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情况解析
来源:赛普网 更新时间:2014-01-08

 
  
  时光荏苒,2013在不经意间已离我们而去。回首2013,对于“智慧城市”这个诞生并不算太久的新生概念来说,不可谓不火爆。国家相关重大政策陆续出台,国家领导对智慧产业高度重视,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智慧城市试点活动、会议论坛层出不穷,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日益高涨,整个中国似乎陷入了智慧热。然而在现象火热的背后,也难免引发我们的一些反面思考。智慧城市建设是否达到了当初设计的目标?是否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也许现实并没有理想般美好。2014年初,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大家一起回顾2013年智慧城市我们一起见证过的那些事儿,希望能从事件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愿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为迎来2014智慧城市建设的美好前景而努力。
  
  一、国务院出台政策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013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并提出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未来,在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的同时,要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除此之外,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也联合起草了《关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旨在加强部际协调,推进智慧城市有序发展。
  
  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克强总理表态新型城镇化会带来巨大商机,力挺智慧城市建设,给市场发出了强烈信号,到十二五末期以至十三五将催生一个10万亿级的市场。从国际上看,IBM、Gartener等把智慧城市被评为未来科技趋势之一。智慧城市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我国来讲,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也是统筹城乡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如果到今天你的企业还没有在智慧城市上进行部署,那么你已经out了。我们相信智慧化的深入推进将让政府运行更加高效,产业发展更加智慧,最终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二、住建部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8月5日,住建部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第二批),确定了103个城市(区、县、镇)试点。12月13日,住建部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与微软中国共同宣布将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工程中心智慧城市技术解决方案联合实验室”,共同打造中国未来城市智慧发展重要技术支撑平台。
  
  党中央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目标。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现实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新兴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以及智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住建部作为负责城镇化建设的国务院部门,其推出的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定位在“智慧地推进城镇化”实在是切中要害。但是,一年之内先后两批近200家的试点速度是否太快?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尚待时间检验。此外,微软在7月份推出名为CityNext(未来城市)的全球计划,这次算是在中国正式启动了,让城市客户基于微软现有的基础设施,并结合其在移动互联、云计算、社交、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来打造智慧城市是微软的战略,愿景很美好,但是棱镜门事件时时都在提醒我们合作中的技术主权和安全问题。
  
  三、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确定合作试点城市
  
  2013年11月21日,在由发改委、工信部联合主办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双方围绕智能、可持续城市发展的主题,确定了各自的15个试点城市,共同作为中欧智慧城市合作试点城市。至此,住建部,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都涉及到了智慧城市试点或相关工作。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和部际统筹配合,导致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政出多门。从2006年左右概念提出以来,地方政府、企业和专家一直在呼吁这个事情,但效果不好。到目前为止,八部委参与起草的促进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指导意见仍未出台,我国智慧城市的总体推进亟需顶层设计。但愿智慧城市建设不会重蹈“九龙治水”的覆辙。
  
  四、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
  
  2013年11月5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印发2014中国旅游主题年宣传主题及宣传口号的通知》,“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成为2014年旅游宣传主题。鼓励各地要结合旅游业发展方向,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尤其要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三方面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和整合。
  
  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支柱,既是民生的重要内容,又是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及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智慧旅游年”将是智慧应用在行业落地的代表。其实不仅是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测绘局、国家交通部等部门也纷纷加强了行业的智慧化管理与推进,这是智慧化在各行各业影响不断深化的表现。智慧的理念已经开始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
  
  五、第三方机构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2013年10月10日,在工信部的指导支持下,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在京成立。该联盟由中国电子商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内百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发起并建立。至此,中国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国家级联盟达到四个,分别是: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国家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推进联盟、中国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此外,中国智慧科学研究院、中国智慧城市网、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等门户和研究机构纷纷组建,工信部、住建部、发改委等下属的支撑机构、行业组织、标准制定机构等也都按照自身定位加快智慧城市布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三方推进力量愈加强大。
  
