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3-2015年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10-18

市教委印发《上海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3-2015年)》沪教委科〔2013〕71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3-2015年)》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各区县教育局、市教委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搭建共建共享的开放式平台,形成多方投入和参与的建设模式,重点推进基于“人人通”和数据共享平台的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以应用为导向促进教育信息化向“主战场、大规模、常态化”发展,我委制定了《上海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3-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上海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2013-2015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3年10月9日

附件

上海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2013-2015年)

  一、总体思路

  建设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进入主战场,实现规模化和常态化,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建设原则:推进过程中要以遵循规律、需求导向、开放共享、创新应用为原则。要遵循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发展规律,充分研究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注重共建共享和开放式机制设计,形成多方投入和参与的建设模式,通过创新应用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推进架构:分层推进,市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构建“人人通”平台和数据、资源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五大任务;加强标准制定,推动数据和资源结构标准化,逐步实现基础数据和资源的统一和共享,构建“可持续、可交换、可共享”的信息化环境。区级、校级层面丰富各级各类的教育信息化应用。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上海教育数据资源中心建设

  1.上海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根据教育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要求和上海现有业务系统状况,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实现各类业务数据的整合管理和共享交换,提供教育基础信息的查询、统计和分析,并为上海教育提供决策分析支持。

  具体推进内容如下:

  (1)建成满足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网数据中心(简称IDC)机房,按照信息安全等保三级的安全要求进行建设和运维。按照教育部要求完成数据初步对接、采集和上报工作;完成业务数据调研,完善数据中心总体设计方案。(2013年12月完成)

  (2)完成数据管理机制建设及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要求;完成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完成各主要业务系统数据在数据中心IDC的备份和实现各业务数据库与基础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共享和整合;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完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的统计、查询、分析等服务。(2014年12月完成)

  (3)开展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实现决策支持。(2015年12月完成)

  2.上海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依托上海学习网公共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等技术,以“课程超市”为突破口,加强资源标准的制定与统一,逐步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新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为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搭建共享和应用的环境,全面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积极探索“课程超市”服务的新模式,为易班网络学习空间、市民网络学习空间等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支持,逐步拓展“课程超市”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推进上海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建设。

  借助电子支付手段、植入数字版权机制,将网上课程管理模式与商业超市理念、模式及机制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形成新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具体推进内容如下:

  (1)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课程超市”顶层设计。(2013年12月完成)

  (2)“课程超市”系列机制研究,包括研究课程质量评审机制、课程标准、课程的可持续性更新与发展机制、数字版权保护等。(2014年6月完成)

  (3)“课程超市”平台建设,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课、学习课程、交流协作、评价课程等功能;为教师和教育机构提供课程创建、课程管理、课程答疑、课程测试、教学活动组织等功能。(2014年12月完成)

  (4)进一步完善“课程超市”平台建设,并完成商业运营模式设计,实现“课程超市”优质资源的可交换、可再生;完成学分认证体系的研究和建设,与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进行对接,促进终身学习认证体系的完善。(2015年12月完成)

  (二)推进易班建设

  继续强化高校易班建设,实现高校用户从学生和思政教师到师生的全覆盖。通过开放平台建设对接高校课程资源跨校共享平台和各高校的教学管理平台,全面整合教育系统的优质教学资源。

  具体推进内容如下:

  (1)确立5个左右试点高校,依托学校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开展基于本校的课程资源建设。通过充分调研和分析,形成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统一标准,并通过易班开放平台,开发相关技术接口,使大部分教育资源能够对接到易班平台。(2013年12月完成)

  (2)通过遴选10-15个重点高校开展基于全市通用课程和大部分专业课程的教育资源建设。逐步研发基于第一课堂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并选择一批学校进行试点。通过项目和政策支撑等形式,将上海教育资源库、上海高校课程中心的已有教育资源全部通过易班进行重新分类和定位,依托易班进行分享、评价、排行,将高校精品课程与易班资源建设挂钩,全部进行在线展示。(2014年12月完成)

  (3)推出基于第一课堂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在更大范围进行试点推广。进一步汇集教育系统内各单位的教育资源,逐步将易班建成覆盖大中小学各类课程和课外教育的一站式教育资源展示和应用平台,形成上海教育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2015年12月完成)

  (三)推进中小学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学习评价方式转变

  聚焦三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设全覆盖的电子学生证系统和学生成长信息记录平台,为学生校内外活动提供支撑;二是建设基础教育learningstore平台,以电子学生证信息为依据,建立中小学生个人云学习空间,并提供学习工具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服务;三是启动中小学教材数字化工程,逐步把1500种中小学教材数字化,并逐步推出多媒体版电子教材和互动性电子教材。

