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4-01-06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始终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流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创造性地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开创了农业信息工作的良好局面。
    一、历史沿革
    (一)我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信息资源开发启动阶段(1984-199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经营的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要素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影响不断增强,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以粮棉油为主体的信息难以满足农业决策指挥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微观决策的需要。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1984年,我委以办公室农情科、调研科为主体,组建了委农业信息中心,负责全省的农业信息工作。主要是以电话传真方式收集农情,主编《江苏农业信息》内刊;开展调研,主编《农业调查与研究》内刊;进而接办了《当代农业》杂志(原《科学种田》)、创办了《江苏农林信息报》(内部刊物),委各处室也办了许多简报。各级农林部门也创办了不少报刊和各类简报,有的县级农林报刊还升格为县(市)正式报刊。这一阶段的农业信息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传递方式以电话、传真及纸介质为主,表现形式主要是各类信息简报、报纸、杂志,由于是本地发行,各类刊物以本地信息为主。主要传播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又由于各类信息切合本地实际,深受领导、广大农技人员、农民欢迎。这一时期,领导对信息工作比较重视,人员配备较强,信息采集能力较强,文字、编辑水平较高。
    2、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99-2004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政府大力推动企业上网、办公自动化,我省各级农业部门重点推进农业网站、局域网、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各级党委、政府在硬件方面开始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办公和信息浏览,上互联网了解、收集农业信息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纸介质信息材料大幅减少(政府多次对内部报刊进行清理)。组建了以建设、维护网站和局域网为主要任务的信息中心,同时兼任信息采集、编辑、初步分析和发布工作。一方面由于偏重基础建设,忽视信息采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采集难度大、专业性强和收入少,工作人员对信息工作的热情有所下降,特别是本地信息资源采集——这一基础性工作水平有所下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农业网站信息类同现象普遍,信息分析利用工作滞后,“拿什么服务”问题日益突出。
    3、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业务应用阶段(2005-现在)。随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强力推进和我省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计算机网络化业务工作开始启动,如“四电一站”、特色网站、一线通、数据库、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也在我省农业上开始得到应用,如我省在无公害农产品县域产地整体认定、森林防火中已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在农产品产量预测中己应用遥感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已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智能化监管系统、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和决策系统、三项工程项目申报系统、县域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对农业生产及管理的信息支撑能力,极大提高了农业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各级农业部门对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认识增强,软件投入开始增加,但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利用工作仍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投入不足,人员缺乏,水平不高,“拿什么服务”问题更为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开发芰θ酰嗽敝督峁鼓岩月愎ぷ餍枰P畔⒐ぷ魅嗽奔嬷叭越掀毡椋游椴晃榷ㄇ榭鲆廊淮嬖凇?BR>    二、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措施
    党的十七大把“信息化”列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等技术”、“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加强国际市场研究和信息服务”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五个部联合制定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农业部连续多年下达“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预警等项目建设任务,2006年要求开通“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农市发[2006]10号),2009年要求启用“12316”短信息服务专用代码,2008年要求各地启动实施“金农”工程一期建设。
    省委在《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把“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发布制度,促进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作为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化”同步,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我省“十二五”时期实现农业“四个强省、二个排头兵”目标的重要内容。根据温家宝总理关于“感知中国”重要指示精神,我省制定了《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描绘了我省智能农业的发展蓝图。2005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80号),全省连续六年大力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2005-2010年)。2010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52号),明确:“省人民政府决定2011年至2015年在全省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省级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建设”,“全力打造‘12316’三农服务热线、惠农短信平台、‘江苏为农服务网’三大新型农业服务平台,加快‘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建设步伐,推进传感、通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积极发展农业电子政务,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和成果
