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一)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4-01-06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本规划是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专项规划,是今后五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总量明显扩张。2010年,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4359亿元,比2005年增加2904亿元,年均增长19.8%,占GDP(国内生产总值,下同)的比重达到46.2%,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11亿元,比2005年增加21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比2005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全省有色、钢铁、石化、食品四大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均超千亿,总量达到640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5.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35亿元、利税总额310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0.7%、21.4%;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光伏、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非金属新材料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均超过60%。
   ——骨干企业持续壮大。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7095户,比2005年增加3573户。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企业143户,比2005年增加119户;超百亿元企业8户,比2005年增加2户,其中,江铃集团、九江石化分别突破200亿,新钢公司、萍钢公司分别突破300亿,江铜集团突破800亿元。
   ——园区经济增势强劲。2010年,全省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31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833亿元、利税总额973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4.5%、69.3%、67.3%;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园区达到34个,是2005年的17倍,其中超200亿元的13个,南昌昌东工业园区、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突破300亿元,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突破400亿元,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突破600亿元;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出口加工区)达到13个,比2005年增加10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达到42个,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获环保部批准进行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
   ——工业投入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工业完成投资5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466.8%,年均增长41%,占全省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9%,比2005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总额日益增长。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97亿元,完成利税总额1446亿元,利润总额85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9倍、5.2倍和7.6倍;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75.1%,“十一五”期间年均提高25.7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从2005年3.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为1.3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38.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6.5%,工业能耗持续下降。
   ——两化融合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机械、电子、汽车、航空和船舶等制造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普及率达80%以上;100%的大型企业和50%以上的中型企业实现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全省94个工业园区实现光纤100%到达企业,70多个工业园区建立了数字园区的信息发布平台;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洪都航空、江铃集团、昌河飞机公司成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试点企业,江铜集团、联创光电等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计划;覆盖全省、面向全国的先进高效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快速推进;信息与服务产业迅速发展。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压力。
   ——发展机遇。从国际看,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深化,国内外两个大局联系日趋紧密,为我省实施工业大开放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全球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面临重大技术攻关,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加速发展,国际间产业加快转移,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和生态优势,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新条件。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向好趋势并未改变,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迅速推进,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为我省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下同)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为更高起点推动我省工业化注入了新活力。东中西部产业加速转移,产业承接、梯度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形成新一轮产业重组、分工和协作的大调整,为我省更好加入产业链分工大格局提供了新机遇。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工业增长动力结构日趋平衡,为实现我省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从省内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种要素资源更加集聚,国家政策支持更加倾斜,有效提升了我省在区域乃至国家的战略地位,将我省带入了动能加速释放、经济总量蓄势突破的重大机遇期,为加快推进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美好江西奠定了新起点。全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工业园区高水平产业承接能力不断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壮大,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改造提升,工业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进一步提高,现代工业体系加快建立,为全省工业发展孕育了新增长。
   ——挑战压力。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不断酝酿着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退,欧洲债务危机日益扩散,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出口环境和压力更加严峻,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对我省工业与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造成较大外部压力。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对外依存度高,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部分产业供需不合理,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进一步加大了我省新型工业发展的内在压力。中西部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更加激烈,对我省的资源、市场的优化配置形成重大挑战。从省内看,全省工业总量偏小,工业经济效益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结构性比重不平衡,工业面临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劳动力等综合要素成本持续上升,部分生产要素的传统比较优势趋于减弱。高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能引领潮流、占据制高点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多,产品竞争力偏弱。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相对滞后。
   综合分析国内外各方面情况,未来五年是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总体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以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壮大工业经济总量,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园区发展水平,着力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着力推进两化融合,打造一批过千亿产业、园区、企业(集团),以工业的快速崛起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优化结构。围绕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突出重点。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考虑各区域、各行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任务,增强针对性,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绿色增长。按照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广低碳技术,加大开发生态环保产品,不断推进节能降耗,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赢。
   ——坚持创新驱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院校为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坚持集群发展。以工业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为平台,以重点企业为依托,明确产业分工,完善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企业相互依存、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区域经济错位发展格局。
   ——坚持两化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先导,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信息产业发展,努力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途径、新举措、新机制。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园区为主体,实施“1157万千亿”工程:到2015年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9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万亿元,培育10个千亿优势产业,扶持5个千亿龙头企业(集团),打造7个千亿重点园区。
   ——做大工业总量。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900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0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前移,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0亿元、年均增长25%。
   ——壮大优势产业。继续壮大有色(含铜、钨、稀土)、钢铁、石化、食品等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产业,力争光伏、汽车、纺织服装、航空制造、生物和新医药、建材等产业成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其中有色超过5000亿元,汽车(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石化超过3000亿元,光伏、钢铁、食品、纺织服装、建材超过2000亿元。
   ——做强龙头企业。继续发挥江铜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示范效应,力争新钢公司、萍钢集团、赛维LDK、江锂公司成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重点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重点企业50户以上,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增强园区实力。全省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000亿元。力争打造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重点园区,形成15个超500亿元的重点园区。进一步提升园区生态水平,力争建成60个以上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和品牌化。逐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50%以上,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以上;省级新产品每年新增30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每年新增30余项;组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建立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力争“十二五”累计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2%。
   ——推进两化融合。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80%以上的工业园区建成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提高到7%。主要行业骨干企业85%以上实现关键环节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50%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培育万家信息化示范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0%以上,进入中部地区先进行列。

