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颖教授:智慧城市的功能应当围绕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来设计和应用,在推行时也要考虑到保障受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公平性。
李宇歌(25岁)今年4月在苏州注册结婚前,在苏州便民查询网所设的“婚姻登记处”,预约了去当地民政局办理婚姻登记的日期和时间。
网上预约全过程不到10分钟,她两天后就根据当局发给她的手机短信提示,带好婚姻登记所需材料,到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
上网预约登记结婚,是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智慧社区的基本服务,不过对于李宇歌这样的年轻白领来说,这种数字化的生活方式,让她和先生不必亲自到民政局排队领号,节省了不少时间。
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字信息化的更替,以及年轻一代对数码网络科技的纯熟操作,给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一轮机遇。
周志颖:智慧城市功能应以人为本
2008年11月,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开始风靡全球。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IBM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对接融合,使到政府和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涉及产业包括能源和环境、信息产业、医疗生物、交通商贸服务、航空等等。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限于在与信息科技有关的公共设施领域进行拆建更新,而是在城市社会和经济运行中的诸多领域与城市的参与者进行高效合作。
换言之,智慧城市不仅体现硬件建设的“智慧”程度,更需要一个城市在软件方面的相应积累。如果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单纯地重视规模,轻视环境、教育、科技等诸多软实力的扩充,忽略城市的智慧化最终是为市民所服务的理念,可能会陷入花很多钱而智慧城市建不起来的窘境。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互动多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周志颖教授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城市的主体是人,一切智慧城市的功能应当围绕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来设计和应用,即可以为人的衣食住行、医疗和教育等提供方便。他预计,智慧城市将在五年内更多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周志颖认为,智慧教育带来的电子书籍趋势不可逆转,虽然学生看电子书缺少了翻书的质感,但一个像iPad一样的终端里头存着课本、作业、互动教学材料等等,将大大减轻学生的书包重量。
从电子政务这方面来看,当政者还应不时提醒,推行时要懂得取舍和均衡,并保证惠及民众的公平性。
周志颖说,新加坡是个城市岛国,国民教育程度高;中国则幅员辽阔,有些地区发展不均衡,如要试点智慧城市概念,须在比较成熟的地方先推行。
他举例称,中国部分城市的公租房信息在网上是公开的,但有很多人连这个获取信息的途径都不知道。因此现阶段来看,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不能少,还得有政务窗口和工作人员帮忙解释民众对政策的不解,不能所有的东西都在网上“智慧开花”,当局要照顾到没有数字化概念的群体的需要。
苏州工业园区走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前沿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现设有193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规划投入的建设资金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3069亿新元)。不过一般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能体现智慧内涵的城市,而苏州工业园区算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走在较为前头的。
李宇歌目前任职于苏州工业园区信息化推进联盟协会秘书处宣传部。她11月中旬向本报记者介绍园区2002年开始数字化进程成果时就提到,园区现在每年航拍一次,把每个角落的树木、垃圾桶、居民用地等数据和图片采集到一个数据库,供有关当局测绘。
据了解,系统里现已有超过669个图层,抓拍到的树木已达238万5000棵,每棵树有一个坐标,这些数据通过政务网向16个部门提供参考服务。
李宇歌说,苏州金鸡湖目前有四条主干道设有电子监测采集车流量信息,车多的时候绿灯亮的时间长一些,交通灯的时间可根据车流量自动调节,10月结束一期工程后,接下来要推广到更多地方。
目前,园区正在建立市民健康网档案,即把居民在大医院拍到的心电图等病历资料存建到一个网上档案库,今后市民到被联网所覆盖的医院求诊时,医生就可以通过这个信息网,查看到病人的看病和用药记录。
在李宇歌看来,信息技术的确愈加成熟,不过当局在公众认知的推广上,还要下一番功夫。她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形容为“一家自来水厂”,政府把水厂建好了,里头的政务、交通等等就变成了水管接口,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通。
李宇歌认为,现在政务方面的水管通达性比较强,但在市民和企业使用这一块,水管的铺设还欠成熟。
新加坡裕廊湖区和苏州独墅湖明年牵手?