    多年来全省共同努力,着力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服务平台和服务能力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65%,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电子政务建设要求,省农委对江苏农业网进行改造升级,网上办事、咨询服务、交流互动等功能日益增强;建立委和市县信息员队伍,大力组织全系统政务信息上网,政务公开水平有很大提高。江苏农业网2006-2010年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评为优秀网站,近3次在农业部组织的省级农业网站绩效测评中,2次位居第一名,1次第二名。2008年在省政府组织的省级机关政务网站绩效测评中获得第二名,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省级农业网站绩效测评中获得第一名。各地结合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农业政务网站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农业政务网站绩效测评,着力推进政务公开。为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行政成本,各地积极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全省农业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网上农委”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电子商务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建成并开通了全国首家具有信息发布、二级网站、在线支付三大功能的省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原:农业商务网)。几年来,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在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种养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市场供求、营销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累计发布产品信息4万余条,供求信息6万余条。以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为依托,开展全省乡镇农业信息网上大联播活动,目前有90%的乡镇农技部门利用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建立了二级网站,乡镇农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大力扶持各地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特色网站,全省建成70多个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等区域优势产业的特色农业网站。并通过开发应用“一站上传、多站发布、实时调用”网络技术,实现了特色农业网站对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信息的实时上传和调用,初步构建了以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为核心的商务信息网站联盟,有效消除了网站间信息难以共享这一“信息孤岛”现象。以上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工作在全国农业系统中属创新之举,也是我省农业信息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它使我省农产品信息、供求信息共享产生了质的飞跃,大大拓展了农产品网上宣传的范围和效果,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网络营销。近年来,丰县、锡山、海门、金湖等地农产品网上年营销额都在8000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60多亿元,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是信息传播形成多元化新格局。为改变我省农业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手段落后状况,近年来,我省着力组织实施“四电一站”、“四电合一”、“农业一线通”电话语音系统等项目。2009年4月,省农委与省教育厅联合开办了《走进新农村》电视栏目,重点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宣传农村改革发展;介绍致富能手、创业带头人、经济引路人,推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村新闻人物;传递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帮助农民答疑解难;宣传农村文化,介绍城乡居民生活,促进城乡交流。2010年,省农委建立了以远程视频互动交流、在线点播、网络培训为特色的江苏为农服务网,重点宣传农业科技动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多年来,省农委广泛收集国内外网络信息,及时编发《江苏农产品信息》和《三农网情》等网刊,为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农业市场主体提供农产品价格、市场动态、政策等信息和供求发布园地,同时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目前,80%左右的县(市、区)建成“四电”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热线电话、电视栏目、电台节目与农业网站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发布广覆盖。全省县农业部门基本建成开通以“12316”为统一号码的三农热线电话,其中南京、盐城、连云港3市及洪泽等39个县(市、区)“12316”三农热线电话配备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具备语音自动生成、信息查询自动导航的智能语音系统。制定实施电话值守、咨询回复处理和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更新维护管理制度,农民利用家庭固定电话直接拨打“12316”号码,即可以普通市话方式与当地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取得联系。同时,建成省、市、县三级互为补充,移动、联通、电信三类用户全覆盖、短信提供与需求准确对接的农业短信服务体系,在国内首创。省农委与中国移动集团江苏公司合作,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开通“12316”惠农短信平台,平台具有短信互动功能,可对省内所有
    移动、联通、电信三类用户按74类不同信息需求和市、县、乡不同地域分群发送农业短信,省级“12316”惠农短信平台建立农业短信采编专家队伍,制定短信采编工作要求和考核管理制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采编短信。充分发挥短信主动推送、传播快捷、强制阅读的特点,发送科技、政策、市场等方面短信,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跟踪服务。南通、泰州、淮安、盐城等与当地移动通讯企业合作开通“农信通”手机短信平台;洪泽等39个县(市、区)采用“12316”智能语音电话系统短信发送模块,开展农业短信发送服务。平台运行以来,仅省级“12316”惠农平台建立以来共编辑发送技术、政策、市场、保健等各类短信210多万条次,加上市、县平台发送的信息,仅2010年总计超过400万条,对宣传党的“三农”政策、普及农业科技、引导市场主体经营发挥了一定作用,得到了用户的肯定。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农业信息传播渠道,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得到快速提高。截止2010年底,全省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65%,比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实施前的2004年底提高了约25个百分点。
    四是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各地以全省农业信息服务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相联的全省农业信息工作体系。目前,各市和绝大多数县(市、区)都有承担农业信息工作职能的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等市成立了编制独立的农业信息中心,睢宁、姜堰、丹阳、仪征等20多个县(市)农业部门设立了信息中心或信息科;全省70%的乡镇建立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海门、睢宁等县(市)依托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种养大户等建成了2500多个村农业信息服务点。农业信息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骨干达到3000多名,发展各类农业信息员1万多名,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
    五是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近年来,全省农业部门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先后开发建设了部分业务工作系统、省市农业视频会议系统、高效设施农业管理系统,开发了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农业实用技术、农作物品种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
