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人民法院用制度管理可微观操作
来源:人民法院报 更新时间:2013-10-12

记者 聂敏宁 通讯员 李良俊 胡 宇  

  2010年以来,四川省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大力推行“笼格”管理模式,该模式将宏观的制度、直观的行为、微观的信息等统一量化为可定性分析、定量操作的数据,并用数据锁定干警业绩、规范干警行为,拴牢干警“保险绳”。在制度管控、微机监控、信息引控的“笼格”管理模式下,该院的审判执行、信访调解等业务部门工作及党建、宣传、信息、调研等综合部门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蓬安:法院文化

  引领管理“三部曲”

  近年来,四川省蓬安县人民法院结合地域特色,深入挖掘“相如文化”内涵,不断加强审判文化、司法文化、管理文化建设,用文化的力量引领班子管理、促进队伍管理、深化审判管理,奏响了法院管理“三部曲”。2008年以来,该院先后被授予“全国老年维权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优秀法院”、“全省六无法院”、“全国优秀法院”等38项称号。

  法院文化决定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支配着法院干警的行为准则,影响着法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良好的法院文化、班子文化对队伍的管理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蓬安法院党组历来重视“四好班子”创建,着手于先进管理理念、先进法院文化的学习创新,注重创新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着重于班子民主团结,依托已养成的法院文化和现有科技力量,确保党组决策的最大优化;着眼于勤政为民,建立了班子成员分工联系基层法庭制度,带头践行司法为民举措;着力于清正廉洁,班子成员带头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五个严禁”的规定,督促全体法官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廉洁司法文化建设一直是蓬安法院队伍管理的“重头戏”。搭建立案服务“窗口”,践行“首问必答制”,提供微笑服务;通过LED显示屏,滚动显示案件开庭信息;设置宣传栏公开诉讼流程、告知诉讼风险,帮助当事人理性诉讼。完善“法院网站”宣传窗口,及时发布法院的工作动态和重大案件审理,让社会公众了解法院。畅通民意“渠道”,公开电子信箱、监督电话及院长邮箱,发放印有法庭干警联系电话及姓名的便民联系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尝试推行“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广大人民群众走进法院、走进庭审现场,零距离监督。

  审判文化是促进审判管理提升司法服务品质的“必修课”。持续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司法为民”的审判理念深入人心。完善便民诉讼网络,探索建立“驻工业园区法律服务站”、“便民诉讼服务室”等特色审判服务,法庭利用辖区乡镇逢场日开展法制宣传、司法调解和巡回立案活动,把优质的司法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

  管理文化是促进司法高效,向社会传递司法正能量的“助推器”。强化司法作风建设,规范司法礼仪;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法官清正、法院清廉、司法清明。立足岗位实际,常态化“法官论坛”;侧重实务操作,科学化“岗位大练兵”;注重“崇尚实干、注重实绩”,规范化“人才流动”,努力打造团结型、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的团队。

  制度规范 “笼子”管理有章可循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升级,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2009年底,四川省南充市两级法院加快了基层基础建设步伐。

  硬件到位后,人员缺乏、职责不明、管理滞后等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经专题论证、综合调研、全面剖析,旧的制度繁多、“臃肿”不便于操作,新的制度“断层”、“真空”无法操作等问题浮出水面。

  “以前的制度太多,加上条件局限,很难组织全院干警集中学习,部门、个人的学习往往也流于形式。一些制度由于缺乏可操作性,根本无法落到实处。”时任政治部主任的武家庆谈及以往执行制度遇到的窘境时说。

  抓住症结,对症下药。南充中院迅即抽调了两级法院审判、执行等业务部门及调研、后勤等综合部门的精干力量,对法院历年来的制度进行了分类汇总、分级清理。在此基础上,将梳理出来的制度分别发送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随之,一套258页共21万余字,包含审执工作、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等“三大规范”的《工作规范手册》亮相。

