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多维度透视中外电子政务发展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10-14

 
  2009年5月25日,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中欧世贸项目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世贸司联合举办的“中国-欧盟电子政务”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研究员、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一等参赞科斯唐(NicolasCostello)、商务部世贸组织司副司长鄂德峰分别致开幕辞。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巴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Infoterra公司、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中欧咨询协会、公安部等单位的8位高级专家分别就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与建设、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政务与政务公开和政府治理、电子政务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等五个专题进行了学术报告。来自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商务部、公安部、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及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中欧咨询协会、中欧世贸项目组等近二十家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贾凌民研究员、中欧世贸项目WTO首席专家李仲周共同主持。与会人员就中国和欧盟面临的电子政务领域的共同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对话与研讨。现将有关观点摘要综述如下:

  一、电子政务建设意义及其战略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为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从学科角度看,电子政务是涉及信息技术、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只有把这些学科综合起来协调配合,才能真正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与会学者认为,电子政务能够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加政府透明性,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来自欧盟的学者以法国中部城市ISSY市实行电子政务为例,认为电子政务不仅可以提高地区的竞争力和形象,还可以减少行政成本以及企业、公民与政府之间产生的交易成本。我国学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创新政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共享以及服务整合带动政府职能优化整合,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另一位中国学者对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金融危机对政府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例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对政府组织协调能力挑战、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挑战等。通过应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改善政府管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宏观经济的预警,提高领导的决策水平和公众应对危机的信心。

  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步骤,学者认为:第一,要确认电子政务的战略目标。我国电子政务的战略目标就是让人民享用优质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处于和谐发展环境之中,实现网络化政府、服务型政府、可信型政府。第二,必须得到高层次领导的支持。电子政务需要不同的部门之间的合作。只有得到高层次领导的支持,进行跨部门之间的协调才有可能。为此,需要建立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管理机构、组织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确保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实施。第三,电子政务的建设要服务于政策目标。作为一种工具,电子政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政策方面的目标,电子政务应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第四,评估现有资源。准确分析电子政务建设具备的资源和条件。第五,保证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必须要考虑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得到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二、电子政务发展障碍及其思路

  与会学者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常常面临组织文化层面、思想认识层面和体制机制方面的挑战和障碍。重“电子”轻“政务”和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电子政务技术标准的不统一,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电子政务评估体系的缺失,建设格局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等,成为影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将会严重阻碍电子政务的发展。

  要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发展思路: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具体来说:一是国家在立法上保证国民有充分的权力获取政府相关信息;二是政府为公众提供的信息服务的实用性;三是要体现为民服务的理念;四是重视搜集公众对电子政务服务的反馈信息。第二,应该提高利益相关方对电子政务的认识,获取他们的支持。第三,加快建立国家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制保障。第四,要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长期战略任务,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众为中心、以公共服务为主线、以标准化为技术支撑的建设原则。有学者认为,对于中国而言,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长期、系统的规划,转变政府和公务员服务观念,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信息更加透明、公开、安全。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与会学者认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往往是基于政府门户网站的外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只能是部分地反映政府电子政务的绩效。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多层面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构建电子化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系统的设想:一是构建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多层面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不同层面的指标针对不同的对象及其评估项目,提高评估的科学性。二是构建电子化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系统。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电子化,不仅可以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特长和优势,使系统能尽量地代替政府担负起评估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绩效的部分责任,帮助政府尽可能地实现评估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电子化、网络化。

  而且,由于这种评估的主体是系统,运用的工具是程序,操作的依据是流程,能不为人情左右,可以有效地保障评估过程和结果的透明性、公正性。

  四、电子政务与政务公开的推动力

  会上,有学者分析了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同推动机制及其作用方式,认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过于依赖政府推动而忽视了其他推动方式的培育,并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应大力发育不同的推动机制。第一,政府推动。政府推动具有力度大、见效快的特点,能够通过行政组织快速加以落实。在电子政务准备度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的电子政务能够迅速普及,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变化,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但是,政府推动缺乏连贯性,容易随施政重点目标转移而发生推动力衰减现象。又由于长期受建设财政体制的影响,政府推动很可能使电子政务陷入到重建设、轻应用的传统行为方式上面,导致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第二,市场推动。由于市场机制具有自发调节的特点,因此市场推动具有可持续性,可以克服政府推动之下推力衰减的问题,有效地打破各种瓶颈和障碍,实现资源、技术、体制等方面的整合,避免政府推动之下的内在矛盾和重复浪费现象。因此,有学者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试行投资多元化、项目外包、运营托管、有偿服务”。但是,市场推动的弊端在于在目前法治环境、市场机制、政府监管能力都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电子政务追求的其他诸如公平正义等社会目标。第三,法治推动。法治是推动电子政务的主要方式。它可以避免政府和市场两种推动方式的缺陷,既有可持续性和权威性,又重视公平正义价值。第四,社会推动。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信息和服务,推动社会进步,来自于作为使用方的公众和社会的评价或需求因此既是评判电子政务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也是推动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大动力。第五,竞争推动。当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推动力出现衰减时,应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的地区竞争推动作用。

  五、电子政务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风险社会下,应急管理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成为电子政务最新的重点应用领域。有学者认为,由于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遍采用条块管理,政府组织机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交换、不共享、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导致一个个相对独立、相互封闭的政府信息系统的出现。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要求充分的信息拥有权,否则无法了解实际情况、无法制定处置方案。因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要借助于电子政务,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整合。

  从电子政务角度,要把信息技术和政府的应急管理的流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我国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要遵循“统一领导、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平战结合”、“注重内容,讲求实效”、“立足长远、适应发展”等原则。六、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的发展必须依靠信息安全作为保障。当前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在技术和认识等方面:一是信息安全保护上重网络防护轻系统防护、重外部防护轻内部防护、重硬件防护轻软件防护。二是各个部门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独立运行,没有很好的进行整合,缺乏多层面、多方位的联合防御。三是对信息安全不够重视,缺乏对信息安全方面投资。

  要加强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技术上要加强网络边界防护、数据系统和内容的保护,实现有效的用户管理;研究各级各类网络之间的数据可信交换的方法,保障信息安全共享。策略上要从“单兵防御”向“联合防御”转变,建立整合、联动、集约化的安全防护体系,充分发挥立体防护优势;从“边界防御”向“纵深防御”转变,认真梳理各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与不足,规划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的纵深防御体系。法律上,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及早建立起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风险管理上,应重视和完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应对各种信息安全风险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进行分级评估、分级管理,实施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策略。与会学者还热烈讨论了“人肉搜索”的话题,提出电子政务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安全和隐私权保护,必须通过严格的信息共享授权和审核程序保证公众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