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际化数字化信息化推动图书馆建设
来源:国家图书馆 更新时间:2013-11-20

——在首届亚洲图书馆馆长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黄 玲

(2013年11月19日)

尊敬的董伟副部长、周和平馆长、高峰副省长、詹妮弗•尼克尔森秘书长、刘小琴巡视员,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图书馆承载着人类数千年来沉淀的文明成果,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源头,更是传承文化、播撒文明、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西部省份,有26个民族聚居在此,是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共存、多文化形态共生、多文化发展共进、多文化成果共享的典型地区,被誉为“多元文化集萃的典范”。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我们立足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目标,在文化部的指导帮助下,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举措,为云南文化的繁荣发展开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被中央领导和文化部充分肯定的“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巩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省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公共图书馆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云南省始终把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着力实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整体上的进步和发展。

一、以思路为先导,更新观念,准确定位。明确了以“公共电子阅览室、古籍文献陈列室、经典影像视听室、文化知识讲堂、流动图书站”等“三室一堂一站”为重点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新思路,确立了以“知识文献的宝库、知识信息的中心、知识服务的平台、知识教育的课堂”为核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新理念。

二、以基建为根本,加强硬件,打实基础。通过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两馆一站、兴边富民、边疆解五难等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公共图书馆。截止2012年底,云南省共建有1个省级图书馆、16个州市图书馆、129个县级图书馆、2个少儿图书馆和1个乡镇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年均财政拨款达2亿元、总购书专项经费达2246万元,图书总藏量达1880万册,全省人均0.41册。

三、以人才为保障,层层培训,提高素质。通过举办全省培训、分片区培训、网络培训、远程培训、志愿者培训等方式,年均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达5000人次以上,培养了一大批图书馆专业人才,推动了全省图书馆建设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四、以服务为核心,免费开放,提升服务。通过组织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通过构建服务网络,形成了以省级馆为龙头、州市馆为重点、县级馆为骨干、乡镇文化站为纽带、村级文化室为节点的五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通过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领域,建起了遍及全省城乡的图书分馆、流通点和流动书箱;通过试行总分馆制建设模式,在昆明、普洱、玉溪等地探索实行通借通还和一卡通,促进了当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据统计,2012年全省公共图书馆年外借书刊总量达到922万册,年读者流通总量达到1070万人次。

五、以创新为动力,打造品牌,增强效益。我们在云南省图书馆和昆明等城市建成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开展了书香云南、书香昆明、书香玉溪等全民阅读和送书下乡、送书进社区、送书进校园等活动,举办了文化沙龙、图书漂流、文物鉴赏、电影赏析、读者俱乐部等特色读者活动,树立了盲人服务、少儿服务、农民工服务、少数民族服务、服刑人员服务等特色服务品牌;组建了全省公共图书馆展览联盟和讲座联盟,打造了“云南文化大讲堂”、“云南科普大讲坛”、“春秋十讲”等公益讲座品牌;编制了《文化管理工作决策参考》、《农文网培学校实用信息》、《廉政文化建设参考》等信息专刊,建成了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国家文化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全省科普教育基地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州市级科普基地;坚持为全省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服务,为各级人大、政协“两会”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为社会各界提供定题信息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六、以工程为抓手,共建共享,利民惠民。我们始终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古籍保护计划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推动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逐步构建起“四个体系”。

一是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抓手,大力构建全省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截止2012年底,已建成1个文化共享工程省分中心;15个州市支中心,覆盖率达94%;129个县级支中心,覆盖率达100%;1249个乡(镇)服务点暨农文网培学校,覆盖率达91%;10942个村级服务点暨农文网培分校,覆盖率达78%,形成了上有省级分中心、州市支中心,下有县级支中心、乡镇服务点和行政村服务点的文化共享工程五级服务网络,服务全省各族群众1000多万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全国首创了文化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简称农文网培学校)建设模式,通过在乡镇文化站建设农文网培学校、在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文网培分校,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服务方式,全面整合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二是以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为契机,大力构建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截止今年7月底,全省共建成1302个乡镇(街道、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达到95.3%,并实现了全面免费开放服务。

三是以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重点,大力构建全省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截止目前,2012年度首批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2013年度建设任务也已全面启动;云南省图书馆数字资源储藏量达到63.9TB,建成了数字图书馆统一认证系统,实现了对馆藏数字资源的整合和馆外远程网络访问,并开通了手机图书馆移动服务,使读者能够通过各种网络和终端享受图书馆服务;全省16个州市图书馆已全部启动实施了数字化建设,保山市图书馆自建了保山旅游、翡翠黄龙玉、和顺古镇等特色浓郁的数字资源,保山等地图书馆还建成了本馆网站和面向南亚、服务全国的“桥头堡文化网”。

四是以实施古籍保护计划为主线,大力构建全省古籍资源传承体系。通过加快推动古籍普查工作,全省已完成古籍普查登记17514条,普查完成量占全省馆藏古籍总量的50%;通过积极组织申报,截至第四批评选结束,全省共有21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仅云南省图书馆就有126部古籍入选,云南省图书馆、省社科院图书馆还被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通过积极发挥省级古籍保护中心的示范作用,云南省图书馆抢救修复了一大批珍贵古籍文献,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首批唯一具有二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云南的图书馆事业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的经费投入还比较匮乏,大部分基层图书馆面积狭小,馆舍陈旧,馆藏不足,办馆条件差;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较为滞后,普遍存在自助服务、移动借阅、流动书车等新的服务项目相对缺乏的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人才、古籍保护人才极为缺乏。

此次亚洲图书馆馆长论坛的召开,为我们向国内外先进图书馆学习和缩小差距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我衷心希望来自国内外图书馆的馆长和专家能够积极建言献策,帮助指导云南的图书馆建设,也希望云南的图书馆从业人员能够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主动与国内外图书馆馆长、专家沟通交流,虚心学习,汲取先进的理念,充实到我们的办馆思路中,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科学谋划、推动发展:

一是以国际化视野共建共享。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展国际化的合作与共享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立足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境、与东南亚三国接壤的地理优势,结合“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与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国家图书馆界的合作项目,通过积极建设“中国—东南亚南亚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跨国文献信息资源交流合作提供广阔的平台,为云南建设“桥头堡”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并与亚洲各国图书馆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二是以数字化模式加强共建。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图书馆的基本发展模式。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文化重点工程的契机,大力创新,在全省图书馆界深入实施云南文化传播中心建设工程、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网络电视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快全省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步伐,使全省所有州市、县级公共图书馆都基本建成数字图书馆,构建起遍及全省城乡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

三是以信息化思路开展服务。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没有了互联网、电脑、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载体,我们的生活简直无法想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更应该在信息化时代有所作为。不仅要将图书馆本身建设成能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而且要充分借助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各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为全社会提供超越空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化服务,实现“把图书馆带在身边”,打造实体服务与虚拟服务融会贯通交相辉映的品牌性信息服务。

朋友们,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想,把图书馆建成人间的天堂,这正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