  “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类 别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工业增长 工业增加值(亿元) 4359.2 9000亿元以上、力争10000 18%以上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3010.9 7500 20%以上 预期性
产业结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38.9 50 2.2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 20.7 32 9.5 预期性
技术创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6 1 0.08 预期性
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0 60 2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70.9 125 12 预期性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70 预期性
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 70 预期性
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86.5 预期性
可持续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1.33 -20% -4%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46.54 52 1 预期性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战略任务
   “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点,加快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第一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光伏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规模总量的裂变扩张。2010年规模以上光伏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4.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6亿元、增长97.4%,江西赛维LDK公司实现主营收入达到219亿元;以新余、上饶、九江、南昌、景德镇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已形成12600吨硅料、3850兆瓦硅片、1300兆瓦太阳能电池、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13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50%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4-6家,其中过千亿1家;形成从高纯硅料、铸锭、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及应用产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高纯硅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分别达到7万吨、10吉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及应用产品产能年均增长50%;晶体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0%以上,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0元/千瓦以内。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光伏产业要进一步巩固产业链前端优势,着力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有效破解硅料供给不充足、产业链发展不均衡、配套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把江西打造成全球重要的光伏产业生产基地。
   ——多措并举保障硅料供给。坚持国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指导原则和方向,支持建设工艺先进、能耗较低的高纯硅料项目,鼓励先进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充分利用我省盐化工产业的优势,加强企业联合和产业协作,引导、支持多晶硅企业以多种方式实现多晶硅-电厂-化工联营,提高四氯化硅回收利用率。从省外、国外市场引进部分硅料。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光伏企业向上游多晶硅领域延伸,完善和强化产业链前端生产能力。多措并举支撑和满足10吉瓦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的硅料需求。
   ——做大产业链中下游规模。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鼓励企业纵向整合,保持硅料、硅片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加快发展晶硅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系统集成和应用等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扩充产能规模。加强硅片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提高熔锭容量,降低硅片生产成本;扶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光电转化率国际领先的单、多晶硅电池项目,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电池及组件转换效率,跟踪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提升生产规模和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终端产品品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系统集成服务领域延伸,加大系统集成产品联合开发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大力开拓海内外市场;研究开发品种多样、实用性强的太阳能光伏应用产品;打造若干个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关联配套产品。大力引进和鼓励发展产业各环节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提高光伏配套产业种类、规模和水平,重点发展高储能蓄电池、逆变器、坩埚、粘合剂、氮化硅、线切割材料、封装材料、薄膜电池基材、导电材料、光伏设备等配套产品,尤其要提高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光伏玻璃、逆变器、陶瓷坩埚等关键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发展光伏装备制造业,鼓励拉棒铸锭炉具、硅片切割设备等的自主研发、创新和产业化。促进区域协作、企业联合、产品互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配套生产企业。


   ◆产业布局

   专栏一:光伏产业

   依托我省资源条件、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把新余、上饶、九江、南昌、景德镇建设成为全省光伏产业集聚区,其他有关设区市配套支撑。
   ——新余市以赛维LDK、瑞晶、升阳光电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硅料、硅片、电池及组件等核心产品,发展先进配套产业,加强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建设,建立综合、完善的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
   ——上饶市以晶科能源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扩充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地。
   ——九江市以旭阳雷迪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港口优势,打造江海联运的便利出口通道,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建成以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为主的产业集群。——南昌市以赛维BEST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以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及光伏应用产品为重点的产业集群。
   ——景德镇市以景德半导体、威富尔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促进产业承接与转移,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上中游产业及下游配套产业集群。
   ——抚州、萍乡、吉安、宜春等市以发展硅片、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等产品为主,加强区域协作和生产要素流动,为光伏产业集聚区提供配套、支撑和补充。
   二、铜加工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铜加工产业经济总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江西首个千亿产业。2010年精炼铜产量94万吨,列全国第一位;铜加工材产量177万吨,列全国第三位,实现了从铜原料基地向铜材料基地的转变;集群化程度明显提高,鹰潭、上饶、南昌、抚州、吉安已形成多个铜产业聚集区;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江西铜业集团不仅是江西工业领头羊,也是中国铜行业排头兵,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力。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铜加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500亿元、利税总额500亿元; 形成年产电解铜200万吨、铜材加工500万吨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高精度、高性能精深加工产品,力争高端铜加工材比例达到总量的20%;全省主要铜冶炼企业能耗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铜加工产业要充分发挥南昌、鹰潭、上饶的铜资源和铜产业优势,在稳步扩大铜冶炼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铜精深加工及终端产品,更加注重铜拆解行业发展,有效破解铜资源保障能力不足、深加工产品较少等制约因素,把江西打造成为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基地之一,为建设世界铜都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铜资源保障体系。在铜精矿方面,加大现有矿山深部和周边的风险探矿力度,争取现有矿山的铜资源储量有较大增加。继续对矿山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产能。通过收购、参股等合作方式,掌握国内外更多的铜资源,创造条件进行有效开发,不断提高铜原料资源利用率,提高我省铜资源自给率。在再生铜方面,加快鹰潭铜拆解基地建设,形成规模优势。以丰城、赣州等现有第七类废物进口许可为基础,加快发展铜拆解产业,强化我省铜资源保障能力。
   ——重点延伸四大精深加工方向。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省铜冶炼环节的优势地位,跟踪国外先进冶炼技术,实现铜冶炼技术经济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接。以市场为导向,以替代进口为目标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重点从四个方向延伸铜产业链。一是发展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带、覆铜板用电解铜箔、电子产品用轧制铜箔;二是发展特高压输变电用铜产品、微电机用漆包线、铁路电气化接触线等高端电线电缆产品;三是开拓船用冷凝管、核电、风电热交换用管等省内空白高端铜产品市场;四是发展建筑用水管、装饰等铜产品。
 

