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信息化  我军下决心补齐体系作战短板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4-01-22

 
2011年5月1日夜,美军海豹突击队深入巴基斯坦击毙了本·拉登。有人说,灭本·拉登者,非突击队员,而是美军的整个作战思想和作战体系。

在这次“海王星之矛”行动中,虽然参与作战的编制表上只有28个名字,其中还包括1名翻译和1只军犬,但总统坐镇五角大楼指挥决策,30余颗侦察卫星和“全球鹰”无人机全时定位引导,10余架“支奴干”运输机和F-15战斗机全程空中支援,“卡尔文森”号航母在海上支援策应……完备的作战体系、精确的战术行动,呈现给世界一个全新的战斗。

“你看,你看,战争的脸偷偷地在改变”。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无论是平时军队建设还是战场交锋,都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战争的胜负不再主要取决于蕴含于钢铁数量中的“纯战斗实力”,而取决于谁能最多、最快地占有和利用信息;军队建设的重点也由“钢铁”转向“硅片”,由发展独立平台转向建立作战体系。

机械化战争中,作战能力往往是由强点决定的,“一招鲜,吃遍天”,某一领域的优势就可以成为克敌制胜的“杀手锏”,所以,在作战运用和军队建设中着重强调“扬长避短”。而在信息化战争中,作战能力往往由短板决定,某一方面的弱势,就可能成为战争的隐患,成为被对手破袭的“软肋”,所以,在作战运用和军队建设中着重强调“固强补弱”。

从我军的实际来看,侦察预警感知难、态势融合共享难、指挥控制联动难、信息网络防护难、新质战力生成难、精确保障实施难等突出问题,是作战体系中丝毫不容忽视的“短板”。这是军队建设转型进程中躲不开、绕不过的难题。

“弛一机,万事隳”。在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中,一个关键节点遭到摧毁,就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瘫痪。只有拉长体系作战的短板,才能扩大打赢的容积,推动战斗力建设在更新、更高、更优的起点上拓展深化。

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将“侦、控、打、评、保”等所有作战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全局上设计好,避免留下薄弱环节。

更加注重互联互通。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化。标准化解决好了就是战斗力的倍增器,解决不好就是体系作战的“死穴”。在一体化建设中,特别要强调标准上的一致性,切实解决平台难统一、数据接口难兼容、信息资源难共享等突出矛盾,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现代战争的制胜机理发生深刻变化,单纯追求作战平台的优势已经很难取得实效。我们既要重视火力,更要重视信息力;既要发展先进主战装备,又要配套建设保障支援装备,宁可少造几艘军舰、几架飞机、几枚导弹,也要补齐武器装备体系的短板。

“一流军队引领潮流,二流军队追赶潮流,三流军队无视潮流。”19世纪创造蒸汽船海战的英国军队、20世纪30年代创造装甲闪击战的德国军队、70年代创造电子战的以色列军队,无一不是主动求变和引领军事变革潮流的先行者。当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应以“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负戈”的精神,瞄准强敌找差距,盯着弱项补短板,大力加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一切建设和工作都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陆军第十六集团军参谋长 黄 铭)