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方案(2011-2015年)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10-29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0〕66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智慧城市试点和重点领域应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物联网的普及应用,促进物联网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扶持物联网行业做大做强,带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智慧广东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智慧广东架构基本形成。物联网技术在生产、生活、公共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发明专利受理量和技术标准发布量超过1000项,机器对机器(M2M)应用终端数量超过1000万台。
到2015年,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和网络、M2M和嵌入式系统等重点设备制造领域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建成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系统集成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网络运营服务企业,集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端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物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智慧广东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重点区域应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目标:加快智慧城市发展,打造智慧化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推进智慧广州、智慧佛山、智慧云浮、智慧东莞等试点建设并取得实质突破。物联网技术在试点示范城市(镇)的主要经济社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城市管理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形成智慧广东的基本框架。
措施:
1、建设智慧广州,探索中心城市物联网综合应用新模式。实施“天云计划”,加快建设新一代通信网络、光纤到户、无线城市等重点工程。推动物联网在示范应用、核心产业、关键技术以及公共平台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加快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政府、智能城管、智能家居等重点智慧工程,改善城市运行管理效率,提升居民生活智慧化程度。
建设智慧广州(天河)示范区,大力发展新兴智慧型产业,加快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基地建设,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核心区和天云计算基地。依托中心商业区,开展智慧商务应用示范,建立快捷智能的商务体系。率先实现社会保障卡、市民网页和居民健康档案等应用覆盖全体居民,选择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面向未来生活的智能家庭、智能楼宇和智能社区。
启动南沙智慧岛建设,重点推进智慧岛中心基础设施、技术中心、智慧创新园、国际智能港口、航运服务中心等建设,带动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着力建成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到2012年,力争使广州物联网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达到300亿元,物联网服务业规模达到200亿元,2015将广州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市。
2、建设智慧佛山,实现“四化融合”模式创新。通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四化融合”,探索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新模式。抓紧实施物联网和智慧产业工程、佛山无线网络(U-佛山)建设工程、智能城市-东平新城示范工程、智能生活工程等8大重点工程,提升城市生产生活及公共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依托禅城区广东省RFID产业(佛山)基地、世纪互联云计算南中国总部基地、华南智慧新城以及南海区云计算中心,建设物联网和云计算应用示范基地。
以行业应用为切入点,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家电、服装、建材等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绿色制造在佛山应用,选择3个居民小区开展智慧家居应用试点。到2012年,规模以上的物联网和云计算企业达到50家以上,实现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15年,智能化城市的示范工程基本建成,“智慧佛山”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建设智慧云浮,实现“三网融合”创新突破。加快推进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云浮三网融合基地建设,支持云浮建设“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区,探索有云浮特色的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之路。基于“三网融合”积极开展物联网、移动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应用业务。支持畜牧养殖物联网应用等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建立基于“三网融合”的企业云计算服务平台。加快“三网融合”业务进家庭步伐,推动双向互动数字电视应用,到2015年,实现全市60万户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4、建设智慧东莞,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新突破。充分利用省市共建物联网产业基地契机,启动“智慧产业”工程,培育一批物联网龙头企业,夯实物联网产业基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推进无线城市示范应用。推进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云计算产业链。部署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商贸流通业的试点应用,推动虎门港“智慧港口”建设,提升物流、仓储和通关的全程智能化,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发挥东莞石龙镇作为“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镇”的建设优势,探索以信息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产业与城市转型升级的智慧城镇建设新路,打造数字城镇(e-Town)品牌。加快推动智慧城镇新一代网络建设,探索物联网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层次应用,开展包括民生、环保、市政、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智慧化公共服务和城镇管理,争取到2015年,成为全国智慧城镇建设的创新示范镇。
