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五”以来,上海全面启动城市光网、无线网络、智能管理和各类数字应用,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但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推进速度较为缓慢,智能应用的领域和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下一步的战略导向是:改变以往的供给导向型推进战略,采取需求导向型推进战略,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应用为先导,以智慧产业为核心,以提升应用智能化水平和智慧产业能级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市智慧水平,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应用,智慧产业,信息化
“十二五”以来,上海全面启动城市光网、无线网络、智能管理和各类数字应用,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但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推进速度较为缓慢,智能应用的领域和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市民生活的“智慧”感受明显不足;智慧产品的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比较薄弱;城市公共服务的非连续性和碎片化现象严重,整体效能尚未很好地发挥。为此,客观地评估-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展与政策实施效果,进一步厘清上海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提出上海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战略、重点工作和配套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评估
(一)基础设施建设快,内容应用慢
上二海智慧城市建设两年多来,围绕光纤宽带网、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等重点工程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快速推进,服务能级快速提升,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是,基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内容和应用服务开发缓慢,有待进一步拓展。信息应用服务内容还远不能满足用户对当前海量信息的个性化需求,能带给用户和公众直观感受的内容应用拓展更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构建起能真正体现其辨识度的应用服务体系。从本质上讲,智慧城市建设不光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关注信息的应用内容,以满足个人、社会的信息应用需求,从而让其充分体验到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好处。
(二)政府投入快,市民感受慢
上海“十二五”规划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的战略性目标后,市政府迅速成立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签订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在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医疗、公用事业、政府服务等领域的基础项目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市民所享有的信息技术服务与市民的需求没有完全匹配,市民所需要的便捷、准确、及时、安全、环保的公共服务并没有得到满足,尤其是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信息化应用服务比较缺乏,市民生活的“智慧”感受还明显不够。
(三)点上推进快,面上推进慢
在上海“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的指导下,上海各相关部门大力推进以信息感知、业务协同、系统集成为重点的智能应用,建设完成电子账单公共服务平台、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学生成长教育信息系统、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完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了城市智能水平。但是,这些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服务仍然只局限在某一方面的需求“点”上。由于现行体制下部门分割没有完全被打破,城市公共服务的非连续性和碎片化现象仍然存在,导致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面”上智慧项目的建设难以推进,即使是智慧产业园区、智慧商业街区等建设的整体推进也比较缓慢。
(四)技术研发快,产业发展慢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关键信息技术研发取得较大进展,在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设备、新型显示、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重点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但是,上海智慧产业的核心技术仍主要依赖进口,技术的标准化缺失、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龙头企业缺乏、创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培育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等问题,导致上海智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推进模式上:供给导向型而非需求导向型
目前,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推进模式主要是政府牵头自上而下的供给导向型,更多地强调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技术创新为路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项目建设过多从政府部门角度出发,旨在解决政府部门的办公问题、业务问题,很少从市民的角度、企业的角度,建设以普通市民、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主导的“智慧”项目。此外,公众真实需求的反馈渠道与机制尚未形成,市民所享有的信息技术服务与市民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在这种供给驱动模式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需求、缺乏民众和企业的积极参与,适合智慧应用和智慧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有待创新,市场机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作用还不够明显。
(二)推进主体上:政府和运营商主导而内容供应商不足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政府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投资、建设和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否真正有效推进,关键在于信息基础设施所承载的内容和应用的组织与供应。真正决定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满足广大民众的应用需求,而不仅仅是创新技术的提供,如果缺乏新颖、适用的内容,即使功能再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将难以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因此,建设智慧城市,不仅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还要实施内容为“王”的发展导向,大力培育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产业。
(三)推进机制上:跨部门、跨产业链的合作机制缺乏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上,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共享平台促进城市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进而实现及时、科学的决策和预测。目前,由于意识、体制和技术等原因、上海各行业、各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仍然突出,跨部门、跨产业链的合作机制缺乏,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共享问题尚未解决。一方面,整个社会信息共享意识淡薄,对信息集成共享存在误区,轻软件、重硬件的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现行行政体制下垂直传递信息,行业间、部门间资源配置和利益相互割裂的制度性缺陷依然存在,跨行业、跨部门的横向整合,是上海发展智慧城巾最大的难点。此外,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等来约束和指导,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自行其是,条块分割较为普遍,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不易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共享,有形成“智能孤岛”的可能。行业、部门分割造成一定程度的“孤岛”现象,导致智慧城市建设中主题分散、主线缺乏、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继而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步伐与效果。
