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终盘点行业篇:政府信息化
来源:AMT 更新时间:2012-04-13

政府篇

硬件已具备,监管须加强

政府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电子政务建设,我们注意到,从1999年中国电信联手40多个部委的信息主管部门,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开始,到去年底,我国的电子政务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基础,硬件建设已经比较完备。统计表明,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以gov.cn命名的政府门户网站数量已超过1万个,去年,我国93%以上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3%以上的地方政府(省、地、县)拥有门户网站”。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讲,这样的硬件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从政府角度来讲,过去几年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很明显,但问题也随之体现出来:有了必备的,甚至是“超标”的硬件,却没有相应的“软件”——实质的内容增加以及“政务”水平的提高。当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这两方面的表现,都具有相当的“波动”性。

在某些地方,政府信息化采购支出巨大,但是用处却非常小,造成严重的资金浪费。比如,在中部某政府机关,一位工作人员打印文稿所用电脑是经政府采购统一购买的P4计算机,硬盘容量80G,内存512M。稍微具备电脑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种配置的电脑用作中小型局域网的服务器都绰绰有余,但令人惊讶的是,这台近万元的电脑仅仅用来打字。

在财政允许的政府部门,计算机化水平的硬件基本都能达到要求,相反,攀比造成浪费的现象还非常严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监管,政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的经济实力以及实际需求来进行硬件配置,避免出现硬件上去了,却只能作为打字机和游戏机的情况。

内容和“软件”缺乏,理念更新成关键

受管理水平的限制,我国的电子政务目前普遍是“重电子,轻政务”,前面所列举的情况实际上是由于政府管理水平不高造成的。除了没有一个适当的监管机制来指导和约束电子政务建设以外,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没有从理念上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全面审视。

电子政务必须贯彻先进的管理理念,否则只能成为有名无实的摆设。最为典型的是“信息孤岛”的形成,各个部门只是从本部门的角度出发,进行局部的“信息化”,依然是信息垄断,缺乏流程管理的思想,要解决问题,还是要跑很多部门,过很多手续才行,信息化就只是成了一种时髦的摆设,并不能解决问题。例如,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浪潮软件的领军人王柏华指出,国内不少所谓“一站式”实际上只能称为“一厅式”,人们进了大厅,虽然省去了以往在各部门之间的跑腿与耗时,但办事的程序基本上没有简化,需要填的表格也没有减少。

电子政务的核心问题在于将各个“信息孤岛”连通,实现部门内部信息的共享和整合,然后通过网络接口,向外部用户,也就是民众提供快速、便捷、完善的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的是政府部门的理念的更新,如果政府不放弃自己的“信息垄断”权利,不能以一种服务的态度来面对民众,就不可能以民众为服务对象,以民众利益为指向,也就不可能以此进行流程的改造和优化,不能进行真正的整合,那么,即使硬件配置再高,使用软件再先进,也无济于事。

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但是在2005年以前,人们更多地关注于硬件建设,没有将注意力放到“软件”之上,随着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政府和软件提供商开始共同关注和解决内容和“软件”缺乏的问题。

整合:电子政务系统化

刚才提到,电子政务的真正效果只能在政府部门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以民众利益为指向,然后以流程的观点来考虑问题,进行政务系统的整合之后才能实现。在2005年,国内部分走在电子政务建设前列的政府部门成功地进行了电子政务的系统化,并产生了一大批的成功案例。

赛迪网评选了国内电子政务十大成功方案,包括“趋势科技电子政务完整解决方案”、“华安通联税收征管系统解决方案”、“慧点协同政务解决方案”、“方正电子政务平台综合解决方案”、“IBM社会保障软件解决方案”等等。这些方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在安全和系统整合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能够真正地解决政府部门工作的安全、效率等问题,能够较好地服务于民众。这必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

电子政务的催化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虽然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因素已经显现出来,但是并不能奢望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没有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完成,所以,已经完成并提交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将对电子政务的成功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在《条例》中,对电子政务系统将达到的目标、考核标准、责任归属等问题都将有法律化的规定,这必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起到催化、促进作用。在以往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偏差也毕竟得到纠正。

