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提醒”作为防止脱离群众的持久措施
来源:求是理论网 更新时间:2013-10-15

 
——关于构建扫除“四风”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思考
   扫除“四风”是新时期有效防止脱离群众的强力措施。对任何事物都要“两分法”的哲学观点告诫我们,不要过于乐观这次扫除“四风”歼灭战取得的战果,“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决定了扫除“四风”、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持久性。只有按照习近平“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的要求,将“教育提醒”作为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持久措施,对“四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检修扫除,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能够消除脱离群众的危险,担当起带领群众实现十八大绘制的宏伟蓝图的重任。

  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活动已接近尾声,构建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工作正在进行,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关系到长效机制的生命力。“教育提醒”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治治病”要采取的三大措施之一。教育实践活动实践证明,教育提醒既适用于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党员干部的挽救,也适用于处理那些“问题严重”者的初始措施,与“进行查处”、“专项治理”两大措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有力提高了“治治病”的成效。然而我们要清醒看到,“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决定了扫除“四风”、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持久性。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倡廉关键就在‘常’、‘长’二字”的要求,将“教育提醒”作为构建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切入点,作为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持久措施,对“四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检修扫除,才能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消除脱离群众的危险,担当起带领群众实现十八大绘制宏的伟蓝图的重任。

  一、把“教育提醒”作为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持久措施的必要性

  必要性是相对于选择性而言的一种事物倾向。作为负有抓党的作风建设主责的各级党组织,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切实弄清将教育提醒作为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持久措施的倾向性。

  (一)持久深入地进行“教育提醒”是巩固发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客观要求。“作风问题是腐败的温床,要从思想教育入手,深刻剖析产生‘四风’的思想根源,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中央政治局这一要求,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也是打好扫除“四风”持久战的指导原则。常言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经过多年来的泛滥与积淀,“四风”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顽瘴痼疾,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打了一次围剿“四风”的歼灭战,虽己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但离彻底解决好干部党员“总开关”问题的目标还很远,一些人对“四风”的依恋还很严重,各地区许多“边整边犯”的案子就是有力例证。它告诫我们,作风建设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持久战、攻坚战,教育实践活动的浪潮过后,尚若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干部还会重蹈作风病旧辙;尚若没有持久的教育提醒制度,“四风”肯定还会肆虐泛滥。为此,应按照习近平要“以改革的办法固化作风建设成果。”的要求,将教育提醒持久进行下去,其中尤其要认真做好两点:一是对于类似的不良作风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不要等问题推积成患再去集中整治;二是要加强经常不断的监督,迫使党员干部增强顾忌意识,在思想上筑起抵御“四风”的“防风墙”,只有这样,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持久深入地进行“教育提醒”是对现行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重大改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党员干部优良作风的教育养成。多年来,由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落实中存在某种空白和欠缺,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大都是纯粹的反腐倡廉新政传达学习、本系统本单位的反腐倡廉大好形势介绍、传达上级下发的反腐倡廉重大案件情况通报等,与别人的问题实际联系多,与自己的问题实际触及少。这种教主式的灌输、禅师般的说教以及教育与处理脱节的形式,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养成了乐行“四风”的不良习惯,致使党脱离群众现象日趋恶化。持久深入地进行扫除“四风”的教育提醒,改掉过去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弊端,把理论教育与解决苗头性问题有机统一起来,将解决问题关口前移,对新发生的“四风”问题实行分割围歼,把问题解决常态化。实践证明,只有采取这种措施打好转变作风持久战,不间断地进行整改,不停歇地向前推进,才能扶正袪邪,将党的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党员干部养成发扬优良作风的良好习惯,为党内其他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利条件。

  (三)持久深入地进行“教育提醒”是顺应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必须措施。面对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任务,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增进与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改善民生,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按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一些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淡薄,存在种种脱离群众的倾向。特别是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盛行,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这次教育实践活动,集中扫除“四风”之垢,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以转变作风新成效取信于民,群众在拍手称快的同时,更多的是担心扫除“四风”只是“一阵风”,活动过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四风”又得死灰复燃,祸害百姓。因此,要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真正做到永远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持久深入地进行教育提醒,对“四风”进行长期清剿,不让其得以重新抬头之机,更不让其再成泛滥人之势,确保我们的党员干部将改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永远保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坚定地站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最前列。

