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实施意见
(2012年9月19日)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现就建设智慧广州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至2015年,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建成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国际枢纽、城市运行感知网络和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突破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一批智慧型产业,构建以智慧新设施为“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和新生活为“树叶”的智慧城市“树型”框架,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市。
1.具体目标。
——建成一批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国家信息通信枢纽地位不断提升,基本建成新一代宽带网络、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若干个云计算中心和城市大数据信息资源库,成为汇聚华南、辐射全国的信息资源中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兆位每秒,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兆位每秒,无线局域网接入点超过30万个。
——建成一批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系统。建成一批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城市运行管理协同能力明显提高。市、区(县级市)政府部门普遍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80%以上的成年居民和企业拥有个性化政府服务网页,90%以上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集聚3至5个年交易额500亿元以上的电子商务平台,上市电子商务企业达到10家。
——发展一批智慧型产业。以高端电子和智能产品占主导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上市企业达到10家。
——突破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高端软件、智能终端、智能处理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超过2000项。
——提升市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成市民综合学习平台。中小学生基本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90%以上的市民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健全智慧城市发展保障体系。建立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投资融资、信息安全和相关标准体系,形成与城市智慧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环境。
二、建设智慧广州新设施,强化综合门户城市功能
(一)构建枢纽型国际信息港。
2.实施宽带网络工程。加快推进光纤到户、“无线城市”宽带网络、宽带移动通信网和双向数字有线电视网络等新一代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乡无线移动宽带网络全覆盖、城区“千兆进企、百兆到户”、乡村“光纤进村、宽带到户”。不断提高国家电信网、国际互联网枢纽的服务水平和处理能力。加快实施下一代互联网(IPV6)工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中国联通广州分公司等)
3.建设国际云计算中心。实施“天云计划”,加快建设广州超级计算中心和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推进中国电信沙溪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联通数据中心、中金华南数据中心和亚洲脉络等一批云计算中心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天河区政府、南沙区政府、增城市政府、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中国联通广州分公司)
4.建设城市大数据信息资源库。汇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口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信息以及城市设施和生态环境感知信息,建立全市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体系,构建智慧广州核心战略信息资源。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公安局、市人口计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流动人员出租屋管理办等)
5.建立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电子政务异地容灾备份中心,推动关键行业信息系统建立异地灾备体系。加强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处理等安全技术攻关和应用。支持使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电子器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产品。研究出台信息保护政策和措施。(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公安局等)
(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
6.全面推进智能交通工程。实施智能交通规划。加快建设交通动态信息感知设施,推广应用物联网、交通仿真等智能技术,缓解交通拥堵。大力推进电子警察和交通管理业务网上办理。加快建设交通信息服务发布、公共交通管理、交通管理辅助决策、行业管理、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等信息系统。推动羊城通与其他城市电子收费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应用融合。推广电子票务应用。(牵头单位:市交委,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监察局、广铁集团、市地铁总公司)
7.加快建设智能港口工程。建设港口货物物联网、港区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进出港区船舶、车辆、货物的实时视频监控、自动感知、智能调度和管理。推进物流大通关及集装箱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具有数据交换、业务协同及客户“一站式”综合服务等功能的港口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空港自动感知和智能处理系统,完善地面指挥调度系统,建立一体化空港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物流审批、全程货物实时追踪和电子货运物流服务。推动电子票、手机票和行李电子标签的广泛应用。(牵头单位:广州港务局、广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南沙区政府、黄埔区政府、广州港集团、市交委、白云区政府、花都区政府、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8.建设智能电网工程。推进用电和配电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普及远程智能电力终端,提供双向互动智能用电服务。推进国家级智能电网实验研发中心、电动汽车换电站及换电体验中心建设。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智慧岛智能电网示范区。(牵头单位:市经贸委,配合单位: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南沙区政府)
9.加快建设智能水网工程。建设智能供水保障系统,建立覆盖供水全过程的水质感知网。建设智能排水系统,实现对所有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以及污水管网状态和水质水量的在线监测。构建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对全市重点水利设施的实时监测和预测预警。建设三防智能决策系统。(牵头单位:市水务局)
