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的雾霾和交通问题,再度考量着信息化时代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智慧”。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屈一平
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一大批中国城市,正面临日益严重的雾霾和交通问题,这些问题考验着信息化时代中国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智慧”。
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是“大城市病”的“病因”。《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然而,国家统计局北京市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到2069.3万。
在超过2000万城市人口规模的背后,是每天城市运行需消耗2亿度电、2000万方气、8万吨煤、2.3万吨油,以及1000万方水。同时,每天消费1700吨菜、1100吨肉还有500吨食用油,产生1.8万吨垃圾和360万方污水。
如何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这一问题在2008年至2013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每年均有提及,也是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的难点。
2012年3月,北京市政府正式通过《智慧北京行动纲要》。那么,一年多来,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都收获了哪些进展?面对民众关注的雾霾和交通问题,都采取了哪些信息化的推进策略?
按照整合的步骤推进
在北京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大厅,电子大屏幕上,不时切换着重点路口运行情况、区县应急中心的各种信息。屏幕右上角显示了当天指挥中心值班人员名单。
应急办副主任单青生介绍说,目前应急指挥中心的电子政务有线专网与33个部门建立了热线联系,并与16个区县政府、14个专项应急指挥部、相关部委办做到信息互联互通,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上报应急指挥中心。800兆无线通信指挥系统在全市重点区域已经达到全覆盖,目前已联通14个专项指挥部和16个区县级相关委办局等60个部门,配发2470台800兆手台。
此外,指挥中心还整合了全市30多万路视频图像资源,实现“点、线、面”全方位的社会面掌控。同时,在指挥中心,已实现市委、市政府与应急系统,以及水、电、气、热等多个相关部门IP视频会议系统的互联互通,可以同时与60多个部门一起开视频会。
作为首都,保障城市安全协调运行,提高城市抗灾应变能力的需求相对较高。因而北京市选择以“城市运行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作为智慧城市的主命题。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称北京市经信委)主任童腾飞向本刊记者表示,看不到的政府内部网络管理系统,绝非一日建成,北京市从“十一五”期间就着手部署,此前,无线指挥调度网没统一前就多达九个专网。
推进的过程并不容易。童腾飞回忆说,起初有的部门就不同意统一,最终,在追求整个城市协调运行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全方位论证,数据共享才得以统一。“难肯定难,但你要往前走,不往前走,困难永远都在,往前走,矛盾会一个个克服。”
工作推进中发现,各部门信息化程度深浅不一,从信息化咨询到信息化服务,各个部门存在较大差距。北京市经信委采取的策略是,先各个击破实现信息化,然后再按照整合的步骤推进。
路通了,各个部门跑不跑
建设“智慧北京”,第一步就是基础设施到位。童腾飞将此形象地比喻为道路和汽车的关系。“路通了,就看各个部门跑不跑了。”说起宽带基础设施这条“路”,他自豪地表示,“政府内网络北京是全国最好的,党政一体化,北京市所有党政网络,全北京一套体系,在全国第一家。”有了这条“路”,实现后续信息共享开放就具备了条件。
2007年9月17日,北京市公务员门户(政务外网)正式上线运行,门户主要面向政务工作人员,提供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政务信息、办公辅助、其他辅助等四大板块的服务。如今,这一内部局域网络平台已有3万多个公务员注册,可共享各部门的数据,为关联业务开展提供很好的基础。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物联网物物相连的实现,在北京市信息工作者眼中,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的系统支撑是他们更关注的。“城市有很多信息传递,如果使用公共网络,信息太大会导致瘫痪。”童腾飞介绍说,为解决这一难题,北京首创了无线政府专网——物联传输专网(TDLTE),在公共网络之外解决物与物的传递,现在它已成为国家标准。
童腾飞向本刊记者坦言,智慧城市难在统筹,“路通了,现在障碍在机制上,包括各部门给不给数据的问题。”行业内部统管容易推进,一旦跨行业跨界,必须通过两家业务流程再造、重新协调。“如果两家没有动力是协调不动的,这是推进的难点,很多时候也超出我们权限范围。”
这一障碍还体现在手机终端民生服务平台便民服务的差距上面。本刊记者下载《北京服务您》软件体验,发现北京市气象局的信息最多,而诸如市应急办、市旅游委等部门的信息发布极少,有的部门的信息发布更是形同虚设,无处查询。同时,民生类的“首都之窗”等网页均停留在信息查询阶段,无论是与市民互动还是及时更新都存在空白。
“很多政策限制了资源共享”
近日,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表示,为改变北京市中心城区功能、人口过度聚集的状况,北京市将通过搬迁小商品市场和大型医院等方式,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治理北京交通堵塞和污染,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做。”童腾飞坦言,北京的交通和污染并不是信息化的“智慧”可以解决的,它是整个城市承载能力和布局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则认为,北京交通拥堵固然有历史原因,但在道路不扩张的前提下,对大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应用于交通规划和管理,还是有作为空间的。
他对本刊记者表示,以北京交通为例,每天有4000万人次使用公交卡,其中每天有1000万人次坐地铁。如果能把这些人从哪里出发,到哪里转车,再去往哪里,每天早上怎么走的,下午怎么回的,这些数据都掌握了,加以分析。就可以在道路不扩张的情况下,设定合理交通路线,或者引导他们就近工作,解决市民东城的跑西城,西城的跑东城,郊区的挤进城市这种现象,进一步优化工作、生活以及交通关系。
他进一步指出,北京尚存在“有数据的没挖掘,能挖掘的没数据”的窘境,“我们不是没有资源,而是很多政策限制了资源共享。”
智慧城市的“智能交通”主要包括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和交通电子收费系统。邬贺铨指出,北京的智能交通存在很多不足,体现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及现有智能交通服务的普及程度不高。
食品安全也是“智慧北京”民生探索的一大重点。在北京,猪肉的溯源系统正在逐步完成,百姓餐桌上的每一块猪肉都可望追溯其来源。本刊记者了解到,2011年北京市的放心肉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在追溯系统中,以往打在猪肉上的“蓝印”将被激光打码取代,生产、批发、零售、团购四个环节都有一张IC卡,猪肉在每个环节都要“刷卡”,保证最终消费者购买的是放心肉。这一体系现在已经覆盖了4个屠宰场,明年将全覆盖。
关于智慧城市的民生应用方面,童腾飞希望进行重点领域的商业模式探索,实现全民参与的智慧城市运行模式。他建议,在一些重点领域,政府可提供接口资源,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模式参与获利。其资金来源,可根据不同的服务性质,由政府企业共同承担。
10月15日,北京市市民赵先生,收到北京市工商局的快递,打开一看,是自己企盼已久的登记注册核准营业执照。他告诉本刊记者,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从网上操作完成的,包括提交各类证照原件和副本,他真正体会到了“信息化”的便利。与此同时,在北京,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享受到了网上报税的便利。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通过从数字化北京到今天智慧北京的建设,北京市经信委在保障政务中心安全运行的同时,有效保障了市民的食品食物安全。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卡通的跨区域、跨领域应用已形成潮流。童腾飞呼吁,应统一标准,积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抛开各自的利益,扩大城市一卡通的覆盖率。他同时建议,智慧城市建设到了新的阶段,难点是协调集成共享。在这个阶段,共享体制机制的配套更为重要,生产力进步了,生产关系应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