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汽车整车项目重点布局在南昌、九江、景德镇三个地区:
——南昌以江铃集团为核心,江铃控股重点发展多功能用途车、轿车、运动型乘用车等,江铃股份重点发展轻卡、皮卡、运动型乘用车、轻型客车等,江铃新动力汽车公司重点发展轻中型客车等;百路佳客车公司等,加快新产品开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档次。进一步发展壮大南昌的医疗救护车、囚车、卫星通讯车、食品卫生监理车、质量监督车、防弹防暴运钞车等。
——景德镇以昌河汽车公司为核心,重点发展北斗星多功能车、爱迪尔微型轿车、昌河福瑞达微型面包车等。
——九江以昌河九江公司为重点,加快做大轿车、厢式货车生产规模,以江西制氧机公司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发展压力容器罐装车等专用车。
汽车零部件生产围绕核心骨干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进行布局。以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南昌经济开发区和抚州金巢经济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VM、PUMA发动机、K技术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汽车板簧、汽车空调器、汽车拉杆及汽车内饰件等产品和企业。
五、装备制造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0亿元,在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地位约在20位左右;全省装备工业部分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无氟压缩机约占国内市场的25%,四开多色胶印机国内排名第一,占国内市场的40%左右,整流变压器占国内市场的60%以上;形成了崇仁县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芦溪县工业电瓷产业基地、宜春市机电产业基地等省级产业基地,石城矿山机械、袁州区特种机电等特色产业基地。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2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4家,发展一批“专、精、特”的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重点培育泰豪中小型发电机等2-4个中国名牌产品。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提高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主导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有效破解产品结构不合理、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提升产业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
——推进装备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点研发先进适用、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提升输变电设备、兆瓦级以上的风电设备、矿山设备、冶金设备、电力控制设备、环保设备的技术水平,加大研发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设备、关键功能部件和控制系统及高功率激光切割、中小精微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医疗设备。依托新余建设新能源科技城的优势,大力发展螺杆膨胀发电动力机组和永磁直驱发电机。壮大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的配套企业,形成一批参与社会大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产业研发和制造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江西变压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特电机公司、宜春工程机械公司等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继续做强做大,培育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强化优势企业带动效应。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开发。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加快研发关键总成零部件,促进矿山机械、工程机械、船舶机械等装备工业产品发展。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不断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产业布局
专栏五:装备制造产业
——南昌重点发展农业机械、石化机械、智能电器、电力电缆、特种电机、铁路轮对加工专用数控机床、牙轮钻、电站锅炉以及大容量、高压整流变压器和电力变压器等。
——九江重点发展船舶、压力容器、工业电炉、架桥机、造纸设备等。
——景德镇重点发展压缩机、印刷机械、舷外机等。
——鹰潭重点发展远程水表、水泵等。
——宜春重点发展高安的水轮发电机、挖掘机,丰城的港口机械制动器、无嘴涡旋压缩机,樟树的起重机、矿山机械等。
——新余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节能螺杆膨胀动力机、新型节能电梯、矿山机械等。
——抚州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压电力变压器等。鼓励发展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饮用水净化处理设备、垃圾分选设备、粉煤灰干洁分选设备等生态及环保机械产品。
六、纺织服装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全行业产销总量及效益连创历史新高,在全国及中部地区同行业的排位迅速前移。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纱产量62万吨,布7亿米,服装10亿件,化学纤维14万吨,其中苎麻布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共青城羽绒服装、青山湖区针织服装、奉新棉纺织先后晋级为“国家级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全省已形成以服装产业为龙头,带动棉纺、针织、化纤、麻纺、丝绸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00亿元,年均增幅均在20%以上;全省规模以上纱、服装、化纤产量分别达到120万吨、20亿件和28万吨;全省服装经济总量占全行业40%以上,在中部六省同行业位次从第二位前移到第一位;新增6-8家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服装、家纺自主知名品牌企业,新增10-12个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服装、家纺品牌;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基地2个,培育建设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南昌昌东工业园区、抚州金巢工业园区等20个纺织服装特色园区。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纺织服装产业要继续抓好产业承接转移的历史机遇,创建和做大自主品牌,完善专业和配套市场,提高产业承接水平,有效破解自主品牌产品比重低、专业市场不成规模、产业承接竞争不断加剧等制约因素,努力做大纺织经济总量,加快纺织工业转型步伐。
——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采用“量质并举”及“品牌发展”战略,扩大现有“鸭鸭”、“回圆”、“深傲”、“绿冬丝科”、“恩达”等自主知名品牌的市场份额,着力创建新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以服装、家纺等终端应用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工程,培育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实现从“订单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的战略转移,以名牌产品优势企业带动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充分借鉴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纺织服装强省的发展经验,加快我省纺织专业化市场建设进程。鼓励在南昌、九江等地选择有产业及市场基础的地方高起点地建立集原辅料供应、专业设计、品牌孵化及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利用专业市场的辐射功能,提高关联产品的配套能力,实现全省纺织服装原辅料、中高档面辅料、拉链、钮扣等配套产品就近采购。
——着力提升高水平产业承接能力。按照“在承接中调整结构、在承接中壮大总量、在承接中提升竞争力”的总体思路,以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加快共青城羽绒服装、青山湖区针织服装、奉新棉纺织等国家级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南康西服西裤等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做好产业配套工作,高水平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提升我省与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省份的产业承接竞争能力。
◆产业布局
专栏六:纺织服装产业
