措施
(一)注重责任落实。对照信息化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和重点内容,制定符合实际的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分管领导、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及各职能部门,加强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形成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共同推动信息化行动落实到位。
(二)强化考核宣传。建立工作目标进展季度汇报制度,确保信息化行动有序推进。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大对信息化推进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建设成效、典型事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加强项目支撑。坚持 “政策引导、政府扶持、企业支持、主体建设”的原则,从现代农业建设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投入信息化建设,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应用需求,设计项目,建立储备,争取资金,逐年推进。
                  (作者单位:省农业厅产业信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