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制胜支撑保障有力
比特,是信息量的度量单位,也是网络时代信息的代名词之一。现代战场后勤保障“比特先行”,折射出我军后勤保障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时代特征。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作战行动快、物资消耗大,要求后勤必须同步感知作战需求,随时调度保障单元,快速调整配置保障资源,以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保障。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后勤保障体系,既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必然要求,也是信息时代赋予我军打仗型后勤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
尽快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到“兵马未动,比特先行”,才能确保我军后勤保障能够适应现代战场。南京军区举行的此次演练,基于信息系统后勤保障的一系列建设成果接受了近似实战的检验,初步实现了既定目标,展现了我军信息化后勤建设的全新探索。
南京军区举行基于信息系统的后勤保障演练
建链织网:精确保障曙光初现
■欧阳兆标 黄余良 杜世云
深度聚焦
新闻样本一
一链牵动数链跟从
深秋季节,南京军区基于信息系统的后勤保障演练,在沿海某地域拉开帷幕。
红方作战群总指挥、某集团军军长马成效宣布作战命令后,演练导演部大屏幕上,多维战场态势、各类保障预案、作战消耗指数曲线等战场信息,让人目不暇接。
“按照预定作战任务,急需补充弹药。”接到担任进攻任务的某步兵师报告,战役基地指控所立即运用信息系统查明存储数据,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联通保障单元为一线部队补充弹药。
此次演练,以信息流为牵引的新型保障平台接受近似实战的检验。军区联勤部领导介绍说,现代战争作战样式发生很大变化,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后勤保障体系时不我待。依托信息技术,他们构建从单兵单装末端到后方指挥机构、保障实体的信息通道,为联通整个战场、实现保障全程可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千军万马看指挥,指控信息通道畅通是实现后勤保障信息集成的关键。笔者在演练现场了解到,针对各系统标准不一、数据不兼容等问题,他们通过统一信息编码、接口标准等方法,建成上下衔接、融合共享的数据平台;整合重组各层级、各专业信息系统,集成了链接各保障单元的指控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依托作战指挥信息网和一体化指挥平台,通过对各保障分队加装后勤联通指控系统,建立了纵向贯通从集团军到营、横向链接各保障单元的基于一网运行的指控信息通道。
演练中军帐,呈现新景观。参谋人员打电话、递夹子的情况不见了,各保障席指挥员通过指挥平台异地同步提出保障建议,在网上征询意见,保障决心很快生成并通过网络下达。
据悉,按以往传统的作业方法,一个作战群保障决心生成至少需数小时,现在只需10多分钟,而且更加科学准确。综合运用一体化指挥平台和后勤信息系统,辅助指挥员依据战场需求定下决心,实现了指挥决策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依托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的转变。
一链当先,三链跟上。他们随后集成物资供应信息系统,建立联勤系统与保障对象、保障实体的信息通道,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和集约调控;集成伤员救治信息系统,以搜救型电子伤票系统为载体,建立从单兵到战役卫勤的伤情感知系统,优化伤员救治流程;集成装备抢修信息系统,依托野战目标跟踪定位系统、车船动态监控系统等建立装备动态感知信息流程,实时调控装备维修保障行动。
笔者在演练现场,目睹了伤员救治信息系统给战场救治带来的新景象。
