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子口岸在原来“加贸平台”三方联网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为“四方联网”,目前“八方联网”已在东莞成功试点。上图为广东电子口岸网站界面。
昨日上午,广东电子口岸开通暨首期应用项目上线试运行仪式在广州举行。
据悉,加快推进广东电子口岸建设,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十二五”电子口岸发展规划总体要求,以口岸信息化建设推进口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口岸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更好地服务外经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省外经贸厅、省口岸办和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外经贸、口岸管理部门,海关广东分署及省内直属海关,广东、深圳、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公安边防总队,广州、深圳、珠海、汕头边检总站,广东、深圳海事局,有关地方电子口岸和企业代表出席了开通仪式。
满足公众需求 帮扶企业应对困难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是国际客货运输的枢纽。
众所周知,广东是全国第一外经贸大省,外贸进出口额占全国外贸总值的四分之一,外贸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但很少有人了解,广东同样也是全国的口岸大省,从沿海向内陆和山区延伸的口岸布局,为我省乃至全国对外经贸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目前,我省共设有一类口岸55个,约占全国1/5;保留运作的原二类口岸84个,约占全国1/2。全省21个地市全部设有口岸以及海关等口岸检查检验机构;深圳港、广州港(南沙港区)等港口口岸已开辟250多条近远洋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覆盖世界各大航区主要港口;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国际机场等航空口岸已开通国际客货运航线120多条,直达航线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个城市。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和全国对外开放广度深度的不断拓展,我省口岸地缘优势、先发优势逐渐弱化,通关信息资源尚未实现有效整合共享和互联互通,通关模式也逐渐难以满足国际物流、客流高速发展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电子口岸的开通,呼之欲出。
省口岸办主任吴军介绍,广东电子口岸是中国电子口岸的有机组成部分,核心定位是跨部门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为口岸各行政执法部门推进联合电子政务、推进通关模式改革创新及省内各地方电子口岸实现数据交换共享提供安全可靠的平台支撑,促进口岸通关管理执法的规范统一、高效运行。同时,广东电子口岸是全省口岸数据交换共享、公共服务和政务公开的公共管理服务平台,也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开放平台,将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共同参与、服务为主、确保安全的建设原则,逐步发展为服务广东、辐射泛珠、面向全国、对接港澳、联通世界的口岸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在当前外经贸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攀升,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压力大的形势下,广东外经贸企业和口岸运营单位对广东电子口岸建设建设十分关注,寄予厚望。据了解,广东电子口岸开通启用后,将以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对口岸通关的需求为导向,加快应用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快推进现有地方电子口岸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帮扶企业有效应对当前困难,增强国际竞争力。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 消除“信息孤岛”
截至“十一五”末,全国各地区已建设35个地方电子口岸平台。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口岸大省广东同时却也是目前全国省一级唯一尚未启动电子口岸工作的地区。
事实上,广东的地方电子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在省级层面,2000年由省口岸办建设启用了“广东省口岸广域网”,实现了重点口岸现场视频监控、通关数据统计、综合信息收集报送、查询等功能;2007年由省外经贸厅牵头建设了广东省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公共平台,实现了加工贸易企业与外经贸部门、海关的计算机三方联网,最近在东莞市试点推进八方联网(新增财政、国税、工商、检验检疫、外管等部门),为企业的加工贸易业务提供网络化、无纸化高效服务,为我省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而地方层面,已建设广州、深圳、拱北、粤东、江门、湛江6个区域性电子口岸平台。
省口岸办介绍,正是因为广东对外开放程度高、涉及相关口岸管理机构众多(广东一省就有“一总队、两海事、三检验检疫、四边检、一分署七海关、二十一市”的管理格局),目前各地方建设的区域性电子口岸平台缺乏统一规范标准,基本只能在各自管辖区内发挥作用,形成了“信息孤岛”,难以互联互通。
