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11-15

  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迈入与政府改革同步并进的新阶段。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2006年出台了《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对2006—2010年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部署,提出了“构建全省党政机关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政府数据中心,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政务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推进重点业务系统、政务办公系统、为民服务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的总体目标,有效地推动了全省电子政务的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海南省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党政机关的工作效率,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形象,借助信息化力量助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指导未来五年省直各部门、各市县更好地推行电子政务,促进我省电子政务健康发展,在《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按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基本精神,结合海南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制定《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2011—2015年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部署。本《规划》包括海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发展目标、总体框架、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等。《规划》将为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指导,为省财政、发改等部门计划、审核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一、现状、问题与思路

  (一)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指引下,我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一体化、集约化的思路,实行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的公共应用平台、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营中心和应用服务分级管理的“六统一分”的管理体制,实现“平台上移、服务下延”。到2010年,我省统一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已基本形成,为“十二五”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政务内网实现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四大省直机关和市县党政部门的互联互通,运行了电子公文交换、信息上报、辅助决策等多个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政务外网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实现了以海南广场办公区、省政府国兴办公区和省政府海府办公区为三大核心区,覆盖省直各部门和18个市县的高速网络连接,初步具备了承载大规模业务的能力。目前已经有16个省直部门连接到省政务外网开展办公协同、数据共享、工商行政管理、应急指挥、组织机构代码管理、联合审批等业务。审计、安监、人口、总工会等部门还通过省政务外网与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了网络联通和业务协同。

  2、建成全省统一的数据中心。按照大集中的原则统一建设了省政府数据中心,作为省级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中心和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中心,实现了政府各部门在三个层面上的资源共享:一是硬件设备,包括:机房环境、服务器网络环境、安全防护设施、存储及备份设备等硬件资源的物理级共享;二是系统资源与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等软件资源的共享;三是通过省政府数据中心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并推动业务协同,基本改变了以往部门分散投资建设机房的问题,逐步实现机房的集中式管理。

  3、初步形成统一的应用支撑体系。一是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CA系统,建成了全省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访问权限控制等服务;二是建设了统一的公务员门户系统,实现了应用系统单点登录、即时通讯、短信、网络传真等基础功能;三是与国家测绘局合作,搭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数字地理空间框架,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实时在线的地理信息服务,实现全省地理信息的共享、集成和高效利用,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地理信息支撑。

  4、依托省电子政务平台,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应用项目,实现业务系统数据大集中。一是省数据共享平台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行,实现省财政厅、地税、国税、工商、社保、质监等六家单位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人口基础信息库和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进展良好,为下一步的政务数据共享和应用拓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2007年省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实现了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数据大集中,该系统用最短时间、最小投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继甘肃后第二个实现全省数据大集中的工商业务管理系统,是我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第一个成功应用,为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积累了经验;三是全省统一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一期工程已完成,整合现有各专业应急指挥资源,与省三防办、公安110、消防119、海上救助、省120等五个专业应急指挥中心联网,实现应急指挥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具备应急指挥功能。二期将逐步扩展与其他应急指挥系统联网,形成一体化、多层次的决策、指挥和调度系统,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抢险救灾行动;四是在省直部门推广应用全省统一的办公信息系统(大OA建设模式),2008年开始试点应用,2009年完成第一期21个省直部门的推广应用,2010年启动第二期12个省直部门和两个市县的推广应用工作。

  5、各部门各类业务系统相继建成。随着政府办公信息系统的不断推进,各类业务应用系统也相继建成并开通运行,如工商、税务、财政、城管、公安、国土、社保、统计、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开通运行,改变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海南国际旅游岛门户网站和旅游综合信息平台、农业科技服务“110”信息服务系统、数字档案馆信息系统、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国税管理信息系统、财政GFMIS一体化应用支撑平台、公安业务信息化等部门重要应用系统建设取得较好效果。2009年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依托省政务外网,实现了中心与33个入驻厅局的行政审批业务横向联网,厅局可远程政务中心综合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审批、杳看、监督本单位行政审批事项;全省有17个市县设立政务服务中心并开通网上审批业务和网上查询等服务。

  6、政府网站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和政务服务大厅的启用,成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和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政府网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所有省直部门和市县政府都建立了网站,大多数政府网站实现了从信息发布到提供部分电子政务服务的转变。海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先后经过三次改版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2007、2008年在全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绩效评估中,分别名列第七、第四名,是全国进步最快的省级政府网站之一,受到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肯定。目前,省政府门户网站动态信息平均日更新200多条,日均点击量超过5万人次,成为我省政务公开的最主要阵地、政府部门为企业和老百姓服务的重要手段、公民表达意见和需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公众关注的热门网站。三亚市政府网站外文版2009年获得全国地级市政府网站评比第7名的好成绩。2008年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启动运行,实施省直部门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省政务服务中心已建立了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受理、审核、核准、办结和发证等环节进行全程办理和实时监督,综合运用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电子科技,实现了信息共享、网上流转、并联审批、实时监察、信息分析、绩效评估、日常办公等功能。目前,省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已与33个厅局实现网络连接,共有233名窗口工作人员进驻中心集中办公,1129项行政审批项目集中在中心公开统一办理,125项行政审批项目实现网上自行申报。

  7、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初步形成。由省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负责对省级电子政务项目的规划、立项、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评估等实行统一管理,所有项目建设必须符合《海南省电子政务“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避免重复建设、条块分割。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出台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从政策和法规上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相继出台了《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管理办法》、《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意见》、《海南省市县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方案》等多项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管理体系。