(二)推进重点领域应用,带动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目标:选择物联网应用基础较好的重点领域,分期分批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智慧广东应用项目。到2015年,在重点应用领域实施2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全监管、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慧环保和智慧水利等7大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力争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
措施:
1、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应用。重点以机场、港口、铁路和公路站点等物流枢纽为依托,建设“一站式”物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多式联运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
(1)加快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政府服务与行业平台协同、区域与国际互联的物流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产业化公共基础服务。到2012年,完成平台解析交换中心和搜索服务与国际互联中心“两大中心”建设,推动广州、深圳两主节点建设,启动部分应用子平台试点,2015年,建立多式联运智能化供应链服务体系,促进各部门各领域物流业务融合和通关便利化,将广东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信息中心。
(2)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环节深化应用。制订《广东省建设智慧物流实施方案》,以广州港、盐田港、虎门港、南方海岸物流园区、粤港河运智能监控平台等粤港物联网通关示范项目为重点,提升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推动RFID、传感网技术在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商贸服务中心等各类物流模式中应用。加快基于车网关的现代专业物流系统产业化。支持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东莞“虎门智能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2、大力推进“智能交通”建设。积极推进交通信息感知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引导、停车诱导、公交管理、实时路况、客货车辆管理等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
(1)加快建设“车联网”工程。以广州作为“车联网”试点区域,带动珠三角各市智慧交通建设,力争打造交通行业的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广州市“动态感知,主动管理,人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应用试点和汕头市车辆射频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等项目为示范,依托广州、深圳、惠州、珠海、中山等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车载动态导航信息服务系统和车辆卫星定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基于RFID的车际安全预警系统等车载物联网重点项目。支持通讯运营商、交通运营企业建立“车主服务平台”等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系统,构建快捷便利的交通信息服务体系。
(2)建设粤通卡畅通工程。进一步推广使用不停车收费的粤通卡,支持电子车牌和电子驾照应用,推动羊城通、粤通卡、深圳通、岭南通及香港“快易通”、“八达通”等的互联互通和应用融合。整合现有城市交通智能卡系统和资源,推动移动终端与智能卡融合,形成全省统一的交通智能卡品牌。按照全省统一的交通智能卡技术标准,改造目前已发卡城市的交通智能卡应用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省交通“一卡通”平台。至2012年,实现珠三角地区公交、城际轨道交通“一卡通”;到2015实现全省交通“一通卡”。
3、加强“智能安全监管”建设。充分考虑公共安全监管的实际需求和物联网的技术优势,重点在食品、特种设备、危险品、卫生等领域推动物联网示范应用。
(1)建设食品安全溯源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的安全溯源工程,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进一步扩大食品安全溯源应用普及,到2015年,建立一套从种苗到销售终端的全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打造国内先进的鲜活农产品监控体系。
(2)建设智能安全监测管理系统。以广州市基于物联网建设的车用气瓶监管系统、电梯安全与节能监测系统等项目为示范,在珠三角地区推广RFID、传感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应用,建立智能安全监测管理系统,2015年前,重点对非煤矿山、特种设备、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和交通运输工具等实施检测、预警和监控管理,加强对机场、桥梁、隧道、场馆等市政设施实时监测和管理。
4、加快实施“智能电网”工程。结合我省电网建设和改造,稳步推进广东地区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开展智能调度、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系统一体化、通信信息智能化等重点专项研究,建设中新知识城、横琴岛智能配网、智能用电小区、大容量电化学储能等示范项目,抓好国家级智能电网实验中心等平台建设,开展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加快智能电网配套电气设备、新型传感测量器、智能电表等新型设备研发及制造,研究与开发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支撑技术。支持企业建设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自动快速更换系统,探索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运营网络新模式,在广州、深圳等城市进行提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运营整体解决方案试点。加快推进“物联网智能路灯”和“电力无线抄表”应用,推广互动用电,促进节能减排。到2015年,广州、深圳等城市提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运营整体解决方案得到应用,电力智能电表的用户互动应用达2000万家。
5、着力推动智慧医疗建设。在全省选择5家以上医院作为试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远程医疗等领域的运用,推广应用具备物联网应用功能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提高远程医疗能力。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选择10个社区作为试点,建设社区医疗信息化平台和调度枢纽,实现集远程医疗检测、社区医疗资源调度等服务于一体的小区智能医疗服务,探索家庭保健服务新模式。到2015年,珠三角基本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共用,实现全省病历一本通和医疗一卡通。