(四)推进效果上: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缺乏
为了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制定有效的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它既为整个智慧城市建没明确了目标和标准,又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落实责任提供科学依据,能帮助管理者对整体建设过程及结果做出客观的评判,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优化解决方案,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但上海至今仍未建立一套符合上海实际的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估体系,缺乏定期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评估。这将导致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各项建设任务难以落到实处,并可能出现投资风险。
三、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对上海的启示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改变城市未来发展蓝图的计划。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美国、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先后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如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Ⅱ)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CⅡ)计划,接着,欧盟推进“信息社会”计划,并确定欧洲信息社会的十大应用领域,作为欧盟“信息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下面将选取国内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分析其现状及特点,为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一)国内外典型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特点
目前,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统一、通用的概念。不同城市根据自身的理解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从而导致了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框架体系中所出现的角度多维化、重点差异化、方向多样化的特点。这些框架体系各有侧重,目前还谈不上孰优孰劣。本研究将从发展模式、功能以及重点领域等角度分析目前国内外典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特点。
1.智能城市的发展模式。基于每个城市发展的关注点不同,智能城市的发展模式可分成基础设施导向型产业导向型、应用功能导向型三大类(见图1)。
以美国迪比克、中国南京为代表的城市选择的是基础导向型发展模式。迪比克市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基础设施的智慧化“链接”,该市携手IBM利用互联网、计算机、传感器、软件等组成的智能系统,将能源、水务、交通等系统信息化,并实现互联,然后进行感应、整合和分析,以此来更好地监控和管理相关资源的消费情况,指导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水、电使用及交通运输。南京市希望以快速、整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支撑,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以构建智慧政务、智慧商务以及智慧事务,逐步走出具有南京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以新加坡、中国宁波为代表的城市选择的是产业导向型发展模式。新加坡在“智慧国2015”计划中提出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战略,并强调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数字媒体与娱乐、教育培训、金融服务、旅游零售和电子政府等九大经济领域的发展水平。宁波市更多的是从培育相关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角度作为构建智慧城市的着力点和出发点,通过产业的带动作用建设智慧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
以日本横滨、中国北京为代表的城市选择的是应用导向型发展模式。横滨智能城市项目主要通过大量引入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对家庭、建筑物和小区实施智慧能源管理,属于能源节约型的智慧城市模式。横滨市希望通过智能城市项目实现“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改革整个经济社会。北京市从应用角度将智慧技术落脚在城市运营基础、政府、企业以及居民这四大载体上,以作为智慧城市的支撑,并细化每一个智慧支撑目标及实现路径。
2.强化服务功能定位。从功能上看,各城市均将智能城市的功能定位在服务上,但涉及到功能的具体划分时,则各有侧重。比如,欧美等国家更关注能源节约及生态保护的功能,而国内的智慧城市框架体系则较侧重智能化以及民生取向的功能。功能需求的不同导致国外城市在智慧城市框架体系的构建上呈现较为专业化的分工,一般专注于某一功能领域的构建。比如,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智能城市基本是围绕智慧交通体系展开的。国内城市的智慧城市框架体系则对技术与民生较为关注,属于管理服务型。
3.聚焦重点关键领域。各城市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在智慧城市框架体系中对关注重点的选择也是各有侧重。迪比克、横滨等国外城市选择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微观层面作为智慧城市的着力点,而北京、宁波等国内城市则是选取智慧城市管理、智慧产业或是智慧民生等宏观层面作为智慧城市的重点建设领域。这些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体系的重点领域选取基本符合本国的现实情形,能够满足城市运营发展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需要,部分体现了政府、企业以及民生在智慧城市中的诉求。
4.共性的建设策略。国内外典型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形成了以下共性的建设策略:①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城市综合发展”层面的建设,强调智慧城市中信息服务应成为社会的主流,知识生产率应成为主要的效率标准,信息产业应成为主体产业,知识的生产流程应成为管理的重点。②由政府进行主导,制定并推进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规划和顶层设计,循序渐进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③重视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着力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城市,着重引入竞争机制,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参与建设。④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建立技术先进、不断升级改造的网络基础设施。⑤注重消除数字鸿沟,建立一个无处不在、全民共享的智慧城市。比如,新加坡制定iN2015的一个目标就是100%的学龄儿童家庭拥有计算机。⑥关注民生问题,将社会福利、公共安全、教育、交通、医疗等民众需求最迫切的公共服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首选和重点。
(二)对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启示
1.采取需求导向型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它并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的一般物质需求,而是要满足人求知、求乐、求富、求安的整体性需求。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城市均采取需求导向型发展模式,以民众需求最迫切的公共服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当前,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采取供给导向型发展模式,市民所享有的信息技术服务与市民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因此,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要响应社会对智慧城市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诉求,真正使市民共享智慧城市的成果,促进入与城市的全面感知互动,不断提升市民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提高市民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的参与度。
2.聚焦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具有很强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上海在人才、资金、技术、体制等基础和条件上还不足以有效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开的情况下,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问阶段选择能够短期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当前,可选择关系民生并有实际应用效果的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
