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3-12-16

 2013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国家政策强力推进信息化,两化融合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现,智慧城市开启区域信息化新阶段,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和商业化进程加速,电子政务更加注重集中管理和集成应用,信息消费在扩大内需中作用凸显。展望2014年,各地方政府将密集出台落实国家信息化政策的配套措施,社会服务各领域信息化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将向民生领域倾斜,移动互联网将从娱乐主导向电子商务转移,电子政务网上服务将进一步普及,4G网络快速发展将刺激新一轮信息消费。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国家持续大力推进信息化,各地政府将出台配套政策

2013年,国家先后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其中《实施方案》首次将宽带网络定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提出到2015年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32.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s;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可达1Gbps。《若干意见》提出,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以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8年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将推动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进入高速发展期,信息技术应用进入全面深化期,为我国信息化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落实国家《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预计2014年,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将陆续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如“宽带中国”战略中亟需配套的支持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政策措施、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的财政政策等;信息消费领域,各地将开始制定产规划和实施意见。据各地公开信息显示,中西部地区省市已开始筹划信息消费产业布局。湖南省组织召开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工作座谈会,要求加快起草政策文件、产业规划;甘肃省已将制定全省信息消费总体规划,并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四川省开始制定《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 促进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

(二)两化融合促进结构优化成效显现,社会信息化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

2013年,两化融合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取得积极成效。两化融合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了生产性服务业。不少制造业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了服务化转型,逐步占据价值链高端。例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把信息技术用于轨道交通、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附加值大幅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两化融合中产生了工业软件、信息服务、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新兴信息服务业,物流运输、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等传统服务业也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两化融合催生了智能装备、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44000台,增长31%;物联网产业收入7100亿元,增长37.6%。

宽带网络普及率提升,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以及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普及,推动社会信息化应用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领域,中西部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部分乡镇卫生院将会开始安装和应用HIS和CIS系统,上海等东部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开始支持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截至2013年10月,建立了省一级支持跨区域的信息共享的卫生平台省份达10个,全国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超过了70%,其中12个卫生信息化试点省份已经超过了81%。教育领域,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推动“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模式成为在线教育热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纷纷宣布加入MOOC,上海市成立“高校课程共享中心”,来自市内30多所高校的学生都可选修平台上所提供的通识类课程并计入学分。农村信息化领域,中国银联已将手机支付业务延伸到了16分省(市)的县乡,为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2014年,更多社会资本将涌向电子医疗、在线教育等领域,云计算将得到广泛应用,精准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信息化将会得到更大发展。

(三)智慧城市推进区域信息化加速,建设重点将聚焦民生领域

2013年,智慧城市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智慧城市遍地开”的磅礴气势。继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后,2013年8月5日,住建部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试点城市多达103个,其中绝大部分为大城市的区县和中小城市,共包括83个市、区;20个县、镇以及在2012年首批试点基础上扩大范围的9个市、区。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在部分地区已初见成效。如天津智慧城市建设已实现传感、通信、GPS等信息技术在桥梁负载、楼宇电梯、客运交通、旅游景区安全监控等领域应用;邯郸市智慧城市建设相继推出数字城市管理系统、教育通、出租车信息管理系统、沃税通网络发票、新农保手机支付等一批重点行业应用产品;全国最早提出并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宁波已实现全市平均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达30M bps,3G无线宽带网络已覆盖城区用户总数达到289万户,4G试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实现主城区和两个高教园区的全覆盖,同时人口基础数据库已实现了公安、人社、教育、卫生、计生、民政六个部门人口数据的有效整合,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已实现16个部门、21个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智慧物流、智慧健康等示范项目成效明显。

图1 2011-2015年中国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

从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智慧民生将成为撬动智慧政府和智慧产业的支点。2014年,行政审批事项、公民在线办事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等涉及公民权益的事项最终将推动智慧政府的发展,而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下,“政务云”将成为重点关注和建设对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市民与农民将逐渐变得模糊,产业转移的潜台词不再是将污染产业和劳力密集的产业从沿海潜入内地潜入环保意识不强的地区,以3D打印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以“创客”、“众包”和“众筹”为特征的社会化生产/创业/就业模式将推动智慧产业的发展,并因此改善民生。居家上班、远程服务将逐渐流行,交通压力将逐步减轻,绿色、智慧的生产生活方式将逐渐普及。