  8、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遵照国家等级保护的要求和相关信息安全标准,提出了海南省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编制了《安全保障体系总体思路》、《信息系统定级建议》、《技术实施方案》和《安全保障体系运行方案》等文档,并根据需求进行信息保障体系分期建设,做好省电子政务外网信息安全保障工作。2010年,在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首次引入了信息安全专项绩效评估机制。2009、2010年举办了对各厅局、市县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

  (二)问题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与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和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程度不高

  从当前来看,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难度依然较大,信息资源有效利用态势尚未形成。首先,信息资源共享观念和意识尚未完全确立。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信息资源部门独占的惯例,使拥有信息资源的部门主观上不愿意共享信息。其次,“公开”与“保密”的界限划分不清晰。部门易形成片面强调“安全”的现象,面对社会上的信息公开请求,即使不属于机密范围内的信息或是过了保密期限的信息,也往往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而拒绝提供和共享。

  2、电子政务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支撑能力偏弱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依托信息技术,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但目前旅游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具有知名度的权威旅游宣传平台、旅游资源分散、行业监管及协同不高、旅游交易和服务基本采用传统手段,电子政务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支撑能力明显偏弱。

  3、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

  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让电子政务真正融入政府行政和公共服务的全过程,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抓手,让电子政务成为政府改革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因素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4、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海南省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以前期审批为主,项目规划评估、IT审计、绩效评估等尚未制度化和纳入电子政务管理体系,而且由于缺乏针对全省政府信息化顶层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子政务建设缺乏资源配置、项目推进的全局性指导,也无法为电子政务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投资效益等敏感问题提供基础数据佐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政务“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投资黑洞”等问题。

  5、信息安全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

  电子政务建设中,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存在着严重偏差:一是重系统建设轻安全管理,往往认为“安全”只是保障“业务应用”的一种手段,所以我省乃至全国都普遍存在重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轻视相应的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二是缺乏整体安全意识,谈及信息安全,很多管理者认为安全就是防火墙、入侵检测、身份认证等技术措施,而没有意识到安全是包括了理念、技术、制度、人才等各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整体;三是涉密单位防范网络泄密的意见还不够强,存在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系统混用,导致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网络窃密事伯不断发生。。

  6、资金来源渠道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

  目前各部门电子政务资金来源渠道较多,建设资金分散使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7、市县发展不平衡

  有的市县电子政务发展较快,有的市县却几近空白,总体上省直厅局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县,电子政务建设较完善,行政层级较低的政府部门和后进地区则较差。省里对市县电子政务建设统一指导的力度还要加大,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

  8、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在组织机构和技术人员设置方面,多数部门管理保障体制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困难。

  (三)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省电子政务的发展思路,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六组关键词:深化、融合、支撑、协同、集约、治理。

  深化,重点是完善已建应用系统,深化已建系统的应用,拓展新的应用;融合,实现信息化和政务工作的融合,电子政务和服务型政府的融合;支撑,强化电子政务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支撑能力;协同,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集约,集中建设和使用统一规范的基础性、公共性的信息设施和跨部门应用系统;治理,将先进的IT治理思想深入到我省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全过程,提高财政资金在电子政务领域的使用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应用是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前,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越来越快。要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核心职能业务信息化应用进程,围绕着政府及其部门政务业务目标的实现,根据政府部门核心职能业务的需求,充分利用已建电子政务网络、业务信息等资源,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就业指导、食品药品安全、突发应急事件、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用体系等关系重大民生问题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扩展完善已建业务系统、抓紧完成在建业务系统、合理规划新建业务系统,不断推进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的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扩大覆盖面。

  2、融合发展是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任务。融合发展,就是要让电子政务真正融入政府行政和公共服务的全过程,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抓手,让电子政务成为政府改革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政府网上信息公开和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五年,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与政府日常行政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构建支撑服务型政务建设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电子政务自主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3、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工作。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支撑,未来五年,将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和信息化人才推动海南旅游业向国际化转变,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行业体制机制,对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全过程实施信息化应用。建设全省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和无处不在的旅游服务;加快海南旅游要素的信息化改造,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实施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加快旅游行业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4、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手段。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避免电子政务重复建设、发挥综合效益的有效手段。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要坚持以服务部门应用为工作的起点和重点,不断扩大信息共享的覆盖面,提高业务协同对政府核心业务的支撑率。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推动财政管理、综合治税、城市管理、应急指挥、信用监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食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治安维稳、大通关等一批重大业务协同应用,有效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履职能力,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和完善宏观调控。

  5、一体化、集约化是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途径。以一体化、集约化为原则,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的公共应用系统、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营中心和应用服务分级管理的“六统一分”为核心,实现“平台上移、服务下延”,集中建设和使用统一规范的基础性、公共性的信息设施和跨部门应用系统,克服和避免硬件、软件、标准、应用等分割而造成的“信息孤岛”和业务不协同或难协同等现象。

  6、标准体系是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基础。标准化体系是推动电子政务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确保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支撑。从某种角度来讲,电子政务实质上是众多成熟的技术在应用中实现了技术上集成和标准上的统一,也就是说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不断走向标准化的结果。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标准体系的建设始终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未来五年,将结合电子政务开展深化应用、发挥综合效益、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形势,建立覆盖电子政务规划、立项、招投标、实施、监理、验收、运维、评估全生命周期,贯通应用服务、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编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发挥标准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协调与优化功能。

  7、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中之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信息安全,使电子政务信息实现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核查性,从而健康快速发展。要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和促进电子政务应用发展,保护公众利益,维护国家安全。

