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总体部署下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全面影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更新时间:2013-11-11

 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普及、深度渗透、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对人类经济社会运行、生产生活方式、治国理政模式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以及整个现代化的历程无法回避这一全新和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历史的远见、卓越的智慧和坚决的政治意志,高度重视信息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信息化,事关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选择。

  信息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新阶段,成为重构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新格局的主导力量

  自上世纪末互联网商业化加速以来,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广泛应用一直主导着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政治军事变革的历史进程。到202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40亿,超过500亿个设备接入信息通信网络,物理现实与网络空间在互动交织中走向融合和统一,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正在形成。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信息社会作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正在到来。

  (一)信息化深度渗透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机会

  发达国家继续强化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技术换代速度加快,不断创造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和互联网产业继续担当国民经济的支柱。信息资产被美国视为重要国家资产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竞争优势不断强化。基于互联网的先进制造被欧美作为应对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促进国内就业的重大举措。推行网络教育成为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国家战略,大规模免费网上公开课(MOOC)方兴未艾,对人力资本形成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用信息化对全球化的积极影响,获得了参与全球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的契机。韩国抓住信息化引发的产业转移与重组的历史机遇,培育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平板显示、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了追赶和超越。印度、巴西、俄罗斯等金砖国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及提升竞争力的成效显著,其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全球竞争力同步提升。

  (二)网络空间主导权正成为大国博弈以形成国际新秩序的战略焦点

  互联网创造的20年前几乎不存在的网络空间,现在不但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空间交融,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陆、海、空、天之外的具有鲜明主权特征的“第五空间”。美国2011年相继发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标识国家战略》,意图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产业优势与其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的强势地位进行深度战略整合,确保对网络空间主导权的掌控,进而继续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俄罗斯、中国等在第66届联大上提出的国际信息安全行为准则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维护网络空间的信息主权、反对信息霸权成为双边多边关系中重要的议题之一。

  (三)网络战已成为新时代国家间军事对抗的前沿阵地

  互联网军事化趋势日趋明显。在海湾战争,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的几次现代局部战争中,信息化因素日益增多,现代战争战斗力的生成模式正向全新立体、协同、虚实结合的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无人机攻击、远程遥控打击、网络病毒攻击等已经成为军事战争的新手段。“震网”病毒瘫痪伊朗核设施的事件表明,工控系统、金融、电力、空中交通管制等依赖网络信息系统的关键设施成为重要的军事攻击目标。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在研究网络战并试图了解他国互联网的军事潜力,组建网络部队、发展网络武器、举行网络军演、实施局部网络打击已成为常态。

  信息化为我国推进现代化事业带来空前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将为我们实现“两个百年”发展战略目标提供重要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信息化为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信息化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驱动力量。信息化是改变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加速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基层民主建设的动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研发手段、生产装备、工艺流程、交易体系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新型制造业正孕育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为改变生产附加值低、资源消耗浪费大、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的状况提供了条件。信息化为集约、绿色、智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智慧城市成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信息消费日益成为新时期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来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流量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将成为推动经济长期上升的强大动力。据预测,我国大型企业实现网上采购与销售将从目前的30%提高到2020年的80%,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6%提高到30%,基于网络经济活动的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25%。电子商务规模持续高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创新空前活跃,互联网与制造、金融、物流等业态深度融合,极有可能孕育着一种中国“新经济”的雏形。这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和紧紧把握的重要机遇。

  信息化打造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新平台。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成为国家治理和舆情监测引导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发展无法回避的新背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提高整个社会的参与治理意识。多层次、宽覆盖的信息化沟通平台成为网民依法表达意见、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渠道。网络问政持续拓展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新手段,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方式,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内涵。信息化日益成为集中民智民慧、发挥制度优势、促进良政善治、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关键保障。

  信息化为弘扬中华文化、提供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信息化创新了文化创作手段、扩大了文化创作群体、丰富了文化传播渠道。预计到2020年,中国网民将突破10亿人,网民平均每日在线时间将超过6个小时,70%以上是青年人群,人们50%的学习时间、80%的文化娱乐等都将通过互联网实现,群众网络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开辟了中华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传递的广阔空间,数字化生活将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将成为新时期推动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跨部门互联互通的基础信息系统和重要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将成为政府高效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基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将开辟政府行政手段和履职模式的新空间。信息化将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统筹优化社会资源,实现公共服务目标群体精细化管理,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平台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是今后各级政府工作改进的重要方面。

  (二)信息化加速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挑战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加速期和信息安全的高危期,与社会矛盾的高发期相交汇。然而传统的思想意识、法律制度、组织体系、政府能力、产业支撑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正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关键技术支撑能力亟待提升。国际电联(ITU)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机构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落后于其他国家,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DI)的接入指数排名从2007年的64位下降到2011年的82位,“网络就绪指数”从2012年的51位下降到今年的58位。我国关键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观,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信息化促进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面临诸多体制障碍。面对跨界发展和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传统的行业管理模式和市场准入制约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众多产业领域孕育的巨大创新活力,使我们面临丧失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良机的风险。产业加速融合与条块分割的行业管理体制的矛盾、不断增长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需求同监管方式的矛盾等日益突出,信息化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潜能难以有效发挥。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羸弱制约着我国信息化的进程。我国信息安全的技术基础、组织体系、法律环境、管理经验和能力等严重不足,政务、金融、电力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安全防御基础极其脆弱,高效统一的信息安全监管体制远未形成,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的问题日益突出,不能以可靠保障的信息安全促进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

