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移动信息化应用,引领移动互联时代转型升级”。北京时间10月30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协办,信通创展承办的“2013移动信息化高层研讨会”在京正式召开。作为国内最高级别的移动信息化行业会议,通过权威平台渠道,面向中央及国家部委、各大国企移动信息化建设,促进与移动信息化产业界的交流分享和应用对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副局长 陈明祥在大会现场发言,主要介绍了“新华社移动信息化应用实践与规划”,包括:新华社战略转型与下一代技术体系、新华社发展移动信息化的背景、新华社发展移动信息化的实践、新华社发展移动信息化初步规划四大方面内容。
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副局长 陈明祥
以下为陈明祥发言主要内容:
陈明祥:
首先说明一下新华社为什么要战略转型,从信息技术的变化到媒体的变化,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目前我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应该说因为信息的传播对新闻媒体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看一下世界上几大传媒机构,应该说这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里举四个媒体的例子:纽约时报、新闻集团、路透社和美联社,他们为应对信息技术的冲击也做了一些转型的事情。
纽约时报推动了报纸和网络互动以及和采编的融合,应该说在传统媒体纽约时报多年都处于滞胀阶段,后来因为新媒体业务发展对它的收入带来了增长,甚至成为了它收入的稳定来源。简单的来看,我们也觉得对媒体来说,特别是纽约时报的启示,我们要实施新媒体发展和转型策略。另外还要处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感到,做到报纸和网络、采编应用新技术融合。对媒体来说要生存还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95年前后试探性进入新媒体,2000年前后传统媒体反思新媒体思路,2005年前后进入新媒体,近些年传统媒体探索出了新的融合新媒体的方式。由此新华社提出,要建设全媒体的业态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全媒体机构,从传统的几种模式,着力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通过新闻媒体传统业务向新型媒体转型升级。
我们从技术方面做了什么?
我们提出了技术先行的理念,加强科技创新,运用云计算、虚拟化、移动互联网,建设一个现代传播体系。新华社这几年也在搞转型,按业务类型以公司化的方式运作。形成新华社下一代技术生产体系,提出了几个目标:一个是要建立统一的网络资源,整合全社的新闻信息数据资源,建设媒体云平台,主要是用来支撑全媒体业态的采、编、发、供稿和用户反馈全流程处理。从新闻信息的生产生命周期来说分成几大块:信息采集,我们在国内以及海外有7个分社,还有产品加工环节,还有传输网络,所有的信息采集和发布都要通过传输网络为用户服务。同时,我们也要打造云平台,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包括一些应用模块化服务,还要建设保障体系,对全社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
新华社对移动信息化的实践。对移动信息化的的确确我们是先开始摸索,然后逐步再和我们的业务、应用、需求结合起来,这里我们是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业务平台的建设,基础网络的建设和应用,部署一些终端产品。
在新闻的采集方面,我们构建了一个新闻采集云,主要是通过部署在全球的总社和分社系统,来支持智能终端的浏览器客户端、微信等都可以向总社发稿,包括采用通用的互联网传输手段,包括通过无线方式、卫星方式,特别是照片也可以实现即拍即传。
智能终端移动客户端,利用3G网络支持苹果和Android操作系统,目的还是要增强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的时效,也支持通过微信发稿,除了终端对产品的发布我们后面还有个移动发布平台支持,支持各种终端,发布各种形态的文字、图片、视频,业务部门也可以登录发布系统管理移动终端的产品和稿件,查看统计信息、评论、用户行为的统计等等。
我们还做了面向大众服务的新闻客户端,包括新华社新闻、新华国际、新华体育等等,现在处于初级阶段,实际上各个部门大家都在做,实际面临着它的发展也涉及到品牌打造和品牌整合的问题。借鉴工业领域集成服务的做法,包括借鉴国际一流媒体转型的经验,按照新闻信息的集成理念,来有效对接市场、链接用户,提供个性化需求。
我们最近社里推出来的集成服务报道的产品之一是新华社全拼.com网站,新闻报道方面也做了几个事,包括地球绿飘带、中国梦等等。同样,我们这些年来也建设了移动接入终端,用VPN的方式以互联网解决分社和总社之间联络的问题。同样,我们在3G视频直播方面,主要是用于突发事件报道,当然现在3G用来传视频还有待优提高信号稳定和质量,当然它比卫星更方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