  8、IT治理是下一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工作,它实质上是对政府结构的优化和政务流程的重组,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实现政府业务目标即“提高行政效率、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因此,决定电子政务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在于能否使所有具体的IT目标与政府的业务目标相一致,使所有相关工作都紧密围绕着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由于IT治理缺失造成了很多问题,如IT战略目标与政府战略目标偏差、组织保障乏力、政务流程改造不够深入、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等等。只有引入IT治理,才能有利于实行有效的IT审计和绩效评估制度,使电子政务发展走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监管能力为目的,以应用效果为导向,以创新机制为保障,以一体化、集约化建设为关键,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实现我省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服务。

  (二)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要求,由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强化顶层设计,防止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应用等问题,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下基础。

  2、集约建设,统分结合。全省电子政务系统中基础性、公共性的信息设施和应用系统,由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资金安排统一建设,为全省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保障。对各业务领域和各部门个性化的业务系统,由各业务部门依据统一规划和标准,依托全省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分别负责建设实施。

  3、整合资源、协同共享。基于全省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按照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要求,把资源整合作为提高应用水平的关键,加强物理整合、逻辑整合、流程整合和应用整合,打通孤岛,协同业务、共享信息,构建“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

  4、深化应用、注重绩效。目前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处于监督缺失状态,难以根据电子政务实际运行效果进行针对性的改进,难以建立推行电子政务的深化应用的有效手段,需要把电子政务绩效考核作为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5、控制风险、保障安全。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建立和完善我省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和促进电子政务应用发展,保护公众利益,维护国家安全。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原则,实行一体化建设、一统型平台、一网制办公、一站式服务、一路上监督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全力打造网络环境下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和“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政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重点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大力发展基层电子政务,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具体目标

  1、紧紧围绕各部门核心业务目标,扩展完善已建业务系统、抓紧完成在建业务系统、合理规划新建业务系统,不断推进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的电子政务应用,不断扩大覆盖面,省级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市县级达到70%以上。

  2、建成一批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各领域的跨部门业务协同的应用系统,有序推进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提高监管和服务能力;

  3、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快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库和政府综合信息资源库、各行业的业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实现各级部门间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4、形成以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部门网站及其应用为支撑的全省统一网站群,政府信息充分公开,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事项100%实现网上查询、90%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和6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在线办理,基本形成面向公众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5、完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并将网络和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6、建立覆盖电子政务规划、立项、招投标、实施、监理、验收、运维、评估全生命周期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和规范绩效考评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创新电子政务工作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总体框架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框架是:以一体化、集约化为原则,以全省统一的基础设施、统一的基础信息资源、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的公共应用系统、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营中心为核心,集中建设和使用统一规范的基础性、公共性的信息设施和跨部门应用系统,克服和避免硬件、软件、标准、应用等分割而造成的“信息孤岛”和业务不协同或难协同等现象。

  一体化电子政务框架的基本思路是“统分结合”,其中统一建设部分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基础性的数据中心资源,应用支撑体系,综合性、跨部门的应用系统,门户等。分散建设部分主要是各类专业政务信息资源,众多的部门内部应用系统等。当统一建设完善后,就能让各部门致力于各自的核心业务,不断丰富与拓展电子政务应用,解决资源分割造成的低效等问题,大大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综合成效。

  一体化电子政务框架的基本构成是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其中:

  网络基础设施层在总体框架中处于最底层,是支撑海南省电子政务和“信息智能岛”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无线网络,以及互联网。

  信息资源层构建于网络基础设施层之上,并为上层的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共享信息资源、目录资源及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

  统一的公共支撑平台层在整个总体框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处于应用层和信息资源层之间。

  业务应用层是在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层基础上构建的各种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支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撑权力阳光运行和支撑部门核心业务的业务应用系统。

  门户层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是各类用户获取所需服务的主要入口和交互界面,由省政府门户网站群和公务员门户组成。

  访问渠道是指用户访问电子政务门户的方式与途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信息亭、电视等渠道进行访问,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多渠道访问。

  管理规范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得以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行的保障体系,包括总体框架各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

  标准规范体系包括专用于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和综合现有信息技术的标准规范两大部分,它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的保障体系,在总体框架的各层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

  五、主要任务

  (一)推动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支撑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

  按照大集中的原则,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统一的公共应用系统、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营中心为核心,集中建设和使用统一规范的基础性、公共性的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克服和避免机房环境、硬件、软件、标准、应用等分割而造成的“信息孤岛”和业务不协同或难协同等问题,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综合成效,支撑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

  1、完善和规范统一的网络平台

  进一步加强政务网络的统筹规划、集约建设。逐步整合已建成的专用网络,根据业务发展做好电子政务网络的改造、扩容和接入工作;完善网络监控和管理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全省统一、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各级政务部门不得新建网络,必须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开展电子政务应用。省直各部门与国家部委的网络连接,依托国家政务传输网和省级电子政务传输网实现。非涉密信息系统原则上运行在政务外网平台上。

  充分利用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软硬件资源建设政务内网,主要满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管理、协调、监督、决策以及内部办公工作的信息传输的需要,与其它网络不连接。

  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和管理省、市县两级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业务开展的需要,与其它网络安全连接。省、市县级单位分别接入省级、市县级政务外网。街道、乡镇、农村和社区的政务外网接入工作由所在市县统筹负责。鼓励(地市)县以下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基于互联网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方式,开展电子政务应用。