据本报了解,新加坡市区外最大商业中心——裕廊湖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将有可能明年率先牵手,在智慧交通、智慧环境和智慧教育这三大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今年10月22日,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和中国副总理张高丽在新加坡联合主持了新中双边合作联委会第十次会议。新中双方共同签署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合作计划,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将在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内各选择一片区域进行互动试点,试验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方案更有效地管理城市发展,如用智能交通系统方便公众查询公交车到站时间、通过地理信息库精确计算城市用地、节省土地空间等。
智慧城市须确定受众群
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在2002年由原先的苏州研究生城易名而成,首期建设面积11平方公里,现已聚集2600多家企业,4万多名白领,他们中至少70%是大学以上学历;另还有两个住宅社区,以及24所高等院校和一所国家级研究所在内的7万5300名在校生。
新加坡国大苏州研究院互动多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周志颖认为,新中双方合作智慧城市,要考虑对象是谁、居民数量、人口密度等问题。
他认为,新中双方除了在政务上分享电子管理经验,另一切入点是远程教育。尽管远程教育的概念不新,但在中国仍有很大商机。
周志颖说,目前新中双边举办的假期夏令营或浸濡活动,学生听课时间不长,但其实新加坡好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可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输出,视频教育、网上课程得以共享,教师所能惠及的就不止是课堂上的一两百名学生,而是不可限量的学生数量,网络教学的体系可以慢慢建立起来。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沈丽娟受访时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靠一天两天,也不是投入一两亿元就能完成的事,它是长期的工作。
沈丽娟认同,建设智慧城市,受众群很重要。目前园区内白领和学生对智慧的认知度确实相对来说高一些,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比较容易理解智慧生态、社区的概念。
目前,区内交通巴士报站系统基本已铺开,学生都能在智能手机上下载软件,掌握巴士到站信息。苏州工业园区也在试验做生态监控,依靠传感器采集空气污染、湿度、温度等数据,检测PM2.5。
沈丽娟说,园区往后也打算在生态环境上做些智慧新试点。例如,原先不论垃圾箱内杂物有无溢出来,清洁工人每天都要搜集垃圾箱内的垃圾;今后如果在垃圾箱上安装监测感应器,那些已经满的垃圾箱会发出警报,清洁工人可以先去清理。
苏州大学24小时智能收发站启用
今年9月,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设立了24小时智能收发站,在校学生和老师收取包裹时,可根据快递员传到他们手机上的四位数密码,到指定的箱子内提取快递包裹。
目前在校区管理这套运营设备的上海宝清智能科技职员夏学丽受访时表示,以前快递员到了学校的门卫室,须拨电通知收件人前来领取包裹,未能立即被领取的包裹就寄存在门卫室,这不仅增加门卫室的工作负担,收件人认领时也容易错误。
这套新的智能收发系统为快递员开设账号,让他们把当天要送的包裹放入大小不等的箱子中,之后发送手机短信提醒学生来领取。
目前,这个收发室有16排设备,共1728个大小包裹箱。每台设备约五六万元,苏州大学大约投入约百万元,把原先利用率不高的车库改建成智能收发室。校方负责人表示,两三百平方米的空间不仅利用起来,收发室也大幅降低了教师、学生上课时收不到包裹的担心。
一边是高楼耸立的工业园区,一边是江南水乡风光,完美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至今已19年。
作为中国193个智慧城市试点之一,苏州工业园区早在2002年就已开启数字化进程,
把车流量、自然生态、病历资料等数据采集到数据库,为各有关方面提供参考服务。
今年10月22日,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和中国副总理张高丽在新加坡签署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
根据合作计划,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
将在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各选择一片区域进行互动试点,试验通过信息技术方案,更有效管理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