  二、把“教育提醒”作为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持久措施的主要做法

  教育提醒在实践中的做法,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问题苗头为依据,以理论灌输为先导,以督查改正为抓手,以行为转变为目标,努力提高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的实际效果。

  (一)坚持将“教育提醒”措施与贯彻反腐倡廉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的严肃性。习近平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四风”是新形势下党内腐败衍生出来的毒瘤,是密切党和群众关系、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大敌,扫除“四风”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坚持将教育提醒措施与贯彻反腐倡廉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的政治严肃度。一要把作风转变的目标定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上,增强扫除“四风”的持久性;二要把整治不良作风的依据定在各类《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中央有关规定上,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性;三要把作风转变的实效定在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努力奋斗。

  (二)坚持将“教育提醒”措施与个人的行为表现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的针对性。党组织要善于从每个干部平凡的小事挖掘其实质,关注其过程,及时进行教育提醒。一要有针对性地要做好事前防范提醒,如在重大节假日前、重大事项决策前、重大工程立项和实施前等作风问题易发时机,以个别谈心、发送廉政短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提醒。二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苗头问题纠正提醒,做好“五个必谈”:即发现个人有违纪迹象的必谈,信访举报有违纪违规问题但证据不足的必谈,纪检监察机关发现有违纪违规苗头但未构成事实的必谈,受到错告诬告应予澄清保护但须接受教育的必谈,重要领域和关键岗位存在违纪风险的必谈。三要有针对性地动员干部家属做好亲情提醒,组织干部家属学习党纪条规,观看典型案例警示片,号召家属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行为进行监督。四要把教育提醒与跟踪督促、加强导行统一起来,促使党员干部将教育提醒时的认识转化为行动,切实提高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的成效。

  (三)坚持将“教育提醒”措施与发动群众监督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的准确性。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做好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做好教育提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组织要以公务活动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不重实效,生活上不检点,吃喝玩乐,沉迷于花天酒地等问题作为监督重点,通过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听证会等具体制度,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积极发挥各类媒体作用,重视各种社会组织的反映诉求,鼓励群众了解情况、发表意见、进行监督。要把群众反映党员干部在施政工作中发生的“四风”苗头,作为教育提醒的重要内容和事实依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把党员干部的为民服务的评价权交给群众,切实扭转各级政府部门自卖自夸的旧习,借以推动党员干部交出更加真实和令群众满意的施政答卷。

  (四)坚持将组织“教育提醒”与群众监督提醒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的广泛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群众也有责任”,并明确这种责任就是“多提建议、认真监督”。把教育提醒与群众监督提醒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为实现教育提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为此各单位的党组织,一要把习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原原本本传递到所有的非党群众,有效进行清除干部“四风”的“群众责任”教育,切实让绝大多数群众增强履行监督干部解决作风问题的责任意识;二要把遏制奢侈浪费的参与权和决定权交给群众,从群众的反映和呼声中抓住突出问题,从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中寻找问题苗头,从群众的不满和抗争中确定教育提醒的着力点;三要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提醒权利,尤其切实保障好群众对相关政务内容的知情权,对实施相关政务工作的议事权,对相关政务项目实施的管事权,对相关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检举权,合法正当的意见网络释放权等,为他们创造对干部作风监督提供更加便利检举揭发问题的条件。四要建立教育提醒扫除“四风”群众评议机制,让群众对干部作风转变状况进行全面测评和准确评价,群众满意的就坚持,不满意的就纠正,特别不满意的就要专项治理。

