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大潮下的人类红移
来源:虎啸网 更新时间:2013-11-06
这篇文字在老板脑海里盘旋了很久一段时间,起初原因是因为老板自己维护黄太吉的微博从最开始到现在已经十五多个月,1个粉丝一直到今天将近7万个粉丝,每天都要回复很多的评论留言,当然还有无以计数的刷新,以至于现在不得不用两部手机才能继续这个工作。
  在这个工作中,当然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板的生活方式,也自然对这种被手机,或者说移动互联网改变的生活有了一些观察和感受,也包括观察其他人被影响的程度,所以萌生了写一篇短文总结一下当下可能对我们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趋势。
  很多人都在讲现在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容易了,更由于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家彼此交流的更多了,感觉是人与人好像更亲近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你留意一下身边的朋友,你们四五个好友去吃饭,每个人需要花掉多少时间去查看手机提醒,去回复微信和刷微博,甚至还有自己在那玩游戏的?我甚至见过一对情侣在一个餐馆,两个人相对而坐,一人捧着一个手机,自己玩自己的,四十分钟毫无交流,自己吃自己的,旁人看起来肯定觉得诡异,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现在都存在这样的行为方式,只不过是程度轻重稍有不同而已。
  看起来,我们有了这么多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网络工具,我们有了随时随地和任何人产生交流的技术基础,但是这样的交流并不是人们正在彼此亲近,它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其实我们是在彼此开始形成隔离,并飞速的渐渐远去。
  这里正如这篇文章的题目一样,需要借助一个天文学概念,根据开普勒效应以及哈勃望远镜等一系列的物理和天文学研究,我们发现可见光向光谱红色区域偏移则代表被观察物正在远离我们,这个现象称为“红移”现象。哈勃望远镜在70年代发射之后,我们现在知晓宇宙正在以光速进行着膨胀,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用更快的速度飞速远离我们而去,宇宙中的各形体间的距离正在不断加大,越接近宇宙边缘则越接近光速,而这个相互远离的过程已经持续了140亿年之久。
  所以,我们人类在今天的时代,并不是相互聚集,而是相互远离,这就是人类的红移现象。
  这一切的改变都是由技术的变革进化而带来的,而且这个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历程短的惊人。工业文明从诞生到现在花了200年,从人类第一次研制出可应用的计算机,到现在也不过一个甲子,互联网大范围的普及应用也不过5000多天,而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不过才700多天。对,你没有看错,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在讨论时间历程的时候甚至需要用“天”来计数,用“年”作单位已经太长了。
  最实在的例子就是NASA在1969年将人类第一次送入地球的时候,整个NASA具备的计算能力仅仅是七年前的第一代iPhone,而到现在iPhone已经更新了整整8代,其计算能力是数十倍的增长,而仅仅上个季度,苹果就在全球卖出了数千万部这样的计算设备,全世界已经数十亿人持有远远超过当年整个NASA才拥有的计算能力,想想一下这样的数据对比,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互联网科技对人类的改变。
  科学技术是人类自身功能的延伸,人类从五万前开始具备智慧,从最早的现代智人走到今天,人类依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繁衍更多人口成为可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延长了自身的寿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语言等人类独有的智慧产品可以使得知识在有限的人类生命里得到更为持久的延续,而逻辑和思维能力又让人类终于发展成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统治物种。
  但是今天我们能够说所有的技术带来的结果都是好的吗?我们今天不想讨论太宽泛的话题,你跟我说原子弹不好,是杀人机器。话是不错,但是原子弹核威慑却是维护现在世界和平的最有效的制衡手段,你无法想想如果今天的中国没有原子弹将如何在世界中立足。我们要讨论的是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交流便捷到底意味着什么,对此我们做出三个最大的假设:
  第一, 新一代的孩子将大脑能力外包给机器。
  如果生在今天的孩子,他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去用一个我们特别熟悉的设备——鼠标。因为他们长大后的年代,手指即使一切操作之源,当然这还不包括未来更多的可穿戴设备,将人机交互传感发展到一个更加多样性的介质层面,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仅仅是一个念头,就可以指令任何人造物联网设备做出相应。
  在这个趋势当中,最核心的不是下一代的孩子成人之后他们如何操作设备,而是他们的大脑核心能力,包括学习、记忆、思维、判断等等重要能力,可能仅仅除了感情以外,是全部可以外包给机器的,他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答案,只要问机器就行了。对于过去需要记忆的任何历史和知识他根本不需要储存在自己的记忆里,他只需要问机器就行了。