10.建设智能安全供气工程。建设城市低耗、安全、高效的智能气网,逐步推广新建小区居民家庭用气远程智能抄表,建立智能型的燃气监控调度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对液化气充装站、汽车加气站、天然气门站、调压站、燃气终端等设施的在线监控,确保供气和用气安全。(牵头单位:市城管委)
三、推进智慧广州新应用,推动公共管理和服务创新
(一)建设高效便民的电子政府。
11.大力推动政府网上行政审批。加强电子政府建设顶层设计,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建立面向市民和企业的个性化政府服务网页,实现与各政府部门网上办事系统无缝对接,提供政府个性化服务和云计算服务。以业务协同为导向,全面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实施政府服务网上办理工程,理顺部门内部、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全面梳理和优化办事流程,深入推进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审批、并联审批,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个性化、主动式的政府在线服务。推广信息无障碍服务,市、区(县级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市残联网站要开展信息无障碍改造。完善和全面推广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市、区(县级市)各部门电子政务在街道和社区的信息共享和一站式办理。(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法制办、市政务办、市监察局、市残联、各行政审批主体单位等)
12.建设政府智能化办公决策平台。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建设全市一体化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实现电子公文交换和数字档案管理。推广视频会议、移动办公等技术,创新政府会议、会商和决策模式。积极推动政民网上互动,拓展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的深度和广度,建设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完善网上百姓热线系统,推动政府部门开展网络直播和建立政务微博。建立政府决策支持平台,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热点事件进行监控、分析、预警和趋势预测。建立健全智能化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监察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信访局,各区、县级市政府)
(二)着力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
13.建设城市智能化管控中心。汇接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房管、环保、城建、交通、水务、卫生、人口计生、规划、城管、林业园林、质监、食品药品、安监、水电气、电信、消防、气象等部门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城市设施广泛接入和城市关键运行系统状态自动感知、信息互联互通和事件智能处理。(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城管委、市政府办公厅、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土房管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交委、市水务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局、市规划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安监局、市气象局等)
14.建设城市智能化视频监控体系。实施城市图像信息采集“慧眼工程”,推进城市视频监控系统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建设高度整合的视频资源综合管理和智能应用平台,实现城市运行和公共安全的可视化,提升预警和调度能力。(牵头单位:市公安局,配合单位:市视频监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15.全面实施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推进治安视频监控的智能化应用,实现市区视频监控点的全面联网。建设“平安校园”。建立全市设施设备安全监测系统。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智能化,加快推进“放心肉”工程,支持冷冻食品、粤马港清真食品、供港生猪等食品安全溯源应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城管委、市安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
16.加快实施城市管理智能化工程。建设城市设施自动感知网、基础设施和管理动态数据库。建设城市智慧型管理平台,推广网格化管理方式,形成综合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市城管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建委、市交委、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市监察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和园林局等)
17.建设城市规划和地下管线管网智能化工程。加快建设三维城市仿真和规划辅助决策平台,实现城市规划智能化和可视化。构建全市统一的房地产数据库和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管理效率和监管能力。建设地下管线管网智能系统,实现地下管线管网的精细化管理。(牵头单位:市规划局,配合单位:市建委、市交委、市国土房管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城管委、市林业和园林局、市水投集团、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市燃气集团、各通信运营商等)
18.推进城市应急管理智能化工程。加快推进全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建设可视化指挥平台,有效集成视频监控、800兆通信、卫星定位、短信等功能,实现突发事件监测防控、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保障、信息收集与发布、模拟演练和空间辅助决策。建设人民防空指挥平台,纳入全市应急平台体系。(牵头单位:市应急办,配合单位:市应急委成员单位及市政府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政府)
四、发展智慧广州新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转型
(一)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9.培育发展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以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音响、数字家庭、新型平板显示和半导体照明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实施“创建中国软件名城行动计划”,打造珠三角工业创意设计中心和“网游动漫之都”。建设信息技术离岸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加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面向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高新技术服务。(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实施企业扶大做强行动计划。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打造10个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1.培育发展一批名牌智能产品。推动智能汽车、工业智能仪表、平板电脑、卫星导航、机顶盒、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安凯、新岸线、龙芯、凌旭等芯片设计企业,发展核心元器件、终端和系统设备产业。在嵌入式软件、商业智能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工业设计软件等领域发展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软件产品。(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委、市外经贸局)
(二)着力打造网络商都。