  2、建设统一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

  从降低电子政务投资成本,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效益,促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利用集约化、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政府云数据中心,为省电子政务提供高弹性、低成本、高效和低耗的统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进一步整合各部门现有的计算机机房、硬件设备和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硬件设备和应用系统托管服务,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灵活调度和快速分发。资源涵盖信息化的硬件要素包括基础机房环境、服务器网络环境、安全防护设施、存储和备份设备;软件要素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等。构建起一个可靠、高效率、高使用率、低碳节能、动态、易管理、易扩展和融合共享的电子政务基础架构环境。

  3、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灾备中心

  建设完善政务外网安全监控系统,加强重要信息系统的监测和管理。建设电子政务灾备中心,为各部门、各市县安全等级三级以上(含三级)的重要信息系统统一提供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的基础服务。

  4、建设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

  旨在通过统一规划和设计,开发建设一套统一的授权管理和用户统一的身份管理及单点认证支撑平台。利用此支撑平台可以实现用户一次登录、网内通用,避免多次登录到多个应用的情况。此外,可以对电子政务各信息应用系统的权限分配和权限变更进行有效的统一化管理,实现多层次统一授权,审计各种权限的使用情况,防止信息共享后的权限滥用,规范今后的应用系统的建设。

  5、建设统一的基础服务平台

  将公共应用中常用的基础服务整合为一个平台,为各应用系统提供集中支持,避免重复投资,统一基础服务平台包括安全服务、目录服务、导航服务和数据获取服务。安全服务:面向不同的应用提供各种不同安全级别的身份认证服务、授权服务、数据加密服务和数字签名服务等;目录服务:提供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的注册、更新和管理服务;导航服务:提供对结构化数据与文本、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功能服务的检索服务和智能搜索引擎服务,为用户获取数据或者服务提供合理的获取方案;数据获取服务:获得所需数据资源的目录信息,并通过数据访问组件和数据适配组件等实现用户对数据的访问获取,实现跨部门数据交换与共享。

  6、建设统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依托国家测绘局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合作建设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数字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成果,形成海南省统一的、权威的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于网络环境和空间地理位置的信息注册、发布、共享、交换门户,实现全省基础地理信息的共享、集成和高效利用;对全省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信息按照地理空间进行集成整合,感知这些信息所需的浏览、漫游、查询、检索、量算、叠加、统计、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为各部门业务化运行的应用系统提供“一站式门户”的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7、建设统一的公务员门户

  加快建设完善公务员门户,以公务员门户为统一入口,汇接各政务部门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服务,为政务工作人员的协同办公、信息获取、互动交流、学习培训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汇接各部门的决策信息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一站式服务,创新领导决策的智力支持模式,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质量。

  8、建设统一的协同办公系统

  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指导思想,在升级完善省政府办公厅办公系统的基础上,建成并推行全省统一的协同办公平台,为实现全省政务资源共享、政府部门的扁平化管理、部门与部门的协同工作、上下级的信息互动、全省各部门和公务员的应急联动等功能提供平台支撑,省级党政机关和市县政府通过统一的办公业务平台实现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信访、汇报演示等通用办公业务的电子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提高政府办公决策的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同时,逐步在有需要、有条件的单位推行手机移动式终端办公,改善办公条件要求,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9、建设统一的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作为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各级政府部门内部及相互之间沟通、会商、决策的重要职责。随着省直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省直各部门陆续提出构建从省直部门到市县对口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的需求,为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根据全省一体化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提出在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上,整合各部门视频会议系统,建立统一管理的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为省直各部门和各市县对口部门召开视频会议提供一个统一的多媒体会议平台、提高沟通协作的效率。

  10、建设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群

  按照“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以省政府网站为门户,省政府部门、直属单位和驻琼单位网站以及市县政府网站为子网站,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网站群体系。实现省政府主网站对子网站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上载和网站用户集中管理,实现主网站与子网站信息的深度整合,切实推进网上办事和审批,积极开展网上评议、网上信访、网上听证、网上调查等多种互动交流业务,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服务平台、政府信息发布的窗口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二)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

  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公共支撑平台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业务信息化应用进程,在旅游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就业指导、交通、财税政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用体系等领域推进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的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

  1、优惠政策实施保障工程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抓紧研究在海南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具体办法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可行性”;“实行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在海南已有21国免签证的基础上,先期增加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对俄罗斯、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以上(含2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天”;“在海南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研究完善游艇管理办法,创造条件适当扩大开放水域,做好经批准的境外游艇停泊海南的服务工作”等一批对海南改革开放意义重大的政策落地实施,推进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海关监、海南省外国人管理、多功能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境外游艇管理等相关系统的建设。

  2、智慧旅游工程

  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旅游资源,以服务游客为中心,与国际接轨,建设集旅游品牌宣传、行业管理、公共服务、商务运营于一体,面向国内外旅游组织和旅游者的多层面全方位的开放式大型综合信息应用平台,打造旅游整体竞争优势,推动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的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在现有中英文旅游资讯网的基础上,建设符合日俄韩等国游客文化特点、使用习惯的多语种国际旅游岛旅游政府门户网站。完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功能,建设7*24小时的12301呼叫中心,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为游客提供咨询、预订、投诉和求助等服务。建设旅游移动互联网门户,方便游客通过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等新兴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在各旅游集散地、宾馆酒店、机场、车站、码头等游客必经地设置旅游自助终端,为游客提供全信息自助服务。

  推进旅游数字娱乐体验基地建设。在重点旅游城市建设数字体验旅游园区,发展数字旅游产业,推广虚拟旅游体验,建设数字动感电影体验馆、虚拟旅行馆、虚拟探险馆、数字赛车、竞技馆等虚拟旅游体验场所,逐步形成海南旅游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旅游产业的增长点,并带动相关产业化发展。在软件园和创意园打造旅游信息基地和影视动漫基地,为国际旅游岛信息化工程提供技术、产品、服务等有效支撑。

