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11-15

 京建发[2011]576号附件3:


前  言

    为进一步促进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的发展,指导和推进市区(县)两级电子政务一体化建设,按照“以服务创新为引领、以融合共享为驱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建设原则,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管理办法(试行)》,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发展规划》。
     目  录
     
一、现状与基础 1
(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础 1
1.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初步建成,为提高建筑工程监管能力提供有效保障 1
2.房屋管理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1
3.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初步建成,为业务系统建设提供标准 2
4.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优异成绩,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拓展 3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基础 3
1.加强网络设施基础建设,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3
2.以规范管理制度基础,推进规范化管理 4
3.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努力净化网络环境 4
二、机遇和挑战 5
(一)历史机遇 5
1.国家和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新要求 5
2.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成为服务型政府的新动力 6
3.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电子政务大发展提供新契机 6
(二)问题与挑战 7
1.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建设亟需顶层设计理论支持 7
2.公共服务的多样性和便民性有待提高 7
3.单体业务系统间存在数据鸿沟,市区间、处室单位间业务协同机制不畅 8
4.共享体系尚未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8
5.安全和运维尚未形成体系化建设 8
6.电子政务建设缺少评估机制,绩效考核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9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1.以服务创新为引领 10
2.以融合共享为驱动 10
3.以智能技术为支撑 10
(三)建设目标 10
1.总体目标 11
2.具体目标 11
四、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17
(一)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18
1.构建以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架构 18
2.构建以一体化为导向的技术架构 19
3.构建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绩效架构 19
4.构建专职管理小组,确保顶层设计的时效性 19
(二)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20
1.构建以公众服务为中心的外网门户 20
2.建设面向工作人员的综合办公内网门户 20
(三)三条业务应用主线建设 21
1.以工程质量为核心,完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21
2.以房屋权属为核心,完善房屋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22
3.以信用为核心,构建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 24
4.建设电子文件管理服务平台,支撑三条业务主线文档数据共享 25
(四)信息资源规划与共享体系建设 26
1.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各类业务系统间互联互通 27
2.完善信息公开管理系统,健全政务信息公开体系 28
3.建设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提升信息资源利用率 28
4.建立全委统一数据库体系,加强数据的开发和利用 28
(五)基础设施和保障建设 29
1.建设一体化的电子政务网络,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 29
2.充分利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打造绿色机房 30
3.建立和完善运维管理体系,保障政务工作稳定有序 30
4.建立统一用户身份认证平台,提高安全性和便捷性 31
(六)制度、标准、绩效和安全体系建设 31
1.建立制度体系框架,推进制度体系建设 32
2.建立标准化体系框架,推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32
3.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 33
4.完善信息安全体系,保障电子政务安全运作 33
五、保障措施 34
(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统一领导,明确团队职责分工 34
(二)健全日常运作机制,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35
(三)创新资源利用模式,推进建设有效开展 36
(四)完善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36
(五)引入外部专家资源,做好内部人才培养 37
(六)建立市、区(县)两级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机制 38
(七)管理与技术并重,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38
六、推进计划 39
(一)巩固应用阶段(2011年—2012年) 39
(二)全面整合阶段(2011年—2014年) 41
(三)显现成效阶段(2015年) 43
一、现状与基础
    “十一五”期间,住房城乡建设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逐步推进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多个业务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形成了以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房屋管理全生命周期两个平台为核心,一个基础数据库为支撑、一个外网门户网站为载体的“211”格局,提升了全系统电子政务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开创首都城市建设和房屋管理新局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础
    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信息化建设应用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1.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初步建成,为提高建筑工程监管能力提供有效保障
    以工程单体编码为主线,以工程质量为核心,通过建立统一工程项目监管的数据标准,关联工程项目各阶段有效编码与证号,拓展了对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提升了工程招投标、施工许可、工程监理、合同备案、质量监督、安全监督和竣工验收备案等各环节的项目监管能力,有效减少了监管交叉或监管缺位现象,实现了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管,提高了监督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房屋管理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根据房屋管理业务发展的需要,建设了房屋交易权属系统、房地产交易管理网、商品房交易受理平台、存量房网上签约平台、房屋租赁合同网上备案和房屋交易信息查询及公示平台、第二套住房信息查询系统等一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业务信息系统,初步解决了房屋物理信息、交易信息和权属登记信息的完整性问题,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对外服务水平,规范了房地产市场中交易行为,降低了交易风险,维护了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以上述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房屋楼盘表为载体,以房屋权属为核心,初步构建了房屋管理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平台,方便了社会公众、企业、银行及其他部门信息咨询和查询,在遏制北京市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方面起到了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为房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初步建成,为业务系统建设提供标准
