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级政务公开试点改革情况评估报告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更新时间:2014-01-19

 

  为跟踪我国2011、2012年在全国 100个县级政府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试点工作,课题组选取了浙江永康、湖南长沙、河北晋州、云南安宁、广西龙州、内蒙翁牛特旗、哈尔滨平房区等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化水平、不同社会及民族构成、不同区域特点等的典型县市区,对其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完善政务公开、规范政务服务的工作情况和改革探索进行跟踪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以及相关的报告调研基础上,形成本总体评估报告。
  试点工作总体情况评估
  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以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为载体,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逐步实现政务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试点改革的目标是在全国100个试点县(市、区),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充分利用平台全面、准确发布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实时、规范办理主要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并实现电子监察全覆盖。从调研情况看,这些地方的试点工作主要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并初步达成了这些方面的目标,但实际上不同地方的试点县市对这些方面的建设、投入以及维护质量、社会反响还是很有差别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制定相关文件和实施方案,启动试点工作,但时间先后不一。自从被确定为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试点县市区以来,基本上各地政府都比较迅速地给予高度重视,先后成立了由相关责任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发布了相应的通知性文件,编制相应有实施方案,启动相关的试点改革工作。
  (二)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专门机构,依托行政力量强力推进。 与工作启动同步的是,各试点单位都成立了以行政首长为组长的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了专门的办公室来落实各项具体改革工作,并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推进和实施、监督机制。在具体的办事机构称号和组成方面,各地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创新特色,吸纳了不同的政府组成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情况各有不同。
  (三)规范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编制公开目录,各地实际情况略有差别。本次调研的各试点县市实施方案中,绝大多数都安排了根据国办文99号的《县级政府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包括政府信息公开事项(65项),行政职权事项(295项),便民服务事项(25项)。在本次试点改革中,各试点县市对照该基本目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全面梳理、清理并严格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编制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目录这项工作。绝大多数试点单位的政务服务中心都编制、公布了该县的《基本目录》),有的还针对每类事项的不同特点相应明确每个事项包含的具体内容。然而,实际上,各地的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数量、内容和进度是不一样的。之所以这些数量相差甚多,一是因为不同性质的县市有不同的管理职能;二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有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
  (四)致力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建立和完善统一,但条件基础不一。根据要求,试点县(市、区)要建立、使用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平台由电子政务网络、政府网站、业务管理系统、应用及数据服务中心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组成。从调研情况看,试点之前,作为本次调研单位的试点单位全部都建立了政府网站,但现实中,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平台没有有机整合,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相对比较规范,但其他的功能不是很统一,各行其是,网站问题也比较多。针对本次试点改革,试点县市的政府都加强了规划设计,利用现有政府网站和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基础设施,结合集约化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对现有电子政务平台进行调整、升级和改造,满足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应用需要。为达成试点改革的验收标准和任务,一些试点县市组织了相当的人力,投入了相应的物力,对电子平台加强了建设和改造,加强了乡镇、村镇的电子服务终端建设。
  (五)在各辖区范围内致力于加强政务服务的应用和加强电子监察,但各地条件不一,进度也有很大的差别。本次试点改革较大程度上加大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目录在电子政务平台的政府网站上公布力度,努力将目录所列行政职权纳入平台的业务系统办理。一般都建构了同步的电子监察系统,使使电子监察覆盖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流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乡镇(街道)窗口终端和网络建设,便民服务事项的办理下放到了基层,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便民利民。
跟踪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知不一,对试点改革工作的理解不够。从试点县调研来看,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决定了该地相关方面的认识是不一致的。一般而言,一把手和行政首长非常重视,大张旗鼓,大造声势,大力宣传;但具体到中层和基层工作人员,则有些被动;对于普通老百姓,则很多表现为淡漠。在一些贫困县调研,有些人认为这是向上要钱的好机会,于是比较有积极性开展硬件建设、网点建设及终端建设,但具体在完善工作制度、优化流程、改进作风方面就显得比较软。有的甚至认为给一些农村配电脑是一种政绩工程,是一种浪费,因为绝大多数的农民并不需要更不会使用电脑。
  (二)对政府网站的使用和管理还不是很熟悉,规范程度不够。本次选为试点单位改革的100个县市区中,少数单位政务公开改革起步较早,规范性程度比较成熟;而绝大多数则是起步较晚,或者基础不实的。在本次试点改革中,随着一些省级政务服务中心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推进,尤其是给出了验收、评估等督察压力后,迫使一些试点单位新上系统,急于扩充功能和充实内容。为此,很多县市都出现了一个“大干快上”的风潮,在信息建设上出现的“大灌水”现象,使很多不规范的信息、垃圾信息也随之出现在一些政府信息公开的严肃板块和栏目中。有些公开信息主体非常不明确,导致阅读非常困难。有的行政首长信箱的互动信息中展示数量极少,回复不及时,互动功能不强。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某些地方政府网站信息的不足、政府网站功能的落后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懈怠,凸显了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站管理中面临的信息公开激励与约束机制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三)政府信息公开及网站遭遇多头管理难题。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凸显以来,新闻宣传部门、信息化建设指导部门以及行政服务部门都对电子政务网站的平台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和发展,也形成了一些信息资源,建立了一些电子服务平台和网站。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发展,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内网与专网、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等都在不断完善。与此相对应的是,电子政务的发展多头化规划、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严重。本次试点的西部一个区政府,政务信息发布就有“七站一专栏”。名目繁多的网站冲散了政府信息资源,除门户网和信息网作了一定的融合外,其他网站无法整合,原因是这些网站有的是国家统一建立,有的是省里统一建立,区县级部门无法协调,也无法有效整合政府信息资源。