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广东电子口岸建设工作列入2013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2013年省政府重点工作督办事项。在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省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协调解决关键问题,强力推动,确保了整个建设工作按计划统筹推进。国家电子口岸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和海关总署也给予了多方的指导和帮助,近日海关总署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已经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广东电子口岸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广东电子口岸还将进一步加强与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等国家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
随着广东电子口岸的正式开通运行,将为形成全省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减少重复建设、消除“信息孤岛”提供了条件。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从长远来看,加快推进我省省级电子口岸平台建设,也是我省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客观需要。
首先,广东口岸数量多、分布广、吞吐量大,直属中央垂直领导的口岸查验单位众多,企业货物通关中需要转关管理的情况比较普遍,粤港粤澳之间口岸通关压力大。在现行口岸管理体制下,通过推进电子口岸建设,促进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对安全、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的需求。
其次,推进广东地方电子口岸建设,有利于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企业通关成本,促进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更好地服务外经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推动自由贸易园区和外贸新业态发展,也需要建设相应的电子监管服务平台。
此外,这也是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在全省推广的迫切需要。目前各地方建设区域性的地方电子口岸难以承担全省统一的“三个一”模式所需要的公共平台功能,而广东电子口岸的开通运行,意味着配合关检合作“三个一”全省扩大试点的硬件设备、网络条件、应用环境、工作机制均已建立和完成,可以满足全省“三个一”扩大试点数据交换与共享的需求。
广东电子口岸的建设,学习借鉴了上海、天津、宁波等地地方电子口岸的建设模式,选择了对本地区原有相关平台的整合发展,既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也提高了建设绩效,避免建设初期较大的资金投入。
经研究论证并报省政府批准,广东电子口岸以现有的“广东省加工贸易联网监管公共平台”(简称“加贸平台”)为基础,通过扩大容量、增加功能,拓展升级而成。“加贸平台”已于2012年通过了项目验收,实现了外经贸、海关、企业的三方联网管理的目标,为企业的加工贸易业务提供网络化、无纸化高效服务。“加贸平台”现有设备、网络资源、应用项目已初具规模,基本具备了广东电子口岸的基础功能;同时,随着去年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外经贸主管部门对加工贸易管理模式的改变,“加贸平台”容量目前仍存80%的空余负载,通过适当基础网络平台扩建和首期应用支撑软件开发,可以满足广东电子口岸首期建设目标要求。
相关口岸查验单位便利化措施介绍
关检合作“三个一”本月扩大试点
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简称“三个一”)通关模式是广东电子口岸首期规划建设的应用项目之一。
关检合作“三个一”通关模式于2012年5月在广州南沙率先启动试点,目前已顺利推广到广州海关和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管辖的全部31个海运和空运监管现场。截至10月11日,广州关区使用“三个一”模式通关的企业达到1896家。
今年7月24日,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发文,明确关检合作“三个一”试点工作扩大至全国多个省市。今年9月,广东分署与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发文,对在广东省范围内全面启动关检合作扩大试点工作作出部署,要求省内各直属海关、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各分支局,于10月启动扩大试点工作,并且至少启动1个或以上试点口岸。各试点工作已按计划推进实施。
海关:最大限度减轻外贸企业通关成本
今年以来,广东海关不断优化海关监管与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减轻外贸企业的进出口通关成本,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广东外贸稳定增长。
其中,广东海关经报请海关总署批准,出台了包括提高口岸通关速度、优化监管查验工作机制、支持总部企业发展、创新保税监管制度等七项措施,为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近两成的大型骨干企业提供优质通关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进出口业务的扶持力度,通过适用特殊类别调整程序,已对92家未达评级最低标准的AA类、A类企业,暂不下调其管理类别,使企业可以继续享受担保验放、绿色通道、快速查验放行等一系列通关优惠。
检验检疫:建全国首个口岸“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管区”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法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广东检验检疫局先行先试,强力推动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创新,探索进出口商品宏观质量管理,以完善分类管理机制、强化执法把关体系、优化业务流程和构建业务风险数据防控机制为重点进行改革创新。在助推广东外贸产业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方面,该局在出口消费品质量安全评价的基础上,着力研究构建了进出口商品质量信息收集研判、质量评价和质量考核工作的新机制。
