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10-29

 关于印发《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政府、“四区二岛”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

  《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经编制完成。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狠抓落实,确保今年我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和《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结合2012年度宁波市重大项目突破年工作部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总战略和重大项目突破年战略部署,按照市“十二五”加快创建智慧城市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围绕经济转型、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主题,以强化基础、促进应用为主线,以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着力提高智慧应用水平,着力培育智慧产业,着力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努力提高信息化、智能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融合水平,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一)智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光纤入户覆盖主要城区。无线局域网覆盖机场、车站、学校、酒店、CBD等重要公共场所。基本完成市六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改造,力争成为国内通信质量、网络带宽和综合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建成比较完备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和信用信息等专业数据库,加快建设政府云计算中心和灾备中心,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二)智慧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智慧社会管理、智慧城管、智慧财税、智慧安监、智能电网等重点项目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文化、智慧能源应用、智慧海洋等一批试点项目加快推进。今年第二届智博会期间展示10个以上国内领先水平的应用项目。

  (三)智慧产业进一步发展。国家高新区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杭州湾新区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等一批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引进培育一批新的智慧产业项目。“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0家和行业网站30家,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400亿元。

  (四)智慧城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组织领导、决策咨询、市场推进等机制基本形成,智慧城市相关政策、标准法规研究制定取得进展。智慧城市培训和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扎实有效。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第二届智博会成功举办。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和信息安全基础工程,提高智慧城市支撑能力

  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规范管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作用和运营商的主力军作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实现基础设施能级较大幅度提升,强化信息安全基础防御体系,夯实信息安全保障基础,切实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重点推进四大工程:

  一是推进“光网城市”工程。编制和实施光网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光纤到户建设,建设高速、融合、安全的宽带接入网络,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建设提供网络基础设施保障。基本完成城市区域光纤到户改造,完成乡镇和农村重点区域的改造,光纤宽带覆盖达到150万户。

  二是推进“无线城市”工程。发挥三大电信运营商作用,继续推进3G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快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无线局域网覆盖机场、车站、学校、酒店、CBD等重要公共场所,推动重点公共场所市民免费上网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两岸无线城市试点”工作。

  三是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程。建立健全三网融合组织协调机制,编制和实施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做好双向进入业务许可申报,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制定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办法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杭州湾新区三网融合网络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集中式运营试点。落实属地管理要求,加强安全监管。

  四是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工程。推进市信息安全容灾中心建设,逐步构建信息安全灾难恢复体系。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构建紧密联动的应急响应体系,提高我市信息安全事件的整体应对能力。以市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为基础,强化市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共同推进全市等级保护工作。

  (二)加快推进政府云计算中心和基础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能力

  以推进集约化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共建共享为目标,重点推进政府云计算中心等基础性信息化项目,提高信息基础资源利用率。重点推进五大工程:

  一是推进政府云计算中心工程。运用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模式,加强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调整和优化电子政务的核心架构。建设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实现IT资源的集约建设、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完善市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市政务数据整合与共享体系,为全市电子政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建设一批公共支撑平台公共应用平台,为电子政务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性、公共性服务支撑,引领电子政务的深入运用。

  二是推进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工程。以公安现有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整合统计、计生、人事劳动、教育、民政、卫生、外来务工办等相关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完成基础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宁波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宁波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共建共享和依法、安全、规范、有序的应用,有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

  三是推进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系统工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以工商、税务、财政、政法、社保、卫生等部门业务管理系统中的法人单位数据为基础,整合不同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实现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

  四是推进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系统工程。在一期的基础上,加强共享交换平台的运行环境,逐步丰富平台数据和服务内容,提供全面的决策分析依据,推进共享交换平台的横向与纵向应用拓展,最终构建政务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的良好运行环境,全面推进智慧宁波建设步伐。

  五是推进信用基础信息系统工程。通过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扩大信用信息覆盖面,深入应用信用信息,促进宁波社会更文明、经济发展更平稳、政府管理更高效、服务社会更到位、预警决策更准确。

  (三)加快推进面向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应用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分两个层面推进面向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应用工程建设,突出重点亮点,稳步推进试点。重点推进一批起步较早、推进较好、模式成熟、水平领先,适合在全市推广应用的工程,提高项目整体效益;同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探索智慧城市应用工程建设模式、积累建设经验,试点推进一批新建项目。

  ——重点推进工程:

  一是智慧健康保障。升级建设智慧专网,建设智慧健康机房,建设智慧健康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卫生交换平台,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为主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深化建设一批智慧健康应用项目。

  二是智慧社会管理。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社会管理重点领域基础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实时采集、管理措施实时跟进、管理成效实时体现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打造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整体联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是智慧城管。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建立多渠道发现问题、协同化解决问题、精细化综合绩效考核的全新城市管理模式。有效监督城市管理各个环节工作,实施精确、敏捷、高效、适时动态管控,优化城市管理工作流程;探索建设城市管理统一数据中心,深化物联网技术使用,实现智慧城管信息数据的共享与应用;统一96310热线呼叫平台,构建城市管理视频监控网络,完成城市部件基础普查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温馨提示业务;建立符合实际的二类网格体系,提高万米单元网格覆盖率,由六区逐步向县(市)、管委会拓展,实现城乡统筹一体的战略转变;完善管理服务标准,明确智慧城管业务工作规范,强化督查考核,做好建设指导工作,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全面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

  四是智慧财税。以财税数据利用为基础,加强与横向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合作,促进我市经济信息的智能化融合与利用,重点开展财税智能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实现财税部门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个性化的目标,促进我市财税管理工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五是智慧安监。建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一期),并在市安监局、6个县(市)区安监局和20个乡镇(街道)进行部署,初步实现市、县、乡三级安监机构办公和业务管理一体化;建成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档案,并完成2000家单位的数据采集;建成一站式企业申报与登录门户;与质监、消防部门实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数据交换和共享。

  六是智慧食品药品监管。在2011年智慧食品药品监管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智慧监管”工程建设,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应用,完成全市涉药单位网上监管系统联网工作,开展移动办案执法、医疗器械监管信息化试点,完成市政府网上行政执法电子监察试点任务,启动餐饮监管信息化建设项目,发挥药品网上监管系统和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系统的最大效能。

  七是智能电网。重点推进宁波市区配电自动化工程(二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促进节能减排。

  八是智慧公共服务。加强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水平。进一步推进网上行政审批系统、81890、社会保障卡、信息亭、社区信息化、农村信息服务站等便民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完善87188718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加快智慧位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基于位置的精细化、智慧化服务,带动基于位置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智慧宁波建设。

  九是智慧能源应用。加快推进宁波市能源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各级政府、各级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区域和行业能源消费的情况和趋势数据,为节能降耗形势的科学研判和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并对照目标责任实施监督评价,强化节能目标责任管理。及时跟踪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消费情况,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监测和考核评价,加强行业(产品)能效对标管理,并为企业分析能源消耗情况、挖掘节能潜力提供基础支撑。通过前瞻性研究和实践,确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模式,为在同类城市中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试点推进工程:

  一是智慧交通。以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交通综合监管指挥系统为核心,加快推进象山港大桥及连接线和穿好公路机电工程、无线公交站牌、公交多媒体发布系统、出租车服务质量评价系统、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交通资金预算及绩效监管平台、交通网上行政执法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交通管理和组织水平。

  二是智慧教育。加快推进与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合作,推进宁波智慧教育总体方案设计和先期项目实施,构建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各类教育应用服务管理软件,实现教育基础数据共建共享。启动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二期工程,建设覆盖全市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全市市民提供终身学习的网络条件。

  三是智慧文化服务。重点加快数字出版、文化娱乐资讯、网络视听娱乐、数字图书馆、街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旅游景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改善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宁波城市形象。

  四是智慧海洋。重点建设覆盖宁波市近岸海域浮标实时监测系统,并通过周期性区域飞行巡航和应急性飞行监测监察,积累宁波海域使用和海域环境的动态监视监察数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提供决策支撑服务,提高海洋管理基础能力。

  五是智慧水利。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和防汛减灾、水资源调度、水利工程、农业灌溉等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建设和应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六是智慧环保。深入推进环保主要业务的信息化。开展综合业务审批平台和环境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完成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和环保电子处罚系统的建设,实现环保审批、执法、处罚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扩展污染源在线监控范围,建设电厂脱硫脱销设施工况在线监控系统和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

  七是智慧国土。重点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和电子政务平台、综合监管平台、共享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智能化国土资源信息动态监测、综合监管、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运行体系,实现国土资源的全程监管和优化配置。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共享,探索信息双向共享机制,增强资源监管能力和参与宏观调控的主动性。