  3、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

  以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全面实现各项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立规范的业务经办系统、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有效的基金监管系统和科学的宏观决策系统,实现社会保障资金缴纳、记录、核算、支付、监管、个人账户查询以及就业服务、政策咨询业务的网上操作、传输和信息发布。

  建成面向全省城乡居民、统一技术标准、多领域广泛使用的社保卡应用系统和服务体系,实现一卡通用,一卡通行,增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椰岛一卡通”,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4、卫生信息化工程

  建设以服务患者为中心,跨区域的医疗资源共享、保障省内民众和国内外旅客健康的海南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疗数字化、公卫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安全保障一体化的战略目标。以信息化促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政府、社会和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卫生信息服务。

  实施“海南卫生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一个中心(海南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两个平台(健康档案共享及交换平台及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和四类应用(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基层卫生服务系统、卫生综合管理系统四个领域开展应用)”

  加速“椰岛一卡通”在医疗保险领域的应用。

  5、教育信息化工程

  进一步完善海南教育网,2011年实现乡镇中心以上的学校宽带接入,2012年达到乡镇中心校以上的学校“校校通,班班通”。在2015年前实现所有学校每间教室、功能室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其中60%的教室配备交互式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全省所有独立建制的中小学,均按学校规模标准比例配置上课时人手一机计算机网络教室。

  实施“金教工程”为教育服务和监管体系提供信息化支撑,加快学校管理、学生管理及教学质量管理的电子政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争取实现全省所有学校、学生、教职工、科研、财务等基础数据入库;开通高校、省教育厅等单位与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联通,逐步建立各类教育资源研究、规划、开发、应用体系。

  建设公共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开发和完善各级学校的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制作,建成一个覆盖全省大中专院校、中职学校、中小学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多种类别的公共教育教学资源库。

  6、就业信息化工程

  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根本任务,从人力资源市场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大力推进人事人才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建成全省统一的人事人才信息系统、劳动就业监测和招聘信息平台,形成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人力资源应用环境;推进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利用金保工程构建的网络平台,采集用人单位劳动用工信息,建成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执法效能和科学化监管水平。

  7、智能交通工程

  为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交通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的要求,借助物联网的理念,以旅游车监管为切入点,构建满足公路、水路、地方铁路和交通企业管理的综合信息平台。开发和推广城市道路智能监控、智能交通诱导、智能公交管理、移动警务、非现场执法电子警察、路面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号控制、智能交通违章自动识别、智能电子车牌管理等业务系统,推进“椰岛一卡通”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及网络化。

  8、椰岛一卡通工程

  以为社会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为出发点,以社会保障卡为基础,整合现已发放的各种便民卡,建设“椰岛一卡通”综合服务系统,集成社保、卫生、民政、财政、公积金等政府公共服务,旅游、交通等社会公用事业服务,以小额支付为代表的商业服务,以及银行金融服务。

  9、环境保护工程

  建立省、县、乡三级环境自动监控平台,实现对污水排放、空气污染物、地表水环境质量、城市噪声环境质量、城市垃圾环境质量、放射性物质污染状况的在线监测。提高环保部门对重点排污企业的实时监控能力,降低环保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城乡生态环境动态监控、卫生管理、环境绿化管理和污染事故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强化人口、法人和基础地理等战略性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推进宏观调控、财税金融、统计等涉及国民经济运行决策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跨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本框架,推动公安、社保、工商、税务、质监、国土等重要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重点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卡通、综合治税、平安岛、信用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口管理、个人住房、社区低保、环境保护等一批重大业务协同应用,不断扩大信息共享的覆盖面,提高业务协同对政府核心业务的支撑率,有效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履职能力,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和完善宏观调控。

  1、数据共享平台工程

  进一步整合国土资源、建设规划、道路交通、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口计划生育、企业经营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完善信息资源目录及数据采集、更新、管理和共享机制,加强省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完善人口、企业法人、地理信息(GIS)、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资源中心,促进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2、综合治税工程

  依托省政府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涉税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实现相关部门间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分解、下达、落实、反馈等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社会综合治税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全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数字平安岛工程

  通过整合资源,建设响应迅速,统一调度、行动敏捷、安全可靠的全岛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实现各市县、各专业应急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各种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和灾害事件的快速处理和救助。通过全面实施“金盾工程”二期、“海南省外国人管理信息系统”、“武警指挥系统”和“边防信息化系统”,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理念为导向,以公安信息网络为基础,建设并完善公安网络、免签证人员管理系统、智能交通和治安卡口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全省公安350兆无线数字集群系统,全省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全省公安视频会议系统、全省警用地理信息基础平台、互联网综合技术防控系统、出入岛人员管理系统、大情报平台(二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有机地将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和社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在一起,建设涵盖治安、出入境、交管、消防、刑侦、内保、工商、城管等多个公安警种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数字平安岛综合服务系统”,形成高效预警机制,提升政府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全岛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战结合有力、政治经济共进的目标,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为国家旅游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打造数字平安岛。

  4、征信管理工程

  整合金融、工商、税务、质监、卫生、商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相关信息,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建立企业信用和个人数据库。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体系、信用信息采集机制、信用政策制度体系、信用宣传教育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大信用信息公开力度,实现信用联动监管和公共信用服务。