特别是针对外贸新业态发展,创新市场采购检管模式,在南沙建立了全国首个“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管区”,在黄埔口岸建立输非市场采购商品检管区,在中山建立进口食品集中查验监管区,通过延伸口岸与实体口岸的联动打造完整的监管链条,从单一的口岸监管延伸到对采购、储运、代理等市场环节行为的规范引导,行政执法效率明显提高,聚集效应初步呈现,努力实现“源头可溯、风险可控、质量可信、责任可究”的工作目标。今年4-9月,通过南沙新港出口的市场采购商品达到4.05万批,4.01万个柜,货值13.97亿美元。进出检管区的集装箱平均作业时间从2~3天下降到45分钟,月均标箱数增长106%,抽查合格率提高18%。
边检:500余入境旅客受益72小时过境免签
近年来,广州边检总站服务广东改革开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继续开展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工作,改进管理服务,在出入境边检工作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规定,优化查验程序,提升通关效率。
从6月28日起,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正式试行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政策,即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4小时内过境我国且不离开机场口岸限定区域的旅客可以免办边检手续,让白云机场(600004,股吧)中转服务能力提速。业内人士指出,该新政策势必为机场带来更多的国际中转客源,对白云机场打造“世界级航空枢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自8月1日实施以来,至10月30日,已有50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旅客受益,多为发达国家旅客。随着该政策给旅客带来的益处逐渐突显和新政宣传力度的加大,10月份以来,白云边检每天办理72小时过境免签的旅客约10人左右,多时可达20多人。
海事:建成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网络
广东海事局是广东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承担着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水域环境清洁、保障船员整体权益、维护国家海洋主权等职能,负责辖区通航环境管理与通航秩序维护等工作。辖区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4亿吨,集装箱2600万标箱,旅客运送3300万人次,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全国5个重点监管水域,广东占有琼州海峡、珠江口两个。
广东海事局在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领导下,秉承“航运更安全、海洋更清洁、运输更便利”的宗旨,高度重视电子口岸的建设,投入专项资金建成了覆盖广东、广西沿海和广东内河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网络,初步建成了船舶综合助航、导航系统,研发了船载危险货物远程申报系统、船舶动态管理、船员管理等系统,大大提高了信息化水平,便利了航运企业和船舶,加快了通关速度。
焦点关注
广东电子口岸
首期上线项目
“五大看点”
手机即可查通关口岸 实时动态
周末临时想去香港、澳门“扫货”,却不知通关口岸是不是正大排长龙,怎么办?拿起手机轻点应用,就可以查看通关口岸实时动态。
据了解,为体现便民服务,广东电子口岸特别设计了“移动口岸的手机应用”项目,包括使用户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广东电子口岸平台获取相关信息服务,使用更加轻松方便。根据用户不同需求,设计了公众版和企业版。
在公众版上,通过手机及时发布个人出入境相关的预警信息,如台风、重大疫情、境外突发事件、临时封闭等信息,为公众提供通关口岸实时动态,便于公众及时调整出行安排,理性选择口岸通关。
企业版则可以为企业实时查询企业进出口货物在海关、检验检疫等的报关、报检业务状态,并集成口岸物流、仓储等配套服务信息,提供实时的空余舱位、航次等信息查询。
八方联网
广东电子口岸在原来“加贸平台”三方联网(加工贸易企业与外经贸部门、海关)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为“四方联网”,目前“八方联网”(新增财政、国税、工商、检验检疫、外管等部门)已在东莞成功试点。
在当年东莞“四方联网”开通仪式上,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赞扬,说“四方联网一小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大步”。体现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特点。
来往港澳小型船舶管 理服务平台
该系统原来由海关主导开发,后来逐步推广到边检,检验检疫也将在本月正式上线运行,海事业务也在积极协调推动当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体现了口岸部门的不断参与、共建共管,实现了船舶单证的“总申报”;二是体现了粤港口岸的通关合作,实现了粤港两地船载舱单电子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互认。
口岸实时视频
发布全省主要口岸实时通关动态视频,为社会公众和企业选择通关口岸提供参考和指引,为政府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口岸通关动态、作出相应决策提供服务。
门户网站
界面设计体现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实用性和操作性,口岸各部门应用项目可以实现动态加载和扩展,体现共建共管和共享。
链接
什么是电子口岸?
电子口岸是以口岸通关执法管理为主,逐步向相关物流商务服务延伸的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的统一信息平台。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中国电子口岸建设,即实现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间与大通关流程相关的数据共享和联网核查;
二是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即地方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将大通关核心流程及相关的物流商务服务程序整合到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实行全国“统一认证,统一标准,统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