    为规范和指导各业务系统建设工作,对全委政务业务和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收集了全部机关处室、直属事业单位涉及行政许可、行政管理的63种事项的信息。据此初步完成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底数清”、部门业务“结构明”的工作目标,确保了政务信息资源的规范采集和信息共享,为业务系统建设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为全委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初步奠定了基础。
    4.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优异成绩,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拓展
    经过多年的整合与完善,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门户网站和行政综合服务大厅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服务体系,为公众创造了便利的办事渠道。围绕“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目标,对门户网站“北京建设网”进行了5次升级改版,将门户网站建设成为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和渠道。网站日点击量超过90万次。63项行政审批管理事项中,100%实现了办事指南公示,100%实现了网上咨询,约78%实现了网上全流程管理,71%实现了结果公示。门户网站充分发挥了信息公开、在线服务、政民互动三大功能,初步实现了从单一服务向服务融合、资源共享转型的目标,为履行政府职能提供了有效支撑,形成了政民互动的良性机制。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基础
    制定了四套标准规范,逐步建立了各项规范制度,开展了重要业务系统的安全评估及漏洞整改工作,基本建立了运维体系,为未来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1.加强网络设施基础建设,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按照市电子政务专网的要求,建设了300平方米的专用机房,统一规划和管理IP地址。完成万兆主干政务专网建设,实现了双链路并行的互联网接入方式,集中管理服务器138台、小型机11台、存储设备22台和60余台网络和安全等设备设施。完成千兆到桌面的专网建设,保证了1000余台终端计算机的互联互通。以上工作为50余个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信息化支撑环境,满足了日常行政办公的需要,保障了市区(县)两级业务数据共享的网络畅通与安全,为全委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2.以规范管理制度基础,推进规范化管理
    针对信息化管理制度缺失、数据安全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建立了数据、网络、安全、项目建设管理等四方面标准规范,制定了《基础数据库数据标准与操作规范》、《数据管理规范》、《数据备份恢复制度》、《数据安全使用制度》、《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合同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数据管理更加规范,信息安全水平显著提高,项目和合同管理更加有序,电子政务建设与运维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3.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努力净化网络环境
    针对系统稳定和网络安全问题,采取了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并重、管理与技术并重的举措,初步形成系统安全应急预案;规划和购置了高端防火墙、网闸等安全设备,确保了局域网与政务专网、政务专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安全隔离;利用CA认证拓展的系统安全认证方式,提高了应用系统使用的安全性;通过双机热备等方式,建立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备份机制。初步实现“安全制度保障、技术手段防范”的信息化安全体系,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二、机遇和挑战
    (一)历史机遇
    北京正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变革,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契机。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子政务新体系,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课题。
    1.国家和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新要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更迫切的要求。按照国家和本市“十二五”纲要的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找准突破口,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市场监管系统和信息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可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稳定。“十二五”时期是北京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区域发展等新形势、新任务,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做好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工作并作为支撑城乡建设业务开展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立足于本市实际需求,提供更加完备、更加敏捷、更加智能的信息化服务,为城乡建设创造条件。
    2.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成为服务型政府的新动力
    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的载体和工具,可以有效促进业务流程优化、跨部门资源共享,进而改革政府审批制度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需要更大限度地发挥电子政务对转化传统政府管理体制和职能、创新业务结构和流程、整合相关资源等的作用,加强管理模式创新、加大绩效评估的力度,把电子政务建设转化为效益,真正建立起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低成本的行政管理体制。
    3.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电子政务大发展提供新契机
    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电子政务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智能化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3G乃至4G等移动通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融合发展,为向智能政府和移动政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政府云建设”提供了可能,将会有大量政府事务处理及服务工作构架在云计算平台上,使政务工作更高效、更有弹性、更安全、更节约。及时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积极探索和开拓新技术在工程、房屋以及企业和人员信用管理三条业务主线上的应用,有助于构建高效、智能、低成本的电子政务新体系。
    (二)问题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211”信息化整体架构的形成,为“十二五”时期深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电子政务和信息化现状与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1.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建设亟需顶层设计理论支持
    由于在不同的业务职能背景下,各业务系统建设时间、部署形态、应用规模、发展状况差别很大,横向、纵向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业务范围不统一,给需求调研和后期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造成系统部分功能与实际需求脱节,限制了系统的应用和推广。
    2.公共服务的多样性和便民性有待提高
    随着首都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升和公众对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目前在行政服务模式和手段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外网门户为企业、公众和其他部门提供个性化服务不足,为公众提供的参与服务有限,没有形成基于3G乃至4G技术的移动政务服务支撑,无法保证公众及时、有效地获取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传统的、独立单体服务较多而融合服务缺少。同时,为委领导和工作人员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网门户尚未建设。上述不足与欠缺严重制约着电子政务整体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单体业务系统间存在数据鸿沟,市区间、处室单位间业务协同机制不畅