   ◆产业布局

   专栏二:铜加工产业

   以鹰潭为中心,南昌、上饶为重点进行全省铜加工产业的布局。
   鹰潭以江铜集团为核心,以鹰潭工业园区、贵溪工业园区、余江工业园区为发展平台,继续打造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世界铜都建设步伐。
   南昌主要依托南昌高新区的江铜产业园区,以新产品开发为主导,以铜基合金、稀散金属加工为基础,建成铜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
   上饶以铜矿山及铜材深加工为主导,大力发展横峰工业园区等。
   三、钨和稀土加工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钨和稀土加工产业稳步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48亿元。其中,钨加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2亿元,仲钨酸铵产量约占全国的60%,钨铁、钨粉、钨条的产量均占全国的40%,钨丝、硬质合金分别占全国的10%和16%;稀土加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亿元,稀土新材料等深加工产品不断做大做强,稀土磁性材料产能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稀土发光材料和稀土锆陶瓷产能约占全国一半,形成了稀土矿产品、冶炼分离产品、稀土金属及合金、稀土材料等品种较齐全的稀土产业链。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钨和稀土加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120亿元。其中,全省钨加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亿元,利税60亿元。大力发展中高端硬质合金及精密刀、钻具,形成硬质合金综合能力1万吨;加快发展特种板材、高比重合金,高端产品占深加工比例达到40%;培育集采选冶加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培育100亿元以钨主营业务收入为主的企业2-3家,把江西打造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全省稀土加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利税45亿元。中高端产品比重超过60%;形成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10户以上,其中产值30-5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5户以上。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钨和稀土加工产业要依托我省的资源优势,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重点发展钨和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有效破解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等制约因素,打造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钨和稀土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基地。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提高矿山采选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矿山总体采选综合回收率和矿山共伴生元素综合利用率。建立健全钨和稀土废料回收利用体系,研究开发回收和二次利用技术,充分挖掘我省钨和稀土资源价值。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提高钨和稀土资源性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快发展深加工及应用产品。鼓励和支持钨和稀土的深度加工,全力提升超细碳化钨粉加工技术,重点发展高性能硬质合金及硬面材料,包括硬质合金刀、钻具,拓宽硬质合金应用领域,开展硬质合金涂层技术研究,大幅度提高硬质合金制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特种稀土功能材料等,不断拓展稀土永磁电机、稀土节能灯具、稀土发光材料、稀土铝和铜合金、稀土合金零部件、稀土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器件等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品。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我省资源的比较竞争优势,依托钨和稀土的冶炼及深加工能力,不断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加快实施龙头发展和带动战略。重点培植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后劲大的龙头企业、建设标志性企业和制造标志性产品。鼓励引进战略投资和实施联合重组、鼓励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整合、重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产业布局
   专栏三:钨和稀土加工产业

