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科技奖助推公安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来源:人民公安报 更新时间:2013-11-20

 “你们的视频监控智能化侦查应用系统与国内其他系统相比优势在哪里?在公安工作实战中有哪些应用?能否更进一步阐述这个项目在科学上和技术上的主要贡献点?”

11月18日上午,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科技通信处民警刘蓝、胡彦以“视频监控智能化侦查应用系统”项目第一、第二完成人的身份,与项目组其他代表一起参加了2013年度公安部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工作会。在15分钟的答辩时间里,来自国内公共安全领域的32位专家对他们轮番提问。

“我们是第一次参加科技奖的评审,难免有些紧张,但还是比较顺利地回答了专家们提出的问题。”刘蓝告诉记者,在答辩环节,专家们特别注重这个系统实际操作中的便利性,以及与公安实战业务的结合问题。

“专家们关注的问题与我们研究项目的方向不谋而合。重要的是,能在现场面对面听到这么多专家的意见,对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鼓舞。”胡彦说。

感受着这种鼓舞的不仅是他们,还有参加本届评审会的18个项目小组的百余名各地代表。

记者了解到,自2000年《公安部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重新调整颁布实施以来,公安部科学技术奖已连续评选13届,先后有515项成果获公安部科学技术奖,有3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并在推动科技进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活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与“不变”

记者注意到,评委的换届是本届评审会最显著的变化。

根据《公安部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今年公安科技奖评委会进行了换届。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及公安部各业务局和直属单位推荐,新一届评委会委员由35人组成,涵盖了多个层面的专家和学者。为提升评审权威性,公安部还聘请了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5名具有学术影响的公安系统外专家担任委员。

评委会主任、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向新当选的新一届公安部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表示祝贺,并为5名院士评委颁发了聘书。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要充分认识公安科技奖励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改进提升奖励工作质效,充分发挥“火车头”、“航标灯”的推动引领作用。要真正把那些创新性强、技术水平先进、契合公安实战、能够产生重大效益的项目评出来,确保评审结果站得住、信得过、经得起检验。

变的是评委,而不变的是公安科技奖所秉持的宗旨——引领并激励源于公安实战、用于公安实战的科技创新。

“本届评委会的评委中,公安系统外专家占了很大比重。院士多,来自基层和业务实战部门评委多,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这体现了公安部科学技术奖秉承的‘公平公正、公开阳光’的导向。”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局长厉剑告诉记者。

创新“既叫好、又叫座”

记者注意到,本次由6个专业组初评的18个一、二等奖项目几乎都与实战紧密相关。

前来参评的胡彦向记者讲述了他和同伴们萌生创新点子的源头。“在办案过程中,刑侦部门的同事多次跟我们讲,办一个稍大点的案子,要调用很多人专门负责查看监控视频,在这一环节牵扯过多精力,反而可能错过最佳侦破时机。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一套智能化处理系统,与我们的合成办案平台相关联,让多个办案部门的民警都可以使用?”

于是,在不懈努力下,一套用于对涉案视频数据分类管理、视频图像智能化检索、视频监控技战法信息化的联网系统建立起来。“它实现了刑侦视频案件破获流程的规范和海量视频资源的长效管理,缩短了视频查看时间,提高了公安机关社会治安防控能力。”项目第一完成人刘蓝告诉记者,这项成果技术不仅成功申请了5项专利,更赢得了当地民警的欢迎,“系统刚开发出来,刑侦部门就主动报过来1000余个用户,请我们给民警们赶快开系统账号。”

像这样“既叫好、又叫座”的项目,在参评项目中比比皆是。

“交通管理业务和信息融合技术研究及大规模应用”采用顶层设计思想对交通管理主要业务应用进行了深度整合,建立了业务高度协同、信息高度共享的综合应用平台。

“粒子光散射与高灵敏度感烟火灾探测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则破解了光电感烟均衡响应和虚警抑制等技术难题,开发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灵敏度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技术和产品。

“公安部科学技术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紧密贴合实战需求,突出应用。这也是一种导向,鼓励科研从实战出发,从百姓需求出发,再更好地用于实战。”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朱抚刚说。

“新的视频监控应用技术,使破案效率大幅度提升;粒子光散射的研究,使我们得以在火灾发生的早期阶段就尽早控制潜在危险。几乎所有参评项目都体现出一个共性——贴近公安业务、服务百姓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现代化’又包含了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等多层次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安科技毫无疑问在实现公安工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次参加公安部科技奖励评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范维澄说。(记者 王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