  政府社会管理和危机响应机制的调整滞后于网络时代的社会演进。传统的社会管控方式,同权利意识日益觉醒的民众以多种方式表达多元化利益诉求的现状严重不适应;传统的围堵思维,与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多中心发布、快速传播的现实严重不适应,这对各级政府驾驭社会多元的格局、引导网络舆论、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信息化大趋势下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创新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充分考虑信息化的战略性、先导性、全局性、渗透性、综合性特点,考虑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的引领与驱动作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规划中要顺应信息化历史发展趋势,在机制设计和行动计划中要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建立面向全球化、面向信息化的体制和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健全有充分信息支撑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统筹协调、结构完善的法人基础数据库和基于统计、产业、经贸、资源、能源、财税、金融等的国家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及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实施有效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完善财税信息应用系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全国联网个人税收登记系统,加快不动产登记系统全国联网,为建立按家庭总收入征收个税、房产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税收制度提供完整的信息支撑和便捷的技术条件。税收政策要能激励而不是阻碍基于互联网的各类业务创新和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预算制度和财税监管制度,推进各级政府预算编制过程和财政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

  —完善金融信息应用系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信息时代金融新体系,必须同步建立金融信息化支撑体系和安全保障制度。建立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法律和制度。大力发展有效监管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互联网金融。

  —适度扩大互联网领域对外开放。我国全方位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互联网管理更公开更透明是大势所趋。对互联网的管理要进一步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完善法规体系,坚持依法管理,提高管理网络风险的能力,积极参与互联网国际治理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形成,开拓网络空间新边疆,主动应对全球化的新形势。

  (二)市场化机制和政府有效监管相结合,大力发展新时期的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产业

  —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推动有效竞争市场的形成。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降低或消除各类市场的进入壁垒。进一步放宽信息通信产业市场准入,鼓励各类企业家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领域积极创新创业,支持新业务发展。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进一步有序开放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特别是加快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投入宽带网络、无线接入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促进形成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多元化全方位互动竞争新格局,降低信息化成本。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监管体制,加强政府对信息通信行业特别是互联互通的监管,提高信息通信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效率,建立宽带普遍服务长效机制,加快缩小数字鸿沟。加强信息通信市场竞争秩序监管,消除各种市场支配力对竞争的扭曲,确保公平竞争。

  —改进政府支持重大产业的方式。以国家立法形式,推动数据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加强国家重大专项、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在推进重大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协同。在宽带网络、集成电路、基础软件领域,要充分发挥政府支持研究开发、创造需求等作用,更要依靠市场竞争的力量,推动我国信息通信产业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把实现政府部门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

  —重视国家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建立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制度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健全共享信息安全保障,明确共享信息内容和程序,建立信息共享基础设施,确定信息共享部门责任,保障共享信息安全。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子政务为抓手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完善公众信息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升各部门履职水平。

  —以完善公众参与、实施有效问责的方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依法行政、公众依法监督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核心,不断拓宽基于信息化支撑的公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政民互动和公众监督机制,构建透明的政府问责机制,建立有效问责的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实质性转变。

  —完善信息化法制基础和管理体制。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快信息化立法进程,尽快制定出台电信法、信息安全法、企业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健全国家信息化管理体制和统筹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坚强领导作用,坚持“顶层设计、系统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原则,科学设计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框架体系,系统规划和综合协调条块融合的国家电子政务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建设和管理。

  (四)充分释放信息化发展红利,建设和完善普惠、高效、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建成和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是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基本工具,是政府对全国所有人口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的重要前提。切实落实国务院工作部署,确保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按时完成,形成多部门联动的人口基础信息开发、共享、利用机制。

  —建设高效、普惠的医疗体制。建立面向13亿人口的全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早日实现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数据的共享和使用。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探索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的新模式。推进健康咨询、在线监测、个性化服务等新的医疗服务业务。

  —建设面向未来的教育体制。加快教育改革,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面向未来,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教育体系。通过发展数字教育内容、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推动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依托信息网络,发展出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的新的网上授课方法,建立终身学习有效机制。

  —以信息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异地转接,推进碎片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向普惠、统一系统发展。

  —以信息化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城乡规划调控,推动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加强水、大气污染的实时监测与有效治理,有效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避免大城市病。面向农村人口转移,不断完善可转移、可接续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信息化保障体系。

  (五)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农业农村改革中的作用

  —在信息化进程中重构农村经济微观基础,释放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把信息技术能力赋予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增强组织活力和提高生产要素潜能的基本手段,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把小农生产、专业生产等多元化农业生产与内在多元的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依托信息化全面提升农村基层政务管理和服务能力。依托网络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拓展,加强村务公开和村务管理,创新民意表达和政民互动模式。早日实现新农合、新农保的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完善农村疾控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增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响应能力。

  —加强涉农信息化应用的领导,加快构建和完善多元主体联合推进涉农信息化应用的新机制。加强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引导,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丰富农村信息服务。以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全面推广普及为契机,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网点资源,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和消费的跨越发展。建立配套的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监管和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强化农产品追溯,完善食品安全体系。鼓励发展农村信息化服务组织,加快实现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领域的全面渗透。

  (六)将信息化试点与改革试点同步规划、统筹实施、互动发展

  在推进改革试点中,将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岛、福州平潭岛等新特区以及新设立的上海自贸区作为信息化与深化改革并举的新型综合改革示范区。适时制定跨境数据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开放试点政策,解决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发和应用面临的障碍,探索信息化全面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我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是由关注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成立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学术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