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作风建设 提升网络反腐能力
来源:求是理论网 更新时间:2013-10-29

——加强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浸入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面目和模式。网络的惊涛拍岸冲击着传统的反腐格局,网络反腐应时而起,变成一把利剑,在反腐道路上所向披靡。我国反腐机构抓住网络带来的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应对,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实现了反腐与网络的良性互动。今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网络反腐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如果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不仅关系党风政风建设,关系党的事业的成败,也是解决中国发展深层矛盾的一个抓手和切入点,关乎经济政治改革的成败、权利平等与社会正义的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长治久安。因此,纪检监察部门应深化思想作风建设,高度认识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提升网络反腐能力。

  一、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党的十八大将反腐工作提高到全党、全军、全民的空前高度,可见中央对反腐工作的重视,反腐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反腐的决心也更加清晰,而且,各种反腐方式和渠道都朝着便民、为民的方向迈进。特别是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今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不去加以管制和约束,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能够健康、顺利的发展推进,习近平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

  (一)网络反腐成为一个主流渠道。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为我们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反腐倡廉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有利条件,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地了解信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文化生活,网络反腐已成为全社会反腐的一个主流渠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调研时强调,要更加主动地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可见,相对于以前网络上的爆料反腐、跟帖反腐,今天,相关部门在主流网站开设网络反腐监督平台,就是对网络反腐的认可,并上升到合法化的反腐高度,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这是在便捷网民监督举报、实现体制外反腐和体制内反腐的有效对接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网络只是一种工具,在发挥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病。一方面网络自由度高、门槛低,在拉贪官下马的同时也存在网络谣言泛滥、网络语言暴力、泄露他人隐私等负面情况。另一方面网络反腐揭露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被揭露者存在有一定的偶然性,难以成为反腐的主流形式,如果不能与制度形成良好的衔接,网络反腐这个模式将难以持续下去。因此,应形成“沟通便利、举报安全、运转高效、处理及时、隐私保密”的举报监督网络体系,打通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堰塞湖”。

  (二)拓展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渠道。当前,网络反腐已经成为时下反腐工作中的热点和一种主流渠道,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尤显重要,也十分紧迫,是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纪检监察部门应切实加强网络反腐工作,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渠道,以适应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新形势和新任务,让网络释放出“正能量”。同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升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应深刻认识到开展“能力素质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这三项建设活动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巩固,事关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事关纪检监察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提升,是一项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保障性工程,纪检监察干部应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三项建设活动”中去。因此,把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好,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明确目标,提振民众网络反腐信心

  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参与监督的新形式,它借助于互联网人多力量大传递快的特点,开展网络举报等一系列电子政务,方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又能防止官员产生腐败。实践证明,在利用网络利器开展反腐工作时,不仅应建立和规范处理网络信访、举报的工作流程,还应明确反腐目标,逐步完善网络举报受理、查办和信息发布机制,更好地发挥网络举报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提振广大民众的网络反腐信心,为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营造规范有序、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一)提振民众反腐信心。亘古以来,反腐都是民众高度关注的话题。俗话说,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对于过去的实名举报,面对官员的权势,民众怕举报后受到报复,致使民众不敢随意举报反映。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心中的疑惑和怨恨得不到发泄,压抑就会越深,势必会导致“仇官、仇富、仇社会”的现象越演越烈。好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的开通运行,使得反腐举报更加权威、及时、规范,它独有的民众互动平台,让民众可以对反腐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积极参政议政,让民众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政府反腐的决心。同时,也切实维护了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为民众“自由发言”、说真话、维持公平正义创造了机会,提高了民众反腐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增添了民众反腐的信心和勇气。但是,我国网络反腐刚刚起步,这是制度反腐的一种重要补充力量,必须将其规范化,将网络融入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网络,实现制度、网络的有机结合。因此,应建立实用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监督的正能量。

  (二)强化三项建设活动。纪检监察部门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始终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目标,大力推进能力素质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通过“三项建设活动”不断提高在能力素质和思想作风上的转变,坚持从工作实际出发,采取高效有力措施,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切实增强纪检监察干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展现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时代风貌,立足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立足群众期盼改进作风,立足大局需要夯实基础,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反腐倡廉实际问题,着力创建一批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创新成果,全面提升网络反腐建设科学化水平。因此,应通过“三项建设活动”,努力造就出一支“对党忠诚、执纪为民、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为网络反腐保驾护航。

  三、提高认识,加强“三大能力”建设

  网络反腐作为新时代贯彻政治民众建设的一种新方式,以它的公开性、透明性、快捷性、保密性的基本特点使其成为我国实现民主社会,透明政治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有力因素。不论是对于民众、政府官员还是对于社会,网络反腐都以其特性使反腐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因此,应提高认识,加强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学习能力建设,着力纠正群众反映突出的形式主义、保护主义和官僚主义,以“苦干实干快干加巧干”的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加强工作能力。务实工作作风,注重工作实绩,纪检监察部门应建立健全抓落实的机制。抓落实的关键在抓干部的工作能力,把抓落实的过程作为培养、考察和识别干部的过程,对在工作落实中涌现出来的踏实肯干、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好干部应注意重用,并加以保护,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实干者荣、空谈者耻、造假者辱,从而促进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同时,应建立健全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相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以此营造出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风清气正地推进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应把工作的基础扎在群众之中,把心和情牢牢地系在群众的身上,心中装着群众,突出职业性,忠于党和人民,做勤政廉政的楷模。

  (二)加强领导能力。人们通常说的领导能力包括领导者做事的能力、亲和下属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励的能力、指挥的能力等,还有就是领导的威信等方面。领导的能力强不强,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群众说了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领导能力弱不弱,群众一看便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应强化宗旨意识,着力治理“软、懒、散、庸、贪”现象,善于体察民情,听取民声,顺乎民意,真正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领导能力,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谋实惠。同时,纪检监察部门应坚持强化宗旨观念与提高服务水平相结合,使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掌握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既应有爱民之心,还应有助民之才、富民之技、安民之策、慰民之仁,立此基础,才能够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够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的问题。

  (三)加强学习能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有学到。”人的一生应该在学习中度过,要在学习中讲学习、工作中讲学习、生活中讲学习,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讲学习关键在抓住一个“实”字,要实学,才能真懂。纪检监察干部应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把握其理论实质。在学习过程中,应讲学习效果、讲学以致用,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遵循求真务实的原则,不摆花架子、不搞假大空。应注重以学习创实绩、求实效,不能靠教条主义,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应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应面向实际,勇于实践,善于学习,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去勇于回答并善于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