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如何走在前列
来源:光明网 更新时间:2013-12-16
 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工作已有20年历史。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时期,一期是内部系统建设,如医院信息系统、办公信息系统等。二期是公共信息系统,如公共卫生体系,包括肿瘤报告系统,糖尿病管理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等。2010年,开始第三期论证,参考了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香港等模型。
  第三期又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医联网为代表,实现了上海市所有三级甲等医院互联互通。目前,整个市级数据中心,实现了所有医院的数据共享。
  最近,就上海卫生信息化问题,专访了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谢维、万达信息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孙嘉明,以下是访谈要点。
  :上海市卫生信息化初期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把数据汇总?
  谢维:上海市领导高度重视第三期卫生信息化工作,为此专门成立了指挥部。从2009年末论证,和市发改委、科委各方面专家,花了近两年时间。在论证过程中,标准的论证一直是重点。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很多医院标准不一样。我们下决心统一了标准,就是1.0版。
  :我们整个系统里面的数据量有多少?
  谢维:现在大概是43亿条,每天是1600万条。这个数字天天变,因为随着诊疗情况天天变。总体来说,数据的组成主要以临床数据为核心,现在很多公共卫生数据也都进来了,我们现在等于是三大体系,一个是临床,一个是公共卫生,再加上基层卫生服务。
  :你们第二阶段有没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表?
  谢维:第二阶段到明年年底全部完成。这个工程牵扯的面很广,又有系统完善,又有标准强化,还要互联互通,还要协同服务,还要综合管理,很多内容。上海500家医院的互联互通去年年底已经完成了。
  :能不能透露一下市里投入多少?
  谢维:我们第一阶段投了1.88亿元。现在全市加上第二阶段总共3亿元,市级财政投入3亿元。
  :将来私立医院也进入吗?
  谢维:我们二期规划了,在这一轮的建设中,也是同样的机制和民营医院进入互联互通,但有法制上的障碍。举个例子,一个民营机构,我把数据给你了,我就有权利了,我要求广泛共享,那病人同不同意共享,这是个大问题。民营进入比想象得复杂,安全性、等级保护等,相对而言,不像公立医院管理和信息体系很完善,民营机构相对薄弱一些。
:我们医疗档案怎么做?像上海市民、公职人员,农民工、外地求医者看病,档案怎么分级管理?
  谢维:我们对健康档案的认知,还是比较倾向于国外的认知方式。上海市健康档案建了3700万份,比上海人口还多,为什么?就是外来同志,这个档案可能是份孤档,不可能并的,说不定将来可以解决。上海市民建档率是跟着服务走,上海市医保贯彻得比较好,医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看病全部使用医保卡,都能并到一起去,没有问题。
  :万达在上海医改方面提供了那些支持?
  孙嘉明:医药卫生行业当中需求有特殊性,现在讲医改,就说明不确定因素特别多。不像传统行业,政策性导向很明确,有相关的行政法规。而医院看病,每一家医院,特别是大医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流程,一些诊疗办法,诊疗方式,包括管理方式。每个医院,特别是大的三甲医院,管理方式和领导想法是不一样的,更高层面当中,包括像区域联动,现在最困难。上海健康信息网,包括了500家医疗机构的系统,包括公共卫生,疾控,妇幼等几十个系统。有医改衍生出来协同类的需求,涉及到系统会非常多,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上海市实行的标准,是自己制定的是吗?出发点是怎样的?
  谢维:关于标准体系这部分,我们每一个标准制定出来,都要向国家卫计委汇报。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除了自己使用,都是无偿为国家服务的。
  :今后在大数据方面有什么规划吗?
  谢维:大数据技术的出现,颠覆性改变了传统的建设模式。现在医生的诊疗过程,比如肺炎,检测的基本体征和症状几个要素,血细胞或淋巴细胞怎么变化。上海市80%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怎样看这个病,这个知识传递在基层卫生院,比如边远山区,对老百姓将有多大好处。但后台计算和分析处理能力要多强,这个排列组合太厉害了。所以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来改变管理、业务和服务。将来大数据在卫生体系的应用,我国肯定是世界一流水平,各国哪有这么大的样本库,国外的体制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