    前期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主要是以各处室单位的单体业务为导向,缺乏单体业务间的横向统筹协调。尽管可以有效地满足目前的业务需求,但应用系统建设相对独立和异构,尤其是各区(县)应用系统自成体系,导致市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之间、各处室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难度较大,不能完全适应市区(县)电子政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和服务融合的要求。
    4.共享体系尚未形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十一五”期间,虽然建成了多个业务应用系统,但是数据共享体系尚待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无法充分实现。同时,业务数据与空间数据有机融合尚待深入研究和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尚缺乏统一的动态更新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各异构信息资源融合程度较低,阻碍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程,导致面向领导决策的支持信息服务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面向企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资源综合效益尚未显现。
    5.安全和运维尚未形成体系化建设
    虽然目前已按照等级保护的要求制定一系列必需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标准,整体达到二级要求,但运维管理规范刚刚起步,离安全体系的五级要求和ITLE整体要求相差甚远。
    6.电子政务建设缺少评估机制,绩效考核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规划、预算、审批、评估、绩效考核等信息一体化管理制度尚未形成。现阶段电子政务考核工作以定性评估为主,评估手段相对单一,缺少对电子政务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内部运作效率等方面所起作用的研究。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对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的作用,以“服务、绩效、融合”为主线,统一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完善电子政务管理标准、规范、制度体系和安全体系,实现工程、房屋以及企业与人员信用管理三条业务主线优化融合,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电子政务一体化建设,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住房城乡建设电子政务新体系,进一步提高为公众服务、为一线服务、为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促进管理创新和行政效能提升。
    (二)基本原则
    1.以服务创新为引领
    面向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提升和公众对信息化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电子政务建设重心将逐步转移到切实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来,以创新服务体制、改进服务方式和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2.以融合共享为驱动
    围绕住房城乡建设业务开展的重点需求和公众的迫切期待,找准突破口,大力推动市区(县)电子政务一体化融合,构建信息共享新体系。加强内部业务协同与外部信息共享,促进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互联互通,避免产生信息孤岛,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综合效益。
    3.以智能技术为支撑
    把握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以“智慧北京”为指引,着力提升“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全面感知、综合管理、智能决策、主动服务”等六个方面的核心能力,积极探索和拓展智能新技术在三条业务主线上的应用,构建高效、智能、低成本的“智慧城建”新体系。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电子政务建设——以服务全委履行好社会制度、秩序管理和工程技术等三个范畴政务职能为发展目标,以住房保障和住房改革、房地产监管与服务、重大工程建设、拆迁与征收、工程质量安全与监管、科技推广和建筑节能减排等六大板块政务工作为服务的着力点,全面推进监测分析、决策判断、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内部管理、财政管理和应急处置等七种政务作业的信息服务与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三条业务主线优化整合,聚焦市区(县)两级电子政务一体化建设,使电子政务成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提升行政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政府管理创新的新途径。
    信息化建设——以公共服务、业务融合、资源共享、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保障体系等工作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推动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共享和业务应用协同,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住房城乡建设电子政务新体系。
    “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2.具体目标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完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以“电子”与“政务”深度融合为核心思想,建立服务绩效、业务应用、数据共享等模型,清晰刻画各系统间的信息融合、作业协同和应用集约关系,准确定义各系统支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应用集约内部机制;继续完善市区(县)一体化规划,逐步形成结构科学、路线清晰的顶层架构指导体系,使管理模式、行政职能、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等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建电子政务“321”总体业务框架:
    3条业务应用主线——以工程单体为着眼点,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应用服务平台;以楼盘表为载体、以权属管理为核心的房屋全生命周期应用服务平台;以信用为核心的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全生命周期应用服务平台。
    2个服务门户——面向市、区两级工作人员服务的政务内网门户和面向公众服务的政务外网门户。
    1个数据(共享交换)中心——汇集房屋、工程资源空间以及企业与从业、执业人员信息的数据交换中心。
    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拓展服务渠道,深化服务融合,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加强业务处室与直属事业单位门户网站的整合力度,形成内、外网门户协同运作机制,促使各门户网站从松散的网站链接整合向深层次的信息共享整合转变,形成风格统一、域名规范、信息共享的网站群。
    ——以“业务协同、优化应用、提升政务服务融合度”为主题,以现有外网门户网站和行政服务大厅为基础,以三条业务主线为着力点,引入“政府CRM”理念,实现“客户关系一对一管理”,从拓宽服务渠道、整合服务内容和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入手,结合“三网融合”的发展,利用智能技术、移动通讯等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贯通,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形成更加多样、更加便捷的服务模式。
    ——建设政务综合办公内网门户,实现政务内网门户、个性化门户和3G移动门户的协同应用。未来政务综合办公内网门户建设将从基础服务、扩展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三大模式体现出便捷和创新。基础服务模式体现在能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技术、不同类型的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覆盖内部办公、业务办理、决策支持、应急处置、财务管理、住建园地等主要业务,实现一次登录、全方位办公的目标,使委内各项业务信息整合率达到90%以上。扩展服务模式体现在按照不同身份、不同领域、不同事务划分服务资源,提高访问的便捷性、高效性、人性化,为委领导及工作人员提供政务内网的业务导航、信息共享、资源调度、协同政务和决策支持。个性化服务模式旨在打造一种从我开始、按需索取、“我的门户我做主”的模式,提高政府部门办公效率。