  八是智慧林业管理。开展茶叶生产过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和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系统建设,进行森林预警监测和扑救指挥系统项目前期调研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以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林业管理水平。

  九是智慧房管。完善全市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平台建设,开展联网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数据交流和共享机制,拓展联网平台的功能和应用。加快推进数字房产二期建设,重点开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打造高效便民的“民生房管”平台。

  (四)加快面向产业发展的智慧应用工程建设,促进“两化”融合和经济转型升级

  重点推进四大工程:

  一是智慧制造。重点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入贯彻《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以两化融合标杆引领工程、信息化普及工程为载体,推进产品智能化和数字化工厂建设,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化骨干企业基于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和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促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总集成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从制造业中剥离,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

  二是智慧物流。深入实施《宁波市智慧物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智慧港口、智慧口岸、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智慧物流项目建设。制定和落实《宁波市智慧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推进建设一批智慧物流示范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智慧物流服务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研究。

  三是智慧贸易。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和宁波保税区为龙头,加快建设集贸易、物流、金融和口岸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提高宁波贸易发展水平。以成功申报国家发改委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新认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0家,累计认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5家;力争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400亿元,引进和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网站1-2家;新引进和培育行业网站30家,累计达到110家。

  四是智慧农业。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管理、流通等环节的科学化智能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园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基地培育工程,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政策扶持、智慧应用项目带动、大项目引进、示范基地认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途径,加快培育智慧产业基地,努力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推进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建设。出台《智慧产业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引导各县(市)区、管委会充分整合和拓展园区资源,加强智慧产业基地培育和建设。

  二是抓好重大产业项目突破。认真抓好“六个加快”战略全面实施重大项目突破年有关智慧城市重大产业项目服务指导,重点推进宁波国家高新区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二期、智能家电控制器生产基地、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宁波研发园三期等项目;积极推进杭州湾新区中国移动数据中心浙江分中心、宁波电信数据中心、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宁波)智慧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加强产业引进合作。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智慧软件、智慧装备等产业基地为载体,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做好一批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智慧行业应用、智慧工业产品领域形成集聚。着力构建智慧城市产学研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著名IT公司来我市建立研发中心或其产业配套基地,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

  (以上涉及的重大智慧应用项目请详见附件1,智慧产业项目请详见附件2)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政府投资的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和协调推进。发挥好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的作用,加强对智慧城市重大问题咨询指导,科学推进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知识普及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建立信息员联络员工作机制,编发智慧城市建设简报和年度发展报告,加强工作经验交流。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统计工作体系,认真抓好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落实的督查和年度考评工作,激发全市上下参与创建智慧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重大项目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市和区(县)两级智慧城市政策引导体系,着力发挥好政策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智慧城市建设,培育本地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着力发挥市智慧城市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作用,主要用于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列入市统筹的年度重大典型示范项目建设。各部门着力发挥各自专项经费作用,保障各部门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和运营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模式和市场主体。着力利用国内外重点IT服务企业尤其是电信、广电运营商的资源力量,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努力形成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协调推进智慧城市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标准法规体系建设

  开展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研究制订和实施试点示范工作,重点推进基础数据库和重大智慧应用系统的管理办法、信息共享交换目录体系的研究制定,开展《宁波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前期调研以及《宁波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的研究。研究确定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初步形成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推进计划相适应、相配套的标准化建设体制、思路、目标、路径和政策。科学设计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规划框架,尽快构建符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亟需的标准体系框架,加强标准科研与创新,努力主导或主持一批关键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成为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应用与示范基地。加强智慧城市地方性立法工作,引进培育一批相关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机构,提高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形成由技术通用标准、网络活动信用制度、监管制度和法规制度等组成的支撑保障体系。

  (四)加强合作交流

  进一步发挥智博会这一合作交流平台的作用,创新形式和内容,建设智慧城市应用展示体验馆,进一步普及智慧城市知识,展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促进合作交流,打造出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专业展会品牌。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更好地汇集全球的智慧和资源,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五)加强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一批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着力构筑人才培养的平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尤其要抓好推进智慧城市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尽快提升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各县市区政府、“四区二岛”管委会根据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明确年度目标、任务、重大项目、政策保障措施等,并于2012年4月底前报送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作为年度智慧城市建设考核的依据。)

  附件:1.2012年度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计划表;

     2.2012年宁波市重大项目突破年(智慧产业项目)目标责任分解表(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办公厅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2012年深入推进“六个加快”战略全面实施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