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一片老城景象的天津,外观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稳重朴实。它没有北京的热闹活力,也没有北京交通的躁动不安。
而在古色古香的城区东部,一个面积广大、崭新的现代化工业/生活区——滨海新区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刚在今年10月的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被点名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一举成名,地位与上海浦东并驾齐驱,天津依然是天津,从市区到市民表情上流露的,仍然是淡定从容。
天津怎么样出风头了呢?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受访时说,过去他的办公室一个星期只接待两三个外来考察团;可10月以后,每天要接待两三个。过去,天津到外地参加会议,没人理会,如今外地商业、媒体、研究机构纷纷找上门来。
而许多天津官员会间接告诉你,五中全会为天津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并非一份从天而降的“赠礼”,而是天津过去多年来务实努力的成果。
皮黔生这么形容说:“天津是比较务实、稳重的城市,这和我们的文化底蕴有关。”
过去七八年里,天津安稳地着力基础设施改造,拆除了城区700多万平方米旧房,新建3500多万平方米新房;调整过300多家企业;规划出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TEDA,泰达)为核心的滨海新区。
按皮黔生说,这是天津的“战略眼光”——不求一时的轰轰烈烈,求长远、稳定的经济发展,才有天津工业的东移,才有重视港口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才有今天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刻,被提升为“国家的一张牌”(总理温家宝语)的滨海新区正朝“下一个浦东”的目标昂首挺进。对于这一次起步,天津官员认为,滨海新区不仅会成为下一个浦东,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新区会比浦东发展得更快更好。
为什么会比浦东好?
皮黔生指出,论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发展冲击力,滨海新区不如浦东,但是滨海新区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又是浦东不能比拟的。
他分析说,上海对准的是华东地区,滨海新区面对着华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里包括中国三个“北”:华北、西北、东北,地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基础工业雄厚、科教发达,优势超越华东地区。
此外,经过25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此时已进入“理性时期”。论物质条件和思想准备,环渤海区域都比珠三角、长三角更具优势。
而我们若从外在角度看,滨海新区的发展前景除本身优势外,它还有“需要成功”的外在理由。
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南高北低”、“东快西慢”的态势下,滨海新区面向整个华北腹地,肩负着促进区域平衡的任务。
纵观中国改革开发的整体态势,滨海新区的发展,标志了中国经济改革,从最南边的广东,经过上海,往北京逼近的过程。因此,有这样一句话:“滨海新区不能走弯路,滨海新区要走大弯路,对中央的决策和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就太大了。”
目前,滨海新区的正式功能定位为:“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
几十个字说明了滨海新区在中国经济战略布局中的角色,以及新区本身的建设目标——“现代制造”、“研发转化”、“国际航运与物流中心”,“生态城区”正是其中关键字。
中国此时正努力从改革开放早期的来料加工,90年代的工业化生产,往“自主创新”经济、高科技产业的目标挺进。滨海新区正好赶上中国的这一步。
皮黔生指出,新区土地规划中,80%土地被用于打造现代的制造业基地,这条路往后还有至少20年的发展空间。
用错位规划缓解京津“尴尬”
当然,滨海新区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天津的挑战,一是完成上述建设目标本身就具有各种困难;二是传统上天津与北京竞争关系,这影响着天津能飞跃到什么程度;再者,从腹地条件看,京津冀恐怕不如上海。
天津作家蒋子龙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千百年来,天津以北京的门户自居。门户者,看门守户,即现在的传达室。守传达室,自然就要忠于职守,安贫乐道。身为传达室,也自然就不像门里边那么神秘,那么高贵。马路比北京窄,楼房比北京矮,工资比北京低,连物价都不如北京涨得高、涨得快!”
这些形象而带嘲弄意味文字,反映出天津人的郁闷,以及在北京面前,天津的无奈心态。
对于京津关系,皮黔生说,关系不叫尴尬,而是微妙。不过,两城的竞争态势,也许正在错位发展规划中达到缓解。交通融合是两地优势结合的最佳写照。正在修建中的北京—天津城际铁路,将能实现30分钟通达京津的目标。
今年初中国国务院原则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透露出两地错位规划端倪:北京明确不做“经济中心”而致力朝“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发展。
以滨海新区为重点的天津,则侧重工商业的一面。据了解,两地高层经过多次讨论,达成了共识:北京将作为高科技研发中心,天津则是产业基地。
从更高层次看,两地高层有必要携手,带动整个京津冀与环渤海地区的发展。
目前北京天津两市的生产总值(GDP)合计才抵得上上海。打开地图,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集中了14个城市、13个地区,百万人口的城市3座,50至100万人的城市4座。
上海的南面:宁波、绍兴、嘉兴、杭州、湖州;西面的南通、苏州、无锡、常州都富庶且发展快速。这9座城市和上海的联系,也远远超过他们和省内的联系。
反观京津地区,只有北京、天津、唐山各守一方。围绕北京天津的是大规模的“贫困带”,包括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曾指出:京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远小于上海。
他说,包括滨海新区在内的京津地区发展得再快,如果没有相应的城市群的成长,相应的产业群,相应产业生态的成长,可能达不到“环渤海地区共同起飞”的目标。
从这种角度看,天津与北京的发展建设,同样任重而道远。
天津“建屋局”
新加坡人可任局长
在发展了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长处后,皮黔生指出,天津的下一步任务是完成信息化和制度化。在这方面,新加坡和天津有很大的互补性及合作空间。
皮黔生说,新加坡和天津大可以抛弃“联合投资”这类“陈旧”的模式。例如,天津可以在一些政府的直属部门里,直接聘请新加坡人才担任高官。
正在建设“宜居城市”的天津,可以成立一个类似新加坡建屋局的事业单位。在新、津双方协商好一定的收益比例后,皮黔生说:“请新加坡人任局长都可以”。
同样概念,也适用于机场扩建、港口扩建、物流发展等项目。
不过,皮黔生强调,除了政府间的合作,天津应该尽更大努力去和新加坡企业展开更深厚广泛的联系,在加工制造业、中介服务、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合作。
至今,新加坡是天津第六大投资伙伴,新加坡企业在天津的投资项目达到553个,投资总额超过13亿美元(23亿新元),今年1至10月份,双方贸易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
过去三个月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交通部长姚照东先后到访天津,由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主办的“天津-新加坡周”刚于上个月底举行。
GDP占天津市43%
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位在天津市区东部,面积2270平方公里(略大于三个新加坡),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35万。
所谓滨海新区其实是个统称,其中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放区(简称泰达,TEDA)、天津港保税区这三个功能区,还有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以及东丽、津南这些部分区域。
据天津市长戴相龙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透露,2005年估计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亿人民币(316亿新元),比1993年建区前增长12.3倍,年均递增20.6%,占整个天津市比重43%。外贸出口也比建区前增长31.8倍,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
新区的目标是5年后生产总值达3200亿人民币以上,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1万亿人民币。
目前,天津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电子制造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