    三条业务应用主线建设
    ——以工程质量为核心,注重各相关业务的融合,全面推进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建设。在前期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以工程质量为核心,覆盖工程建设各操作环节的业务事项,使其融合联动,使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成为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有形建筑市场软硬件建设,完善制度和功能,为促进建筑市场竞争秩序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撑。建设工程建设领域文档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和共享平台,严格管理施工过程档案;加强与房屋服务平台、监管和行政执法联动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全面实现相关业务协同。实现工程领域的“底数清、情况明”,为公众服务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信息服务,提高工程建设动态跟踪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
    ——以房屋权属管理为核心,面向各相关业务的融合,完善房屋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应用主线建设。建立健全房屋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支撑房屋登记跨区就近办理、房屋登记网上预约、提供可信的租赁市场和存量房交易市场平台,实现物业管理、房屋安全、住房保障、拆迁管理的阳光服务;实现对房屋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房屋前期管理、房屋建设过程管理、房屋交易登记管理、房屋保有期管理中的信息精准和动态更新。建立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和全市房屋电子登记薄,助力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的形成,支持住房公共政策和保障房政策的设计、落实、执行和监督工作,为“以图管房”的业务模式提供有力支撑,提高监测分析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同时,以房屋全生命周期平台为依托,构建市区(县)两级联动的创新房屋管理模式,实现“市级集中监督,区(县)级全过程管理”的新模式,以期达到房屋全市域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
    ——以信用为核心,依托行政执法与市场监管,搭建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的资质信用管理和服务平台。在工程建设等传统业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依托监管与行政执法等管理体系,以企业、人员资质管理工作为重点,形成对建筑工程、房屋、企业与人员信用等信息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与及时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建筑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综合监管能力,实现市场与现场的有机联动,实现由单一对企业执法向对企业执法和人员执法并重的转变,实现由单一的资质准入向资质准入和信用准入并重的转变,促进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贯彻落实。
    信息资源规划与共享体系建设
    ——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范数据格式和定义,逐步实现全委业务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促进各业务系统间异构信息全面融合率达到90%,使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特定的服务接口查询资源目录,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构建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体系,依托门户网站作为系统基础平台,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信息公开管理系统,对公开申请、信息发布和意见反馈等进行集中管理。
    ——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促进各类异构信息资源融合与共享,规范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实现上与国家部委、下与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横向与其它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并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换、共享等环节进行监控和审计;支撑三条业务应用主线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果。同时,建立面向基础信息资源的统一的动态更新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业务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应用开发程度,强化面向各级领导的决策支持信息服务效果,提升面向企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的信息资源综合效益。
    基础设施和保障建设
    ——建设完善统一规划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即包括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的市区(县)一体化政务网络。
    ——充分利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打造绿色节能的机房环境。对138台服务器和22台存储设备等,进行中心规划和云计算设计,充分结合3G通讯技术,发挥数据中心的潜在能力,确保建设和维护成本降低20%;优化空间、电源和冷却系统,减少30%能耗。
    ——开展电子政务整体运维工作。面向信息化管理人员建立运维管理平台,工作内容涵盖应用管理、数据管理等各方面,使信息化运维工作效率提高50%。加强关键信息管理和环境监控,提高全委工作效率和整体服务质量,保证业务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建立统一用户身份认证平台,将身份权限与职责和功能挂钩,实现全委多部门、多系统的统一用户管理。
    制度、标准、绩效和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构建制度体系框架,将电子政务纳入日常政务规程,确保电子政务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由总体标准、业务系统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和运维标准组成。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覆盖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实现项目99%评估、单位和人员100%考核的目标。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通过新技术应用加强安全管理手段,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各个环节覆盖率达到100%。
     四、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为基础,结合信息化现状,建立“四横四纵一设计”的“十二五”电子政务新体系(如下图),形成“顶层设计为指导,公众服务为核心,业务协同为关键,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为主线,基础设施为支撑,制度/标准/绩效/安全为保障”的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建设新格局。其中“四横”指服务体系、应用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四纵”指制度体系、标准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一设计”指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总体框架
    (一)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1.构建以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架构
    以“内融合、外共享”为核心理念,开展以内部业务融合为核心的内网门户网站和以外部信息共享为基础的门户网站群设计工作。对外,坚持以“为公众服务为中心”,建立“单一窗口”,给公众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对内,梳理市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现行管理模式、行政职能和业务流程,建立三条业务主线业务架构,打破行政信息壁垒,实现不同业务之间、不同业务部门单位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业务融合。