   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园区管理”的原则,以南昌市、赣州开发区为龙头,赣县经济开发区、大余工业园、南康工业园区、上犹工业园区、崇义县工业小区等园区为支撑,规划建设功能齐全的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统一的物流配送、产品研发、分析检测、设备维修、教育培训中心等高效集约的服务功能,重点扶持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赣县世瑞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赣州海盛钨钼集团公司等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按照“统筹推进,全面展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发展模式,以赣州经济开发区、沙河工业园区(水西有色基地)以及赣县经济开发区、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南工业园区等园区为建设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主战场。赣州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作为稀土磁性材料和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新型光源材料等重点发展地区;赣县经济开发区、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河工业园区(水西有色基地)、定南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稀土精深加工产品。大力支持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金力永磁科技有限公司、赣州市东磁稀土材料有限公司、江西和泰新光源材料有限公司和江西依路玛稀土发光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产品。
   四、半导体照明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在需求转旺的拉动下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LED(发光二极管,下同)芯片年产能超过150亿粒、LED器件封装能力超过120亿只、LED背光源达到8000万块、LED显示屏达到40万平方米和LED路灯等道路照明光源产品100万只;晶能光电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LED核心技术,南昌欣磊电子公司在传统二元系普红、普绿芯片领域80亿粒的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吉安木林森科技公司70亿只器件封装的现实产能在低端LED器件领域封装能力全国第一;全省形成了从上游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中游器件封装到下游应用产品及LED用荧光粉、LED支架等配套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形成各类半导体照明外延片400万平方英寸、芯片600亿粒、器件800亿只、LED背光源2.1亿片、显示屏100万平方米、照明光源600万只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硅衬底GaN(氮化镓,属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基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发光效率,力争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达到130-150流明/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要充分发挥原创技术优势,加大下游应用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示范工程,有效破解下游发展产品滞后、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大等制约因素,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硅衬底LED外延片材料和芯片产业化。以硅衬底原创技术为动力,加快以硅衬底GaN基为主的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和芯片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功率型高亮度LED实现量产。加大支持联创光电等龙头企业开展高亮度四元系红、黄光外延材料制备技术研发,填补我省高亮度红、黄光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生产能力的空白,实现LED外延、芯片的规模化和系列化生产。
   ——大力发展下游应用产品。充分发挥产业研发和生产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中、高端LED应用产品。加大对下游应用产品招商力度,优先发展大尺寸LED背光源、全彩显示屏、室内照明灯具、城市道路照明灯具、户外装饰照明系统、汽车照明灯、彩屏幕墙等,支持LED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的复合照明系统研发及产业化,不断做大应用产业规模。
   ——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LED系统设计中心、质量检验检测论证中心、技术/产品/专利等的专业市场及交易平台、产品与工程展示中心、LED分析检测认证中心等。鼓励和支持成立半导体照明行业协会、产学研联盟等组织,开展战略研究、科技合作、标准制定、市场开拓、人才培养交流等产业服务。
   ——加大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力度。借助国家实施“十城万盏”工程之机,积极实施LED示范工程。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逐步使用LED产品替代传统照明产品。在市政道路、高速路、桥梁、隧道、公共地下空间等应用领域,建设若干LED示范工程。重点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LED产品应用。


   ◆产业布局
   专栏四:半导体照明产业
   ——核心区:在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现有基础上,以南昌高新区为核心区,发展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带动全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
   ——辐射区:以吉安、赣州、景德镇、九江、宜春等地为辐射区,加快建设器件封装产业基地、LED应用产品(背光源、显示屏、通用照明)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下游应用产品。
   五、航空制造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航空制造产业是我省的重要支柱产业。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教练机、直升机、无人直升机以及通用飞机等比较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承载能力逐步提升,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航空工业城建设的逐步推进、景德镇航空产业园和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的开园建设为延伸全省航空制造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龙头企业规模优势明显,拥有洪都航空、昌飞公司、九江红鹰飞机制造公司等骨干企业。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航空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润52亿元;形成各类民用直升机达到年产460架、先进教练飞机150架、通用飞机50架、无人直升机500架、大飞机大部件20架份的生产能力;力争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直升机、教练机研制生产主要核心基地,通用飞机、大飞机主要部件研发生产和航空转包制造重要基地;高级教练机、直升机和无人直升机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全国第一。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航空制造产业要做大重点机型规模,完善配套和服务体系,有效破解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发展不均衡、服务配套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推动产业壮大发展。
   ——做大航空主力机种规模。以“一城两园区”(南昌航空工业城、景德镇航空产业园、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为主要发展平台和载体,推动骨干企业本地化与国家化联合。进一步做大洪都航空K8和L15等飞机规模,加快N5A和N5B农林飞机的改进改型研制;继续推动昌飞公司直8、直11、CA109、AC310等机型的发展;不断壮大九江红鹰飞机制造公司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生产能力,巩固和提升我省直升机、教练飞机、通用飞机、无人直升机等主力机种发展实力。
   ——重点推进五大关联产品体系建设。结合我省科研生产水平和现有航空产业基础,突出发展大飞机零部件,着力开发航空陶瓷、高分子材料及其他新型航空材料,加快锻铸造新技术工程化进度,大力引进全机橡胶及塑料件加工、整机内饰件及内饰改装、航电产品、随机备件、仪表板等航空零部件、重点发展飞机航空系统、机电系统等机载设备,不断构建较为完整的航空关联产品体系。
   ——不断完善航空教育与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南昌航空大学航空教育优势,整合洪都航空等龙头企业与院校合作资源,不断建立完善航空培训专业教育基地,培育和输送大量航空专业技能人才。延伸和拓展航空俱乐部、短途客货运、邮政快递、飞机租赁等通用航空业务领域。