  (四)政府信息公开遭遇保密和公开关系处理难题。调研组了解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具体的申请信息公开的情况,期间会涉及到一些敏感的信息,如三公消费、官员收入等,面对这个压力,他们对部分所谓敏感政务信息的公开与否、公开的程度等仍存在拿捏不准,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很难做出合理合法而又合适的回应。由于缺少现成的法律法规和经验可资借鉴,每当在试点工作中碰到有关难点问题时,所采取的对策往往是“强化向上沟通”,即及时与上级汇报,听取意见建议,甚至邀请上级公开办派人进行现场指导等措施,以确保试点工作的有效推进。然而,这种请示和沟通为主的工作方法,不仅行政成本高、效率低,而且由于存在不同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认识水平以及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理解把握能力方面的差异,因此难以保证相关敏感政务信息公开的规范性、严肃性以及后续结果的可控性。
  (五)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中的历史与传承、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问题。本次调研中,一些起步较早、投入较多的县市都遇到电子平台建设的新旧系统衔接和兼容问题,导致了令人关注的投入产出平衡问题。有些在电子政务建设起步和投入较早的县市,被列为试点改革后,发现一些上级机关要求统一推行新的系统,而这种新的系统与旧的系统却不能有效对接,难以避免就会造成前期投入的浪费。他们希望有一定的技术标准规范,使整个电子政务平台和系统建设能够在承认和巩固前期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向纵深推进。
  (六)电子人才储备缺乏,机构设置特点导致人员管理难题。目前各试点县市主要负责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同志普遍年龄偏轻,70后、80后是主力,有很多是从学校以及其他机构借调来的。很多试点县市反映人才缺乏,既会技术、又懂管理的人太少,工作起来得力的人才不够用,几个骨干工作量太大。这种状况原因很多:一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等相关专业的人才确实难得,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这种紧俏人才基本上不会到基层和偏远地方工作;二是目前政府公开办公室的编制有限,而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的编制情况非常复杂,有的是行政编、有的是事业编、有的是临时工编制,身份不明确、待遇不确定,加上工作中管理归属关系模糊,使这批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人才流动性大,人才流失率高。这对电子政务维护、管理能力的提高及电子政务系统长期、顺畅运行造成不好的影响。
 几点政策建议
  针对调研中了解的基本情况和所发现的问题,课题组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调整和改进。
  一是站在更高层次上认识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改革试点。要正确理解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的根本作用、主要途径和主要功能,理解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是行政管理现代化和民主政治构建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是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更好地施政、行政和执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公民来说是参与式行政和互动式行政的一个必要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要重视该项工作的基础性、长远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认识上到位了,才能做到长远规划、顶层设计、系统联动、逐步贯彻。要消除“一阵风”的消极懈怠思想,要改变“一刀切”的大一统模式,要避免“一步到位”的政绩工程的认识,而且要吃透中央精神、摸准地方发展脉搏、对准地方百姓需求,做好体现本地特色、适合本地实际的“改革策略”,把本地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中央和地方要有合理分工,该统就统,该放就放,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务公开和行政服务作为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和主要工作内容,中央一定要大力推进,搞好统一部署,坚持统一标准,一以贯之地加以坚持。同时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给予各地以自主创新的空间。为此,中央层面需要抓好建章立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服务法制化的工作,出台专门的政务公开法,出台电子政务平台的技术标准和指导规范,出台行政许可和审批等方面的法律依据等宏观指导性文件,以便地方组织实施。实施中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水平,根据中央和上级文件规定精神,做好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中的“必选动作”,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完成漂亮的“自选动作”,作出特色,求得实效。
  三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的配套制度。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都已经建立的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和政府信息依申请制度,但在具体实践中,有关做法还未形成确定的制度和办法。为此,有很多民众认为还需要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如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监督考核制度、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还有的希望建立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完善将很大程度上把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制度化,为构建弹性政府、回应性政府打下良好基础。
  四是创新政府用人制度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养适用人才。针对当前电子政务人才缺口较大的问题,要创新当前政府用人制度,与现有的政府人才使用政策相结合,为政府相关部门录用和选派使用人才。这里建议有些地方政府将电子政务的专业需求与政府公务员招录、大学生村官选拔等制度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村官同时兼任乡镇信息员和乡镇行政服务终端维护人员,通过较大程度录用大学生来实现人才资源的供给。其次,要大规模地组织培训,对电子政务平台的使用、维护以及相关工作所需的技术规程加以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确保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服务所需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普及。
  五是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经费和技术保障机制。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服务都需要有相应的经费投入和技术支持,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化的行政服务,必要的硬件投入是不可或缺的。目前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对这笔经费难以保障。建议将电子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费用列入正常的财政开支项目,对该项工作给予必要的财政经费支持。
  六是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评估机制的建设,重视解决该项工作的动力和阻力问题。目前,政务公开和行政服务改革工作在实践中往往会遭遇“两头热中间冷”,领导重视、外部高调但内部却往往会有消极抵抗的情况发生,针对这种阻力较大的情况,有必要加强压力和动力入手,强化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为此,一是充分利用好当前同步建设的电子监察系统,充分发挥电子监察和内部监察的积极功能,对政务公开和行政服务的工作进行全过程、全天候的监控,确保相关工作按照规定的制度进行;二是定期进行监督和督促。目前,有些地方在省级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开展试点工作的达标验收和优秀评比工作,对当地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促进效果很明显。必要时可以采取这种手段进行督促;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外部评估体系,如建立当地民众的群众满意度测评、委托第三方进行专业部门等,通过外部评估,不断促进该地电子政务平台功能的完善和制度的健全。
  (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 本报告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2012年度课题“我国县级政务公开试点情况跟踪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课题组顾问为魏礼群,组长为胡仙芝、姜秀谦、王君琦等 报告执笔人:胡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