6、大力推动智慧型节能环保和智慧水利建设。运用传感网技术促进节能降耗,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传统工艺,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和污染。到2015年,扶持100个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和100个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从我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选取若干家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的示范企业,树立标杆,推广应用。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采用传感、遥测等技术构建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提高水资源情况预测能力。到2015年,在水库、堤围、大坝、水闸、城市供排水设施等重点水利工程中,选择5项工程开展智慧水利试点示范,建立10个水利监测示范点,建成一批水资源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和防灾减灾系统。
(三)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
目标:依托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率先突破RFID、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等三大关键技术。力争到2015年,建立10家以上省级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及工程实验室,重点组织15项以上省级关键技术项目攻关,物联网领域发明专利受理超过800项(其中申报发明专利超过600项),形成相关技术标准超过200项。
措施:
1、加强RFID技术攻关及标准化研究。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推动智能RFID标签芯片、无线射频智能卡(RF—SIM)芯片、远距离RFID标签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持中山大学高速双界面RFID CPU卡芯片、大容量高安全RFID标签芯片、面向GPS和北斗系统的双模卫星导航芯片等技术的研发,支持超高频RFID国家重大专项和超高频RFID芯片、读写模块小型化等项目,支持RFID身份认证技术及无线联机认证终端的研发。开展物联网物品编码解析技术和应用标准制定,推进产业化。力争到2015年,在RFID领域形成相关技术标准超过200项。参与制定2-3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利用粤港在RFID物流通关、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3-5项国家标准。
2、推动传感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大力扶持物联网光纤传感技术及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新型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高功率超窄线宽单频光纤激光传感器的研发,加快推动“短距离无线互联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和产业化”等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加强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支持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在无线传感器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2015年前,推动申报3-5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
3、提升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华为和中兴通讯等龙头企业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启动2-3项省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集中攻关宽带无线接入网(WLAN)、超宽带无线通信(UWB)、近距离无线通讯(Zigbee、NFC)、高频RFID等核心技术,研制相关接口、接入网关设备,加快形成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化产品,并推动接口和设计的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争取在国际相关标准制定中掌握话语权。力争到2015年,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的发明专利受理超过300项,形成相关技术标准超过60项。
(四)促进重点产业体系建设,壮大我省物联网行业规模。
目标:加快发展物联网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培育15家以上在物联网核心产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物联网企业6家以上,超1亿元的企业9家以上;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物联网服务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打造2个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园区,2-3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基地。
措施:
1、培育壮大物联网骨干企业。通过优化人才、资本、政策和服务环境,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与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加快集聚具有较大规模的各类物联网企业。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整合现有财政资金和扶持政策,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物联网国内领先企业,力争在芯片、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络设备研发制造领域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先进商业模式的物联网运营和服务骨干企业,选择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上市,力争到2015年,物联网上市企业达到12家以上。
加快引进优势企业。以完善产业链为导向,加强电子标签、传感器、集成电路、系统集成等产业重点环节的知名企业引进工作,强化物联网产业配套能力。重点引进一批世界500强物联网国际企业和产值超百亿元的央企、民企,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广东进行物联网重大项目投资或设立研发中心。
积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激励政策,建立“广东省物联网企业孵化扶持基地”,重点支持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与产业化省部院产学研联盟建设,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依托广州、东莞、佛山等地的物联网园区,集中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物联网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帮助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2)加强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合理布局,引导技术、人才、资金和重大项目向物联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充分发挥产业基地的龙头作用。按照“省市联动、合作共建”的原则,认定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基地,支持广州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开展RFID芯片、传感器、新一代无线网络等产品研发。力争到2015年,产业基地集聚物联网企业数量超过120家,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支持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松山湖物联网创新技术服务、物联网通信产业园区、石碣物联网器件装备产业园区及虎门港区域物流中心示范区,培育10 家以上在相应产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的骨干企业,实现物联网产业产值500亿元。