  5、食品药品监管工程

  实现以全省食品药品信息标准数据库为依托,以市场监督应用为基础,以“监管数字化”为目的的信息网络体系,全面实现监管数字化、监管网络化、监管规模化和监管社会化。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提高药监部门的行政管理能力、执法手段和工作效率为基础,全面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为其他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息预测预警系统,将之作为食品药品监管过程中的重要的决策支持平台,根据食品、药品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充分整合各方面专家的智力资源,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预测食品与药品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完成对食品、药品的风险评级、风险预警和组合分析。

  推进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电子监管网络,实现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条件和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分析和监测;对食品年安全状况做出评价和预警;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应急处置和协调指挥。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以便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6、人口管理工程

  以全员人口计生基础信息为核心,构建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实现包含人口基础、空间、亲缘、计划生育和工作扩展等指标在内的全部人口个案信息管理,为全员流动人口、利益导向、生殖健康、行政办事等所有基于人口计生个案开展的业务子系统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建立适用于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指标。

  全面建设省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平台并实现与国家PADIS对接,形成科学、合理的全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网络化协作,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婚育信息网上交换、避孕节育情况网上交验,社会抚养费征收、证件办理、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等网上协作,积极参与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推动与公安、民政、卫生、统计、人力资源劳动保障、工商、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人口信息共享。积极促成部门间人口基本信息的互联和共享。探索将城镇居民违法生育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7、个人住房工程

  以城市住房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房屋登记数据为基础,建立省、市县、乡镇三级住房信息系统网络和基础数据库,全面掌握个人住房的基础信息及动态变化情况,实现全省住房信息共享和查询,为科学制订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为实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高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创造条件。

  加快完成省、市县系统的整合,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集中统一和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房地产纸质档案数字化进程,完成已有数据的清理、录入、关联等工作;加快实现全省住房信息的全覆盖,推动解决因各种原因不能登记的历史遗留房屋登记问题。

  8、社区低保工程

  建设上联民政部,由省、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构成,覆盖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的低保信息系统,并延伸至全省所有救助管理单位;实现救助基础数据信息化,救助服务便民化,统计分析和决策的科学化,资金管理的规范化,业务监管和资源配置的智能化,救助资金发放的社会化,保证救助业务管理的公开、公正和高效,为救助工作信息化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使低保制度成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

  开展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社区基础信息的采集和整合,推动对涉及社区服务工作的业务系统的整合,实现多系统的业务办理,实现无障碍的系统间的跳转,对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进行统一管理,进一步拓展社区救助与服务渠道,保障社区居民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接受服务。

  9、数字档案工程

  依托省电子政务平台,利用现有网络,整合省直各机关及其它立档单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省直电子文件数据库,实现政务信息共享;统一规范管理归档电子文件,确保电子政务核心信息资源安全,保障具有凭证价值的归档电子文件得以永久保存;对馆藏纸质档案、照片档案以及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通过省政务内网与外网向省直机关及社会各界提供电子文件、馆藏档案资料全文及目录查阅,实现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

  10、公安边防信息化工程

  着眼于边防工作实际,以边防业务需求为牵引,以服务边防业务工作为中心,积极贯彻落实科技强警战略,不断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部队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快速、科学、现代的通信技术保障。

  (四)加强法治、效能和廉洁政府建设,支撑权力阳光运行

  以建设法治、效能、廉洁政府为目标,构建起技术先进、行为规范、程序严密、运行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的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机制,实现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行政活动网上可视,权力行使网上监控,在我省各级政府机关内部、各级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比较完善的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公开、网上公共资源交易、网上问政和网上监督系统。

  1、绩效管理系统

  通过专业的“两上两下”、政府报告分解与单位自行申报的上下结合的指标制定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全局整体的关键业绩指标、重点工作、职能工作、共性工作进行提炼和分解,将省级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和下级单位;对重大在建项目和重点项目工程,进行重点监控,各级领导可以随时监控部门目标、重点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搭建阳光工作平台,内部信息公开,建立动态的督察评估机制,使相关领导、职能部门人员方便地查阅本部门、其他部门及每个公务员的工作计划、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情况。

  2、电子监察系统

  推行“阳光政务”,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逐步把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群众窗口等重点领域和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全部环节纳入电子监察范围,督促各政府部门梳理业务流程,规范行政审批的权限、方式、程序、时限和收费,进行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不断完善行政责任体系。同时将电子监察由监控考评延伸到对涉及行政审批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调查处理,全面考核各部门的行政能力、公务员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岗位目标责任制、内部管理规范、过错责任追究等方面内容,建立行政效能监察的长效机制。

  3、阳光信访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技成果,拓宽信访渠道,构建信访新格局,打造透明、便捷、实用高效的阳光信访系统,开通电话、互联网、短信、视频等多种投诉手段,设立电话、互联网、触摸屏、短信等多种查询方式,建立电话、短信、网邮等多种主动反馈服务,具备信访件自动转办、办理进度预警提示、统计分析直观、文本与语音转换等功能。

  4、网上虚拟办事服务大厅

  依托省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全省及各县市统一的网上虚拟办事服务大厅。对于公众和企业,可以通过该大厅,实现办事程序查询、政策法规咨询、资料表格下载、审批材料申报、办理结果反馈和违规投诉举报等六项主要功能。对于行政责任人,通过该大厅,实现在线答疑、实时受理、任务查询、材料预审、并联办理、统计分析、即时催办、信息发布等八项功能。对于行政监察部门,可以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平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行政行为和审批事项的办理情况开展现场监控、在线监督、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决策辅助等。同时具备条件的审批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电子办公。

  5、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

  逐步整合政务部门现有的热线电话及非紧急呼叫中心,形成全省一体化的综合电话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及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多媒体服务渠道,完善和丰富各级政府服务大厅的服务站点的功能和内容,以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的模式,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电子政务服务。