22.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制定出台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培育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平台,加快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和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加快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研究院建设。打造优视动景(UC)和久邦数码(3G门户)两大国际性移动门户。支持广交会电子商务平台等一批第三方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牵头单位:市经贸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外经贸局、市工商局)
23.实施智能物流工程。推进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广州主节点和电子口岸建设,在航运、空运、铁路、公路等行业建设融信息发布、监控追踪、诚信认证、金融担保、保险救援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把广州建成华南地区的物流信息中心和物流公共服务中心。支持广州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林安物流园电子商务平台等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经贸委、市交委、广州港务局、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广铁集团)
24.实施智慧金融工程。搭建人民币跨境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共享平台。推进磁条银行卡向金融智能卡迁移,改造和完善受理终端。拓展金融智能卡多行业应用领域。推动证券行情交易、金融信息及数据智能化分析,发展网络金融、手机金融等新型服务。(牵头单位:市金融办,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联)
(三)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
25.大力发展智能装备。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加快核电、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装备产业智能化发展,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牵头单位:市经贸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26.推进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智能化。推广柔性敏捷化制造、精益生产和智能化管控。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数字模型等技术应用。支持新一代智能化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研制和应用。(牵头单位:市经贸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27.推动节能环保应用。在钢铁、建材、电力、化工、服装、皮具、造纸和食品饮料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促进节能增效和减污控耗。(牵头单位:市经贸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环保局)
(四)建设智慧型产业集聚区。
28.科学布局智慧型产业。建立一批智慧产业聚集区,推进各区(县级市)根据本地区发展基础和现有产业布局,建立基于数据和知识的智慧型产业特色园区,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建设华南智慧谷和广州智慧城市研究院。(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经贸委、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各区、县级市政府)
29.优化产业园区创新环境。推动各产业园区建设“无线园区”、公共创新云服务平台等一批基础设施。培育和引进一流的研究、教育、检测认证、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小额贷款和融资担保、科技中介机构等创新资源。(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经贸委、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金融办,各区、县级市政府)
五、发展智慧广州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0.组织研发核心芯片技术和新一代网络核心技术。支持多核应用处理器芯片、高频无线射频识别微处理器卡芯片、无线射频智能卡(RF-SIM)、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芯片研发。支持北斗二代射频芯片和基带芯片、北斗二代/全球定位系统双模导航终端的设计和研发。重点开展基于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无线城市”组网、传感器节点组网和协同感知等技术研发。充分运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推进移动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31.推动传感器技术、超级计算和智能处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扶持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以及各种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展传感信息处理、新一代智能引擎、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仿真、数据挖掘等技术研发。开展高性能计算技术在生命健康、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六、创造智慧广州新生活,促进幸福广州建设
(一)着力发展智慧民生服务。
32.发展智慧人文教育。构建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全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推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广州智慧大学城和数字教育城建设,探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文化产业网络交易平台和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信息数据库,加快岭南精品文化的广泛传播。大力推广自助图书借还终端。推动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33.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工程。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数据资源库。建设全市统一的集约式预约挂号系统、诊疗费用支付系统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探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双向转诊及远程医疗等协同应用。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和无线移动技术在医院管理的应用。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全覆盖。建设出生缺陷干预和优生促进信息化工程。(牵头单位:市卫生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口计生局)
34.全面建设智慧社保工程。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相关系统全面整合、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利用,全面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公共服务领域一卡多用和社保领域跨部门、全流程网络化协同管理。建设智慧救助工程,建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民政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局、市地税局、市教育局、市公积金中心、市残联、广东银联)