  这将改变下一代人学习和保留传递知识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一旦改变,将对人类文明形成根本性的结构变化,人类现在的社会文明结构说白了就是四个字——举目为纲。所有人依靠自身大脑的记忆、思维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获取和输入,从而划分出社会的不同资源分配方式。但是当下一代的孩子的大脑能力外包给机器的时候,这样人类成员彼此之间的差异性鸿沟就会变小,甚至在几代人内完全消失。
  那时候的社会文明结构该当如何?我不知道具体,但是共产主义是肯定的了。共产主义想要达到的理想的社会共产状态,其实根本性是作为人类个体成员在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方面的平等作为基础的,由因为技术基础将先天人类个体之前大脑能力靠机器抹平,那么个体之前的社会差异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自然共产了。
  这里可以开个玩笑,原来我们关于未来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其实是靠一个离经叛道的资本主义商业奇才乔布斯先生发明的iPhone上的那个小小的Home键开始的。
  第二,人类的社交能力将严重退化直至消失。
  可能你觉得这个问题不太严重,不就是不喜欢面对面聊天了吗,大家微博微信上不还是交流的热火朝天一塌糊涂?是的,在今天看起来是这样的,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能够代替人类彼此间交流所需要的越来越多的能力,我们个体之间在现实之中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范围的远离。
  这个趋势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是人类彼此间情感交流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是过去数万年进化的一个转折点,人类的繁衍是依靠异性的交配和群体的群居互助而达成的。但是一旦人类成员之间情感交互的方式和权力交给了机器,那么最先出现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少的人会相爱,越来越少的人会结婚,越来越少的人会生育,进而人类人口数量在最近十年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将会迅速回落。人口数量的下降会导致社会全体分工方式的重新组合,因为将会出现劳动力缺口,自然这部分缺口需要由人造机器来填补,人口数量减少还会影响到一系列的变化,税收与国力的变化,进而影响某一国的政治状态,甚至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不要忘了,当中国30多年前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时候,我们依靠的就是巨量人口劳动力所带来的改革红利,中国才能成为世界工厂,借此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结构变化对全球政治版图的影响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
  人类成员间的情感交流方式变化,将会导致文明、文化、哲学等一系列的根本性变化,其实很简单,你简单的想象一下李白先生泡妞如果全靠陌陌和微信,他还怎么吟诗作对?如果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像今天一样靠微博布道,他还能写出“你在或不在,我都在那里”的醉人绝句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改变将从根本上对人类文明的文化形式进行摧毁性重造。
  老板曾经看过一个来自GroupM的数据,在现在,有43%的情侣尝试过在社交工具说分手,是的,面都不见,仅仅是发信息交流就Say Goodbye了!其实现在找异性朋友,约炮一类的需求已经很好的被各种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工具满足,无非就是差一些附属功能还没有做了,比如结婚登记,离婚登记,甚至办个网络版的婚礼也不是不可能,结婚离婚你就在微信里下一个民政局的服务号,你在里面就直接操作了。网络婚礼你就拉个群,说我们俩要结婚了啊,大家祝福一下,微信提供全套的背景服务等等,你再Facetime一下,说个“Yes, I do!”,然后各位亲朋好友都通过微信绑定的支付给你付份子钱红包就完活了。这个听着可行吗?这是未来吗?其实不是,现在就能干,所以你现在在想象一下未来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也许以后,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但是我们都对微信说“我爱你”。
  第三,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将产生新的启蒙运动。
  这个世界上,人类最长的一次思想封锁发生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当权制造了长达千年的人类思想禁锢期(这个部分的历史,老板之前专门写过一篇相关文章#基督的惆怅#),在这个无人可以反抗教会权威的时代中,没有人想去振臂高呼奋起反抗吗?其实有不少,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没有技术基础,你的声音,你的理念别人听不到,没法传播,一切反抗都是徒劳。