  6、面向公众的移动公共服务平台

  移动公共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移动设备上的查询社保、卫生、民政、财政、公积金、气象等政府公共服务,旅游、交通等社会公用事业服务。

  各级政府部门将信息公开的内容,放在移动公共服务平台上,本地居民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了解最新的公开信息和办事章程等。

  对于城乡政府,通过及早将各种灾情、异常天气、农情等预警信息提前通过移动公共服务平台发送到每一个人,降低通知成本的同时,本地居民也能尽快了解各种情况。

  7、经济监测系统

  建设宏观经济监测系统,不断完善发改、统计、财政、金融、投资、税收、经贸、科技、规划、建设、房地产、交通、物流、国际贸易规则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整合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各类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推动相关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促进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全面跟踪、监管,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8、决策支持与服务系统

  政府的管理活动既包括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监督所制订规划的落实执行,还包括对各项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其决策流程和决策信息来源都十分复杂,决策者所做出的每项决定将直接影响全省的经济与社会运行。依据海南省的发展战略和政府的重点工作方向,建设政府决策支持与服务系统,充分利用沉淀的信息资源,为各级政府领导提供经整合加工清理后的宏观数据及重要的中观、微观数据,从而使各级领导及时掌握情况,提升决策效率,动态调整政策环境,增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驾驭市场变化、应对突发事件、总揽全局。

  (五)促进信息技术与部门政务深度融合,支撑部门核心业务

  按照统一标准、分工负责的原则,逐步推进各部门内部的核心业务管理系统和办公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党委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统一完整、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党委系统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为各级党委科技决策指挥和工作高效运转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加强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提升立法监督、参政议政、审判业务和检察业务能力,促进法治建设。

  1、党委业务系统

  建设全省统一的安全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安全电子邮件系统、协同办公系统、信息报送系统、督查督办系统、会议服务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舆情预警系统、视频服务系统、门户网站群等各级党委部门业务应用系统。

  2、政府办业务系统

  进一步完善办公厅办公内网,整合法制办、研究室、海防办、信访局、金融办等独立小型微机和涉密单机,形成安全可靠、统一管理的机关办公业务网络。建立省政府办公厅办公内网与电子政务内网便捷、高效的数据交换机制,推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等业务系统的建设。

  3、立法监督业务系统

  人大的信息化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做好“三会”服务。要围绕“三会”的召开与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会议效率和质量;二要做好代表服务。要围绕人大代表和人大机关之间,人大代表和群众之间的联络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更多的联系方式,更高的联系效率,更方便的联系手段,使人大代表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及时地反映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三要做好与“一府两院”的沟通服务。要围绕人大机关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做好信息系统的对接服务,如文件交换、会议管理等;四要做好人大机关内部办公服务。要围绕人大机关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做好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和推广,加强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4、参政议政业务系统

  加强政协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方式,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使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活动更科学、更及时、更有效。坚持为履行政协职能服务的原则。通过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方式,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使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活动更科学、更及时、更有效。积极探索政协委员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履行职责的新方式,搭建人民政协的信息网络平台,提供便捷畅通的信息化手段,为政协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5、审判业务系统

  围绕服务审判的工作大局,全面提升海南省法院信息化水平,通过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化应用力度,建立起以司法审判业务为主干,司法政务需求为辅助,司法便民需求为方向的法院信息化综合体系系统。充分满足海南法院各项审判业务对司法数据应用的需求,实现法院系统内部、法院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使信息化在提高审判效率、保证办案质量、增强行政办公效能及司法为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海南省各级法院更好地实现“公正与效率”目标,为建设国际旅游岛作好司法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6、检察业务系统

  大力加强检察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信息化应用,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检察业务网络化和规范化,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强化内部监督制约,保障公正执法;以信息化促进检察队伍专业化,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社会公信力;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能;以信息化推进保障现代化,提高检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检察机关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能力。

  7、各部门核心业务系统

  建设支撑各部门核心业务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提升政府在涉农综合服务、工商管理、国土环境资源监管、全省一体化财政管理、安全生产、海洋与渔业通信应急指挥、抗震设防要求全程监管、招投标综合管理、政府信息公开、安全生产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文化广电出版体育管理、质量监管、司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

  8、其它业务系统

  为加快推进各部门全业务、全流程的电子政务应用,我省将进一步组织实施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各部门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此类系统的建设任务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和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遵循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思想、建设原则进行论证、评估后再列入计划。

  (六)大力发展基层电子政务,支撑城乡一体化建设

  各市县和乡镇政务部门从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丰富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内容,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基层电子政务提供的信息服务,逐步提高基层政府为民办事服务的质量。着力为公众提供婚姻登记、计划生育、户籍管理、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公用事业、住房、出入境、兵役、民主参与、就业、社会保障、交通等方面电子政务服务,为残疾人、老年人、低保家庭等城乡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为基层企事业单位设立、纳税、年检年审、质量检查、安全防护、商务活动、对外交流、劳动保障、人力资源、资质论证、建设管理等方面提供电子政务服务。

  基层电子政务建设要围绕为民服务,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类业务系统应用,要把基层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开展网上电子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创新服务提供机制和模式。

  (七)切实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支撑信任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建设完善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全省统一的信任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务数字证书RA中心建设,逐步整合现有各部门的身份认证系统,形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数字证书认证体系,共享各个应用系统的用户基本信息,实现统一认证。加快电子签名的应用,建立和完善责任认定体系。完善电子身份认证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推进电子身份认证和责任认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健全全省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明确信息安全管理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积极推进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及相应的安全体系建设、测评、整改等工作。制定信息系统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预案的验证、演练和培训。