    收录水稻(粳稻、籼稻)、麦类(小、大麦)、棉花、油菜、花生、大豆、薯类、玉米、苹果、梨、桃、草莓、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诊断防治、农业实用生产管理技术、农作物品种信息17000多条,配合采集了相关的图片8000余张和视频信息500多条。开发的行政许可、项目申报、网上调查等系统为农业行政管理服务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将“3S”技术、作物生长管理模型等信息技术应用于水稻生产过程,开展了精准稻作生产数字化管理试点,各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也积极开发应用信息技术,如无锡市农林局开发了大户数据库和农林“掌中宝”,吴江农林局建设了市-镇视频会议系统和生猪屠宰远程监控系统,常州市农林局实施了“四网(互联网、电视网、电话网、期刊网)合一”。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农业部门、农业企业、规模种养基地、科研院校、IT企业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开发与应用,相继涌现了一批试点,主要涉及水产养殖环境调控、规模畜禽场智能监控、温室大棚智能测控、水稻灌排智能监测等。2010年,我省重点扶持了宜兴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如东规模养鸡场温度智能调控系统、丹阳集约型猪场智能应用系统建设等8个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在项目单位和有关科研院校的密切协作下,养殖业物联网技术体系进一步集成并进行生产示范,在增加农业产量、提高管理效率、农业节能减排、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初步显现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2010年底,我省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三家物联网农业示范区之一,今后一阶段,省农委将与无锡市共建“中国物联网农业(养殖业)示范区”,组织相关院校、科研单位专家进行技术攻关,逐步构建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为加快推进江苏智能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省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初步有了一个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基本条件,信息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初步有了一支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基本队伍,信息服务保障得到较大增强——初步有了一套开展信息服务的基本制度,为农业信息服务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虽然我省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求相比,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机关要求相比,我省农业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农业信息化成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省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农业企业、一般农户的信息服务覆盖率仅为60%左右,且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还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一是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够健全,特别是应用现代通讯技术的短信、网络、“12316”电话等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二是信息资源采集利用覆盖面不够广,信息采集利用还主要限于农业系统、本条线、本省、本区域,对市场信息、涉农信息、国际信息采集利用较少,信息“最初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三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覆盖面不够广,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业务工作网络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四是农业信息化工作意识还不够强,资金投入仍显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
    我省农业信息化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出台实施全省农业信息服务工程的意见。但农民生产规模小、收入少,文化水平较低,对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不高,信息利用水平相对较低。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及制度相对缺乏。12完成“村村通”工程,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户有线电视、宽带入户率,电话、电脑拥有率提高较快。2008年江苏家用电脑拥有率为6.65%,其中,上网率为4.38%。14由于近几年实施全省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四电”信息资源建设有较大发展,70%左右的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大户能够经常得到信息服务。但数据库缺乏,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全面性、可利用性还不够。11县以上基本建立农业信息工作机构,建设了700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好于全国大多数地区。但专职人员较少,专业人员较少,计算机网络人才较少,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低,人员变动大,信息服务能力还不够。14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较快。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如“3S”技术应用于无公害农产品县域产地认定、森林防火。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视频系统、数据库、行政许可、权力网上运行等业务系统、信息共享模块开发应用较早。但信息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生产流通信息开发利用程度低,设施生产、家畜(禽)饲养智能化控制技术尚处于研究水平。数据库少,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缺乏信息支持。基层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率低。1465
    其它省市区的农业信息化(平均)重视农业信息化。浙江实施“农民信箱工程”;上海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河北实施“三电合一”工程;江西实施“信息田园工程”;湖南开展手机短信服务。农民收入、文化水平低于江苏。11农户有线电视、宽带入户率,电话、电脑拥有率低于我省。12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于江苏,65%左右的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大户能够得到信息服务,经常利用农业信息。数据库缺乏。10大多数省(区、市)都建有比较健全的到乡镇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但信息服务能力普遍不够。13主要侧重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较少,除上海、北京等少数地区外,其它地区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不高,应低于我省。1258
    省内其它行业的信息化重视信息化工作。由于其它行业业务工作信息化内生动力强、市场需求大,信息化投入较多。人员收入、知识水平高于农民,信息化环境好于农业信息化环境11由于信息化范围主要在城镇,信息服务主体为企业及城镇居民,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远远好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16市场主体主要为企业,企业及相关人员对市场信息关注程度高,信息利用程度较高。信息的采集及数据库水平相对较高,但数据库总体仍属缺少。10信息化特别是数据库化已成为业务工作的重要支撑,加之业务工作内容相对明确、流程日益固化,对信息服务队伍、人员素质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因此,信息服务体系稳定,且计算机网络人才较多。161994年中央提出的“十二金”工程除“金农”工程外大多早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我省“企业上网”工程推进力度大,实施情况较好。信息技术应用需求明确、效果直接。如:公安系统的户口数据库、追逃网、车管网、视频系统到乡镇;社保系统的全省数据库建设及专线到社区;工商的企业数据库,海关、银行等的全国联网;水情和水利设施情况的实时监测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较高。1669