  第三方机构的存在可以弥补政府在市场化推进机制方面的不足,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调和剂”。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第三方机构可以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很好的资源汇聚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产业促进、标准制定、应用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各类公共服务。但是,第三方机构关键是要找准自身工作的定位,培养专业化能力,同时要加强协助配合,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共同促进智慧城市良性有序发展,避免无序发展。
  
  六、金融资本青睐智慧城市建设
  
  2013年“智慧城市”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炒作热潮。例如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启动后,A股市场中包括互联网、智能电网、触摸屏在内的“智慧城市”相关概念板块均出现了逾2%的涨幅。4月,继国开行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后,又有多家商业银行表示将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投资超过4400亿元。根据目前的投资水平估算,“十二五”期间全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总投资规模将会达到2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仅智慧城市这一主题投资将高达2008年金融海啸时国家投资额的一半。毫无疑问,这是2013年市场中最大的主题投资机会。国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的态度,给了资本市场极大地信心。政策和资金都有了,小伙伴儿们还等什么呢?
  
  七、智慧城市建设拉动产业快速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从两个方面拉动了产业的发展,通过基础信息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社会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一方面是带动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物联网、电子信息制造、移动互联网等“智慧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动了装备制造、农业、化工、机械加工等“传统行业智慧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随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平安城市、电子政务、数字医疗等众多应用领域将受到带动,从而对云计算、物联网、安防、数据挖掘及处理等产业链上下游软硬件企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智慧城市不仅可以催生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形态,还可以引发相关产业链的垂直整合。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使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与加强。预计智慧城市的发展将带来上万亿元的相关产业增加规模,这些产业伴随着智慧城市的推进而壮大,将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仅从8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影像获取、应用系统开发等领域快速发展,已拉动地理信息产业服务产值300多亿元。智慧城市建设所带动的投资以及增加的城市发展红利,由此可见一斑。智慧城市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既可以逐步解决过往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城市发展信息化服务业,是更为健康与稳定的发展模式。
  
  八、智慧城市标准制定工作加速推进
  
  2013年,国内的电子标准化研究院、住标委、电信研究院等部门纷纷加快部署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出版了相关标准或报告。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JTC1)在全会中正式通过了我国提议成立“智慧城市研究组”的决议,并由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有关人员担任召集人和秘书,美国、法国、韩国、日本、加拿大、荷兰、德国、英国、新加坡均表示将积极参加研究组工作。此项决议通过是我国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突破,对于建立我国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领域的领导地位、促进国际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协调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无序发展的保障条件。尽管我国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目前国内有多个组织提出了要建立智慧城市“国家标准”,未免让我们对标准制定的协调工作产生了一些担忧。
  
  九、国内外企业抢滩中国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市场
  
  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强了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布局,抢滩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市场。如IBM建立了智慧城市研究院,加快在全国布局,微软提出CityNext(未来城市)的全球计划。除欧美跨国巨头之外,连日本NEC以及韩国KT等公司也纷纷瞄上了中国智慧城市市场。从国内情况来看,三大运营商纷纷提出智慧城市战略,抢滩顶层规划和建设市场,国内的太极、神州数码、文思海辉、中软等企业纷纷建立智慧城市研究院。软件和产品开发商、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管道提供商、平台运维商纷纷抢滩智慧城市市场。加之各类研究机构、行业组织也纷纷布局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竞争异常激烈。
  
  2013年是智慧城市建设市场爆发增长的一年,短短一年时间内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市场似乎已陷入一片“红海”,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市场火热的背后,是否真正实现了智慧城市建设“惠民、兴业、理政”的目标?有报道说,中国投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有几百个,但看到成效的少之又少。难免不让人对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和行业推进模式产生反思。
  