  健全全省网络反间谍窃密管理机制,明确网络反间谍窃密管理责任,积极推进全省网络反间谍窃密防范体系的建设。

  (八)完善管理和标准化体系,支撑电子政务有序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电子政务工作中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不断完善我省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公开共享、个人和企业信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电子政务网络管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信息资产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章、文件的起草制订。推进电子政务的法制化、制度化,保障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展。

  加强标准化体系的制定工作。标准化体系是推动电子政务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确保电子政务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支撑。需要结合电子政务发展深化应用、发挥综合效益、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形势,建立覆盖电子政务规划、立项、招投标、实施、监理、验收、运维、评估全生命周期,贯通应用服务、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编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发挥标准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协调与优化功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调和技术决策

  完善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综合决策和总体统筹机制,加强对全省电子政务的组织领导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完善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技术决策机制,加强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审核。建立健全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推进重大电子政务项目的协调机制,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应用绩效。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经验交流机制,加强省级政务部门与市县间的典型案例和经验成果的共享。探索建设信息主管工作机制,落实职责,明确业务,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技术管理决策。

  (二)创新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机制

  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内部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部门电子政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责。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强和规范绩效考评工作,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体系。

  (三)规范和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

  健全电子政务项目全流程管理机制,加强项目计划的编制、实施、检查与评估等环节的管理监督,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的研究与咨询、申报与审批、建设与实施、验收与审计、运行与维护、监督与评价等重要环境统筹管理。高度重视和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前期基础性工作,做好项目总体方案及预算。加强项目申报的技术审查和立项审批,要通过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审查,才能统筹安排项目资金。统一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和标准,建立规范的项目咨询、建设、监理、测评、验收、运维和管理的机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咨询、外包、托管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

  (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保障,设立技术支撑机构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保障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是未来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省目前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撑机构来承担信息安全的技术保障任务,我省的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风险评估、信息安全应急和网络反间谍窃密等业务无法落地实施,应加快设立海南省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负责我省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保障工作,应加快设立海南省网络反间谍窃密中心,负责我省的网络反间谍窃密工作。

  海南省党政信息中心是隶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正处级事业单位,承担着全省电子政务网络、省政府数据中心机房和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等公共应用平台的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保障等技术工作,建议在海南省党政信息中心加挂海南省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的牌子,适当增加相应的人员编制。

  海南国家安全厅是全省网络反间谍窃密工作的主管部门,建议在海南省国家安全厅设立全省网络反间谍窃密中心,承担全省涉密单位的网络反间谍窃密职责和任务。

  (五)多元运作,拓宽资金渠道

  一方面,要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财政性资金采用分级负担的方式予以解决。各级财政部门要统筹财力,确保必要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运营,逐步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市场化,加强与IT企业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我省电子政务建设。

  (六)积极开展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

  优化和加强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人员队伍建设,改革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培训和考核,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党政机关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

  七、市县指导

  (一)在全省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本地区规划。

  各市县信息化主管部门应按照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依据全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本地区的十二五电子政务展规划,并报送省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

  (二)市县只规划建设政务外网

  省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建设政务内网,主要满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管理、协调、监督、决策以及内部办公工作的涉密信息传输的需要,与其他网络不连接。

  各市县不建设市县级政务内网,只负责规划建设市县级电子政务外网,上连省电子政务外网,下连接到乡、镇和社区,横向连接到各市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各职能部门的内部局域网。

  (三)鼓励市县依托省电子政务平台开展业务

  鼓励各市县利用已经建成的全省统一公务员门户和统一协同办公系统,将服务器设备部署在省政府数据中心机房,通过政务外网开展各市县的协同办公业务。

  (四)各市县建设统一政府办公平台

  市县在政务外网上建设统一的政府办公平台,平台上集成有各类应用系统、各类数据库。应用系统根据其功能和使用角色分别集成到政府门户、政务门户,各类公务员按照分配的角色权限、采用单点登录的方式统一使用政务平台上的功能。市县建设的政府门户,与政务外网逻辑连接,政府门户直接为老百姓服务,实现政府门户受理、政务外网办理、政府门户结果发布的工作模式。

  (五)各市县应用系统建设原则

  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行,是保证电子政务建设成效的关键任务。根据我省市县电子政务建设起步较晚、应用系统较少、市县技术力量缺乏的特点,要尽量考虑使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使得系统的建设投资少、进展快、效果明显。市县应用系统开发实施方式按照应用系统的业务特点,分为三类:一是要在市县落地的应用系统,由相关省直业务部门实施落地,在市县相应的部门进行安装运行,并通过政务外网进行省、市县两级协同办公;二是涉及跨部门垂直业务的公共应用系统,由省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直有关部门集中开发,统一部署,安装运行;三是具有市县特点的应用系统,由各市县按照统一规范自行组织开发。

  目前市县公共应用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市县公务员统一门户、市县协同办公系统、市县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市县电子文件档案中心、市县政府子网站建设。

  (六)鼓励企业投资、政府租赁的外包服务模式

  鉴于市县级政府部门自身信息化能力较弱,信息化人才缺乏、运维资金不足等现状,鼓励各市县采用“企业投资、政府租赁”的外包服务模式,既可减少政府一次性建设资金投入压力,又可以降低政府一次性高投入的风险。同时,还有利于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应用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让专业公司来进行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可提升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水平,减轻服务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市县政府可以将更多精力专注于日常政务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