35.大力实施智慧人才工程。加快广州人才信息港建设,汇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华南智慧城市人才聚集区。建设国家级区域性人才信息资源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就业、流动、评价、成长等全过程的智慧型服务。(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卫生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二)着力营造智能化生活环境。
36.建设生态环境感知监控工程。加快建立涵盖气象、林业、水、大气、工业源、餐饮油烟、机动车、放射源、噪声、固体废弃物的全区域生态状况实时感知体系。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监控中心、环境公众服务体系和智能化生态环境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智慧海珠生态城建设。(牵头单位:市环保局,配合单位:海珠区政府、市国土房管局、市建委、市交委、市公安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市规划局、市城管委、市工商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农业局、市安监局)
37.推进智能家居工程。大力推进以4C(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内容)融合和三网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家庭发展。发展集家居控制、安防、节能、健康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家居系统,发展高清互动家庭多媒体信息服务。大力推广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在楼宇建设中的综合应用,改善居住和办公环境。(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天河区政府、市建委、市公安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
38.建设智慧社区工程。建设和推广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家政等“一站式”服务。推广智能消防、停车场管理、社区安防、远程抄表、智能供水等智能物业管理应用,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社区互动信息服务。(牵头单位: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教育局、市水投集团)
(三)建设智慧广州示范区。
39.加快推进天河智慧城建设。建成中国软件名城核心区和智慧产业集聚区,培育广州天云产业基地。建设智慧广州先行区,全面探索和推动面向未来的智慧政务、智慧民生应用。(牵头单位:天河区政府,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等各有关部门)
40.建设南沙智慧岛。着力建设“粤港澳数据服务合作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重点推进信息网络、云计算中心和国际智能港等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医疗、城管、交通、社区、政务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应用,集聚一批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物联网人才基地、研发基地和制造基地。(牵头单位:南沙开发区管委会)
41.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智慧城市示范区。构建基于新一代宽带网络的光网城区,搭建出口带宽达100吉位(G)的新加坡-知识城国际通信光缆通道,推进智能电网、电子政府、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示范应用,推进智慧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中国联通广州分公司)
42.建设数字家庭(番禺)示范区。推进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家庭、政务、城管、教育、医疗、民生、文化等综合应用,建设社区数字家庭体验屋。(牵头单位:番禺区政府,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质监局、市人口计生局)
43.建设黄埔智慧港。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智能产业、智慧化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等示范应用项目,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广州智慧产业集聚区、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引领区。(牵头单位:黄埔区政府)
44.建设智慧乡村。结合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实施“一管(集约化通讯管道)五通(通电话、有线电视、宽带、光纤、无线网络)”工程。建立智慧乡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推广农博士科技下乡、LED信息进村等智慧乡村应用模式。实施订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工程及精准农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局、市经贸委、市旅游局、市卫生局、番禺区政府、花都区政府、增城市政府、从化市政府、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中国联通广州分公司)
七、保障措施
45.加强统筹规划。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信息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智慧城市法制环境,推行电子证照作为法定办事依据。加快制定光纤到户、通信管道和基站、政府信息共享和开发利用、信息安全管理等关键政策文件。将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法制办、市规划局、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中国联通广州分公司)
46.建立推进机制。依托市科技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层次的智慧城市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大推进力度,由市领导牵头负责市政府确定的跨部门重大项目。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观考核。(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47.理顺管理体制。探索建立适应高度协同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试点先行、分批推进,建立双重管理或集中派驻的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运作机制,提高信息资源整合和协同能力。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云服务模式,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协同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市编办,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48.制定标准规范。推进智能化城市管理系统工程顶层设计,建立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光纤到户、通信基站选址、通信管道铺挖、信息安全以及智慧城市的关键应用领域建立技术标准规范。(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中国联通广州分公司)
49.加强技术攻关应用。通过市财政信息化资金重点保障政府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在市科技经费中设立智慧广州重大专项,支持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技术成果应用转化和园区载体建设。采取试点首购和产业链联动应用,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和应用试点示范。(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50.加强培训宣传。将智慧广州建设理论和实践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结合智慧城市重大工程和重点产业,校企联动培养多层次人才。利用科技活动周、智慧城市论坛和就业培训、社区服务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宣传体验,普及智慧生活模式。(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