  十、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2013年,乘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东风,各地方政府在各种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引导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设计参与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这里面既有宁波、上海、无锡、杭州、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和地区,也有像牡丹江、绵阳、广安、安阳、敦煌等欠发达地区。在上海,10月25-31日举办的“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让市民亲身感受、体验、了解到智慧城市的种种便捷;在厦门,城市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了交通云、医疗云、教育云、移动互联网四朵云,为全市提供公共服务,有力支撑了“美丽厦门”和“幸福厦门”建设。在无锡,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平台N个应用”的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在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了智慧城市评估机构的连续垂青。在中部安阳,这个古老的铸造之都提出了以工业设计促进信息消费,带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在西部城市广安,建设了智慧广安门户网站,为小平120周年诞辰献礼。
  
  毕竟地方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找到自身的城市特色和定位,不能一哄而上,人云亦云,要找准智慧城市的切入点,做好顶层设计和运行规划,创新体制机制,保障信息安全,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智慧城市发展道路。
 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的一种,近年来,在线信贷搜索平台风生水起。2011年,“融360”和“91金融超市”最早成立,去年上线的“好贷网”也不甘示弱,近期与分众传媒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

  在线信贷搜索平台下游是有贷款需求的个人,他们通过网站搜索信贷产品,或登记信息,由网站推荐产品。上游是银行、小贷、担保等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他们发布贷款信息,寻找借款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在线信贷搜索平台对下游借款人实行免费服务,主要盈利方式是,以此获得客户需求和个人资料,再向上游信贷员“兜售”获利。除了明码标价,有的网站还面向信贷员展开贷款客户信息竞价。信贷员则将所购买的信息二次转让。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信贷搜索平台向线上用户推荐的信贷产品,定价远高于直接咨询银行所获得的产品信息,部分甚至超出了法定民间借贷利率上限。

  盈利模式:出售客户信息

  以小贷公司信贷员身份注册“融360”,一位工作人员说,网站提供两种业务模式:一是标准模式,登记各金融公司的标准产品;另一个是竞价模式,信贷员可自主描述产品。前者客户信息费固定,每则信用贷款客户信息45元,抵押贷款客户100元;后者信息费起价30元,出价高者,信贷产品显示排位靠前。

  “每推荐一则客户信息,系统就会自动从账户划走相应金额。”这位工作人员说。

  值得注意的是,竞价针对特定产品,并不挂钩借款人资质。“有点像赌博。”渣打银行一位客户经理叹息,“还不知道借款人收入状况、征信记录,就要支付信息费。”

  “好贷网”客服人员介绍,“好贷”不提供信息竞价,而根据客户资质、授信产品、贷款金额、担保方式不同,由后台系统自动生成定价,每条贷款客户信息定价最少数十元,最多上百元。

  贷款信息一般包括客户姓名、电话和贷款需求三项。信贷员从在线信贷搜索平台购买到贷款客户信息后,除了通过所在机构为客户办理业务、赚取佣金外,有时也会将信息二次转让,即转给同行,按照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提成。

  由于不同机构对业务人员的营销返点不同,有时二次转让信息的获利,比正常办理业务的佣金还高。

  一家小贷公司信贷经理说,成功办理一笔贷款业务,佣金约0.02%-0.1%之间,视授信产品和金额而定。而二次转让中,他获得的提成最高曾达到上述上限。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符启林认为,未经借款人授权,任何人无权向他人提供其信息。网站出售借款人信息,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

  产品比价:并非最优

  记者以贷款人身份向“91金融超市”提供了如下个人资料:上班族,月收入万元,征信记录良好,名下有房产,房龄15年,评估价格约100万元,申请装修贷款20万元。

  该网站电话客服未提供任何产品比较信息,而是直接向记者推荐了一款信用贷款产品,月度费率0.75%,按月还本付息,一年费用18000元。客服表示,这是“最优惠的产品”。

  记者重申名下有房产,可提供抵押,因此不愿支付高额费用,也不愿按月还本。第二次,客服将记者连线至一家名为“安家世行”的担保公司。一位王姓信贷经理称,“安家世行”提供担保,可向第三方投资人寻求资金,资金来源系个人,月费率3%(折年息36%),按月付息,到期一次还本,贷款期限最长6个月。她特别强调,3%系费率,不是利率。记者也注意到,第三方投资人个人提供借款,属典型的民间借贷性质;上述3%费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民间借贷的法定最高限额。