——服装产业。以“一核两重点”为带动区块,即以南昌青山湖区、九江共青城为江西服装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龙南、南康、于都、大余等地为江西服装产业重点区块Ⅰ,临川、南城、崇仁、万年、广丰、鄱阳、井冈山为江西服装产业重点区块Ⅱ,重点发展羽绒服装、针织服装、女性服饰以及西服西裤四大类产品,引导发展目前市场上颇为短缺的老年装、大童装(10岁至15岁)两大类产品,不断丰富优势产品种类。
——棉纺织产业。以南昌青山湖区,奉新、高安、瑞昌、彭泽、德安、共青城和新余渝水区等优势地区为棉纺产业主要集聚地,以南昌青山湖区、新余渝水区、抚州金巢经济开发区为织造产业主要集聚地,主攻高档纱线及休闲面料,开发高附加值和生态环保产品,力争突破面料后整理瓶颈,成为全国休闲面料和特色纱线生产基地。
——针织产业。以南昌青山湖区为中心,外延到新余经济开发区、抚州金巢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档绒类面料、弹性面料、功能性面料、高档经编面料及花边等
产品,推进针织服装品牌建设进程,实现针织产业从加工生产到品牌运营的转变。
——化纤产业。以庐山区、湖口县等优势地区为粘
胶纤维主要集聚地,以南昌青山湖区、进贤县、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九江共青城等优势地区为主要生产基地,依托现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等新型纤维,努力开发各类适销对路的产业用纺织品,全面提升化纤行业的整体水平。
——特色家纺。以新余分宜县、宜春市、上饶信州区等优势地区为麻艺家纺主要集聚地,以修水县、余干县、永新县、东乡县、金溪县等优势地区为丝绸家纺主要集聚地,加强麻纺、丝绸和棉纺织产业间的技术协作,联合开发生产专用纱线原料、专用阔幅特种面料等产品,着力开发高档夏布、高档丝绸家纺产品,不断提高麻艺、丝绸家纺设计水平,提高赣产特色家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七、食品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食品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功跨入千亿产业行列。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130亿元,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0.49∶1;生产大米646万吨,精制食用植物油31万吨,乳制品28万吨,白酒13万吨,啤酒124万吨,软饮料190万吨,精制茶4万吨;骨干企业迅速崛起,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达23亿元居全国白酒行业前列、汪氏蜜蜂园综合效益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列前茅;全省已形成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4大门类、22个中类、56个小类的食品工业体系。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以上;利税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5%以上;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1;培育和发展一批现代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食品企业超过10家,亿元的超过400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水、电等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食品工业综合利用水平超过国内平均水平,打造食品工业绿色发展核心竞争力。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食品产业要走发展食品工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共进之路,依托农副产品资源,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功能型食品,注重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有效破解企业规模小、农副资源产业化水平不高、食品安全挑战严峻等制约因素,促进食品产业的优化升级。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持,优化配置资源,在政策、省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结构调整资金、科技三项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食品产业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在粮油加工业方面,重点支持中粮粮油(九江)有限公司、正邦集团、江西阳光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鄱阳湖四海国际水产集团有限公司、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南昌亚洲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婺源县林生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强化食品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融合发展。依托我省农副产品原材料供应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强食品工业发展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以粮食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特色油脂、畜禽、水产、果蔬加工和乳制品业等为重点,按照食品工业对原料的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建设一批优质原料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工哺农,以农促工,促进食品工业的更大发展,不断提高我省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
——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大力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食品行业标准,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确保食品在原料、加工、包装、运输和食用等全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产业布局
专栏七:食品产业
——粮油加工业。依托我省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发展粮食加工业,着力培育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在九江市发展油脂加工业,在赣中、赣西、赣东北等油茶主产区大力扶持与发展山茶油产业。
——畜禽加工业。依托赣中和沿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优质生猪基地,沿赣江水禽优势带和环鄱阳湖水禽优势区发展畜禽加工业;完善以南昌地区为主的现有乳制品加工业。
——水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环鄱阳湖区优势水产品(含珍珠、珍珠核和贝壳)加工与出口产业发展区布局,继续巩固提高以赣南、赣东北和赣东板块为主导的鳗鱼产业加工与出口区,稳固发展以105国道为主线的鱼片(鮰鱼、罗非鱼和乌鱼)加工与出口区,在全省渔业主产区和环鄱阳湖区建立10条以上的淡水鱼糜及其产品加工生产线。
——果蔬加工业。依托我省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石城、广昌白莲相对优势果业基地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果蔬加工业。
——白酒。以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两侧为重点,重点建设白酒的三个梯队,即以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为第一梯队,江西章贡酒业有限公司、江西临川贡酒、江西堆花酒业有限公司、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江西七宝山酒业有限公司为第二梯队,其他中小企业为第三梯队,区域协作,共同发展。
——啤酒。以南昌、吉安、赣州、抚州、九江为重点发展我省啤酒产业。
——饮料。依托具聚集效应的“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食品饮料产业基地”、“青山湖区食品产业基地”2个食品饮料加工示范基地发展饮料加工业;依托我省赣东北茶区、赣西北茶区、赣中茶区、赣南茶区发展制茶业。
——烟草制品业。抓住“金圣”品牌做大规模,压缩低端产品,推进合作生产。努力把“金圣”品牌打造成定位清晰、特色明显、满足消费、持续创新的全国知名品牌。
八、软件产业
◆产业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省软件产业总量快速扩大,基础更加稳固。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亿元,年均增长20%;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南昌高新区金庐软件园、浙大科技园、南大科技园集聚了全省90%以上的软件企业,金庐软件园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和一定的竞争优势;骨干企业竞争实力不断加强,思创、先锋、泰豪3家公司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行列。
◆产业目标