   ◆产业布局

   专栏五:航空制造产业
   航空制造产业着力形成“一城二园区”的空间布局,重点在南昌、景德镇、九江三个设区市进行集中布局。
   ——一城:南昌航空工业城,将洪都集团整体迁入,规划分为核心区和服务区两大板块。核心区重点建设大型商用客机大部件研发与制造厂区、教练机、通用飞机、军机和导弹研发与制造厂区、航空转包生产区、航空设备、材料及零配件加工等配套区。服务区重点建设科技、金融、信息、物流、生活等配套基础设施,服务于为核心区产业发展。
   ——二园区:一是景德镇直升机产业园区,形成直升机、无人直升机和航空铸锻件三大生产区。依托昌飞公司现有基础,加快现有型号机型的改进改型,不断开发新机型,完成商用大客机前缘缝翼、后缘襟翼等大部件研制任务;以602所为主体,建设无人直升机生产区、培训和维修保障中心以及试验试飞区及相关基础设施;以景航铸锻公司为重点,发展航空铸锻件产品。二是九江红鹰飞机产业园区,在九江出口加工区新建总装生产区、培训中心及相关基础设施,引进生产四种型号直升机和三种型号小型固定翼飞机。
   六、生物和新医药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9亿元、增长31%。其中,中成药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2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四,在中部六省中处于领先地位;全省单品销售过亿的生物和新医药产品有11个,江中健胃消食片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在全国OTC(非处方药)品种中排名第一;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汇仁集团、济民可信、仁和集团、江中药业等跻身中国制药工业百强行列,洪达医疗跻身全国同行业20强;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 全省形成了高新区江西医药港、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进贤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袁州医药工业园、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桑海医药工业园等6个企业高度聚焦、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园区。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市场扩张性强的企业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领军企业5-8家、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20-25家;重点发展以中成药和医疗器械为先导的六大产品集群,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产品6个以上、超5亿元的产品10个以上,超亿元的产品20个以上;建设5-10个高水平的创新支撑平台,打造十大产业技术联盟,整体科技水平进入国家先进水平行列。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继续巩固和壮大传统中药生产优势,大力促进化学药的技术升级,加快生物技术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有效破解产品结构单一、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不高等制约因素,打造全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
   ——着力优化产品类型。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加快适应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标准,继续巩固中成药传统优势,抓好中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种植、中药标准提取、中成药、中药保健食品等,进一步扩大知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鼓励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学药物,迅速增大生物制品领域规模总量,推进医疗器械等领域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国产化,不断优化生物或产品种类。
   ——加大新医药产品研发力度。以江西中医学院、南昌大学、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西省药物研究所等为产学研结合基地,以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中药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中药质量标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非处方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创新基础平台,强化对新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努力攻克优势大宗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关键生产技术,重点实施应用缓释与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吸收制剂等现代制剂产业化;加快做大做强血液制品、抗毒素与抗血清领域系列产品,重点发展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等;大力开发临床需求大、应用面广的医学影像、放射治疗、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体外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产品。
   ——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加快推动生物和新医药产业产学研用联盟建设,加强研发资源和人才整合,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科研院校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础成果的转化。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临床试验中心、产业工程实验室等公共研发设施建设,形成开放式运行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产业布局

   专栏六:生物和新医药产业
   依托南昌国家医药国际创新园和六个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构建形成以南昌为核心发展区,以宜春、抚州、景德镇、鹰潭、九江、新余、上饶为扩展区的产业发展布局。
   ——核心区:以南昌工业发展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工程等;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成药等;桑海医药工业园重点发展中成药和药品物流;进贤医疗器械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一次性医疗器械等医疗器械产品。
   ——扩大区:以宜春等设区市工业发展集聚区为主要平台,袁州医药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及药品包装等配套产业;樟树福城医药工业园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保健品及中药材交易等。
   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
   ◆产业现状
   依托汽车工业基础、技术研发和资源优势,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超过30%。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江铃、昌河、安源客车、上饶客车等汽车制造企业正在开发生产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产品,涉及轿车、客车以及城市多功能专用车等多种类型;在动力电池方面,全省共有锂电池原材料及材料生产企业7家、锂电池生产企业11家。全省不断加大锂电池生产研发力度,形成以锂离子电池及正极材料为主的发展格局,逐步打造从锂矿原料→碳酸锂→锂电池材料→锂电池→锂电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条。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形成年产节能汽车60万辆,纯电动汽车(不含低速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3万辆,低速电动车30万辆的综合生产能力,初步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年产动力电池10亿安时,含锂正极材料3万吨,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稀土贮氢合金粉2万吨,碳酸锂5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形成年产高性能永磁驱动电机2万台套的生产能力。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要充分发挥锂矿、稀土等资源优势,依托江铃、昌河、中投新能源、江锂公司、赣锋锂业、吉安优特利等骨干企业,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突破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有效破解技术不高、资源优势发挥不足等制约因素,推进产业超常规发展。
   ——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共享机制。围绕系统集成、动力总成、电磁兼容、高压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有效吸收全行业科技资源重点突破一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增程式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支持建立四个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相关的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研究与试验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新能源汽车控制与安全工程技术中心。
   ——深度开发锂矿资源价值。充分依托我省丰富的锂资源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降低锂资源开发成本,在锂云母提取锂及其深加工、新型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高容量大功率动力电池三大领域形成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值。鼓励和支持具有技术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稳步发展单体10安时以下的动力电池的同时,重点开发单体30-50安时以上的动力电池,填补我省空白。
   ——加大新能源汽车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配套,重点支持省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包括用于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开展电池回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应用及建设配套服务设施。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我省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产业布局