    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信息化基础条件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化法律法规,农业信息服务列入“绿箱”服务范畴,农民收入、素质高,农业信息化环境好。美国每年有10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支持,占农业行政事业经费的10%。14农业信息化基础条件较为完善,农户(农场)普遍拥有计算机,且上网率高。目前,美国有50%以上的农民上网。18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水平较高,特别是建有各类公用数据库。市场信息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期货市场信息、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分析预测信息、国际市场信息等。18政府大多设有信息主官,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采集、分析、发布队伍。同时,社会组织提供多元的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专业水平高。18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突出表现在精确农业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如:温室大棚、奶牛饲养管理智能化控制技术。利用“GPS”技术进行耕作施肥收割,通过“标识上市”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数据库开发应用较多,为生产、管理和决策提供大量依据。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有关精神,根据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和省委省政府“打造四个强省、争当两个排头兵”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切实加快物联网、通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融合,积极开展以电脑网站、“12316”农业服务热线工作站、短信发送平台等为载体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进一步拓展信息服务内容,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初步实现对农业市场主体的信息服务全覆盖,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信息服务全覆盖,对决策指挥的信息服务全覆盖,对农业政策法规宣传的信息服务全覆盖,加速先进技术向农业传播,先进理念向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全面、更为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发展目标
    自2011年起,通过五年努力,形成以省级“三网三系统”(江苏农业网、江苏为农服务网、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短信系统、视频系统、电视点播系统)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柱,市县“二电一信”(电脑网站、“12316”农业服务热线工作站、短信等)新型信息服务为主导,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这一基层信息服务体系为主体的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及应用。通过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在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网上销售、发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信息管理水平、农民网上培训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到“十二五”末,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省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200亿元,“精确农业”技术在设施生产和大田生产中得到应用,土地产出率或劳动生产力或生产效益提高10%以上,初步建立省市县一体化农业电子政务系统,农业电子政务水平国内一流,省市县乡四级农业部门普遍开展网上培训,网上农民培训人次占全部培训人次的50%以上。
    四、突出重点,农业信息化建设力求新突破
    (一)围绕提高服务能力,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平台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一是加强“江苏为农服务网”建设。以农业生产经营、政策法规等实用信息为重点,加强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积极利用江苏为农服务网,发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现代高效农业信息,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将其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集散中心和重要推广阵地。二是加强惠农短信系统建设。目前,省农委和移动合作开发的12316惠农短信系统、《农家致富》手机报已开通运行,今后要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建立和完善短信采集、编辑、发送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和信息员队伍的作用,增强信息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可读性,为广大农民提供值得信赖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三是加强“12316”三农热线服务工作站建设。大力宣传服务热线,建立服务热线工作站,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拓展电话直接咨询服务内容,增强用户拨打服务热线电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加强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建设。与电信、广电部门加强合作,建设以农村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分析预测、农家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视频节目库,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选看农业视频节目。
    (二)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产品网上销售上取得新突破。扶植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覆盖全省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中国制造网、中邮快购网等电子商务网站的产品展销、交易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等功能,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农业市场主体,在电子商务网站开设营销店,扩大江苏优质农产品销售范围。扶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设特色农产品营销网站,推进网上市场建设,探索网络营销运行机制,加强业务指导,实现规范发展,搞活全省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引导乡村企业和广大农民开设网店、推销产品、购买农资等电子商务活动,促进农民增收。
    (三)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上取得新突破。积极顺应物联网发展趋势,加快传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步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多,科技力量雄厚,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积极开发推广“3S”技术、农业模型、专家系统、决策系统技术,加强主要农作物、区域特色农产品、渔业生产、林木管护、农机作业、农业资源开发等数字化管理系统及专家系统的示范应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快发展智能农业。加快推进传感、通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发挥和提升现有物联网网络基础设施作用,突破传感器、无线通信、组网和协同处理、系统集成等物联网核心技术,促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市场和产业链形成,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畜禽养殖、温室大棚、水产养殖、露地作物等四个领域的示范,实现动植物生长环境远程监控、管理决策智能化、生产控制自动化、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三是加强远程视频系统建设。要加快构建以数据传输网络为纽带,以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为支撑,集灾害预警、视频监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覆盖乡镇、延伸到村的农产品生产远程网络视频监管系统,实时掌握农产品生长发育、农业自然灾害、植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情、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营管理等动态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在网络科技培训上取得新突破。要充分利用各类农业网站,尤其是要利用好以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的江苏为农服务网,加强对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利用农业专网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加大网上科技资源建设力度,鼓励各地各相关部门从农村实际出发,开发农业、农村信息化培训教材,形成专普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一站发布、多点共享。加强网上视频点播系统建设,将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视频节目上网,方便广大用户点播学习。强化农民网络知识培训,培养农民通过网络开展信息查询、发布、学习等习惯,提高农民利用网络了解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更新生产技术、发展网络营销的实际应用水平。