    2.构建以一体化为导向的技术架构
    统筹各业务子系统的电子政务发展解决方案,形成市区(县)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的技术架构。同时,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3G等智能化信息技术,为一线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使政务工作更高效、更有弹性、更安全、更节约。
    3.构建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绩效架构
    面向服务与应用、资源整合与利用、管理与保障等方面的综合绩效,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与业务流程优化,把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结果与政府机构领导政绩挂钩,既包括对“电子”的评估,也包括对“政务”的评估。具体评估聚焦公共服务水平、运作效率和社会收益三个方面,发挥绩效评估的正面导向作用,推动构建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
    4.构建专职管理小组,确保顶层设计的时效性
    为保证电子政务架构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成立管理小组,负责维护和管理各类顶层架构。根据业务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调整顶层设计;确保业务、应用、数据和技术的一致性;汇总、分析和上报在该架构指导下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应用建设情况,使委领导能够总体掌握各部门业务运行情况和信息化建设情况。
    (二)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门户网站和面向业务人员的政务综合办公内网门户,对外提供“一体化”服务,对内围绕三条业务主线进行全面融合。引入“政府CRM”理念,构成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通过拓展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为企业、公众和其他部门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全系统工作人员提供更高效的工作环境。
    1.构建以公众服务为中心的外网门户
    在门户网站和行政综合服务大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移动通讯、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供短信、彩信和视频通讯等公开信息服务。建立门户网站、服务大厅、公开电话、政务短信、服务邮箱、即时通信等多种服务渠道,构建场景式服务,支持办事、咨询、查询、申请、建议、投诉等服务请求,使公众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渠道获取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强化工程建设、房屋管理和住房保障等核心业务服务的融合度;促进服务向街道延伸,支撑业务跨区域办理和就近办理,使公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2.建设面向工作人员的综合办公内网门户
    通过对工程、房屋、执法领域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统一采集和处理,将委内各业务系统的相关业务数据集中,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集报表管理、指标定制、模型构建、OLAP多维展示和GIS图形展示等为一体,建立决策支持平台。
    进一步统一市区(县)两级工作标准和规范,将分散的业务应用进行有机融合,打破各单体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满足跨市区(县)、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数据交换与共享。
    通过电子政务推进审批方式和工作模式创新,在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移动通讯技术,提供移动办公的能力,为业务人员提供便捷办公条件,提升办公效率,增强服务能力。
    (三)三条业务应用主线建设
    全面融合各项业务,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和在服务体系建设需求的牵引下,大力推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构建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行政执法与市场监管信用平台为核心,促进市区(县)各类业务系统协同合作,形成覆盖三条业务主线的业务应用新体系。同时,三条业务主线形成“内融合、外共享”的业务应用建设新模式。
    1.以工程质量为核心,完善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继续完善并整合项目前期管理系统、招投标管理系统、合同备案管理系统、施工许可管理系统、建材备案管理系统和竣工备案系统,形成覆盖各操作环节的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与房屋服务平台、监管和行政执法联动平台数据共享,为全面实现全委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创造条件。
    引入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对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的业务进行处理。依托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入工程建设相关的图层,对工程建设的各种信息进行可视化查询,包括工程基础信息、规划信息、出让信息、企业信息、证件信息和市场监管信息等。运用三维建模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立用于进行虚拟施工和施工过程控制、成本控制的施工模型,形成施工控制的虚拟仿真环境,精化工程施工中的关键工艺和过程控制标准,严格管理施工过程档案,确保问题可追溯、责任可绑定。同时,进一步加强由工程总包市场、专业承分包和劳务分包市场构成的有形建筑市场软硬件建设,完善制度和功能,促进建筑市场竞争环境健康有序发展。此外,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建筑材料进行唯一标识和智能识别,并完善材料属性,对建筑材料的生产、销售、运输、使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记录和管理。
    2.以房屋权属为核心,完善房屋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全面整合项目手册管理、房产测绘、市场交易、权属登记、房屋拆迁、物业管理、住房保障、房屋安全、房屋修缮管理、建筑节能、住房补贴管理等系统,建设涵盖项目开发、建筑材料、施工建设、买卖销售等环节的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房屋信息精准动态掌握,创新房屋精细化管理模式。
    依托北京市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入三维房屋空间数据和业务图层,将房屋和土地的空间位置、拓扑关系、房屋属性等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任意地理范围内房产相关统计分析,可直观展示房屋产权信息、产权档案和房屋安全等数据,可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完成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各个阶段的相关业务处理,使房屋管理工作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便捷性,为“以图管房”的业务模式提供有力支撑,提高监测分析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房屋验收、产权登记、房屋预售、产权交易标准,强化房屋质量、市场秩序、房屋预售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在已有房屋管理应用基础上,对房屋管理业务进行梳理,寻求模式相近业务间的融合与协同,从而对现行房屋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对正在运行或建设中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优化和升级,为房屋管理顺畅、到位,行政事务执行快捷、高效提供支撑。
    构建市区(县)两级联动的房屋管理模式,将相关数据集中在市级平台统一监管。同时结合本市行政区域划分,将管理权进一步细化,根据各区(县)不同的房屋管理特点,明确房屋管理的权属和责任区域,分阶段建设区(县)级平台,将房屋管理的主体业务因地制宜地分配给区(县)级平台,从而逐步实现管理职能下放,使政府管理权渗透到街道、社区。建立工作评估与考核机制,完善房屋全业务管理体制,实现“市级集中监督,区(县)级全过程管理”的新模式,提高房屋管理职能的精细和准确程度,以期达到房屋全市域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
