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网站”是怎么炼成的?
来源:红网 更新时间:2014-01-22
  在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必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务网站已成了人们了解政务信息、政策文件的重要手段。但有调查显示,部分职能部门开设网站后,更新维护却没有到位,甚至仅仅只有一个框架。今年“两会”,多名政协委员建议通过“机关作风”考评、政府绩效考核、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避免政务网站成为“僵尸”网站,提高政府形象,方便百姓办事。(1月21日《珠江晚报》)
  
  忽如一夜春风来。曾几何时,在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政府网站犹如繁星点点几乎遍布每一个角落,政府有总网站,各个部门单位又各有各的平台。为了这些网站的设立,各地政府部门都是出了大价钱的。而在网站成立之初,不管是工作还是成效都是相当可喜的。许多政府网站不仅方便了政府工作,也在群众中树立了较好的威望,成为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然而好景不长,在热热闹闹一段时间,激情褪去之后,一些政府网站的点击率就开始下滑了。点击率下滑,导致网站的更新频率渐渐滞后,主办者热情大减。于是点击更少,更新更不及时,更有的甚至已经懒得打理了。而这又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一些所谓的政府网站也就成了“僵尸网站”,台面虽然光鲜,但只有一个僵死的脸面,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岿然不动”……
  
  部分政府网站成“僵尸网站”,关键是缺乏一套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少政府网站在成立时就有一种“面子工程”的思想。而“风头”一过去上级领导一不督促过问,一些政府部门也就听之任之甚至不了了之了。同时,在一些政府官员的心中,本来设立政府网站就是为了政府形象,也为自己涂脂抹粉的。但没想到网站成为渠道后反而给自己招来许多麻烦。更有甚者一旦被媒体记者捕捉到更可能成为地方上的负面新闻。如此“有害无利”的政府网站成了“僵尸网站”,倒给某些官员省去了不少麻烦。因此,“僵尸网站”虽然不好听,某些人却“痛并快乐着”。
  
  这些投资巨大空占了大量网络资源的政府网站成了“僵尸网站”,不仅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更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因此,激活它们,让这些“僵尸网站”尽快“起死回生”,既是政府的需要,也是对群众和社会的负责。要把它们盘活起来,并长久的坚持下去,必须改变现有的“良心”和“自觉”体制,用规范的管理和监督制度说话,并进入到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之中。把这些“僵尸网站”激活并利用起来,不仅能变成政府高效的政务平台,对政府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了解民情,体察民生,更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