  记者再次浏览“91金融超市”,其发布的贷款产品信息中,多款利率低于上述两项。

  随后,记者咨询多位银行零售客户经理获悉,借款人资质良好,足值房产抵押,可通过银行申请抵押消费贷款,目前利率执行基准上浮30%。

  若同样以贷款金额20万元,期限6个月需求为例,“91金融超市”推荐的前述两款信贷产品,息费额分别为9000元(按月归还本息)和36000元(引入担保);而银行提供的抵押消费贷款,半年利息合计7280元,到期还本付息(如图).

  截至发稿,记者的注册手机仍不断接到平安易贷、华夏银行、拍卖公司等的贷款营销电话。其中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成本普遍较高,月息0.75%-3%之间。

几年前,地图还是互联网新人们热衷、巨头不甚重视的创业蓝海。BAT三家除了百度抢先进入布局外,阿里坐拥金山无瑕旁顾、腾讯适当投入几下做做战略防御,这个行业活跃的几乎都是传统导航企业和新晋的地图品牌。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态势超出想象,地图这个独特的App凭借位置、O2O、商户等等抓人眼球的特征一举变成了当红炸子鸡,在宁投错不放过的土豪打法指引下,三巨头快速完成了对地图行业的“合围”,通过竞争、收购、投资、加强技术壁垒、平台化等等手段将中小竞争对手收编或挤出,力争先人一步登上O2O的滩涂。

  百度 关键词——用户先入、平台化

  百度是三巨头中最先锚定在线地图行业的,而百度强大的流量和基于信息获取的气质,也让用户更容易接受它与地图的天然联系。因此在O2O大热之前,百度地图就已经积累了先天优势。

  百度地图的用户优势最直接反映在数量和质量上。一方面,百度地图累计用户超过2.46亿,市场份额超过50%;另一方面,百度地图已经在从导航向生活服务的用户习惯迁移上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投入。

  从传统的视角来看,地图是一种互联网工具,依托于PC的地图服务不得不面临用户使用场景和需求的天然矛盾。当移动互联网一举颠覆了传统PC后,这矛盾崩塌,地图服务拥有了从工具向服务转变的可能。对于提供地图服务的厂商来说,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转变甚至引导用户加速使用行为的过度就至关重要。立足于防御的腾讯、此前一直在打酱油的阿里在这一维度的竞争中都被百度甩在了身后。

  当积累起足够的用户数量之后,如何打造商业化闭环是业界聚焦的中心,也是三巨头持续加强地图行业投入的关键所在。百度地图希望通过平台化的不断推进将地图打造成一个“流转中心”,用户的线下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商户的服务资源、形形色色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通过这个核心和先天的位置特性形成良性的运转。从目前来看,百度地图的平台化推进还是给力的,但何时能够突破天花板真正是位置服务迎来爆炸式的增长,则是未来的关键所在。

  类似的还有商户资源。百度地图已经容纳了500万线下商户的POI信息,并且更新频率惊人,大量的用户已经习惯通过这样一款产品去查找现实世界中的服务提供者。然而数以千万计的线下中小店铺,尤其是提供餐饮、娱乐的中小服务商户一直是被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所遗忘的人群。他们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严重碎片化、品牌影响力较差、也不具有向互联网迁移的能力。

  在阿里、京东等电商将商品销售疯狂搬迁至线上时,线下商家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局面——用户的消费惯性已经由线下向线上快速转变,而自身并没有匹配这个趋势的能力,也无法获得来自线上的流量。他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的希望能够有一种低成本、易接入、易维护的解决方案去被逐渐的线上化。地图类的软件确实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但能否承载如此巨大的商业价值还要看未来的发展。