到2015年,全省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初步形成2-3个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区,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搭建一批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批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在行业解决方案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领域,形成30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促进部分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战略举措
“十二五”时期,全省软件产业要继续壮大南昌高新区金庐软件园、浙大科技园、南大科技园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产生技术扎堆裂变效应,支持有条件的设区市率先发展,加快开发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自主软件产品,有效破解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专业人才缺乏、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突破传统产业结构。重点推动软件产品向平台化、构件化方向延伸,推动软件技术服务向离岸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产业方向拓展,在继续发展系统集成的同时,逐步扩大软件产品、软件技术服务、嵌入式软件的比重,打造形成软件产品—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嵌入式软件较为完整的软件产业链,形成行业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软件服务外包、数字内容加工处理与服务并重的产业发展格局。
——加大产业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大力支持以IBM先锋外包人才实训基地、江西微软软件人才实训基地为龙头,省内7家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大专院校信息类教育为支撑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鼓励本地院校及企业与国外教学机构、著名软件企业联合办学,多模式、多渠道培养软件产业人才。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企业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群,推动软件技术向网络化、融合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重点以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广为契机,充分利用省内重点院校在物联网共性技术的研究基础,发挥我省软件产业的发展优势,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政府、电力、通信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快促进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和运用,顺应软件技术发展趋势,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软件产业的应用效率。
◆产业布局
专栏八:软件产业
以南昌市为核心区域,将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集移动传媒、呼叫中心、物联网、云计算、电视购物及电子商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一体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将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慧谷创意产业园、南昌软件城打造成为以创意产业为特色,集软件研发、服务外包、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文化创意一体的软件园。推进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信息技术示范基地建设,鼓励有产业基础的设区市建设特色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园区。
第三节 大力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
全省工业园区按照做大总量、扩大规模、凸显特色、注重生态、提升水平、转变机制的总体要求,以产业招商和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特色园区和生态园区建设,努力构建规模型、效益型、特色型、生态型、创新型工业园区。
一、园区总量和规模
◆不断做大园区总量。坚持以存量吸引增量、用增量带动存量的发展思路,依托我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工业园区,加快各种资源要素向工业园区集聚,重点培育和壮大一批引领作用强、辐射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大力引进和落实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资金密度高的大项目,以大企业吸引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实现大发展,不断做大园区规模。到2015年,力争打造6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园区,其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力争将南昌昌东工业园、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口金砂湾工业园、鹰潭经济技术开发区、贵溪工业园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城工业园区、广丰工业园区、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抚州金巢经济开发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沙河工业园等打造成为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园区。
◆适度扩大重点园区规模。全力实施重点园区扩区升级工程,以列入省政府重点调度的过百亿和拟过百亿工业园区为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依照法律法规调整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适度扩大工业园区四至范围。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创业环境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程度高、土地集约利用好的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鼓励产业基础扎实、产业特色明显、发展势头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允许经济外向度较高、出口加工贸易活跃、口岸配套功能基本完善的工业园区申请设立国家出口加工区。对工业基础较好、工业集聚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省级产业基地,支持其申请设立省级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
二、园区特色和生态
◆重点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经济带为主平台,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产业、区位等独特优势,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产业整体招商、优势产业集中做大做强等方式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纵深推进区域特色经济带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把鹰潭铜产业基地、新余光伏产业基地、南昌及景德镇汽车产业基地和航空产业基地、九江重化工产业基地和航空产业基地、宜春锂电产业基地、赣南钨和稀土产业基地等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基地。全力推进昌九工业走廊、沿江产业开发带、吉泰工业走廊、丰樟高经济圈、上广玉信经济圈、赣州一小时经济圈等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到2015年,全省力争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特色园区20个,每个园区培育一至两个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甚至过50亿的产业集群,新增光伏、半导体照明、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等一批过千亿元的特色产业。
◆全面推进生态园区建设。遵循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生态工业,重点抓好“三工程两项目” 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加快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工程,加快生态补链和热电联产,切实把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技术贯穿到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工业园区生态景观绿化工程,科学选择与合理配置绿化苗木,着力构建工业园区生态屏障。加快推进物质交换和废物循环的共生体项目建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的有效控制。加快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实现三废物质的最大化循环回收。深入开展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到2015年,全省 94个园区全面完成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60个以上、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5个。