  具体推进内容如下:

  (1)在电子学生证管理系统上线试运行的基础上,建设覆盖全市的市区校三级学生成长信息记录平台,为学生学习空间的建立提供唯一身份信息,以便各种应用信息相互交换和融通,同时为学生校内外活动提供支撑。深入调研学业管理模块、成长记录模块、体质健康模块、社会实践记录等基本模块需求,完成学籍管理模块需求分析并逐步进入应用开发阶段。(2013年12月完成)

  (2)开展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区县和学校分析应用“绿色指标”评价数据调研,完善建立“绿色指标”评价系统,以数据分析支撑教育质量评价方式的转变。(2013年12月完成)

  (3)基本完成上海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对接各类教育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支持大部分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统一标准。(2014年6月完成)

  (4)总结提炼试点区县和试点校开展本土化、校本化实施“绿色指标”评价并进行评价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典型经验。建设基础教育learningstore平台,以电子学生证信息为依据,建立中小学生个人云学习空间。(2014年12月完成)

  (5)中小学教材数字化建设实验研究项目,在维持原有工作机制的原则下,构建适应数字化教材时代的教材编制、管理、出版、发行、使用等配套机制;完成现有1500种中小学教材的数字化工作,并逐步推出多媒体版电子教材和互动版电子教材。完成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学习评价方式转变项目的阶段总结。(2015年9月完成)

  (四)构建中职校教育云服务

  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抓手,实现一体化管理;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构建多维教学环境;以信息平台为载体,改革中职校教学与学习方式;以易班为社交平台,构建中职学校易班。

  具体推进内容如下:

  (1)继续推进数学化校园建设,通过教育城域网接入改善学校网络环境,不断提升学校硬件水平。加强中职校教学教务等管理系统建设,逐渐建立中职系统数字图书馆。发挥“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数据库”的作用,构建统一管理平台。(2015年12月完成)

  (2)开展创新实验实训中心的试点建设,开发多媒体实训资源,运用网上虚拟实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提高实验实训资源的集聚和辐射,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以高效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逐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选取若干个试点学校进行虚拟技术在教学上应用,建成若干个创新实验实训中心。(2014年12月完成)

  (3)通过电子书包、易班教育教学平台打造等,将教学的结果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中职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选取若干所中职校开展电子书包试点工作。(2013年12月完成)

  (4)研发一套集校园服务平台(信息发布门户)、教育教学平台、成长轨迹记录平台、师生互动平台、校外活动平台为一体的中职易班平台:完成3所中职学校的抽样调查并进行结果数据研究,形成初步的推广计划,完成中职易班平台第一版上线和中职学校第一批试点学校入驻(2013年12月完成)。扩大易班试点范围,推进教学过程管理(2014年12月完成)。完成中职校易班教学平台建设,实现在上海中职学校的全覆盖(2015年12月完成)。

  (五)构建市民网络学习空间

  通过信息化手段、数字化方式,完善并联通市、区两级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各级各类现有终身教育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活动信息、各类学习资料等)向市民传输;进一步改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高市民数字化学习意识,通过购买、共建、共享、研制开发等多种手段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最终实现以数字化方式推动市民形成无时间限制、无空间障碍的终身学习习惯。

  以上海学习网为主要阵地,依托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面向市民和成人继续教育学习者,探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分互认机制,为学习者提供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数字电视学习、全网智能搜索、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及学习支持服务,打造上海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

  具体推进内容如下:

  (1)区县市民终身学习网站的进一步优化,构建覆盖全市的数字化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实现上海市17个区县学习网的互联互通。拓展优化上海学习网平台,建设老年门户网站、移动门户网站、数字电视门户网站以及各个主题频道的个性化门户。完善上海学习网课程资源建设,以成立的“学习资源联盟”为抓手,设计开发精品化课程和资源,新增400门在线课程,并增加10门以上精品化课程。充分调动区县社区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网上工作室的建设。(2013年12月完成)

  (2)加快各级各类面向市民开放的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整合建设,通过与各区县社区学院、知名教育企业等机构的合作,形成优质教育资源中心。进一步加强徐汇区中心教室、老年大学科技分校、Wifi体验室等社区学习环境的建设,积极推动区县联动,构建优质服务与良好技术支持的特色化社区学院。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在教育网点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育类型全覆盖。加强上海学习网终身学习档案建设,并与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进行对接。推进上海学习网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一支由专家、网上辅助教师和志愿者组成的千人三级支持服务队伍。(2014年12月完成)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3年10月1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