3.激发市场主体和市民参与活力。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上海仍存在着政府“包办”、忽视公众参与的问题。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市民的互动,以获取市民对其广泛深入的支持,使智慧城市建设惠及全民。
4.加强“智慧服务”。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山强调“智能管控”多,而对“智慧服务”重视不够。上海智慧城巾建设应针对具有迫切需求的民生问题,将信息化手段与完善服务的理念和措施相结合,建成真正的智慧城市。
四、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导向和发展着力点
(一)发展阶段判断
智慧城市建设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建设发展、学习创新、自我完善的过程。该过程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且每个阶段建设的重点有所不同:①基础设施投入期,以网络基础设施建没为重点。②应用升级期,以城市感知系统建立为重点。③专项智能决策期,以城市海量信息处理为重点,实现专项大系统的智能决策。④智能系统整合期,以支撑科学化决策为重点,实现多项智能决策系统整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两年多来,上海重点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技术创新为路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强调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医疗、教育、能源、公共安全等子系统的管理优化效应。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现正经历着由基础设施投入期向应用升级期过渡,其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均需要进行转型。
(二)战略导向
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的完成,课题组提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下一步战略导向:改变以往的供给导向型推进战略,采取需求导向型推进战略,即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以智慧应用为先导,以智慧产业为核心,以提升应用智能化水平和智慧产业能级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突破关键瓶颈,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巾智慧水平,让市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三)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
1.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市场的“无形之于”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做好统筹规划,防止无序发展和重复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营造智慧城市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用利益诱导、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倒逼”机制引导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在统筹规划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注重差异化发展,弥补市场失灵。
(1)制定具有前瞻性、全局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能和责任,统筹协调好各区县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以构造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为核心,鼓励区域分工合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
(2)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先行,优先发展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数字社区和交通、医疗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积累经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3)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以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撬动社会资本,营造有利于智慧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保障智慧城市安全运行。当前,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信息资源的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为智慧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从法制上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
2.近期与远期关系。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及特征,智慧城市建设将涵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智慧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4个方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上海在人才、资金、技术、体制等还不足以有效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开的情况下,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选择能够短期形成突破的重点领域,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现阶段应以建立城市感知系统为重点,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之后要以城市海量信息处理、支撑科学化决策为重点,实现专项大系统的智能决策以及多项智能决策系统整合。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框架需要通过预测未来内外部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在满足短期需求与保持动态可扩展性之间进行平衡。
3.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关系。要坚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轮驱动”,建立健全促进智慧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使“创新驱动”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智慧技术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迫切需要具有风险偏好的金融资本来推动,需要构建起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智慧技术、智慧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
(1)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股权投资体系,促进技术与资本、管理、人才等要素集成,推动智慧技术孵化与产业培育;引导民间资本向智慧产业领域流动,分散智慧技术创新的风险。
(2)通过做强主板,壮大创业板,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智慧项目的融资渠道。
(3)推动间接融资体系建设,发展社区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鼓励和引导民间金融“阳光化”、“正规化”,构建与科技型企业规模结构和资金需求特征相适应的银行组织体系和业务模式,发挥银行在企业融资中的主渠道作用,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互动互补。
(四)近期发展着力点
1.以八大智慧应用系统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
(1)智慧城管系统。聚焦道路交通、绿化市容、市政、房管、土地规划、环保等领域,建设城巾网格化管理平台,通过对各类城市公共设施(部件)的数据调查、定位、入库,进行网格化划分,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智慧交通系统。推进道路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公共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管理综合应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车内导航系统、港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水平,探索特大型城市破解“出行堵”的经验和模式。
(3)智慧教育系统。以上海教育资源库为依托,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探索建立各类成人教育课程学分和学习成果相互认定、转换的机制及学分银行系统。