三、园区水平和机制
◆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大力推进以水、电、路、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集中供热、热电联产、仓储货运、“三废”综合利用等配套设施,不断提高园区基础支撑能力。加快搭建物流、口岸、法律、金融、会计、产权交易、科技成果产业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服务平台,构建与园区工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全面发展住宿、餐饮、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机构,有效提升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和综合利用,保障土地供应,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进行更新改造,不断提高产能,支持新入园企业与现有企业采取资金置换土地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园区土地资源,着力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
◆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以服务企业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建立高效务实的园区管理机构,主要行政审批职能部门要设立园区派出机构,赋予相应的行政职能,按照“园区事务在园区办结”的要求,建立封闭式运行、一站式审批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园区绩效评估体系。大力推进园区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园区发展从主要依靠土地、政策资源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创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积极吸纳国际、国内、社会、个人等各种资本形式,共同投资建设工业园区。加快与沿海有实力工业园区的对接和资产重组。
第四节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一步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按照我省的实际情况,将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与产业发展、技术改造和创新、安全生产和节能降耗等工作结合起来,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区域、行业、企业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完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两化融合发展的支撑、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继续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南昌、吉安、九江、赣州、景德镇等为中心,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配套产品、数字视听产品、新型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应用电子等六类产品,加大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家庭等领域应用创新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提高信息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能力。
◆加快发展工业应用软件。面向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加强需求牵引,整合产学研用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大力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应用软件,逐步形成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
◆培育发展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轮船电子等新型产业。加快拓展无线网络游戏、网络电视(IPTV)、流媒体等高端增值业务和各种创新应用业务领域。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安全评测、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培育发展信息化咨询、规划、实施、维护和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信息产业对工业发展的个性化服务水平。
二、信息技术应用
◆加大信息技术在工业行业的应用水平。推进装备制造、电子、航空制造等行业研发设计环节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研发设计模式。加快汽车、飞机、船舶等行业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系统的综合集成,完善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完善纺织服装等行业个性化设计体系,建立和普及用户广泛参与的协同设计模式。继续推进工业行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加快柔性制造生产方式的普及,推动面向产业链协同的信息化集成应用。力争实现产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数据管理(PDM)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5%以上。
◆加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的应用水平。继续推进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为重点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推进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力争实现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信息化率达90%。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施“七个一”(一条互联网高速接入通道、一个企业内部数据通信网络、一个企业门户网站、一套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套厂区安全管理系统、一套员工管理系统、一套市场营销管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培育万家“数字企业”计划,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典型示范群体。
◆加大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应用水平。设立一批企业集聚度高、产业规模大、工业化和信息化领域工作有一定基础、在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重点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信息化建设,依托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宜春等条件较成熟地区,加快推进“鄱阳湖智慧工程”建设,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整体申报国家级试验区和示范区。
三、信息安全保障
◆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以身份认证、数字认证为基础的网络信任体系,完善信息安全监控平台及数字认证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信息安全测评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安全产业,有序推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对人员、信息资产等信息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推广应用信息安全防护产品,从技术和管理上全面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等信息安全风险的综合防护能力。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无线网络等新技术、新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的研判和防护,重点做好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容灾备份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完善,加强应急演练,提高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科学做好重要系统和重要数据的容灾备份,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