厂商篇

软件和信息服务成重头戏

随着基础网络的日渐完善,由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主导的系统建设成了电子政务的重头戏。和所有系统的建立一样,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首先是从IT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始的,目前,电子政务的硬件系统已经建设到相当规模,《2004~2005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未来几年,电子政务IT应用市场规模将保持较平稳的增长速度,软件和信息服务在电子政务中的比重正在持续提高。2003年,中国电子政务应用整体市场规模为到332.1亿元,其中对硬件产品采购额为222.6亿元,软件产品采购额为54.2亿元,信息服务投资额为55.3亿元;在2004年,软件、硬件和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61亿元、69亿元和7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投资比重上升了1.8%;而在2005年,软件占电子政务的比重在将达到16.4%。

在对政府需求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大部分地区和部门,信息化所需的硬件设施已相当完备甚至造成了浪费,而软件服务并没有跟上,软件和服务成了电子政务发挥作用的瓶颈。这正是软件厂商发挥作用的时候。

国家对国产软件有明显的扶持

作为一个强大的朝阳产业,信息产业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扶持,在电子政务的政府采购中更是有所偏重。例如,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杀毒软件等方面,在中组部进行远程教育示范工程工作中,信息产业部继续推动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国家进一步推动国产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并建立鼓励国产软件参与电子政务应用开发的服务平台。2005年7月,经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牵头,携同中国Linux产业战略联盟和电子政务软件产业化联盟的六家成员单位,曙光公司、先锋软件、武汉达梦、中科红旗、无锡永中、东方通科技等六家国产软硬件企业联合向外界正式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全国产平台电子政务完整解决方案,并通过了全国政协办公厅为代表的一批政府用户的率先示范应用。该方案围绕先锋政务通办公平台软件的应用,首次完整实现了曙光服务器、红旗LINUX操作系统、达梦数据库、永中OFFICE和东方通中间件等一系列国产软硬件产品在一起良好稳定的运行。

本土企业大展拳脚

除了考虑到对民族软件和信息服务商的扶持之外,电子政务另一个关注点在于公共安全,涉及到公共安全的东西,人们似乎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民族企业。所以,政府部门对本土软件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寄予了重大期望。

目前,本土的软件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有了大展拳脚的意味。正如前面所说,国家对国产软件有明显的扶持,去年,省级政府正版化软件采购中,在操作系统方面国产软件占了36%左右,办公软件达到了60%多,2005年的统计数据还未出来,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数据将有所增长。当然,更重要的是国产软件企业和国内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将自己的产品作出了竞争力,而不是仅仅奢望国家和政府的扶持。

另外,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提供商在2005年的出色表现还体现在,除了办公软件、杀毒软件等软件产品市场份额提升以外,信息化专业服务成绩也令人鼓舞。我们看到,赛迪网评选出的国内电子政务十大成功方案中,大部分是本土企业,这一方面体现了本土企业的技术实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本土企业在这块市场的本土化优势。

综合篇

对政府部门来讲,电子政务发展的成绩是很大的,但由于公务员素质、政府运作机制、政府文化氛围等等问题,电子政务还有很多问题。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已经采取了部分对策来解决,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和颁布实施,这方面的监督管理还将加强,必将促进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和完善。

企业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角色有所转变。在前期,硬件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起着重要作用,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随着硬件和网络构架建设的完成,软件和服务提供商的市场在膨胀。特别是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实质在于服务的提高,明确了需要对各部门信息进行整合,对民众的服务进行提升之后,国产软件商和服务提供商应当利用政府对国产软件企业的扶持,利用本土化优势,积极提升企业技术力量,争夺巨大的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电子政务走过的路子可以简单表述为“由硬件到软件”,“由框架到内容”,“由个体到整合”。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在电子政务建设之处,虽然有部分的规定,但是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也没有良好的政府行为体制和习惯对政府信息化做出比较严格的规定,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偏差,虽然目前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做出了相应调整,但是很多损失和影响已经无法挽回。政府必须狠下决心,把电子政务的建设重点放到政府对公民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改变上,并且把这种改变通过与软件商和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的合作贯彻进去,才能够达到电子政务建设的初衷,实现真正的政府信息化。

因此,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在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都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政府职能和服务的转变上,并把这种转变通过科技手段融入到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