加快建设物联网产业重点园区。继续抓好广东省RFID广州(番禺)园区与佛山园区建设,引导优势资源集聚,加强RFID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和行业典型应用方案的开发。支持顺德物联天下产业园区的建设,启动公共物联网平台、智慧家具商贸、家电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重点项目。加快深圳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园区建设,2015年底前,扶持100家以上相关企业入园孵化发展,带动物联网系统集成、云计算和元器件产业集聚发展。
(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夯实物联网发展基础。
目标:加快推动无线城市群、新一代通信网络工程和光纤入户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力争到2015年,建成一批超级计算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空间地理信息和M2M服务,M2M终端数量超2000万个,珠三角地区实现光纤到户,宽带用户接入速率达到10-100Mbps,全省镇以上地区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建立物联网安全标准体系。
措施:
1、加快建设珠三角无线城市群和光网城市。推进全省无线城市群建设,构建覆盖第三代无线通信网(3G)、WLAN、RFID等传感网的应用接入体系,实现泛在网络无缝对接,无线宽带业务在政务、商务和民生等领域广泛应用,提高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推进 “光网城市”建设,加快光纤入户和宽带网络光纤化升级工程,加快新一代互联网(IPV6)部署,积极推动下一代网络(NGN)建设。
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达到10Mbps以上,互联网普及率、家庭宽带普及率和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80%、71%和70%,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逐步实行光纤到户,企业客户实现千兆接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市实现镇级以上城区无线城市全覆盖,提升城市群的融合与整体服务能力。到2015年全省普遍实现宽带互联网100M到家庭、1000M到企业。
2、大力推动云计算发展。开展云计算协同技术、云计算共享服务模式和“公共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5年前,重点部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建设,加快佛山、东莞云计算中心项目、汕头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广州“天云计划”和深圳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支持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联通广州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参与国家云计算相关标准的制定;争取国家相关重大项目落户我省。
3、抓紧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广东省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和数字广东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社会提供地理信息服务。依托国家北斗卫星综合示范工程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北斗卫星和高分辨率遥感、遥测信息在珠三角地区的综合应用。加快北斗芯片及其应用终端的研制,开展北斗应用服务试点,形成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
4、着力推动M2M发展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化的商用系统,支持电信运营商建立M2M公共服务平台,在电力、金融、交通、物流、公用事业等领域推进M2M应用规模化,进一步拓展网络视频监控等M2M业务应用。
5、建立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加快建设广东省物联网信息与应用安全体系与平台,开展物联网安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为政府、社会、行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安全保障。积极推进物联网信息安全方面的行业标准、政策法规出台,加强在物联网标识、协议、标准、安全网关及中间件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支撑物联网产业良性发展的安全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公安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外经贸厅、卫生厅、国资委、质监局、安监局等有关部门参与,形成各部门分工协作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良好机制。各市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市推进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投、保、贷”等扶植激励机制,省财政现有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对物联网相关产业投资。
(三)落实人才政策。以物联网产业园区和省内高校为依托,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物联网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结合落实《广东省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政策规定》,加强对物联网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吸引一批留学人员回国创办物联网企业,切实解决物联网领域中高端人才户籍、税收、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和支持物联网企业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稳定高级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
(四)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我省发展物联网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新闻媒体等媒介、专家讲座等形式广泛普及物联网知识,营造物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试点示范项目、典型引路,扩大应用范围,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五)强化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物联网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切实加强跟踪监测和考核,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对责任单位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附件:《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方案》重点项目表(2011-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