四、基础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广泛、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以及融合业务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骨干传输网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实施光纤到户工程,进一步提高基础网络,特别是宽带接入网络覆盖率。强化南昌、吉安、景德镇等主要城市的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支持和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加快推进以3G为重点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自主安全、稳定、覆盖完善的基础通信网络。
◆加快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链、专业市场、企业集群或区域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开拓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市场,扶持一批电子交易平台研发和服务企业,推广电子识别、商业智能、电子支付等手段在各类服务业态中的应用。
第四章 政策保障和支撑体系
第一节 政策保障
——加大财税扶持。用足用好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的财政、税收支持,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完善各级税收优惠政策,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试点专项资金。优选一批产业带动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重大工程予以倾斜。进一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化税率、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在依据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重点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加强产业引导。制订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目录,积极引导我省重大项目争取纳入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库,动态跟踪、适时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建立健全产业准入制度,协调配合财税、信贷、土地、环保等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规模,引导资源要素向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配置,加快形成现代产业集群。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工业和信息化相关部门的高效管理体制,健全完善行政审批、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效能监察“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导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和有效的运作体系,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企业“四率”水平。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实行重大企业跨所有制、跨区域联合重组,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第二节 支撑体系
——健全重大项目服务体系。围绕做大做强企业,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引进和建设一批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低的“三高两低”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实行“绿色通道”,落实重点调度项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断强化服务项目意识,对重大项目实行分类指导、全程监督、跟踪服务,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不断提高项目策划水平,建立全省重点产业项目智库,开发策划一批投资过10亿、过10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
——完善投融资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完善投融资体系。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搭建企业项目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鼓励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为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积极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采用市场配置、资产重组、入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优先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创业资本和风险投资的进入、退出机制,建立多元化资本市场。遵循授信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扶持力度。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资金支持,组织企业积极申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技术改造贴息资金。
——加快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推进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支持工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合作联盟。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推进市场交易中介组织、法律和财务服务机构、市场监督鉴证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自律性行业组织等中介组织机构建设,支持中介机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延伸。努力搭建共性技术共享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显著提高优势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实施“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整合优化全省科教资源,进一步创新省校合作模式,着力构筑人才高地。加快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对职业技能人才,实行订单培训、定点培养、定向分配。在扩大全省人才总量的同时,重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战略性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化高技术人才等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人才总量和结构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第三节 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全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体工作,省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职能部门,要切实抓好《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特别要建立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责任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加强衔接协调。加强省、设区市、县(市、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全省工业与信息化发展和区域布局。省直有关部门和各设区市、县(市、区)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加强各设区市、县(市、区)规划、行业专项规划与《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不断细化总体规划中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加强督促检查。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将不定期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规划中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了解掌握和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