   专栏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重点布局在:南昌、宜春、新余、景德镇、上饶、赣州。
   ——南昌:以江铃汽车集团为核心,加快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凯马百路佳客车公司为重点,加快发展纯电动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以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做大做强节能高效发动机等零部件产业。
   ——宜春:以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平台,大力发展正极材料、锂电池等,形成完整的锂电产业链。
   ——新余:重点发展锂电产业,特别是电池级碳酸锂的生产,打造动力与储能电池包括电池材料、成品电池、应用产品及其配套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景德镇:以昌河汽车公司为核心,重点发展节能微型车等乘用车、小排量高效节能发动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上饶:依托上饶客车厂的优势,重点发展增程式电动车、低速电动车等新能源客车。
   ——赣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动力锂电池和低速电动车。
   八、新材料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新材料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增长24%。其中,金属新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非金属新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钽铌锂材料、镍钴材料、铅锌材料、铝合金材料、陶瓷新材料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0亿元。其中,金属新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金属新材料在省内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非金属新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重点研发推广节水、节能产品和符合环保、安全、健康、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新型非金属材料产品。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新材料产业要统筹兼顾本土优势和市场趋势,深度开发锂云母和黑滑石等本土资源,加大对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有效破解资源性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集中度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因素,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提升资源性产品深加工度。依托宜春钽铌矿、赣州宁都锂辉石等锂矿资源,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突出自主创新,不断降低锂云母提取碳酸锂工艺成本,加快推进锂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力争在锂云母提取锂及其深加工、正极材料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依托丰富的黑滑石资源储量,加快广丰黑滑石开采及深加工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资源性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产业集中度。整合现有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支持企业靠大联强,积极引入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投资我省新材料产业。加快培育功能合金、复合材料、先进陶瓷等新材料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
   ——完善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相关的新技术在行业上的应用。重点推进以产学研为核心的产业技术联盟、以开拓共同市场的采购(营销)联盟、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供销一体化联盟;以企业主体,加大研发和应用生产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及升级改造工艺装备等高新技术,引导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重视科技开发与创新。
   ◆产业布局

   专栏八:新材料产业
   ◆金属新材料
   ——钽铌锂新材料。充分发挥宜春、赣州宁都锂资源优势,依托宜春“国家锂电产业基地”等发展主平台,大力开展产业招商,重点推进锂电正极材料及其深加工产品建设。
   ——新型轻合金材料。依托安义铝合金等生产基地,紧跟大飞机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满足大飞机、交通运输设备等需求的高性能铝合金,重点开发铝合金中厚板、锂铝合金、铝镁合金等,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品种及大型铝合金材加工工艺。
   ——其他功能合金。充分利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科研力量,加大镍基、钴基生产力度,重点推进镍铁合金等高品质合金材料。
   ——稀贵稀散金属。重点突破三大领域:一是从铜精矿回收金银钼铼硒碲;二是从废旧金属和废渣回收银、硒;三是从锂云母里综合利用铷铯。

