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质检职能转变 实现事业科学发展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3-11-0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的战略选择。充分发挥市场准入、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疫等职能作用,提高新兴现代服务业质量和效益,对于推动质检职能转变,实现质检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兴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伴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价值链的分解以及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文化、电子商务服务、服务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
  在电子商务服务业方面,2012年,规模超过8万亿元,2013年一季度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45%。“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仍将保持迅猛发展的态势。阿里研究中心预计,到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支撑超过13万亿元的电子商务交易规模。
  在集成电路设计业方面,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产值达到686.81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球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比重已提升至13.9%,位居第三。我国本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中销售收入突破6亿元的企业有10家,上市公司有15家。
  在服务外包产业方面,2011年,产业规模达到3835亿元,同比增长39.5%;企业数量达到7080家,同比增长20%;从业人员99万人,同比增长36.7%。2011年软件外包服务出口59亿美元,同比增长40.3%。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将延续目前的高速发展态势,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20%。
  在文化产业方面,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34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至2.85%。2004~2008年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2008~2010年间增加值年均增长24.2%。
  二、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支持
  目前,影响新兴现代服务业质量和效益的因素除资金投入不足、产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较差以及人才缺乏等问题外,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和支持。
  (一)需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支持。
  新兴现代服务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产物,商业模式的创新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支持。比如,诚信问题,一直是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阿里巴巴集团打造了“支付宝服务”技术平台,促进了我国生产销售和流通领域的变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网上交易中因“失信”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是推进我国新兴现代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需要认证、标准等方面的规范和支持。
  保证信息绝对安全是电子商务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由于电子商务网站和信息安全技术在认证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影响了互联网接入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同时,因为电子政务信息化标准缺乏,很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服务外包企业由于缺乏通行的标准规范,经常导致软件开发工作无章可循,影响了服务外包产业的深入发展。认证、标准等支撑体系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需要服务质量监管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新兴现代服务业又是新生事物,很多法律法规正在完善之中,难以依法对这些新兴产业进行有效监管。同样,因为这些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许多方面的配套支持也难以跟上。如,由于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普遍比较小、零、散,缺少品牌优势,很难拿到大的外包合同。亟须通过加强服务外包质量统计监测与评价工作,培养品牌意识,提升我国服务品牌国际影响力。
  三、质检部门要为提高新兴现代服务业质量和效益发挥作用
  根据国家规划的部署和要求,质检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国新兴现代服务业质量和效益。
  (一)全面推进社会统一代码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推动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税务、海关、商务、交通、食品药品监督、环保、劳动保障、人事、公安、仲裁和金融监管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资料的信用基础信息共享,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和信息发布机制,建成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信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信用行业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鼓励守信行为。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和宣传,营造“讲信用、守信用”的社会环境。
  (二)大力推进新兴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服务业标准化已经引起国际标准化组织、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高度重视,服务标准成为影响服务贸易的重要因素。要针对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新兴现代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领域,进一步细化、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质量标准与行业规范,建立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科学适用的服务质量国家标准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地方和行业协会先行制定服务标准。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追踪国际服务标准并根据国情开展标准创新,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开展标准化基本理论和标准化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服务业标准化意识。
  (三)充分发挥认证认可的支撑作用。
  认证认可工作重心要由偏重制造业到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重点促进在新兴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建立新兴现代服务业准入制度和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制度。加强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制度和能力建设,健全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工作体系,促进信息安全认证认可结果的社会采信。根据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认证认可人员的教育培训,培养具有既掌握新兴现代服务业管理知识又精通认证认可业务的专业队伍。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监管,杜绝买证卖证,伪造冒用认证证书、认证标志等违法行为,切实提高认证证书的“含金量”。
  (四)加大质量监管和支持力度。
  重视和加强对新兴现代服务质量的管理,完善服务质量监督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建立用户满意度评价制度,为提高新兴现代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提供有力支撑。将服务质量扶持政策纳入政府奖励范围,对新兴现代服务业企业品牌创建、标准化试点、质量管理认证等工作予以大力扶持。加强新兴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促进名牌创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推动形成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根据《集成电路免税进口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目录》的调整情况,对所进口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创新检验检疫模式,简化相关手续,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