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信为什么会变成僵尸?
来源:速途网 更新时间:2013-12-26

 上个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将政务微信开通和使用情况纳入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很多人跟着捧微信臭脚,称之为“指尖上的政民互动”,昨天看到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社会化媒体实验室出了个小报告,针对党政机关政务微信后续发展建设策略发出预警,并建议相关机构对待微信要采用“理性评估,谨慎进驻”的态度,这无疑是对不少机构热衷的“微信问政”送上了当头一棒。事实上,政务微信已经开始走过了一个年头,根据统计数据,目前虽然已经有3000多个政务微信上线,但绝大部分政务微信只是一个摆设,已经成了僵尸号。

  理论上,微信已经有了数亿用户,几乎成了国民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策略也给了政务服务机构很大的施展空间,按照有关专家的分析,政务服务机构开通微信,就等于把线下服务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而且是迁移到了用户使用频率最高、最具有前景的移动端,用互联网思维来说,这就是一种颠覆,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政务服务的颠覆。但是,这一年来政务微信应用的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不仅专家们的预言没有实现,大量的政务微信账号甚至都已经没有更新了。其实这种情况也很好理解,因为从趋势上看,虽然政务的互联网化是必然,但微信政务其实并不是政务互联网化的最佳通道。

  首先,微博在政务方面的应用更早。 经过三年的发展,政务微博已经走过了最初的摸索期,开始进入正轨,尤其是去年一些中央机构的入驻起了示范效应,而像江宁公安在线这样的优质地方账号也给其他政务微博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这些都是后来的微信所不能比的。另外,从电子政务的出发点来看,主要还是以发布信息、引导舆论为主,而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微博的作用显然要比微信强大很多,这也就是大量的微信账号已经不更新的原因所在。

  换个角度来思考的话,无论是政务微信还是政务微博,其实都只是政务服务的互联网化。而在政务互联网化这个领域,爆发较早的微博抢先抓住了这个风口,为这些政务机构提供了互联网化的通道,留给微信的机会其实已经不多了。这跟IM市场是一个道理,微信已经做起来了,就没来往易信什么事儿了。

  其次,政务服务多头并举,微信无法解决体制问题。以前大家说微信应用的优势是轻应用使用成本比native apps低,这是从下载安装的角度来说的。现在看来,在微信上使用一个账号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微信缺乏发现机制。即使某个政务服务可以通过微信来实现,但用户很难知道哪一些业务是可以通过微信解决的。另外,由于多头并举的体制问题,政务服务是非常细化的,某一个服务可能牵扯到很多个机构,这就产生了很大问题,一方面政府机构很难把众多的复杂的问题都打包进一个微信里,另一方面如果同样采用一个部门一个号的策略,那样对于用户来说,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去找到N多个微信号,过高的使用成本又会将用户逼到的PC端。

  所以说,指望一款产品解决用户所有需求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微信也是一样。虽然它在改造互联网的过程中确实有着非常大的潜力,但是互联网对政务服务的改造却不一定有微信什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