    引进3G通讯和物联网技术,提高房屋普查、测绘及巡检工作效率,完善房屋基础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维护机制,确保房屋管理基础数据的现时性和准确性。以房屋普查成果数据为基础,整合房屋基础数据,构建统一、规范、高效、一体化的房屋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有业务数据和房屋普查数据资源,实现普查数据与房屋立项、土地取得、施工、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房屋测绘、交易、登记、房屋安全、物业管理及拆迁等业务数据关联和动态更新,全面推动市区(县)两级、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与市国土、市政、规划、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合作,提升数据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
    3.以信用为核心,构建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
    以企业和人员信用信息库为基础,制定企业和人员信用目录、信用共享规范和诚信指标,建立诚信信息管理系统,记录企业和人员的奖惩信息与信誉评级等数据,为相关业务处理提供支持。通过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公众可查询和掌握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诚信状况,强化全社会的监督作用。
    全面整合市区(县)两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执法、处置力量和资源,建立覆盖市、区(县)两级的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平台,对全市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和房屋市场中的工程、房屋、企业和人员等进行统一监管和执法处理。包括投诉、信访、转办件、执法检查、行政处理、行政处罚、违法记分、业绩与获奖信息采集、企业及人员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运用、公示等,涉及市区两级政府50多个部门、几万家企业和几十万从业人员,汇集工程与房地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上百部。
    搭建由摄像头、传感器等监控设备构成的远程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积极拓展市场监管手段,利用物联网、3G移动通讯等高新技术,对施工现场、建筑安全、房屋质量和节能等进行实时监控,为市场监管提供高精度、高实时性的数据来源,进一步实现对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和房屋市场的科学化和综合化管理。
    4.建设电子文件管理服务平台,支撑三条业务主线文档数据共享
    在建设三大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电子文件管理服务平台,覆盖三条业务主线,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电子文件管理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实现文件管理电子化、整理规范化、排列标准化、检索科学化,对文件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为全委业务知识的积累提供有效途径,为工程质量、市场监管和应急指挥等业务提供可追溯的信息资源。
    电子文件管理服务平台跟踪记录文件的录入、编辑、审核、发布、借阅、查询、接收、提交、修改、删除、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版本管理和日志管理功能,监控文件的变更和用户操作的所有信息,为文件资源的挖掘利用提供直观的报表分析工具。同时,对纸质文件进行虚拟化管理,提高纸质文件管理效率,实现文件的全面管理。建立文件管理更新机制,使文件资料的状态和内容得到及时更新,保证文件信息的时效性和完整性。建立文件管理的安全机制,通过权限控制、安全备份、灾难恢复等手段,构建文件管理坚固的安全屏障,部门、单位、个人可根据实际需求获得不同用户权限,访问不同类别、深度的档案信息,实现文档信息数据在市级部门及各区级部门的分布应用与共享。
    (四)信息资源规划与共享体系建设
    以业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构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公开体系、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以及统一的数据库体系;统筹政务信息资源,对分散的业务信息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加强处室单位间合作,并结合公众需求将相关业务整合融合。进一步加快全委基础性、战略性共享信息库建设,加强数据的深度利用,推进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系统的建设,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
    1.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各类业务系统间互联互通
    遵循国家和北京市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规范,统筹考虑市区(县)两级现状,对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统一信息资源分类标准、统一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统一信息资源唯一标识编码标准,形成物理上分散、逻辑上集中的市区(县)一体化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组织和统一管理,确保在业务协同和信息交换中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管理系统,解决资源的分布存储、透明获取和沟通协同等问题,为使用者提供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发现和定位服务,确保各处室单位实时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况,发现、定位、获取和利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自由交换。
    制定信息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办法,保证业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有效运转。建立健全采集、登记、备案、保管、共享、发布、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资源安全可靠和及时有效,为信息资源的动态整合和交换提供支撑。
    2.完善信息公开管理系统,健全政务信息公开体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托门户网站,对公开申请、信息发布和意见反馈等进行集中管理,构建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体系。
    拓宽信息公开渠道,提供在线查询、网上交流、监督投诉和电话咨询等公开途径;完善信息公开内容,增强信息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信息公开监督机制,强化公众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建立信息公开监督小组,定期和随机对信息公开实施情况进行督查。
    3.建设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提升信息资源利用率
    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总体上采用前置机交换模式,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采用交换前置机将业务系统与交换域隔离,通过前置机与委内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保证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和业务的相对独立性。该平台与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进行对接,与市政府办公厅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交换。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可以对交换过程进行实时、全方位地监控及管理,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换、共享等各环节进行审计,对平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报警提示,保证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4.建立全委统一数据库体系,加强数据的开发和利用
    在进一步完善以单体为核心的工程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同时,建设以楼盘表为核心的房屋动态基础数据库,并以此为依托,建设以房屋、工程、企业和人员信息为中心,由基础库、业务库、文档库、公开库和决策库等组成的数据库体系,完善数据标准,调整数据结构,优化数据设计,加强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建立滚动的基础数据更新机制,为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针对“有数据少分析”的现象,利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按主题对数据进行抽取、加工和集成,构建决策库,并建立开工量预测、房屋交易预测、保障人群覆盖分析等决策模型,利用报表工具、查询工具、数据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深入融合业务数据与空间数据应用,加强工程建设、房屋管理、住房保障等专项决策分析能力。