   ◆非金属新材料
   ——先进陶瓷产业。以景德镇、高安、萍乡等陶瓷产业基地为中心,突破烧制成型、配方开发等关键环节,继续壮大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等优势产品,加快开发高频多功能压电陶瓷等先进产品,大力推进无铅绿色陶瓷材料,扩大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生产规模。
   ——特种玻璃产业。依托萍乡工程玻璃产业基地浮法玻璃及深加工生产技术体系,重点发展节能玻璃、LOW—E(低辐射)玻璃等特种玻璃,打造江西萍乡工程玻璃之都;依托樟树先进生产太阳能玻璃技术,继续发挥和巩固2×700t/d超白太阳能玻璃生产线及深加工设备及技术优势,打造太阳能特种玻璃生产区;依托新干氯碱化工基地60万吨(远景120万吨)纯碱优势,建设后备玻璃生产基地,不断拓展特种玻璃在建筑节能、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的使用。
   ——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推进以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玻纤及其复合材料发展。
   ◆前沿新材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开发铌钛合金和铌锡合金等低温超导材料,提高磁致伸缩材料等智能材料研发能力,加大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力度,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的高端化、先进化、前沿化水平。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一、钢铁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钢铁产业形成了三个重点企业、三大精品基地,拥有一批优势产品。2010年全行业粗钢产能达到3320万吨,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1%,全国各省市区排位由第13位上升到第10位;龙头企业的领跑优势愈发明显,规模前三家重点钢企新钢、方大特钢、萍钢均进行了联合兼并重组;三大精品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以新钢为依托的船用钢、电工钢、金属制品精品基地,以方大特钢为依托的汽车弹簧钢、轴承钢、易切削钢精品基地,以萍钢为依托的优质线材、螺纹钢建筑钢材精品基地。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钢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3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生产粗钢3000万吨、生铁2500万吨、成品钢材3000万吨,全省形成两家产能超千万吨级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并推动成立产能规模超2000万吨的江西钢铁联合企业集团;板管带材比重达60%以上;能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钢铁产业要以“突出沿江、优化内陆、用好资源、做精产品、做强企业、重在转型”为主要思路,有效破解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集团不够大、产品附加值不够高、资源供给不充足等制约因素,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高性能优质钢铁产业体系。
   ——加快长江沿岸钢铁基地布局。综合考虑区域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分布等条件,重点依托沿江水运优势,加快沿江钢铁产业基地的发展布局,重点实施方大特钢“城市钢厂搬迁工程”,在九江湖口建设全国最大的船板生产基地,逐渐形成千万吨级新型钢铁产业基地,力争沿江钢铁产能占全省产能的比重达到45%以上,调整和优化全省钢铁工业的内陆型布局。
   ——引导企业联合重组。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先省内后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原则,积极支持和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规模处于国内前10位的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
   ——重点延伸六大产业链。以特种钢材、精深加工产品为重点,着力延伸六大产业链:以方大特钢汽车配件产业和新钢300万吨薄板项目为基础,发展宽幅冷热轧薄板,延伸汽车、家电用钢产业链;以新钢、萍钢九江分公司中厚板生产线为基础,发展高强度船板和大线能量焊接船板,延伸造船用钢产业链;以新钢的压力容器用钢生产线、洪钢的无缝钢管生产线为基础,加快发展核电用钢、不锈钢无缝钢管和高合金无缝钢管,延伸高压锅炉等压力容器用钢产业链;以新余良山特钢产业基地为基础,发展生产轴承、齿轮、工模具、耐热、耐冷、耐腐蚀等特种钢材,延伸汽车、机械装备用钢产业链;以新华金属制品、奥盛(九江)电线电缆公司的钢绞线生产线为基础,发展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延伸金属制品产业链;以新钢与中冶南方合作的硅钢项目为基础,发展无取向硅钢、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延伸输变电、电机、家电用钢产业链,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抢占高端市场。
   ——提升资源保障能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勘探研发投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周边国家开展资源勘探、开发和技术合作,独资或合资办矿。依靠科技进步,适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矿、难采选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不断提升铁矿石资源的供应能力。
   ◆产业布局
   专栏一:钢铁产业
   全省钢铁产业重点打造四大钢铁产业基地:
   ——建设南昌国内汽车零部件用钢生产基地。依托方大特钢的优势,在新建长堎工业园区开发高性能弹
   簧钢、齿轮钢和轴承钢,打造钢铁冶炼→汽车零部件用钢→汽车零部件优势产业链,建成国内汽车零部件用钢和汽车零部件精品生产基地,力争成为世界最大的弹簧扁钢生产基地。
   ——建设新余良山特钢产业基地。以新余良山钢铁工业基地为基础,鼓励中小钢铁企业开发特色产品,向金属制品和铸锻产品机械加工制造转型,使特色品种优势更加明显,形成特钢加工产业基地。
   ——建设九江新型钢铁工业基地。在九江湖口建设以船板为主的千万吨级新型钢铁工业基地。
   ——建设萍乡安源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鑫镍及镍铬合金项目,延伸不锈钢产业链;依托萍钢的安钢、萍特钢铁及金桥焊材,打造金属新材料产业品牌,力争形成生态环保型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着力把安源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二、石化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石化行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6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九江石化产业、永修有机硅产业、乐平精细化工产业、樟树盐化工产业、新干盐化工产业、赣州氟化工产业、贵溪硫磷化工产业等集群板块规模凸显。行业发展呈现新格局,精细化工、有机硅、盐化工、氟化工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拉动化工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石化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680亿元,利税380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5%、20%、25%。逐步形成以石油化工、有机硅、盐化工、精细化工、氟化工、生物化工、林产化工、医药化工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石化产业要进一步做强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快开发新型环保的紧缺产品和高端产品,大力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有效破解产品结构性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环保压力日趋加大等制约因素,保障产业良性发展。
   ——推进行业结构调整。继续做强优势产品,优化产品结构。严格控制生产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优先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紧缺产品以及高端产品,化工产品精细化率达到50%以上。加快炼油深加工、氟硅材料、工程塑料、炭黑、白炭黑、子午线轮胎、离子膜烧碱、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高端化肥、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染料等产品的发展。加大低品位矿石、废弃物及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增强原料自给和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石化产业的步伐,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力争在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精细加工技术、生物技术、新型节能和环保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化肥行业重点推广新型煤气化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延伸磷酸产业链开发技术、中低品位磷矿制酸技术。氯碱行业要强化国产化离子膜生产技术应用,推动ODC(氧阴极)节能技术应用于盐水电解。化工新材料行业要加强工程塑料、通用塑料改性技术、有机氟硅材料等生产技术攻关。
   ——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积极推动低能效设备(系统)的节能改造以及能量梯度利用优化。提高现有碳资源的利用率,提倡焦炉气的综合利用、煤炭分质利用。原油加工业进一步优化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重油轻质化水平。鼓励盐化工生产采用连产多种类氯产品流程,推广热电化多联产等。加强碳捕捉、分离与净化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缩小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氮肥行业要加强驰放气回收、有效资源以及余热回收工艺改造,积极推广煤制合成气深度净化技术、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磷肥行业要积极推广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磷肥行业氟深加工技术等应用。氟化工行业要推广采用溶剂溶解萤石和低温法生产氟化氢工艺。橡胶助剂行业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
   ◆产业布局
   专栏二:石化产业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九江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有机硅、精细化工产业;
   赣州、上饶重点发展氟化工产业;
   吉安重点发展生物化工、林产化工、盐化工产业;
   南昌重点发展医药化工、生物化工产业;
   景德镇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橡胶助剂产业;
   宜春重点发展盐化工产业;
   鹰潭市重点发展磷硫化工产业。