  (五)坚持将“教育提醒”措施与对严重问题的彻底查处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解决脱离群众问题的钢硬性。习近年强调:“让作风不好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要向干部申明,对一人同样一个问题的教育提醒,一般来说只能进行两次,第一次教育提醒,及时地叫停或称之为急刹车,目的是将干部的不良行为阻止在萌芽时期,为干部朝着良好轨道的发展纠正偏向。有不良行为顽固或自控力差的人,如在第一次教育提醒后依然还会贸然继续犯错,就要适时启动第二次教育提醒,再给他一次机会。经两次提醒如果再犯错,必须及时采取“进行查处”措施。为此党组织要注重对被教育提醒者的转变情况进行跟踪观察,除了对经两次提醒继续犯错人员进行严肃查处外,还要对所有被提醒问题苗头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观察,如果发现有更为具体的举报线索,或更为严重的情况反映,就要果断立项调查,根据查核情况,依据相关纪律予以组织处理,涉嫌违纪违法的要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机关处理,决不能让有作风问题的人带病施政,更不能把他们提拔重用。

  三、要着力增强党员干部接受“教育提醒”监督的高度自觉

  教育提醒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党员干部身上得以体现。党员干部对教育提醒的思想认可度和行为改进主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提醒目标的实现。为此,党组织应努力培养党员干部的“三个自觉”。

  (一)增强诚恳接受“教育提醒”的意识自觉,对自己的苗头性问题不护短、不回避,及时从思想上正视并下定解决问题的决心。要用典型的违纪违法案件,对党员干部进行接受监督意识教育,让大家在心灵上受到强烈震撼,既要深刻认识到:告诫是提醒,批评是帮助,监督是关爱,放纵则是自我毁灭,只有自觉地接受教育提醒,自身的违纪违法行为才能够得到避免。更要让大家自觉做到:提高接受监督的政治素养,彻底清除官本位意识,切实夯实立党为公、善纳批评的胸怀和真诚接受监督的思想基础;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彻底摈弃把权力当作为自己谋私利工具的观念,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细微入手,筑牢自我监督防线;不断强化自己的党员意识,彻底克服以领导自居、把自己置于普通党员之上的优越感,摆正自己在党内的位置,自觉把自己置于组织、制度和群众的监督之中;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教育提醒的问题,不护短、不回避,首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问题的性质及危害,深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坚决接受监督的品质和责任做出表率。

  (二)增强诚恳接受“教育提醒”的改正自觉,对自己的苗头性问题不敷衍、不拖延,及时从行动上加以克服。党组织起码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导和督促干部积极有为地祛忧除患,切实解决和克服教育提醒提出的要求,那怕提出的要求中只有1%是真实的也不放过,绝不能麻木不仁或无动于衷不作为,放其忧任其患;二是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教育提醒指出的问题,改正不正之风,自觉增强党性修养、自觉密切联系群众,绝不能对自己的苗头性问题采取敷衍、拖延甚致欺上瞒下的假改正,蓄隐忧埋隐患。三是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以彻底革命的精神,彻底干净地解决和克服教育提醒指出的问题,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纪国法的约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行得端、站得稳、走得正,绝不看风使舵、复发旧病,更不花样翻新、重蹈旧路。

  (三)增强“四个自我”的高度自觉,对自身存在的苗头问题不任其发展、不等待组织提醒,依靠自我的净化力及时将其化解。“四个自我”(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新形势下每个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反腐倡廉素养。教育提醒毕竟是由组织指出并督促去解决现实问题,带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的党员干部如果长期依靠教育提醒才解决自身作风问题,党的作风建设必然只能在低级水平循环。为此,在增强党员干部诚恳接受教育提醒改进作风的同时,党组织要健全各种学习培训机制,促进党员干部严格用党性原则要求自己,使自身产生一种内在的坚强意志和自控动力,抑制自己头脑中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不良意识,从而给自己涂上“防腐剂”;要紧密联系实际,抓住关键性问题,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认识偏差和行为偏差校正好,把贯彻党章和党的制度从严、遵守党的纪律从严落到每个人的实处,决不允许不良的思想倾向和现象漫延成灾,确保自我净化不断收到新成效;要严格坚持调查研究制度,督促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意见,立足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进行自我完善,立足于超越已经取得的成绩进行自我革新,立足于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进行自我提高,以优良的作风和过硬的本领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