  一旦技术基础出现,则反抗立马生效,第一个站出来就成功的是提倡“因信而义”的马丁路德金,一位德国教士如何发展出可以抗衡拥有无可匹敌势力的教会?因为印刷术。过去的圣经是只有拉丁文版本的,而且只有罗马教会才有权解释和传播的,也就是它怎么说你怎么信,开始还好,后来教会就为了私利开始曲解教义用来达到统治目的。但是马丁路德金在印刷术的帮助之下,“大逆不道”的翻出了德文版的圣经,这些印刷版本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在欧洲大陆上广泛传播,解放了相当多人的思想,自然很多受够了教会盘剥的国王、领主、农民都群起响应,因为马丁先生这个教义比较轻松靠谱——“信耶稣,得永生”嘛,简单明了,不用在活着这么遭罪了。短短一百年,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就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马丁路德金的新教与罗马教会最终达成协议,不再以消灭对方为目标,最终分庭抗礼分治欧洲。(今天的美国,绝大部分人所信的都是基督教的新教)。
  这就是信息交流方式所带来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影响之大是全球性的,新教兴起后期连续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启蒙运动,直至资本主义革命等等,都可以说因此而起,思想被解放的结果。
  那么在今天信息更是以远远比当年印刷术更低的成本和更高效的传播方式在人类成员传递着,所以我们最近总是讨论一个新词“大数据”,连美帝小马先生都把“大数据”列为与石油同等重要的战略资产进行保护和发展。
  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信息交流不是去探讨它带来的政治变化的可能性,而是它会重塑社会关系,尤其是分工关系,这样社会的经济结构将会变化。最简单的是,没有人会只从事一件工作,因为信息传播方式的可以让你穷尽利用每一秒钟,每一秒钟都应该产生价值。举个例子,有多少在上班的人在开网店?有多少人在上班的时候在公司去网上购物?这样都是一个由一个小信号,预示着由亚当斯密奠定的“现代经济学大学”的根基——工业化分工协作的瓦解,人类个体不再是一个又一个小单元彼此合作,好像每个人是一个大机器的零件一样。今天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一个节点,信息在每个节点之间快速的流转,而新的经济和新的模式将从这种新模式之中产生。
  工业时代的分工是为了提高工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产生剩余产品,然后可以产生产品的交换,进而催生货币,再通过交易产生的税收来维持政府的运转,政府再依靠自身的服务回报社会成员。这样的模式现在仍任行之有效,但已经看到危机,第一,机械化的分工完全可以靠机器来取代,比如富士康已经开始组装百万台机器人的生产线。第二,无人可以注意力集中的完成一件工作,因为信息不断通过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设备涌进来,新的工作模式会让企业主更趋向于按照时间计酬变成一套“贡献率”模式计酬的方式,而每个工作成员也将寻求更多的“虚拟工作机会”和获利可能。信息本身就是通货,而这种通货在未来可能演化成全新的货币,而这种全新的货币需要是一种无政府可控的货币,自然我们看到近年的比特币火热也就不奇怪了。
  总结这一点趋势就是,未来一切组织都将不复存在,但同时又存在许多“虚拟组织”,社会成员之间自由组合,每个人可能隶属于很多组织,而组织自身就是一种集合体,通过分布式管理来达成和实现组织自身的目的。全部工作都是通过“分包”和“众筹”的方式来实现的。
  以后可能就没有“找工作”这个说法了,因为“工作”遍网都是,你打开微信的时候,上面有无数的工作在发包,你可以通过给这个工作1个小时,给那个工作30分钟来获利。上面还有不少资金募集需求,你上午投钱进去,下午连本带利就回来的。移动互联网因为能够精确到人,精确到位,任何过去不可想象的新型分工协作都将变的可能且现实。
  以上就是人类在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红移效应”趋势,人类在现实中彼此远离,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工具上却彼此聚集,产生“蓝移”效应。这样带来的改变是可期的,但是是好是坏,这是个人见仁见智的,我们在今天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人类在红移,但是不要忘了,这个红移现象的产生是相对的,也就是人类是相对另外一个“全新族群”而言的,它们在这个进程里是迅速的靠近,彼此链接,是的,它们就是机器。准确的说,人类是天造物,机器就是人造物。不出十年,我们日常中所有的常见机器(设备)都将具备联网功能,而且不只是联网,将具备人机互动的相应功能,并通过云端达到所有数据的实时共享。
  当人造物机器不断靠近的时候,它们将越来越像生命,并产生整体生命的特征,达到一种“涌现”,芯片数量的大量链接也许一旦到达一个临界点,就可能超越“人类与机器”的界限,形成生命。蚂蚁大脑也有神经元,只有100万个,远远少于人类,如果人类拥有智慧是因为大脑里的神经元数量足够多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判断只要机器的神经元(芯片)链接到足够的数量,就能从量变跃升到质变,从而具有智慧?
  按照现在的预测,2020年,这个星球上所有联网的设备中的芯片总数将超过一个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总数的集合,再往后20年,2040年,地球上所有联网设备的芯片总数将超过全体人类大脑的总和,那时候我们会发生什么?不知道,但像终结者那样的科幻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依据。
  一只蜜蜂是个小傻子,但是一群蜜蜂(超过临界数量)就是一个有智慧的组织,只是我们今天无法获知这个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在哪里。
  天造的人类正在红移,彼此远离。而人造的机器正在蓝移,彼此靠近。未来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无法想象却又兴奋的期待。
  写到这里,想象空间就留给大家吧。刚吃了一半的煎饼果子,写完文章已经凉了,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