这个伤员救治信息系统,基于野战单兵搜救系统、师旅团救护信息系统、远程医疗支援系统等平台,建立起从单兵、一线抢救组直至后方医院的五级伤员救治通道。伤员感知系统界面显示:前方伤员利用呼救终端发出呼救信息,营连军医立即使用手持机实时感知呼救信息,快速定位搜救,并通过北斗数据收发器远程传输伤情信息。营战勤队迅速利用伤员感知信息系统,将伤员信息上报相关单位;师团救护所根据伤员救治情况,利用远程医疗支援系统链接后方医院,寻求医学专家远程医疗支持。
在野战医院方舱,正在指挥救治伤员的某保障旅旅长谢土生介绍说,伤员救治信息系统突破了战场伤员自动感知与精确定位搜救的瓶颈,做到了伤员感知快、搜救行动快、早期救治快、医疗后送快。
新闻样本二
五个环节调控战场
坐镇中军帐,千里战场尽收眼底;纵览大屏幕,动态保障一览无遗。
“需求实时感知、资源可视掌控、决心及时正确、配送精确定向、行动全程调控。”军区联勤部领导介绍说,此次演练,按照基于信息系统后勤保障的目标要求,探索实施战役规模的精确保障。
在某保障旅指控中心,笔者在大屏幕上看到,随着进攻作战的深入,红方作战群人员伤情、弹药消耗、装备战损等信息以及各保障单元物资消耗数据,通过末端信息感知终端,逐级融入指挥信息系统,并生成形象直观的数据图表,为实时调控战场保障需求提供了依据。
面对战场物资消耗的变化,各保障席根据保障需求实时作业。油料席按照陆航某场站的请求,一边向上级申请用油计划,一边协调供需各方通过一体化平台同步协同,很快下达了航油调拨指令;弹药席运用监控系统查明野战弹药现库存,根据战场弹药消耗数据,迅速拟制弹药调拨方案;卫勤席发现战伤救治药材用量增大,点击查询系统查明库存不足,据此通过指挥所与地方某药材公司联系,及时将所需药材送到指定地点……
红方突击群向蓝方主阵地发起总攻,装甲战斗群首先冲击,陆航战鹰实施地面打击,炮兵群以火力支援,战斗呈白热化状态,作战消耗顿时成倍激增。此时此刻,笔者随指控中心屏幕画面切换,追踪物资器材输向战场的场景,昔日被“战场迷雾”笼罩的保障一线呈现出“透明”状态——
随着前方弹药告急,某野战弹药库启动向一线前沿实施应急保障预案。顷刻,集成各方的物资供应信息系统高效运行,快速收发系统信息互动请领各类弹药;作业现场,自动装卸机械往来穿梭;发放地点,保管员手持条码扫描仪,扫描弹药箱外侧二维条码,相关信息自动录入系统。担任总攻作战的某师师长曹青锋兴奋地说:“打仗就是打后勤,此战就是很好的注释!”
据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自动获取在储、在运、在用物资信息提供了依托,从而避免冗杂物资涌入作战地域,造成不必要混乱和浪费。运用战场物资管理系统,既可快速拟制物资前送计划,又可实时掌控物资运行情况,并根据战场变化调控物资流向流量,对保障物资从发出、运送到用户接收实施全程监控管理。
此刻,监控系统显示,由某保障旅发出的运输车队已行驶至指定地域,接收单位通过射频读取器检测后,装载的弹药品种、数量等信息显示在物资配送监控系统上;各保障分队接收后,借助信息系统优选配送力量与行动路线,源源不断地将弹药输送到前沿。红方集团军完成既定任务,战役进入攻防转换阶段。
前沿硝烟飘散,战场保障未停。联勤保障指挥部根据战役进程,动员战区内保障物资,调控陆海空各种运力,以战略战役物资推送为重点,建立完善前后方衔接的立体保障体系。战役基地指控所信息系统显示:上千公里外的后方基地在某火车站组织大型装备装载,联勤某分部在某机场组织人员物资大型运输机远程投送,后方油库利用野战输油管线向一线机场码头输油……
辽阔的战略大后方,各种物资存储流转一目了然,各类保障单元实体一键可控。军区联勤部领导对笔者说,告别传统的粗放式后勤保障模式,信息技术赋予了“粮草先行”新内涵,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后勤保障体系曙光初现。
延伸阅读
沈阳军区某保障旅实施精确物流保障
物资保障有了“红绿灯”
本报讯 蒋永军、通讯员郭冰报道:深秋时节,瀚海大漠,硝烟再起。某陆航团油库遇袭,油料储量迅速减少;某机步旅弹药库被炸,急需补充……战损报告传回沈阳军区某应急保障旅野战指挥所内,只见后勤保障“三色”监控系统上,这两个战损部队物资储量值急剧下降,陆航团油料柱状显示图由黄色变为红色,机步旅弹药柱状图由绿色变为黄色。
“绿色表示状态正常,黄色表示需要关注,红色表示必须干预。”现场指挥的该旅旅长赵显民果断命令:“油料分队携带航空煤油30吨,前出某机场开设野战油库,实施接替保障;弹药分队携带武器弹药70吨,前出至某高地附近地域,对地面突击群实施支援保障。”
接到命令,旅战勤科参谋王阳迅速将保障物资品种、数量、保障单位、保障地域、发出单位等数据,输入战役后勤物资储备系统。各保障模块接收计划后,立即对物资采取按需自动检索识别、按作战单元提取分装、按区域精确配送的方式展开保障。
