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用户的十大心理怪习
来源:微博UDC设计中心 更新时间:2013-12-03
 摘要:随着社交网站的红火,大多数的网民不可避免地融入到这股线上社交洪流中。虽然线上社交并非凭空创造,它本身也是现实关系链的转移和变形,但在这个可扩展性更强的虚拟空间中,用户的心理呈现出有别于现实社交的一些特点。以下这十条是笔者在平时观察或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用户心理…
  1.负面的宣泄——坏的总是容易传递出去
  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抱怨微博上负能量太多,各种揭秘、爆料、负性社会新闻在微博里转发泛滥。一时之间,正能量成了稀缺补药。有研究表明,情绪愤怒的微博被转发或成为愤怒反应对象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厌恶、高兴和低落这三种情绪。针对Twitter的博文分析也发现,在检出的203种细分情绪中,负面情绪出现更加频繁,并且更加多样化。回想一下,在写新微博时,抱怨工作不顺、环境污染、办事遇阻、社会不公是不是更容易脱口而出。在社交网络上,负面情绪总是更容易被创造和传递出去。
  左图:每个黑点代表用户。右图:每个点代表一条微博。红色代表愤怒,绿色代表高兴,蓝色代表忧伤。
  2.信息的患失——好的有用的信息是不是悄悄溜走了
  微博推出“智能排序”的功能后,遭到许多用户吐槽。在信息的筛选上,用户似乎非常不信任机器所做的工作。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会面对海量信息,有很多用户抱怨信息看不过来,而筛选的成本又太高。但如果让别人(比如算法)来代替自己筛选,用户又会担心会不会遗漏了某些重要内容。抱怨垃圾太多但又害怕错过有益的信息,好像有用的信息正一条一条地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这便是用户面对信息的患失心态。一篇好玩的延伸阅读《What if系列65期Twitter新鲜事能有多长?》
  3.偷窥的乐趣——我想看别人又不想被人看
  经常有一些用户提出:“要是微博加上来客记录就好了”,而另一些则对此强烈反对,害怕自己的浏览记录被曝光。用户真的需要或者反对访客记录吗?事实上,除了特殊场景下(如男女勾搭、男男勾搭……),大部分的人只是想去偷窥别人而不被人偷窥,这就是网络世界里大多数人的隐私观。在访客记录这件事情上,我只是想看有哪些人最近查看了我的主页,但同时我看别人主页时又可以不留痕迹。
  4.围观的快感——猎奇与围观就是我的网络生活
  围观改变中国,网络更是无障碍地完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围观欲望,不用搬凳子不用付门票,从围观朋友圈里的件件小事,到围观不相干的新闻热点社会事件。在社交网络上,人人都像长有一双猎奇的眼睛,随时在寻找好玩的事和打破常规的事。
  5.虚荣的烦恼——粉丝降1个比涨1个带来更大心理波动
  粉丝在微博里被很多人看成面子当作炫耀的资本,涨粉时高兴异常,而掉粉时又要黯然神伤。涨粉和掉粉所产生的心理波动哪个更剧烈呢?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总是强烈倾向于规避损失:一定数额的损失所引起的心理感受,其强烈程度约相当于两倍数额的获益感受。也就是说,掉1个粉丝的心理损失需要涨2个粉丝才能弥补回来。
  6.转场的炫耀——我的生活无比精彩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借用对戏剧表演的观察而获得的灵感,提出的自我呈现理论或者印象管理理论。他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的道具——符号(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等)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来进行表演,并努力获取好的效果。社交平台就像一个个舞台,人们在这些舞台上也只是选择性的表演,展示生活中精彩的一面,展示个性的一面。因而一到假期,微博、微信、人人网就出现晒旅游晒幸福晒欢乐的空前盛况,其实人们只是把表演的场所从线下搬到线上,告诉身边人:我的生活无比精彩。
  7.假装的关心——点赞其实是SO WHAT
  社交平台上有类人叫点赞狂魔,仅在QQ空间,2011—2013年短短2年时间里,点赞党2011年7月时有2700万人,而2013年7月点赞党规模扩大至3亿人,点赞党足足增长了10倍有余。同时,根据日点赞统计,QQ空间每日平均点赞次数超过2亿,相对于2年前,增长了111倍,其中单日峰值曾突破3亿人http://www.sootoo.com/content/452894.shtml。“点赞狂魔”们真的是对你发布的内容表达赞同吗?除了强迫症和表达嘲疯、幸灾乐祸外,“赞”似乎只是一种假装的关心,不愿付出成本去评论和留言,以最廉价的方式告诉你他在和你互动。如果出个so what的功能估计比点赞更流行吧。
  8.声色的诱惑——更喜欢看图片和视频
  纯文字的博文和带视频图片的博文哪个更吸引你的眼球?给每一段文案配一张好图,或者发带有视频的博文,这些原则已经成为微博运营人员的基本常识。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通过对随机选取的40多万条Twitter微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附图片的微博更易被转发,比纯文字微博的转发率高出94%。用户更喜欢直观、有冲击力的图片和视频,因为观看富媒体信息要比阅读文字带来更多的愉悦感,也更节约认知成本。
  9.宠坏的洁癖——“广告狗果取关”
  一直处于免费互联网文化下的网民似乎对广告特别敏感,根据眼动追踪研究表明,网民仅仅是在第二次浏览某一网站时,就已经学会了避开对广告模块的注视。而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对广告更为敏感甚至是易怒。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传统网站,用户对社交网站更有地盘归属意识。用户将社交网站视为获取个人资讯以及同朋友沟通互动的地方,因此不仅对社交平台出现的广告感到不满,甚至对关注的人也近乎苛刻,微博上经常有用户脱口而出:“广告狗,果取关”。想想平时看电视看电影乘坐公共交通面对无处不在的广告时的那种淡然心态,社交用户是不是被宠出洁癖来了。
  10.圈住的视野——我关注的就是全部世界
  网络只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现实世界中的人也会去加入小团体,关注自己关心的话题和新闻,而在社交网络上这一特点更得到了强化。小圈子文化、粉丝文化,各种争吵骂仗时的“站队”,你的关注列表就是你的世界。每个人的视野和价值观在被这些人的诉说强化的同时,也必然受此限制。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当你觉得微博里无内容可看、开始变得乏味时,是否考虑一下关注些新的人和事,跳出固有的视野,换个方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