(四)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和商业化进程加速,将从娱乐主导向电子商务转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移动互联网与社会生产领域结合的愈发紧密,满足各行各业需求的应用和服务层出不穷。如政务领域,2013年8月,由福建联通与榕基软件打造的国内首个省级政务移动办公云平台对外发布,公务人员可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随地、安全便捷地进行政务处理和信息查阅。医疗领域,越来越多医院将信息系统HIS部署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医疗机构通过微信等平台提供医疗资讯和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移动应用和服务不断涌现。企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覆盖从OA办公深入到经营、内部控制以及战略决策等各个层面。我国移动互联网商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增长强劲。2013年,QQ、人人网等社交网络逐渐移动化,为手机用户最常用的应用。手机微博、微信渐成关键性应用。各种服务互相交融,实时社交功能刺激移动网络使用量增长,比如购物、分享、导航、地理位置等。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加快,截至2013年10月底,67%的移动互联网收入来自应用,33%应用来自广告,全球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已快速增长到互联网总流量的13%。

在终端日趋普及、功能日趋强大、应用日趋丰富的形势下,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正从娱乐主导型向消费和电子商务型转变。用户使用除了娱乐沟通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支付购物订票位置商业服务等移动消费与电子商务活动也在日趋增多,并进一步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2014年,将会有更多具有移动电子商务特点的应用走向市场;社交、评论、购物网站将紧密结合,逐渐演化成“社交+本地+移动”的模式;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免费即时通讯工具将发展迅速,跨平台的软件开发和搜索引擎将会有更多的商业机会;移动网络游戏将会继续稳定增长,跨平台、跨终端发展将是网络游戏行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效将越来越明显,移动商务产业链上的各个行业都跃跃欲试,开始参与到电子商务应用中,提供订票、购物、娱乐、交易、银行业务、无线医疗等服务。

(五)电子政务更加注重集中管理和集成应用,网上服务将进一步普及

为落实《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陕西、福建、海南等22个省市部署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试点后,2013年9月又确定北京市等18个省级地方和北京市海淀区等59个市(县、区)作为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示范地区,进一步鼓励地方在现有基础上建设集中统一的区域性电子政务云平台,支撑各部门业务应用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现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应用的集成和统一管理。例如,北京市东城区采用建立了面向特殊人群的云计算电子政务系统和社区服务网;无锡推出基于云计算的“感知民生”8个电子政务民生应用项目;天津滨海新区电子政务云中心一期工程完成并开始试运行。同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服务管理规范、系统和数据技术接口规范等8项国家标准研制工作,通过制定完善国家标准以指导和规范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工作。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术语与定义、系统架构、服务建设实施规范、功能与性能要求、服务测试规范、安全规范等6项标准征求意见稿。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应用创新和普及,政务网上服务将普及。2014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和流程将在新技术应用下得到改变,将有效解决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技术层次低、页面效果差、反应速度慢等问题,推动中西部地区普及电子政务网上服务。如新疆伊犁州,开始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州、县、村提供电子政务网上服务。与此同时,更多政府网站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增强政务网上服务互动水平。如国务院办公厅主办的中国政府网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等内容。

(六)信息消费促进扩大内需作用明显,4G网络快速发展将刺激新一轮信息消费

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带动效应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国产信息终端产品崛起。联想取代HTC成为中国Android设备品牌第二名,小米跻身前五,步步高进入前十。上半年,我国智能手机销量为15239万台,同比增幅高达89.7%,智能手机占整体市场份额上升至84.2%;平板电视市场整体销量已经达到了1134.9万台,智能电视销量达到511.1万台,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70% 。二是数据流量消费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1-8月,全国电信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9221.2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实现收入2202.0亿元,同比增长29.8%,固定和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分别同比增长7.1%、54.9%,对电信业务收入的增长贡献分别为12.4%、69.2% 。三是信息服务消费增长明显。2013年,预计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9万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B2B交易额达7万亿,同比增长15.25%;软件技术服务消费2.3万亿亿元,同比增长24.4%。

2013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曾要求推动年内发放4G牌照。近期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移动在北京等全国326个城市开展TD-LTE扩大规模试验。继不久前中移动在广东、浙江和山东济南、青岛尝试进行4G预约或放号,2014年,中移动将在全国范围掀起4G试用放号的热潮。随着4G网络发展,2014年运营商将陆续加速4G建网。据报道,中移动本期扩大规模试验工程共建设基站20.6万个,将在100个重点城市实现主城区的连续覆盖和一般城区的数据业务热点区域覆盖,按照每个基站100万的投资规模来估算,预计中移动在4G建网方面投入将超2000亿。另外随着4G网络的建设运营,将拉动大批用户向4G网络迁移,4G手机的消费规模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华为、中兴、索尼和三星等手机厂商都纷纷推出4G手机。预计4G牌照发放将迎来新一轮信息消费盛宴。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假宽带”、“假提速”问题依旧存在