(4)智慧医疗系统。建立覆盖全市各级仟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卫牛政务电子化、医院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卫生医疗信息服务一体化,重点建设市民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化的图文体检诊断查询系统、数字远程医疗服务等智慧医疗系统,使全体市民享有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5)智慧社区系统。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发展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实现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日常生活服务等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舒适、放心的家庭服务和社会服务;加快智慧社区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
(6)智慧公共服务系统。强化与企业生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智慧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行政审批,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深化人口、法人基础信息共享,加强信息有序开放利用,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应用系统建设,促进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重点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住房保障、应急指挥等跨部门、跨系统的电子网络建设和完善;建设完善网上行政审批管理与服务平台,推广实施电子监察;加强住房、就业、文化、社会保障、供电、供水、供气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应用建设,进一步推进水、电、燃气和通信等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构建全市公用事业电子账单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
(7)智慧贸易系统。立足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着力建设为贸易提供服务的各类网络和信息平台,重点构建以提供商务资讯、贸易指南、海外市场、招商引资、消费流通、商务服务为主的贸易信息综合门户网站,构建全球贸易投资运行监控预警系统;拓展电子商务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开展电子商务“双推”工程,推动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8)智慧制造系统。从信息化技术驱动、工业化需求牵引两个角度,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高端制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化产业链信息化应用协同,带动行业信息化能力整体提升;加大第三方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效能整体提升;加快“数字园区”建设,带动园区内企业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2.以“四大聚焦”为路径,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产业保障。上海应以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为发展目标。
(1)聚焦重点专项。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重点实施大规模集成电路、民用航空、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网络、智能电网、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电子、卫星导航11个重点专项,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聚焦重要园区和产业基地。上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应形成一批以国家产业基地为引领的产业格局,推进洋山云海数据中心建设,聚集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咨询服务等高端数据中心,加大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数据资源集聚区;建设崇明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发展高端数据服务业;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高服务能力的“三高”数字园区。
(3)聚焦关键技术。推进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聚焦突破感知信息网络融合、高带宽网络、智能分析决策等共性技术,加强传感器、海量数据处理、信息安全等的关键技术研发。
(4)聚焦政策突破。营造智慧城市建设良好政策环境,研究制定促进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落实国务院《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快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以“营改增”政策试点为契机,制定落实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剥离的相关政策,深入推广信息技术在重点服务行业的应用。
五、对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
1.强化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领导职能。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联席会议为载体,充分发挥在智慧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领导、决策和协调职能:研究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和重大问题,监测分析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形势;制定全市智慧城市发展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拟订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智慧城市评价和考核体系;构建交流平台、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统筹协调区县和部门关系,促进智慧城市加速实现。
2.设立区县智慧城市建没专职负责机构。发挥各区县的主导作用,在市推进智慧城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把智慧城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辖区内智慧城市建设的管坤职能;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和政策,审核投资项目,协调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工作。
3.强化多级政府联动机制。依托部市联动、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部、市、区多级联动,共同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格局,争取在国家、市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4.组建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应履行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标准与规范、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决策咨询等职责。
(二)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
1.深化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制度。研究出台“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地方性法规,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信息化建设从分散建设尽快走向集约建设、资源共享的高级阶段。
2.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研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扩大信息公开范围和详细程度,推动政府制定信息公开计划,鼓励社会和市民运用政府公开的信息和数据,有序参与社会管理;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破除部门利益分割的现象,推动政府管理的公正和透明。
3.市和区县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平台)和相关制度的建设。打破各部门间由于缺乏沟通而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不仅要防止再去新建孤立的信息平台,而且要整合原先孤立的政府信息平台,形成统一的城市管理平台。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开放性服务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开放性服务体系,既体现在面向公众、方便公众获得服务,也表现为支持公众参与服务过程,使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促进与引导服务供给的提升。
1.建立快速的需求反应系统。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要响应社会对智慧城市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诉求,真正使市民共享智慧城市的成果。
2.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型。实现由供给方为中心向由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与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以“一体化”的方式提供政府服务,满足用户需求。服务方式上由单向变为双向,由一方主动变为双方互动;服务渠道上由单一渠道服务向多渠道一体化服务转变。