    (五)围绕提升服务质量,在信息管理服务上取得新突破。要健全信息管理制度,规范信息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一是积极开发网络业务系统。围绕“三农”工作重点,加快建设各类数据库,大力开发网络业务系统,积极发展农业电子政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实现网上办公,增强农业生产经营指挥调度和科学决策能力。二是加强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积极开展“双百千万”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工程,培训200名市县、2000名乡镇、20000名村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抓紧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员队伍,加强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及时把握价格变化及市场趋势,引导农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主动规避市场风险。三是扩大农业信息发布覆盖面。充分发挥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和各类信息服务平台的优势,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发布,让广大农民及时了解掌握各类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四是加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按照“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要求,完善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站点软、硬件水平,在乡镇、村委会及村民集居点因地制宜设置触摸屏,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服务自助化、常态化、规范化。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网站,大力组织信息资源上网。
    五、加强领导,确保农业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步伐,务求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目标考核,确保扎实推进。各级发改、经信、财政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农委等业务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加强技术指导,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取得实效。各类涉农企业、通讯运营商、科研机构等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共同做好农业信息化工作。要坚持“统一规划、联建共享”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二)加强规划指导,推进有序发展。农业信息化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事关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科学规划、有序推进。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经信委《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明确省农委负责智能农业示范工程实施,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推广平台以及农业服务、管理和远程监测平台。省农委编制了《全省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0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52号)明确“省政府决定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十二五”期间将“安排专项资金”。各地要抓住机遇,根据中央“十二五”规划纲和省委省政府“打造四个强省、争当两个排头兵”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坚持与省里规划相一致、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衔接的原则,抓紧制定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和保障措施,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序发展。
    (三)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多元投入。各地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信息采集、加工发布、技术开发应用、人员培训等,促进农业信息化事业发展。要创新农业信息化投入机制,通过服务外包、技术协作等形式,鼓励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有实力的IT企业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鼓励通信运营商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改善农村信息服务、降低农民网络创业成本,出台关于“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惠农短信系统等公益性服务方面的资费优惠政策,支持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信息系统在农村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四)加强资源整合,促进联建共享。一是整合省级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省农委“三网三系统”(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江苏为农服务网、江苏农业网和短信系统、视频系统、电视点播系统)平台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二是建设区域性专业化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鼓励各地发挥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发展分布式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与全省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逻辑连接与信息共享。建立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类、水产等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现对重点农产品产业链全程管理和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带动产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快推进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在省、市、县三级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制订部门信息交换、共享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建立各部门系统互联互通平台,加快涉农信息资源库建设。建立信息采集管理机制,及时、客观、高效地采集信息,促进信息共享。
    (五)加强体系建设,健全信息队伍。要突出加强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全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要结合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加快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加大农业信息人员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了解农业生产、掌握市场动态、信息分析能力强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要在农业市场主体中积极发展农村信息员,加强培训指导,提高服务能力,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