    (五)基础设施和保障建设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从一体化网络、绿色机房、运维体系和认证平台等方面入手,探索和开拓新技术在工程、房屋以及企业和人员信用管理三条业务主线上的应用,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有效的网络、机房、服务和平台支撑,构建高效、智能、低成本的基础设施体系。
    1.建设一体化的电子政务网络,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统一规划方案,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和要求,建设和完善包括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的市区(县)一体化政务网络。在布局上,一体化政务网络上联北京市电子政务专网,下联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横向与其他部门相连,为电子政务系统构筑一个畅通、可靠、安全的网络信息传输平台。
    建设综合网管系统,进行网络分级管理,实现对网络及承载资源的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监控、监控报警、综合分析等,掌握网络的运行状况,实现对网络设备、服务器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监控和管理,为信息系统提供安全、高效的网络平台。部署流量控制系统,监测并减少非业务应用对网络带宽的影响,保证关键业务应用正常运行。
    2.充分利用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打造绿色机房
    突出节能、低碳、环保主题,对138台服务器和22台存储设备等进行改造和升级,充分利用虚拟化、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存储虚拟化解决方案,结合3G通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中心的潜在能力,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优化空间、电源和冷却系统,减少能耗,打造绿色节能的机房环境。
    绿色机房通过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将零散的服务器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和规范管理,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发挥现有机房设备的最大性能,动态满足全委业务发展的需要。
    3.建立和完善运维管理体系,保障政务工作稳定有序
    面向信息化管理人员建立运维管理平台,从应用管理、数据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和应急响应等方面开展电子政务整体运维工作。
    对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分布式监控和集中式管理,引入云计算技术应用,简化技术服务支持环节,将技术服务支持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并将关键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分析和管理。加强机房环境、网络、系统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运行状况的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建立和维护运维经验知识库,保证业务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建立统一用户身份认证平台,提高安全性和便捷性
    建立统一用户身份认证平台,保证所有业务人员使用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权限分配机制,将身份权限与职责和功能挂钩,实现多部门、多系统统一用户管理。
    身份认证平台提供身份全生命周期管理(用户创建、修改和删除)和身份控制(访问和保密控制、单点登录)等功能,业务人员登录业务系统前需通过统一的用户认证平台的认证,然后转入对应的业务系统,达到一次登录、全方位办公的目的。
    (六)制度、标准、绩效和安全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构建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机制,发挥持续的导向作用。同时,明确信息安全的对象和目标,强化安全教育,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具有保障和防御双重功能的信息安全支撑体制,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保障。
    1.建立制度体系框架,推进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电子政务建设有序进行。
    根据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需要,建立由资源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政务建设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组成的制度体系框架。
    以制度体系框架的结构为基础,建立制度体系表,分析制度体系现状,对照制度体系表,梳理现有制度,补充缺失制度,最终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2.建立标准化体系框架,推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工程和房屋管理行业特性,构建由总体标准、业务系统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和运维标准等组成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
    以标准化体系框架为基础,建立标准化体系明细表,分析标准体系现状,对照标准化体系明细表,梳理现有标准,补充缺失标准,最终建立完善的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将统一工程建设和房屋管理领域的信息描述,作为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的基础。
    建立健全标准保障体系,包括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标准实施监督体系、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有效的标准实施评测机制,保证工作符合标准、系统符合标准。
    3.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
    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考核体系,鼓励具备相关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列入处室单位绩效考核中。
    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对业务系统、网络及机房环境等进行评测,监督有关业务处室单位、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信息系统合作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确保在执行电子政务建设任务、规划、标准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电子政务深化应用过程中,从公众服务效果、业务应用水平、数据开发和利用程度、电子政务保障程度、标准和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出发,对有关业务处室单位、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信息系统合作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促进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完善信息安全体系,保障电子政务安全运作
    加强信息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重点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大事件,通过定期开展网络安全评测工作,逐步完善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安全体系建设。
    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按照市经信委的统一部署,制定异地数据备份中心的数据备份方案和应急预案,实现数据级容灾备份,提高信息安全性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和完善以防火墙子系统和网络防病毒子系统为主的基本网络安全防御系统。建立入侵检测子系统、主机保护子系统和客户端计算机安全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保护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
     五、保障措施
    电子政务发展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各个方面,需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有序进行。
    (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统一领导,明确团队职责分工