我国大部分用户宽带速率都在2Mbps左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实际传输速率更低,用户意见较大。国际电联的报告中,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的世界排名已连续多年徘徊在第75位至80位之间,其中信息网络质次价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将直接限制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宽带网络进入全面提速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假宽带”、“假提速”问题依旧存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由于光纤入户投资成本回收期长,宽带市场竞争机制缺失,面临宽带速率低、资费高双向困境,正成为“宽带中国”实施难点。根据经济参考报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地区接入能力多在2M到4M之间。二是尽管城市宽带提速达到预期目标,但是用户感知的网速和运营商宣称的网速间存在差距。甚至有业界人士反映,目前在一些宣称50M的社区,最高仅能提供20M的宽带。据联合国下属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TU)2013年10月8日发布的全球互联网年度报告《2013年信息社会分析》显示,2012年,我国人均国际带宽水平为4165比特,与人均国际带宽水平最高的卢森堡相比,仅相当于卢森堡的0.1%。

(二)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重复投资

当前,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带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信息消费。许多地方在规划和实施智慧城市过程中,仅仅关注信息技术和单个信息化项目建设,不注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和实现路径、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把握不够,从而在建设过程中形成新一轮信息孤岛,造成新的投资浪费和重复建设。一是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一些城市管理者在没有领会智慧城市的内涵前提下,脱离自身城市发展基础和现状,一哄而上建设智慧城市,使得建设项目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二是智慧城市建设完全脱离城市需求,如一些智慧城市建设牵头单位甚至是农业部门,只顾在自身行业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没有考察城市未来发展需求。三是智慧城市建设脱离群众,只为管理者服务。如许多城市利用智慧交通系统实现对查闯红灯、超速等违规行动进行罚款,但对市民车辆丢失、财物遗失等紧急事件处理却无能为力。

(三)新应用新服务缺乏盈利模式,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近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呈现爆发式增长,各类APP应用井喷式发展,但是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获得收益的企业或开发者微乎其微。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3上半年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现状报告》显示,1-6月手机应用开发者呈现亏损状态占61.3%,其中有35.6%的开发者严重亏损,开发者整体盈利情况较上一年并没有根本的好转,形势依然严峻。可见,一味依托免费汇聚用户,通过流量变现获益的商业模式亟待突破,亟需围绕应用、服务、产品本身创新增值服务以获取盈利。例如,全面进入免费时代的地图导航软件,尽管通过提供基于位置的餐饮、团购、酒店、娱乐等O2O生活服务市场潜力很大,但是目前尚未形成合适的商业模式。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政府加大对两化融合政策的落实力度

一是要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两化融合政策,制定差别化财政、税收、投融资政策,对信息化积极的企业给予激励。二是加大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大幅度提高两化融合引导资金额度,广泛开展试点示范,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公共技术平台、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等重大专项。三是要加快完善两化融合统计评估体系,指导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工作,并把两化融合关键指标纳入国家统计局常规统计,定期发布统计数据。四是做好评估结果的利用,开展评估排名、奖励和表彰工作,推广宣传典型案例,指导两化融合具体实施方法。

(二)建立信息化普遍服务机制

一是通过政府补贴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针对残疾人、老年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以及边远地区的用户,开发低价智能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逐步填平“数字鸿沟”,使社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地区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二是,推动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研究确定包含宽带在内的普遍服务的技术、经济与法律标准,按照普遍服务标准、受惠对象现状以及发展规划要求,从企业已上缴的累计利税中划出转向专项财政资金用以设立初始基金。三是加强规划管理。根据国民经济和电信行业的发展情况及时编制电信普遍服务的发展规划,明确普遍服务的阶段性目标、业务种类和范围。四是加强政策制定。健全法律体系,明确我国普遍服务的目标、实施机制、融资机制、成本补偿标准、服务商选择等。五是完善监管机制。对普遍服务项目的实施、电信服务质量、资费水平等进行监督,推动企业完成普遍服务义务。

(三)注重智慧城市科学的顶层设计

一是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全盘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提出科学的城市发展远景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安全架构、IT治理等方面的解决方案,确保各个城市部件和部门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安全。二是出台规范智慧城市建设的行政法规和制度规范,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统筹协调、共建共享。三是加强对地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导,将地方电子政务机制纳入顶层设计范畴,探索建立符合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四是指导地方制定电子政务法规,在统筹规划下,不断完善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四)引导建设电子政务云计算公共平台

一是研究建立国家电子政务云计算技术服务体系,制定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和应用规划,逐步推动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二是指导搭建省部级电子政务云计算公共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基础架构服务。三是加强政府部门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实现政府决策服务及履职业务的全流程、全覆盖。四是加强对地方电子政务技术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质量。五是制定云计算服务管理办法,规范云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响应时间、隐私保密、容灾备份等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