   三、建材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建材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52亿元。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水泥总产能的86%,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总产能达到5250万吨,占全省水泥产能的70%;产业基地规模优势明显,高安、丰城等成为全国建筑陶瓷的主产区之一。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建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水泥总产量9000万吨以上,全部淘汰落后产能,水泥产能前5位企业的产能达到6000万吨以上,生产集中度提高到80%以上;建筑陶瓷总产量14亿平方米;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墙材总产量达到270亿标块以上。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建材产业要以转变提升产品结构为重点,加快推广新型干法生产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干法制粉技术等一批先进环保技术,围绕资源主要分布区,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有效破解产品层次不高、产业集群规模不大、资源消耗严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实现产业的转型发展。
   ——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水泥行业方面,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五年内全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重点支持等量置换、优化布局的万吨级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和年产500万吨以上的的水泥粉磨站,研究开发可利用废渣的超细粉磨技术。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强化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水泥粉尘和烟尘的达标排放,彻底改变水泥工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大力发展纯低温余热发电,把废气余热能转化为电能,进入良性循环再利用。在建筑陶瓷方面,重点发展新型多功能材料、减薄型新型陶瓷砖、大规格超薄陶瓷板、挤压类陶瓷产品、新型色釉料产品。
   ——加快推进四大基地建设。全省石灰岩矿床的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北部九江瑞昌、东部上饶玉山—万年—弋阳、西部萍乡—宜春—上高—新余—分宜、南部于都—瑞金—会昌。针对资源分布特点,我省建材产业着力推进四大水泥生产基地建设。即赣北水泥生产基地,以江西亚东水泥公司、九江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九江鑫山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赣东北水泥生产基地,以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弋阳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赣南水泥生产基地,以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瑞金水泥厂、江西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赣西水泥生产基地,以江西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分宜海螺水泥有限公司、高安红狮水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
   ——促进产业节约型发展。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中心,以水泥、墙体材料、混凝土及水泥制品等产业为重点,以清洁生产为基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和减排降污为目标,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研究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和高附加值的材料工程技术等。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采用先进开采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建材矿产资源,加强矿山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尾矿资源利用等措施。
   ——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在水泥行业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通过建设万吨级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提高我省水泥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推广原燃材料预均化技术、生料均化技术、高效节能粉磨技术、高效集尘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在建筑陶瓷行业方面,重点推广干法制粉技术与装备、陶瓷砖减薄相关技术、大规格超薄板技术装备、陶瓷挤压生产技术。
   ◆产业布局

   专栏三:建材产业
   ——水泥产业。全省建材产业主要布局在四大水泥生产基地建设:赣北水泥生产基地,包括瑞昌、彭泽、
   九江等县;赣东北水泥生产基地,包括上饶、景德镇、鹰潭市等;赣南水泥生产基地,包括赣州、吉安等;赣西水泥生产基地,包括宜春、萍乡、新余等。
   ——建筑陶瓷。以高安“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为中心,建设包括高安、丰城、上高、宜丰等区域的泛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
   ——新型墙体材料。在南昌、九江、丰城、贵溪及余干等地利用大型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发展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制品、粉煤灰陶料混凝土制品和粉煤灰烧结多孔砖等新型墙材;在九江利用石材加工产生的石粉渣和丰富的页岩资源发展加气混凝土制品和页岩陶料混凝土制品;在南昌、新余、萍乡、九江等地利用钢铁厂废弃物硫酸渣和尾矿砂发展新型砖材与矿渣混凝土砌块;在丰城、新余等地利用煤矿的废弃物代替粘土作为制砖原料,发展空心砖、多孔砖、装饰砖等新型墙材;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以淤泥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