    在委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建立由领导小组、协调管理团队、专家团队、业务团队、推广应用团队和实施团队组成的电子政务工作组织结构,形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管理团队组织协调、专家团队咨询指导框架建设、业务团队把握业务需求、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具体落实、信息化实施团队承建、推广应用团队推广使用信息化系统的运作体制。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统一领导,增强资金支持、人员调配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明确信息中心与业务处室单位在项目中的责任与权力,加强合作意识,加大电子政务重点工程的执行力度,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凝聚力。
    (二)健全日常运作机制,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规范和梳理电子政务管理流程,制定市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指南,规范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申报程序。统筹电子政务需求和资源,信息化规划小组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规划,根据工作的重要性和需求的紧迫度,合理安排项目。对于全局性基础性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由信息化领导小组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立项,报领导机构审批,按照程序上报审议后实施。充分发挥市区(县)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具体规划和管理,在实施时可充分依托社会力量,采取外包的方式强化政企共同参与。
    强化组织领导,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统筹。定期会办、协调解决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大问题,凡涉及的重大政策和事项要经信息化领导小组审定,进行严格的计划部署,使电子政务有序、有效、合理地逐步推进。
    (三)创新资源利用模式,推进建设有效开展
    理顺建设体系,统筹建设资金,明确建设重点,统一协调全系统纵向、横向关系,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和分步实施,防止各自为政、盲目立项、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任务有序有效开展。
    梳理当前的电子政务系统状况,确定已建的电子政务系统、再建的电子政务系统以及新建的电子政务系统名册,明确已建、在建及新建电子政务系统的关系和业务衔接,统一规划建设资源的使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将已建的电子政务系统整合到统一的协作管理平台中;对在建的电子政务系统,要尽量按照电子政务建设原则进行改善;新建的电子政务系统要严格按照建设原则、框架和标准进行建设。
    (四)完善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加强协调,建立财政投入机制,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电子政务建设争取纳入市级信息化专项规划、计划和财政预算,区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争取纳入本地区的信息化规划、计划和财政预算;电子政务系统建成之后的运行维护经费,协调有关部门在预算中予以安排。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市场化,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住房城乡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和谐发展。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健全规划预算机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电子政务建设的短期、中期和远景规划,并依据规划制定年度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预算,提交信息化领导小组进行审定,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延续性。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从资金源头上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保证建设资金和日常运营资金落到实处,降低整体建设成本,做到资金使用的合理、高效,在实际操作中要由专业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归口管理和专业控制。
    (五)引入外部专家资源,做好内部人才培养
    完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技术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引进外部人才,建立专家库,使各类顶级技术人才在各项目的前期和实施过程中起规划、指导和把握总体方向的作用。
    充分发挥内部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加强系统内部电子政务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技术性培训,提升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水平,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政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促进电子技术和政务业务的高度融合,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推动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并制定考核标准和奖励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建立市、区(县)两级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机制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原则,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推进市、区(县)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与应用,提高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内部的业务协同。加强市、县(区)两级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和联系,推动市、区信息化平衡发展,形成市县(区)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七)管理与技术并重,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
    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 整合构建安全支撑平台,完善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管理措施,加强信息安全内容管理和对抗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和容灾备份体系, 为全委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入侵防御、漏洞扫描、病毒防护、内容过滤等信息安全服务,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事件的防范能力,建立和完善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六、推进计划 
    围绕六大建设任务,根据现有的资源和实际需求,依据轻重缓急、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巩固应用、全面整合和显现成效三个阶段,逐步开展并完成全委“十二五”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建设目标。
    (一)巩固应用阶段(2011年—2012年)
    围绕内、外网两大门户,工程、房屋、行政执法及市场监管三大平台,以及信息资交换与共享平台七个重点项目,加强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深化,使“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得到巩固和加强。主要工作内容如下表。
表1 :巩固应用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二)全面整合阶段(2011年—2014年)
    以全面整合为主,稳步推进业务应用和业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实现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主要工作内容见下表。
表 2 :全面整合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三)显现成效阶段(2015年)
    该阶段将全面完成“十二五”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内容,构建一个便民、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型电子政务体系,主要工作内容见下表。
  表 3 “十二五”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