3.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项目。由简单地满足公众需求向真正理解公众需求转变。最大限度地从公众的需要出发,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
(四)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评估考核体系
1.研究建立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外研究机构现已发布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从上海城市定位和自身情况出发,按照指标的可采集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科学制定“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智慧化”过程量化,定期对智慧城市建没进行评估,每年发布评估信息和白皮书,为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智慧城市评估考核办法。根据上海“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三年动训计划”等文件,制定智慧城市评估考核实施办法;将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体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区县,作为各部门、各区县工作绩效评估和发展目标管理的重要依据;由巾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核小组,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每年定期考核各部门、各区县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情况。
3.实施动态监管,加强内部考核。除了由市一级统一组织年度考核以外,各部门、各区县及各单位应加强行政监督,不定期地在内部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工作,及时追踪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接受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扩大社会公众参与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吸引社会投资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分类,采取多渠道的筹资方式有效地吸引社会投资。
1.服务外包模式。除传统的政府自建自营模式外,一些非核心的政府服务,如信息基础没施维护、应用系统运营维护及某些非关键的业务流程处理环节,可采取服务外包的模式,这既町节省开支又有质量保证。
2.BT(建设-移交)模式。某些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可由企业先行投资垫付,待建设完成后,政府再通过分期付款完成回购,这样可控制风险,降低当期资金压力。
3.特许经营模式。在智慧城市建没中的公共服务类项目,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的模式,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投资者,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进行经营,使城市能够在短期内利用社会资源迅速提升服务能力。
4.完全市场化模式。对那些可以长期运营获利的领域,政府应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化商业运营,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并在制度、资金和融资上予以扶持,使其成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六)制定智慧产业扶持政策,扩大智慧产业需求
1.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功能。符合条件的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应列入市政府采购产品计划目录;全市各级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列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按相关规定优先采购使用,以扶持和促进智慧产业发展。
2.支持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通过优先受让土地、减免规费,优先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引导扶持各类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市、区的创业平台优先向智慧产业基地倾斜,引导科技人员、大学生在软件服务业等智慧产业领域投资创业,对于符合条件的创业活动,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扶持。
3.制定对本土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运营商和专业服务商的扶持政策。①培育发展本土智慧城市建设市场主体。通过政府优先采购、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培育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本土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商、信息系统开发服务商、信息内容服务商、综合服务统包服务商等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运营商和专业运营商。②支持本土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运营商和专业服务商“走出去”发展。对承接国家、其他省市立项的重大建设工程,企业单一投标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本土智慧企业,由属地政府给予贷款企业一定的贴息支持。
(七)加强智慧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认真实施《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积极开展智慧产业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1.把智慧产业专业人才纳入全市人才管理范畴,通过多种灵活形式,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储备库,集聚一批建设智慧城市的高层次技术研发应用人才和机构。
2.多管齐下共同培育智慧产业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上海高校开设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专业,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3.多元化策略引进智慧产业专业人才。瞄准智慧城市建设关键环节和核心领域,引进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在住房、户籍、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给予他们政策优惠;结合市、区相关政策,对符合规定的与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创新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或补贴。
(八)推进各类智慧创新平台建设
1.推动建立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平台。围绕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建立相关研发机构和研发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国内外信息技术交流活动,强化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重点技术领域自主技术研发,重点突破传感器、海量数据处理、智能信息处理、超大规模并行计算、透明计算、海量数据智能搜索等关键技术,努力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海设立智慧产品研发、检测和培训机构,上海应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联通集团、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的战略合作,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开展与国外智慧产业领域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联合攻关;通过重大成果项目带动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企业之间的创新优势互补,力争掌握共性技术。
2.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国际的全方位交流合作,组织或参与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性、全国性的论坛会议;充分利用上海开放的平台和载体,办好智慧城市技术和应用产品的相关国际展会、论坛和活动;争取与国家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等单位合作,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范例、新模式为内容,每年举办一次“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以展示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产品、成功应用的案例。
3.建立完善的决策咨询平台。成立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咨询指导工作。市级有关部门、重点区县和重点企业,也要建立完善的决策咨询平台,确保上海按照科学的路径、方法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作者简介:课题组:组长:胡斌;成员:刘颖、梁鑫、吴国庆、邵明、戴振华、汪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