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某部高级工程师江旻舟巾帼建功网络战场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主人公小传:江旻舟,女,32岁,硕士研究生,某部高级工程师。她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005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

  由32岁的广州军区某部高级工程师江旻舟领衔研制的“某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前不久通过专家鉴定。

  鉴定书上这样评价:“设计思想新颖,创新性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1993年7月,某高山顶峰。大学刚毕业的江旻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山头上驻守着100多名官兵,常年与毒蚊、毒虫周旋。更令人震惊的是,官兵们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工作效率却惊人地低,所有作业都是手工进行,传输文电仅靠一部传真机……

  江旻舟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工作方式。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一个离队深造的同志那里获得了源程序资料。她如获至宝,凭着一台386计算机,开始了第一次攻关。她反复研究修改每一个模块,天天忙到深夜,终于完成了功能模块的编程,和战友们一起开发了我军第一个跨局域网段的某信息自动化处理系统。

  江旻舟迫不及待地前往10多个执勤点安装软件,这一跑就是5000多公里。起初,大家对肩膀上还戴着“红牌”的江旻舟并不在意。可是,当他们发现这个软件竟能让工作效率提高10倍以上时,许多饱经风霜的“老高山”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初战告捷,江旻舟并不满足。在工作实践中,她感到了知识的欠缺,因此报考了国防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导师劝她继续攻读博士,将来留校任教。她真诚地对导师说:“不读博士有点可惜,但基层现在更需要我。”

  回到部队没几天,她令大家刮目相看。那天,10多名技术尖子就一个数字系统的研制进行技术论证。

  “你们的技术设想已经过时!”坐在角落的江旻舟语惊四座。迎着众多质疑的目光,她有理有据地说明,只有采用最新的文电处理技术,方能破解难题。

  3天后,她向部队党委提交了一份试验报告。党委传阅后,郑重做出决定:由江旻舟牵头完成这一项目。

  仅用4个月时间,江旻舟领衔的项目研制成功,部队信息化获取手段实现了从模拟化到数字化的跨越。

  后来,这一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 

  这是一个困扰我军多年的“老大难”:技术部队高度分散,各个台站条块分割,资源不能共享,极大地限制了工作效率。

  刚休完产假的江旻舟又披挂上阵了。她在论证报告中指出,每个技术岗位都是未来战场一部分,必须构建全新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她还创造性地提出建立某远程网络化体系结构模型的技术设想。

  这一大胆的设想,令部队领导感到无比振奋。一周后,由江旻舟领衔的课题组成立。

  攻坚战全面打响了。江旻舟毅然把孩子交给母亲照顾,走访上千名官兵,采集16000多组数据,120多天里,她的实验室里的灯光几乎每天都亮到凌晨4点……

  系统原型终于研制成功。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几乎把江旻舟击倒。系统在某台站试运行时,一个关键数据出现偏差。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不仅将错过总部验收时间,而且会使整个项目陷入绝境。

  在巨大压力面前,江旻舟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她带领课题组连续奋战20多天,终于用相关补偿技术破解难题。

  “总体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全军首创,国内领先,将对某信息化领域的工作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专家组作了这样的鉴定。

  该系统全面启动后所发挥的效应令人震惊:所有技术要素“一网牵”,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装备和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平台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移动,大大提高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机动性和抗毁性。

  2002年7月,该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3 

  当鲜花与荣誉如潮水般涌来时,江旻舟却把目光投向了远方。形势分析会上,她不无忧虑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取得的成果,某些军事强国早就有了,而且更完善、更配套。

  “网络战场的比拼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我们起跑晚了,更要快马加鞭!”2003年7月,盛夏的北京酷热难当,江旻舟前去参加一个培训班。面对世界信息技术的八面来风,她突发奇想:运用信息网格技术,构建一个高度综合化、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平台。

  她用半年多时间查阅了500多万字的技术文档资料,写成了需求报告及体系结构方案。呈报后,立即引起总部高度重视,被列为“十一五”重点课题。

  按照一般规律,一个课题的新技术含量超过30%,能否成功就很难预料,而这个项目所涉及的新技术几乎是100%!

  江旻舟没有退却。她先搭建了一个“科研信息平台”,随时与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科院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联系,掌握最新技术动态,收集到的参考资料装了17个大纸箱。

  系统体系结构是该项目的核心部分,江旻舟整天冥思苦想不得要领,有一天忽然来了灵感,她拔腿就往机房跑。等她兴冲冲地回到家里,才想起已有19个小时没吃没喝……

  靠着这股子劲头,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一个个设想变成了现实。

  就在鉴定会前的一个月,江旻舟又一次经受了严峻考验。由于一线用户需求突然增大,体系结构必须作大的调整。不这样做,很有可能前功尽弃。

  但只有鉴定,才能参加评奖。于是有人建议:结构先不变,等项目鉴定会结束后再说。

  江旻舟坚决不同意:“宁可不评奖,也要按官兵的需求修改!”

  背水一战,江旻舟又一回闯过险境。她主持研制的这一项目最终获得成功,被专家认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军在这一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