  围绕审判、执行等中心工作,《手册》将立案、审判、庭审、裁判文书制作、执行、审判质量等一律纳入制度的“笼子”,每一项工作均做到流程清晰、权限明确、责任落实。全部工作都配套了相应的《规定》、《规则》、《细则》、《办法》等加以细化、量化。

  队伍建设历来是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班子建设、队伍管理、业务培训、党务工作及廉政建设工作被分解为43个小项。从宏观的政治学习、精神文明建设、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到微观的宣传调研、干警学历教育、廉政谈话、临时工管理,所有岗位职能职责及管理方式全部“定格”。

  司法政务管理细化到文号使用、印章管理、机要室管理及收发等11项工作;司法行政管理对经费、网络、车辆、枪弹管理等均规定了严格的管控“红线”。

  “现在这套制度,涵盖了法院工作的所有角落,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我们还据此配套出台了相应的考评标准,全部工作都能够量化为具体的考核数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得到了全面彻底的落实,效果也真正显现出来了!”看到新制度带来的可喜变化,南充中院院长王邦习满脸喜悦。

  微机监控 “网格”管理有条不紊

  “如果不是GPS定位系统帮我作证,那次周末在宾馆住宿停车,我可能工作都被除脱了!”提及半年前的那次出差,临聘驾驶员刘继华记忆犹新。

  3月10日,周日。因次日上午有执行死刑任务,根据事先安排,刘继华开着警车搭乘刑一庭承办法官、书记员及法警一行先行到达仪陇县城,选择了仪陇法院就近的宾馆住宿。

  执行完任务后,法院警车于周末停靠在宾馆的事情被实名举报,并附有相关视频资料。

  接到举报后,南充中院纪检、监察部门立即介入调查。在24小时GPS监控室里,刘继华所驾警车在法院院坝搭乘人员、行进路线、行驶速度、停靠位置、耗油情况等逐一显现。

  随后,调查人员将调查结果反馈给举报人员,并邀请举报人员实地考察,一场误会得以消除。

  “以前,警务车辆的管理很让人头疼!超出公务范围之外的违规使用,管理人员根本不可能知道。现在有了‘千里眼’,出车前,我们根据公务需要预先设置每辆警车的运行路线,一旦驾驶员超出预设路线行驶,监控平台就会自动报警,必要时,监控平台还可以对违规车辆下达远程断油的指令。”司法行政处处长杨琳莉介绍。

  微机管控不仅仅局限于对车辆的管理,干警上班签到、请销假记录、阅读处理内部文件信息、工作进度等,均有指纹门、人事管理系统、电子邮件、工作日志、法庭安保系统等与之一一对应。相应情况均由微机采取“网格”管控,收集到的数据信息一律存入后台,定时汇总,管理人员再据此予以适时通报,便于违规违纪人员适度调整,控制自己的“操行分”不下滑越过“红线”。

  作为法院工作的中心,审判、执行工作历来是管控重点,审判流程管理系统、执行案件查询系统将两大工作用微机全面“定位”。

  所有审判、执行工作分别设置不同流程阶段、工作节点和监控节点,各环节形成的材料、数据全部同步扫描、同步录入、同步生成、同步管理和监督。

  审限“黄灯”提示,节点“红灯”警示,效率“数据”显示,承办“轨迹”一律“铁板钉钉”,“网格”密织,不按程序、不讲效率、不求效果,微机“六亲不认”。

  信息引导 “三维”管理有的放矢

  刚性的“笼子”太过抽象,人为“量化”易偏离原则难控其弹性;理性的“网格”太过密集,“填充人员”难免百密一疏;将刚性的制度、感性的微机进行理性分析、解读,转换成对应的“数据”,各岗位人员业绩一目了然,法官业绩、廉政档案等随之生成。