  腾讯 关键词——微信、微信、微信

  连10年王者、自家的老大哥QQ都能被颠覆,微信这个当红炸子鸡很难不被腾讯内部各山头列为实现KPI的重要战略布局。同时,微信也不短的扩充自身的功能和深度,通过各种接口的接入使自己在手机端完成一次从App到Rom的转身。腾讯地图改名成功,让这个并不年轻的产品拥有了再试一次的可能。一方面,基于腾讯大品牌的背书,可以获得更多的品牌优势和资源倾斜;另一方面,与微信接口的打通反而能够让微信的玩法增加了一个量级,绝对算的上是双赢。

  腾讯地图能够为微信第三方公众账号提供一套基于地理位置的综合解决方案,包括录入网点位置、向用户发送位置、帮助用户计算到达路线、查看街景等等。其API接口亦能够为开发能力较弱的账号提供地图编辑模式,开发者可以通过地图编辑模式通过可视化设计,实现地址路线查找和用户周边信息查找;为开发能力较强的账号开放API,开发者可以再地图或街景上定制化开发,如自定义标注、覆盖物、事件等,使公众账号的业务与街景、地图更加紧密结合。

  腾讯地图的弱点在于,将全部未来寄望于微信,然而微信再强大,也依然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个App,玩法越多,微信越重,用户体验就会越差。尤其是地图这个“重”玩意既高且杂,对移动互联网的战略意义并不亚于IM,两强相容,资源如何分配,利益如何划分,又如何教育用户“微信不止是IM”,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阿里 关键词——站位示范

  高德是阿里的一枚重要棋子。实际上,地图行业恰如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缩影,用户数量不断激增,而商业化未来还处在一片云里雾里。尤其是对于阿里这个“商业”巨头,电子商务的成功尤其不能放过线下的一点点可能。如果从O2O里孕育出能颠覆阿里的全新商业模式,是阿里绝对不能承受的变故,因此,阿里选择通过投资高德筑起围墙。

  更重要的是,阿里对本地生活服务的野心一样不小。从2011年开始,淘宝就通过聚划算开始了线下本地生活的探索,随后又投资了美团网及本地生活服务公司丁丁网,推出了本地生活平台等动作也说明了阿里认同地图的战略级入口地位。然而“商人心态”鲜明的阿里拥有淘宝和天猫两座金山,其中的利润尚待挖掘,并没有太强烈的主观意愿去投入巨量成本在百度和腾讯深耕多年的领域再次挖掘一番,那么收购就成了唯一的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高德在地图行业深耕多年,无论技术、资源都十分深厚,在与百度抗衡的时间里,高德是唯一没有“掉队”的传统地图厂商。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吞噬传统导航市场的时机下,阿里注资高德毫无疑问是一次双赢。对于高德来说,获得了阿里的投资等同于获得了来自互联网巨头的支持,站到阿里前方冲杀也不会再有被小对手偷袭的风险。

  然而干儿子再亲也不是亲儿子,没有血缘关系的高德在2013年表现出极其亢奋的斗志,广告、代言人、接受采访等手段一波接一波。很难说这到底是阿里的财大气粗给高德壮了胆色,还是在互联网企业的夹击下,高德想用亮眼的市场成绩向投资人纳一份牛气的“投名状”。在商言商,高德投靠阿里,就不得不面对阿里的“机关算尽”——阿里但每一次投资都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从陌陌到美团再到新浪微博和高德,这些小伙伴们共同为阿里修筑的防护网确保了阿里帝国的安全,也就难逃“炮灰”的身份。

  地图产品被视为是未来O2O的最佳入口,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绝对值得BAT三巨头重兵投入。三家公司的玩法各自不同,目前来看还是百度看的更准、打的更狠、走的更稳。虽然如今的地图行业还是百家争鸣的乱世,然而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大量中小玩家被过滤后,通过大手笔资源聚拢用户、通过技术投入确立优势、通过平台化打通产业链,百度地图的“三板斧”完全瞄准了O2O的商业化,那么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阿里和腾讯就要付出更多的力气去追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