该保障旅领导介绍说,他们通过与前方各作战单元建立一体同步指挥机制,同步接收前方需求计划,变坐等请领为主动保障,探索“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化保障之路,最大限度地节约保障资源,提高保障效率。
“只需要输入物资的相关信息,就可以生成二维码标签,拿设备轻轻一扫,就可以读取并同步录入数据。”旅自动化技师孙宇介绍说,系统对发出物资进行智能识别后,将数据同步录入后勤物资数据库,对运输全程实时监控。
保障物资运抵战场前沿后,两个战损部队后勤部门通过识别器识别物资,信息同步自动导入作战群保障三色监控系统,原本黄色、红色的柱状图随着物资的不断补充,逐渐变为绿色。
北海舰队某岸勤部建设数字化军港
靠岸保障只需“找一家”
本报讯 曲大治、周义鹏报道:轻点鼠标,舰艇的型号、舷号、泊位、水、电等信息,瞬时传输到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在北海舰队某岸勤部保障指挥中心,只见操作手崔毅龙熟练利用军港一体化智能信息系统,远程控制码头的电磁阀门,为返航归来的舰艇加注淡水。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加注时间、流量和总质量。这是该部建设数字化军港带来的保障新景观。
以前,舰艇靠岸加油、注水、补给主副食品等物资,得先打电话到军需、油料、军港等部门提出申请,然后拿着申请单从码头跑到机关各部门逐个签字、盖章,一趟下来路上的时间最少也要40分钟。
随着现代化舰艇列装部队,原有的岸基保障模式已不适应岸舰综合快速保障需求。为此,该部联合院校研制出军港一体化智能信息系统,对每艘舰艇的水、电、暖等保障情况建立数据库,实现物资采购、食品供应、仓库管理、财务记账自动化,并能在网上实时查阅。
记者走进指控中心看到,大屏幕上分屏显示各点位保障动态,台面上计算机联接着码头水、电、暖设备和港区安全警卫等部位,保障动态实时可知、可视、可控。据该岸勤部部长甄松果介绍,这个指控中心由军港信息基础系统、保障设施智能监控物联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保障业务信息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又分布6个子系统,形成一张互联互通的网络,值班员足不出户即可实施军港保障。
“军港一体化保障智能系统投入使用后,一根网线就能实现‘舰艇靠岸找一家’。”正在申请加注水的“大连”舰中士吴世家说。
据悉,该部运用物联网平台,已基本实现供水、供电、供暖、照明、军需等8个保障系统的智能化、信息化操作,保障效率提高了50%,人力减少了60%。
南空航空兵某师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
飞行保障实现“一网牵”
本报讯 卢辉、特约记者闫国有报道:前不久,南空航空兵某师赴西北某地执行实弹靶试任务,担负伴随保障任务的所属某场站利用信息系统,按照任务类型、特点、要求等内容输入相关信息,系统自动拟制出伴随保障方案。从接受任务到生成保障计划,再到审核报批、任务下达,整个流程不到3小时,比过去节省了两天时间。
这个场站常年担负两个航空兵团的飞行保障任务,专业多、外出频繁,指挥协同复杂。以往,外出伴随保障至少要提前半个月准备,各保障单位提出需求上报到场站司令部汇总统计,光是统计数据一名战勤参谋至少要用3天时间,费时费力甚至影响正常战备训练。
为推进保障模式转变,他们通过网络手段整合各保障单元,将人员、装备、物资设施数据进行集成,为保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飞行保障管理操作智能化、流程规范化、统计精确化。
在飞行保障指挥室,只见场站站长池鹏点击综合保障信息系统“飞行保障计划”模块,电脑自动生成飞行保障方案。池鹏介绍,他们依托系统在线监控保障现场,一键下达调度指令,对关键岗位和重要区域跟进指挥、全程监控,飞行保障指挥控制更加精准,资源调配更加快捷。同时,运用智能辅助决策,使飞行保障组织实施更加高效。
“通过信息系统,把分散部署的保障模块统起来、联起来,实现‘一网牵’,促进了各类保障资源的统筹调配和使用管理,使飞行保障精确到分秒,为战机快速升空赢得时间。”池鹏介绍说,信息系统运用于飞行保障以来,场站拟制下达保障计划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拟制伴随保障方案从两到三个工作日缩短到两到三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