  “数据库”最终分值只是干警评先评优的感性参考数据之一。职业操守、从业行为等“操行分”低于理性“红线”,实行“一票否决”。

  逐日累计的“数据库”、“操行分”继而成为干警、部门自我调整的“风向标”,“三维”管理得以有序推进。

  “上个季度突击抓案件办理,宣传和调研工作稍有松懈,微机打分排名靠后被通报。根据考核制度,这两项工作都被扣了分数,这个月得抓紧把损失的分数找回来,不然年终考评影响就大了!”民一庭庭长刘远这样说。

  制度约束,微机管束,部门砥束。制度的漏洞和不可操作性被微机的“智商”和部门的“智囊”弥补,微机的“刻板”被制度、部门赋予可控程序、权限,部门的权责受到制度、微机授权制约。人、机、制度的“三维管理”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以发文为例。部门起草文稿后,通过内网“公文管理”送领导签批,签批后的文稿由承办人员通过微机向主办部门申请编号,申请成功后交文印室付印,再交主办部门签章,承办人员通过机要室主送、抄送。

  整个过程中,每一环节必须依据各自权限办理,一旦出现疏漏,倒查文件运行“轨迹”,相关人员根据《司法管理制度》对应追责。

  “法院的这种管理模式,实行责任倒逼,表面看是给大家施加了压力,其实是对干警的一种保护,无形中给干警思想、行为拴牢了‘保险绳’。”视察法院工作后,人大代表马波这样评价。

  营山:配套制度

  牢控审辅“两条线”

  缺编30名,在编83名干警中,一线法官33名,50岁以上干警占在编人数的21%。面对这组尴尬的数据,四川省营山县人民法院巧妙给原有管理制度添加“注脚”,用配套制度牢控审判、辅助人员“两条线”。近三年来,该院9个基层人民法庭中,有7个法庭累计16次集体立功获奖,34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奖励;回龙法庭荣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

  基层法庭偏远、条件艰苦、案件多,老法官因身体原因“吃不消”,新进人员不熟悉当地民风民俗,经验缺乏,难以胜任,这一直是困扰营山法院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经调研论证,营山法院决定从机制入手,将原有的《法庭庭长选任制度》、《法官驻庭制度》、《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聘用人员管理办法》等进行适当调整,完善青年法官职务晋升、法官驻庭、人民陪审员及临聘辅助人员管理、激励等机制。

  育好“环境”。近三年来,营山法院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部门汇报,争取资金新建、改建了9个基层法庭,投入资金30万元,完善了9个法庭的局域网布线、光纤敷设、光电转换设备安装等工程,实现了法庭审判管理信息化全面覆盖和四级联网在线流转。在此基础上,法院修订了涵盖人员、庭审、安保、设备设施等多方面内容的《基层人民法庭管理细则》。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该院为每个法庭配备了车辆、电话、电视;确保每名法庭干警有一台配套了打印机、能上网的电脑;添置厨房设备或协调当地政府食堂,解决干警生活问题。

  选好“班长”。基层法庭庭长的选任对矛盾纠纷的化解至关重要。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廉洁自律好、熟谙当地民风民俗是《基层法庭庭长选拔任用制度》为基层法庭庭长岗位“开出”的基本条件。“双向选择”、“全员评价”是担任基层法庭庭长必过“关口”,经严格选拔,9名基层法庭和院机关的业务骨干被充实到9个基层法庭上岗。

  配强“队伍”。针对缺编严重的现象,营山法院巧打“外援”牌,经过培训、管控,将“外援”转化为内部力量。该院严把人民陪审员“入口关”,熟悉法律、热爱审判工作是必须的“硬件”;个人申请、基层组织推荐、法院审查、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多部门联合调查、公告、审核、提请任命,全部用制度予以“固定”。陪审员的岗前培训、任职期间的审判业务专项培训、法庭庭长“面对面”的技能培训环环相扣。陪审案件范围、数量,陪审工作考核内容、表彰形式等均在制度中明确细化、量化,让陪审员真正感受到法院人性化的关怀。为解决法庭辅助人员待遇偏低问题,法院在改善他们生活环境的同时,积极向县委、县政府争取“编制”、经费,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